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七十年代的宝 > 第102章 晨光融旧痕, 暖意漫乡隅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青山村卫生所的木格窗,落在靠窗的长椅上。李念宝趴在桌案上醒来时,胳膊上还沾着些许干涸的泥点——昨夜守着处理完所有人的伤口,竟不知不觉趴在堆满病历的桌上睡着了。她轻轻动了动僵硬的脖颈,目光扫过屋里,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暖了心。

陆泽言靠在对面的长椅上,眉头微蹙,右手还下意识地护着昨天拉伤的左臂,身上盖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军大衣,是王医生昨晚悄悄披在他身上的。卡姆和阿卜杜拉挤在另一张长椅上,卡姆受伤的手垫在头下当枕头,绷带边缘露出的指尖还沾着点未洗干净的血渍;阿卜杜拉则蜷缩着身子,膝盖上敷着的草药膏透过纱布,散发出淡淡的艾草香,是阿米拉凌晨特意按尼泊尔偏方调的。最角落里,阿米拉趴在桌上,肩膀上的冰袋已经滑落到地上,头发被晨风吹得有些凌乱,脸颊上还沾着一点处理伤口时蹭到的碘伏。

念宝轻手轻脚地起身,刚走到门口,就闻到一股熟悉的米香。王医生的老伴张婶正蹲在卫生所门口的煤炉前,往锅里添着柴火,锅里的小米粥咕嘟咕嘟冒着泡,蒸汽裹着米香,在晨光里氤氲成一片暖雾。“张婶,您怎么这么早就来了?”念宝走过去,帮着添了一把柴火。

张婶回头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朵花:“知道你们昨晚累坏了,特意早点来给你们熬点小米粥,养胃。”她掀开锅盖,用勺子搅了搅粥,“里面放了点红枣和山药,都是补身子的,你们这些孩子,昨天可真是拼命了。”

念宝看着锅里翻滚的小米粥,心里一阵温热。她想起昨晚堵完塘坝,村民们陆陆续续送来的东西——有热乎乎的红薯,有刚蒸好的馒头,还有赵奶奶连夜缝好的棉手套,说是给卡姆和阿卜杜拉受伤的手保暖。这些朴实的心意,像清晨的阳光,驱散了昨夜的疲惫。

“我来帮您看着火,您歇会儿。”念宝蹲下身,接过张婶手里的柴火。张婶也不推辞,从篮子里拿出几个鸡蛋,在锅沿上轻轻一磕,打进粥里:“这些鸡蛋是家里老母鸡刚下的,给孩子们补补,昨天卡姆那孩子,手流了那么多血,看着都让人心疼。”

正说着,屋里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陆泽言醒了过来,看到念宝在门口,慢慢站起身,左臂还是不敢用力,只能用右手撑着长椅扶手:“你醒多久了?怎么不叫我?”他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眼里还带着点惺忪的睡意。

“刚醒没多久,张婶给我们熬了小米粥,快过来暖暖身子。”念宝扶着他的右臂,小心翼翼地帮他活动了一下左臂,“昨天拉伤的地方还疼吗?等下我再给你换个药。”

陆泽言点点头,目光扫过屋里还在熟睡的学员们,轻声说:“让他们多睡会儿吧,昨晚折腾到后半夜。”他走到门口,看着锅里的小米粥,嘴角扬起一抹浅笑,“张婶的小米粥,还是和十年前一样香。”

十年前念宝在青山村支援时,每次熬夜整理病历,张婶都会熬一锅小米粥送来。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煤炉,张婶就用柴火灶慢慢熬,米香能飘半个村子。后来念宝离开青山村,最想念的就是这口小米粥的味道。

没过多久,卡姆也醒了。他揉了揉眼睛,看到门口的陆泽言和念宝,立刻挣扎着起身,却不小心牵动了手上的伤口,疼得“嘶”了一声。“卡姆,别乱动!”念宝立刻走进屋,扶着他慢慢坐好,“你的手还没好,不能用力。”

卡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指了指自己的手:“已经不疼了,昨晚阿米拉给我换了药,感觉好多了。”他低头看了看身上盖着的毯子,是卫生所里备用的,边角已经有些磨损,却异常温暖,“昨晚我好像梦到在肯尼亚的村子里,老医生给我熬草药粥,和今天张婶熬的小米粥一样香。”

阿卜杜拉也被两人的说话声吵醒了。他坐起身,活动了一下膝盖,惊喜地说:“阿米拉调的草药膏真管用,膝盖不那么疼了!”他拿起掉在地上的冰袋,走到阿米拉身边,轻轻把冰袋放在她的肩膀上,“阿米拉,快醒醒,张婶熬了小米粥。”

阿米拉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看到肩膀上的冰袋,又看了看阿卜杜拉,瞬间清醒过来:“你的膝盖怎么样了?我再给你换个药吧!”说着就要起身,却被阿卜杜拉按住:“先喝粥,等会儿再换,张婶熬的粥可香了。”

几人刚坐定,王医生就背着药箱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个油纸包:“你们醒了?快尝尝,这是村里李师傅刚炸的油条,还热乎着呢。”他把油纸包放在桌上,打开一看,金黄的油条冒着热气,香气扑鼻。

“王医生,您也太客气了。”陆泽言笑着说,拿起一根油条,递到卡姆手里,“快尝尝,中国的油条配小米粥,是最好的早餐。”

卡姆接过油条,咬了一小口,酥脆的外皮在嘴里炸开,带着淡淡的咸香:“真好吃!比我们肯尼亚的炸香蕉还好吃!”他吃得很小心,生怕碰到受伤的手,只能用没受伤的左手拿着油条,一点一点地啃。

阿卜杜拉也拿起一根油条,一边吃一边说:“我在难民营时,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油炸的东西,那时候是用面粉炸的小饼,没有这么酥脆。”他说着,又喝了一口小米粥,温热的粥滑进胃里,瞬间驱散了清晨的凉意。

阿米拉小口地喝着粥,肩膀还是隐隐作痛,却舍不得放下手里的碗:“张婶熬的粥真好喝,和我妈妈熬的一样,我妈妈熬粥时,也会放红枣和山药。”她想起远在尼泊尔的妈妈,昨天堵塘坝时,她好几次想给妈妈打个电话,告诉她自己一切都好,可忙着处理伤口,后来就忘了。

“等会儿吃完早饭,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吧。”念宝看出了她的心思,轻声说,“卫生所有固定电话,不用花钱。”

阿米拉抬起头,眼里闪着光:“真的吗?谢谢您李老师!”

吃完早饭,念宝和陆泽言开始给大家换药。陆泽言的左臂拉伤不算严重,念宝用红花油给他轻轻按摩,手法轻柔却有力,陆泽言原本紧绷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你昨天是不是故意把拉伤说得轻了?”念宝一边按摩,一边轻声问,“我看你昨晚堵坝时,胳膊都在发抖。”

陆泽言笑了笑,握住她的手:“要是我说得严重了,你们肯定不让我去,那塘坝怎么守得住?”他顿了顿,看着念宝眼里的担忧,补充道,“放心吧,我心里有数,不会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

另一边,阿米拉正在给卡姆换药。卡姆的手伤比想象中严重,伤口很深,还需要再缝两针。阿米拉用碘伏轻轻擦拭着伤口,动作小心翼翼,生怕弄疼他。“疼的话你就说一声。”阿米拉轻声说,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卡姆摇摇头,笑着说:“不疼,你比我们肯尼亚的老医生还温柔。”他看着阿米拉认真的样子,想起昨天她扛着木头时的坚强,心里一阵敬佩——这个看起来瘦弱的女孩,骨子里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阿卜杜拉则在旁边给阮氏秋打电话,告诉她昨晚的情况。阮氏秋在电话里很是担心,问了一遍又一遍大家的伤势,还说要立刻从联盟赶过来。“你不用过来,我们都没事,”阿卜杜拉笑着说,“等下我们还要去塘坝看看,你在联盟好好等着我们回去。”

挂了电话,阿卜杜拉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阳光。村里的孩子们已经背着书包上学了,路过卫生所时,还停下来朝里面挥手。远处的稻田里,几个村民正在排水,昨天的积水已经退得差不多了,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们等下去塘坝看看吧?”阿卜杜拉转头对大家说,“我想看看我们昨天堆的沙袋墙怎么样了。”

大家纷纷点头。收拾好东西,几人跟着王医生向塘坝走去。路上,村民们看到他们,都热情地打招呼,有的还拉着他们去家里喝水,手里拿着刚摘的橘子,塞到他们手里。

走到塘坝边,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昨天堆的沙袋墙完好无损,塘水已经恢复了平静,清澈的水面倒映着蓝天和白云,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几个村民正在加固沙袋墙,看到他们过来,笑着喊道:“陆医生,李医生,你们看,这塘坝现在可结实了!”

卡姆走到沙袋墙前,轻轻摸了摸沙袋上的泥土,眼里满是自豪:“这是我们一起堆的,真像一座小城堡。”他想起在肯尼亚时,村里的孩子们用泥土堆城堡,那时候他总觉得城堡很脆弱,一推就倒,可现在看着眼前的沙袋墙,却觉得无比坚固——因为这是大家用汗水和团结筑成的。

阿卜杜拉则走到塘坝边,看着水里的倒影。他想起昨天在泥水里奋战的场景,想起大家一起顶着水流堆沙袋的坚持,想起最后守住塘坝时的欢呼,心里一阵感慨。“以后我回到难民营,也要教大家筑这种沙袋墙,”阿卜杜拉轻声说,“难民营的帐篷经常被风吹倒,有了这种沙袋墙,就能保护大家了。”

阿米拉站在塘坝上,望着远处的青山。阳光洒在她的脸上,肩膀的疼痛似乎减轻了不少。“我要把这里的一切都记下来,”阿米拉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本子,开始画画,“画下这塘坝,画下大家一起堆沙袋的样子,画下这里的阳光和稻田。等我回到尼泊尔,就把这些画给孩子们看,告诉他们,只要团结一心,就能克服所有困难。”

念宝和陆泽言站在一旁,看着学员们的身影,眼里满是欣慰。他们知道,这次青山村的经历,已经在学员们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关于团结、关于担当、关于守护的种子。这颗种子,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去看看张大爷吧?”陆泽言轻声说,“不知道他今天怎么样了。”

大家纷纷点头。一行人向镇上的医院走去。路上,王医生给他们讲起了张大爷的故事:“张大爷年轻的时候是村里的护林员,守了一辈子山,后来年纪大了,就一直独居在老房子里。他那房子,还是他年轻时自己盖的,住了四十多年了,感情深得很。”

走到医院,张大爷正坐在病床上,手里拿着赵奶奶送来的小鞋子,脸上带着笑容。看到他们进来,张大爷立刻招手:“你们来了!快坐!”他的精神好了很多,脸色也恢复了红润,只是左腿还打着石膏,不能动。

“张大爷,您感觉怎么样?”念宝走到病床边,轻声问。

“好多了,”张大爷笑着说,“医生说再过几天就能出院了,到时候我还要回村里,看看那塘坝,看看我的老房子。”他指了指桌上的小鞋子,“这是赵奶奶给我重孙子做的,她说等我出院了,和我一起去给重孙子送过去。”

卡姆走到病床边,拿出一个小木雕,放在张大爷手里:“张大爷,这是我昨天晚上雕的,是一只小老虎,祝您早日康复。”木雕虽然粗糙,却看得出来很用心,小老虎的眼睛圆溜溜的,很是可爱。

张大爷接过木雕,眼里满是感动:“谢谢你,孩子,这是我收到过最好的礼物。”

阿卜杜拉则从背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递给张大爷:“张大爷,这是我在难民营里写的日记,里面记了很多我和患者的故事,您要是无聊,可以看看。”

张大爷接过笔记本,轻轻抚摸着封面:“好,好,我一定好好看。你们这些孩子,都是好孩子啊。”

离开医院时,阳光已经升得很高了。大家走在回村的路上,脚步比来时轻快了很多。卡姆手里拿着村民送的橘子,一边走一边吃,脸上满是笑容;阿卜杜拉则和王医生聊着村里的情况,问起了村里老人的健康状况;阿米拉则在一旁继续画画,把医院门口的那棵老槐树也画了进去。

回到青山村,已经是中午了。村民们特意在村里的晒谷场上摆了几桌酒席,欢迎他们。桌上摆满了村民们自己做的家常菜,有红烧肉、糖醋鱼、炒青菜,还有香喷喷的大米饭。“你们快坐!”村民们热情地招呼着,“昨天辛苦了,今天一定要多吃点!”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可口的饭菜,听着村民们讲村里的故事,欢声笑语在晒谷场上回荡。卡姆学着用筷子夹菜,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却学得很认真;阿卜杜拉则和村里的老人们聊着天,问起了村里的传统习俗;阿米拉则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玩耍,教他们唱尼泊尔的儿歌。

午后的阳光洒在晒谷场上,温暖而明亮。念宝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的幸福。她知道,这次青山村的见习,已经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实践教学,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学员们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更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温暖与善意。

夕阳西下时,大家依依不舍地和村民们告别。村民们给他们塞了很多东西,有自己种的水果,有自己做的手工点心,还有自己织的毛衣。“以后一定要再来啊!”张婶拉着念宝的手,眼里满是不舍,“下次来,我再给你们熬小米粥。”

“一定会的,张婶。”念宝点点头,眼里泛起了泪光。

中巴车驶离青山村时,学员们都趴在车窗上,向村民们挥手告别。看着青山村渐渐远去,卡姆感慨地说:“这里的村民真热情,就像我的家人一样。”

“是啊,”阿卜杜拉点点头,“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阿米拉握着手里的小本子,里面画满了青山村的风景和人物:“我会永远记住这里,记住这里的阳光,记住这里的小米粥,记住这里的每一个人。”

念宝和陆泽言相视一笑,眼里满是温暖。他们知道,这次青山村的经历,会成为学员们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而他们所追求的基层医疗事业,也正如这青山村的晨光,虽然平凡,却充满了温暖与希望,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默默绽放着光芒。

中巴车在夕阳的余晖中行驶着,车厢里充满了学员们的欢声笑语,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他们知道,基层医疗的道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坚守初心,带着这份来自青山村的温暖与善意,就一定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