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秋阳温柔地洒在省城医学院的梧桐大道上,金色的落叶铺成地毯,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响。李念宝穿着崭新的白大褂,胸前别着“临床医学专业新生”的校牌,站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校训石前,心里满是庄重——这是她穿上白大褂的第一天,也是她医学生涯的开端。
“念宝,快过来,咱们要去实验室熟悉设备了!”同班的林薇跑过来,手里拿着实验指导手册,“听说今天带咱们的是肖冬玲医生,她可是咱们学院的优秀校友,好多同学都想选她当导师呢!”
念宝眼睛一亮,快步跟了上去。走进基础医学实验室,她一眼就看到了穿着白大褂的肖冬玲,正站在实验台前整理器材。“冬玲姐!”念宝跑过去,声音里满是惊喜。
肖冬玲转过身,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没想到吧?我申请了当你们的实验课指导老师,以后每周都能跟你一起上课了。”她指着实验台上的显微镜,“今天咱们学细胞观察,你先看看这个载玻片,上面是人体上皮细胞,要注意调节光圈和细准焦螺旋。”
念宝按照李青兰的指导,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显微镜。当视野里出现排列整齐的上皮细胞时,她忍不住屏住了呼吸——这是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人体细胞,那些小小的、透明的结构里,仿佛藏着生命的奥秘。“冬玲姐,以后我们还要学更多细胞知识吗?”
“当然,”肖冬玲递给她一本《细胞生物学》,“人体有上万亿个细胞,每种细胞都有不同的功能,了解它们,才能知道疾病是怎么发生的。就像你之前学化学时研究分子结构一样,学医也要从最基础的结构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念宝很快适应了医学院的学习节奏。每天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从解剖学、生理学到生物化学、病理学,每一门学科都充满了挑战。解剖课上,面对标本时的紧张,被肖冬玲一句“记住,我们面对的是生命,要心怀敬畏”化解;生理课上复杂的神经传导通路,她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笔记本上画满了五颜六色的示意图;生化实验课上,她跟着肖冬玲学习检测血液样本,第一次亲手测出血糖数值时,激动得差点打翻试剂瓶。
十月中旬的一天,学院组织新生去附属医院参观。走进内科病房,念宝看到肖冬玲正在给一位老人听诊,动作轻柔,语气温和。“老人家,您别紧张,深呼吸,我再听一下肺部情况。”肖冬玲说完,抬头看到念宝,笑着招手让她过来,“你试试,听听有没有湿啰音。”
念宝接过听诊器,按照课堂上学的方法,轻轻放在老人的背部。当清晰的呼吸声传入耳朵,夹杂着细微的湿啰音时,她突然明白了“医者仁心”的含义——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要学会用专业和温柔对待患者。“冬玲姐,这位爷爷是肺部感染吗?”
“没错,”肖冬玲点点头,“还要结合血常规和胸片结果综合判断,以后你要记住,临床诊断不能只靠听诊,要多维度分析。”
从病房出来,念宝心里更加坚定了学好专业的决心。她知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同理心。
十一月初,李向阳和他的妻子从北京来省城出差,特意来看望念宝。在学校附近的餐馆里,李向阳看着穿着白大褂的妹妹,眼里满是骄傲:“还记得你小时候说要去北京看**,现在不仅考上了医学院,还快要成为医生了,真为你高兴。”他妻子递给念宝一个布包,“这是我给你织的围巾,省城冬天冷,别冻着。”
念宝接过围巾,心里满是温暖。吃饭时,李向阳说起肖建军最近的情况——他已经晋升为师长,最近在忙着部队的医疗保障工作,还托人给念宝带了一套《军队卫生学》,让她多了解特殊环境下的医疗知识。“二哥说,以后你要是有机会,可以去部队医院实习,那里能学到很多应急处理的技能。”
“真的吗?我特别想去!”念宝眼睛一下子亮了,她早就听说部队医院的应急救治水平很高,能学到很多在普通医院学不到的知识。
十二月的天渐渐冷了,期末考试也临近了。念宝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抱着厚厚的课本复习。解剖学的重点穴位、生理学的代谢公式、病理学的疾病机制,她都记在笔记本上,每天早晚各背一遍。肖冬玲怕她太累,每周都会抽时间带她去医院食堂吃饭,给她讲临床上的病例,帮她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病例结合起来理解。“你看这个胃溃疡的病例,病理特征是不是和课本上写的一样?记住它的临床表现,考试时就能灵活运用了。”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念宝考了全班第二,全年级第五。辅导员拿着成绩单,笑着说:“李念宝同学,你的解剖学和生物化学都是满分,继续努力,以后肯定能成为优秀的临床医生。”
放寒假的那天,李兴荣和张秀兰从县城来接念宝回家。看到女儿瘦了些,张秀兰心疼地拉着她的手:“在学校是不是没好好吃饭?回家娘给你做红烧肉,补补身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