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雨淅淅沥沥,打在省城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玻璃窗上,晕开一片片水痕。李念宝穿着白大褂,胸前挂着“实习医生”的胸牌,跟在肖冬玲身后,手里紧紧攥着病历本——这是她进入临床实习的第一天,要跟着冬玲姐一起查房,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真实的患者。
“别紧张,一会儿跟患者说话要温和,先做自我介绍,再询问病情。”肖冬玲放慢脚步,轻声叮嘱,“记住,患者不仅需要治疗,更需要尊重和理解。”
念宝用力点头,深吸一口气。走进内科病房,第一个查房的患者是位六十多岁的老奶奶,患的是慢性支气管炎。肖冬玲先向老奶奶问好,然后介绍念宝:“张奶奶,这是我们医学院的实习医生李念宝,今天跟我一起给您查房。”
张奶奶笑着点点头,拉着念宝的手:“小姑娘真年轻,以后肯定是个好医生。”
念宝心里一暖,紧张的情绪缓解了不少。她按照在学校学的流程,询问老奶奶的咳嗽频率、痰的颜色,还有夜间睡眠情况,一边问一边认真记录。肖冬玲在一旁补充提问,还让念宝给老奶奶听诊肺部。当听诊器里传来熟悉的湿啰音时,念宝想起课堂上学的知识,准确地说出了判断:“冬玲姐,张奶奶的肺部还有湿啰音,可能炎症还没完全控制。”
肖冬玲赞许地点点头:“没错,一会儿调整一下抗生素的剂量,你记得把调整方案记在病历本上,晚上回去整理成病例报告。”
接下来的查房,念宝越来越熟练。遇到患有糖尿病的大爷,她会仔细询问饮食和用药情况;遇到刚做完手术的阿姨,她会耐心安抚对方的紧张情绪。中午休息时,肖冬玲递给她一瓶热牛奶:“表现不错,第一次查房就能准确判断病情,比我当年强多了。”
“都是冬玲姐教得好。”念宝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喝了一口热牛奶,暖意从喉咙传到胃里。
临床实习的日子忙碌而充实。每天早上七点,念宝就到医院,跟着肖冬玲查房、写病历;上午跟着医生出门诊,学习问诊技巧和处方开具;下午要么在病房处理患者的日常问题,要么去参加科室的病例讨论会;晚上回到宿舍,还要整理当天的病例,复习相关的医学知识,经常忙到深夜。
四月初的一天,急诊科来了一位急性阑尾炎患者,需要紧急手术。肖冬玲作为主治医生,带着念宝一起进了手术室。穿上手术服,戴上口罩和手套,站在手术台前,念宝的心跳不由得加快。“别慌,仔细看我怎么操作,记住手术步骤和无菌原则。”肖冬玲的声音冷静而坚定,让念宝渐渐平静下来。
手术过程中,肖冬玲一边操作,一边给念宝讲解:“你看,这里要避开血管,分离组织时动作要轻,避免损伤周围器官。”念宝认真地看着,把每一个步骤都记在心里。当手术顺利结束,患者被推出手术室时,念宝心里满是成就感——这是她第一次参与手术,虽然只是协助,但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医生救死扶伤的意义。
手术结束后,肖冬玲拍了拍念宝的肩膀:“以后还有很多机会进手术室,慢慢积累经验,以后你也能独立完成手术。”
五月中旬的一天,念宝遇到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女孩,只有五岁,因为反复肺炎住院。小女孩很怕生,不肯配合检查,哭闹着要妈妈。念宝想起自己小时候生病的样子,从口袋里拿出一颗水果糖,蹲在小女孩面前:“小朋友,姐姐给你糖吃,咱们乖乖做检查,好不好?检查完了,妈妈就来看你了。”
小女孩接过糖,渐渐停止了哭闹。念宝趁机帮她量体温、听心脏,还跟她聊动画片里的角色。检查结束后,小女孩拉着念宝的手:“姐姐,你明天还来陪我玩吗?”
“当然来,”念宝笑着说,“等你病好了,姐姐还带你去公园玩。”
从那以后,念宝每天都会抽时间去看小女孩,给她讲故事、陪她画画。小女孩的病情渐渐好转,出院那天,她抱着念宝送的布娃娃,笑着说:“谢谢姐姐,我以后也要当医生,像姐姐一样帮助别人。”
念宝心里一热,眼眶有些湿润。她知道,这就是医生的价值——不仅能治愈患者的身体,还能在他们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
六月的天渐渐热了起来,实习也快要结束了。科室里的医生和护士都很喜欢念宝,夸她认真负责、有耐心。主任医生找她谈话:“念宝,你这半年的实习表现很优秀,我们科室希望你毕业后能留下来工作,你愿意吗?”
念宝心里既激动又犹豫。她很喜欢这家医院,也很感谢主任和冬玲姐的认可,但她还想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成为更优秀的医生。她认真地说:“谢谢主任的认可,我想先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以后有机会再回来为医院效力。”
主任笑着点点头:“有追求是好事,我们支持你。以后要是有需要,随时可以回来找我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