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老巷还浸在薄雾里,林晚就被院门外的脚步声惊醒。她揉着眼睛推开窗,看见张叔正带着几个社区居民往院子里搬红灯笼,刘婶则领着秧歌队的人在巷口调试锣鼓,红绸子在晨风中飘得格外热闹。
“晚晚,快下来帮忙!”张叔抬头看见她,笑着招手,“再挂两串灯笼,咱们这院子就更喜庆了!”
林晚赶紧换好衣服跑下楼,刚接过陈屿递来的热豆浆,就看见孙晓抱着一摞红色绶带跑进来,额角还沾着汗:“晚晚姐!志愿者绶带都准备好了,你看印着‘老巷手艺守护人’,多有意义!”她把绶带递过来,上面的金线绣着小小的槐树叶图案,在晨光里闪着细亮的光。
“做得真好看!”林晚刚说完,就听见巷口传来汽车喇叭声。赵经理带着摄影团队和几位穿正装的工作人员走过来,手里还捧着一个红色的绸布礼盒:“晚晚,这是社区准备的开馆牌匾,等会儿领导来了就揭牌。媒体朋友们也都到了,咱们先顺一遍流程。”
大家围着院子走了一圈,确定了领导参观路线、媒体采访区域和表演场地。陈屿特意指着老物件展示区说:“等会儿介绍到赵爷爷捐的竹编茶具时,咱们让张叔多说说‘万字纹’的工艺,这是咱们老巷独有的手艺。”张叔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提前写好的笔记,反复念叨着关键信息,生怕等会儿说错。
八点刚过,巷口就热闹起来。游客们顺着挂着红灯笼的青石板路往里走,孩子们举着跑在前头,手里的糖丝在阳光下拉出长长的线。林晚和孙晓站在院门口给游客发体验手册,刚把一本手册递给一个小姑娘,就听见身后传来一阵掌声——市里的领导和社区干部来了,王爷爷、李奶奶他们赶紧迎上去,脸上笑出了深深的皱纹。
“早就听说老巷在做传统手艺传承,今天一看,果然名不虚传!”领导握着林晚的手,目光扫过院子里的体验区,“这些老手艺能重新活起来,你们功不可没啊!”林晚刚要道谢,就看见摄影团队的镜头对准了这边,赶紧侧身把王爷爷让到前面:“都是老匠人们的功劳,王爷爷做陶四十多年,李奶奶的剪纸也是咱们巷里的一绝。”
王爷爷有些不好意思地搓着手,指着陶艺区里正在拉坯的游客:“您看,现在年轻人也喜欢这些老手艺,咱们就有信心把它传下去。”领导点点头,跟着大家往体验区走,每到一个区域都停下来仔细听介绍,还拿起林浩画的老巷夜景图称赞:“把老巷的生活气息画出来了,这就是最生动的文化传承啊!”
九点整,揭牌仪式开始。锣鼓声突然响起来,秧歌队的阿姨们甩着红绸子扭进院子,红色的绸带在空中划出好看的弧线。领导和赵经理一起揭开牌匾上的红绸,“老巷手艺体验馆”七个金色的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周围立刻响起掌声和欢呼声,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
仪式刚结束,媒体记者就围了上来。一个记者拿着话筒问林晚:“请问您当初为什么想做传统手艺传承?遇到过困难吗?”林晚刚要回答,就看见李奶奶拉着两个剪窗花的小朋友走过来,小朋友举着刚剪好的“福”字递给记者:“奶奶说,剪纸能让大家开心,我们也要学奶奶,把手艺传下去!”记者们都笑了,镜头纷纷对准两个孩子,院子里满是欢快的笑声。
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喊了一声:“哎呀,我的包不见了!”大家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蓝色外套的阿姨急得团团转,手里的体验手册掉在地上,页面被风吹得哗啦响。“我刚才在老物件展示区看茶具,包就放在旁边的椅子上,转个身就没了!”阿姨的声音带着哭腔,“里面有我的身份证和银行卡,还有给孩子买的礼物……”
林晚心里一紧,赶紧让孙晓去门口找志愿者盯着,别让可疑人员出去,自己则陪着阿姨回忆细节。陈屿和几个社区干部也围过来,有人提议调监控,有人帮忙询问周围的游客。李奶奶拉着阿姨的手安慰:“别急别急,咱们巷里都是好心人,说不定是谁拿错了,再找找肯定能找着。”
就在大家忙得团团转的时候,突然听见巷口传来一阵喊声:“请问谁丢了包?”大家跑过去一看,是住在巷尾的赵爷爷,手里拿着一个蓝色的包,旁边还站着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小伙儿。“这小伙子刚才在巷口捡的,看里面有体验馆的体验手册,就赶紧跟我过来了。”赵爷爷把包递给阿姨,“你数数里面的东西少没少?”
阿姨接过包,打开一看,里面的东西都在,激动得眼泪都掉了:“没少没少!太谢谢你们了!刚才我还以为找不回来了,都急坏了。”小伙儿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刚才在巷口看见这个包掉在地上,捡起来想找失主,正好遇到赵爷爷,他说体验馆今天开馆,失主可能在这里,就带我过来了。”
记者们赶紧把镜头对准这一幕,领导也走过来称赞:“不仅手艺传承得好,人心也这么暖,这才是老巷真正的魅力啊!”阿姨擦干眼泪,从包里拿出刚买的糖果分给大家,笑着说:“今天真是又惊又喜,以后我要常来,不仅学手艺,还能跟大家交朋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