林文博通过父亲的三道考验后,林建国特意找他深谈了一次:“文博,单靠你一个人管理不好企业,要组建一个有能力、有活力的年轻团队,既要用家族里的优秀同辈,也要引进外部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互补短板,让企业更有发展潜力。” 父亲的话让林文博豁然开朗,他立刻着手制定年轻管理团队的组建计划,目标是打造一个 “懂业务、善创新、能协作” 的核心团队,为家族企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能。
首先是团队成员的筛选。林文博结合企业现有业务板块和未来发展规划,将团队划分为 “生产研发”“市场销售”“旅游运营”“财务风控” 四个核心小组,每个小组需要 1 名负责人和 2-3 名成员。对于家族内部的同辈,他没有搞 “论资排辈”,而是根据每个人的能力、经验和兴趣进行匹配:林文浩对市场敏感度高,擅长社交和资源整合,适合担任 “市场销售组” 负责人;林文斌熟悉加工车间的生产流程,做事严谨细致,负责 “生产研发组”;苏晚在旅游项目运营中表现突出,善于创新和客户服务,继续带领 “旅游运营组”;而 “财务风控组” 则需要既懂财务又了解农业企业特性的人才,家族内部暂时没有合适人选,林文博决定通过外部招聘引进专业人才。
为了确保筛选公平公正,林文博还邀请了父亲林建国和高祖林鹤年作为 “顾问”,一起参与面试评估。在面试家族同辈时,他没有回避问题,直接抛出企业面临的挑战:“现在咱们要拓展欧洲市场,海外物流和关税问题怎么解决?”“旅游项目想新增‘农业研学’板块,怎么设计课程才能吸引学校合作?” 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林文浩提出 “与专业外贸公司合作,降低物流成本”,林文斌建议 “建立海外原料储备仓,缩短供货周期”,苏晚则规划了 “分龄研学课程,针对不同年级设计种植体验、食品加工等内容”。这些具体可行的方案,让林文博更加确定了他们的能力,也让长辈们放心地把板块交给年轻人。
外部人才的招聘则更加注重 “专业性” 和 “适配性”。林文博在招聘网站和行业论坛发布了 “财务风控主管” 的招聘信息,明确要求 “5 年以上农业或食品企业财务工作经验,熟悉国际贸易财务流程,具备风险管控意识”。经过筛选简历、初面、复面三轮考核,最终录用了 32 岁的张颖 —— 她曾在国内知名有机食品企业担任财务主管,不仅熟悉农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税务政策,还参与过海外市场的财务规划,对风险管控有成熟的经验。
“张颖,咱们企业正处于拓展海外市场的关键期,财务风控不仅要把控资金安全,还要为海外业务提供支持,比如汇率风险规避、海外税务筹划等,这方面你有什么思路?” 面试最后,林文博直接提出了核心需求。张颖从容回答:“可以建立‘汇率波动预警机制’,根据汇率变化调整报价和付款方式;同时梳理海外业务的税务政策,利用国际税收协定降低税负。另外,建议将风险准备金按业务板块拆分,确保每个板块的资金安全都有保障。” 她的专业回答,让林文博当场决定录用 —— 这正是团队需要的专业人才。
除了财务风控主管,林文博还根据 “生产研发组” 拓展新产品的需求,招聘了 28 岁的食品研发工程师李娜,她擅长健康零食和有机食品的研发,曾参与过多个冻干食品项目;为 “市场销售组” 招聘了 30 岁的外贸专员王凯,熟悉欧洲市场的准入标准和销售渠道,能为拓展绿森超市合作提供支持。至此,年轻管理团队的核心成员全部确定:6 名家族成员 3 名外部专业人才,9 个人组成了覆盖企业核心业务的管理团队,平均年龄只有 29 岁,充满了青春活力。
团队组建后的第一件事,是召开 “破冰会议”。林文博特意把会议地点选在了种植基地的草莓大棚旁,让大家在轻松的环境中互相认识。“咱们团队有家族里的熟人,也有新加入的朋友,今天大家不用拘谨,聊聊自己的工作经历、擅长的领域,还有对团队的期待。” 林文博的开场白打破了尴尬,大家纷纷开口介绍自己:林文浩幽默地分享了自己跑市场时 “被客户赶出门又折回去争取机会” 的经历;李娜聊起自己研发冻干食品的初衷,是 “想让更多人吃到健康无添加的零食”;张颖则坦诚地说:“我之前在大公司工作,第一次来家族企业,希望能和大家互相学习,一起把企业做得更好。”
破冰会议上,林文博还公布了团队的 “共同目标”:一年内实现海外销售额增长 50%,推出 3 款新产品,旅游项目营收突破 200 万元,同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将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定为 “专业、协作、创新、担当”,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发挥优势,互相支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