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把体验馆的槐树叶染成浅金色,林晚就抱着一摞体验手册走进院子。刚放下东西,就看见孙晓举着一叠彩色指示牌跑过来,塑料牌在手里晃得沙沙响。
“晚晚姐!指示牌打印好啦!你看这个陶艺区的牌子,我特意画了小陶窑的图案,是不是很可爱?”孙晓把牌子递到林晚面前,眼睛亮晶晶的。
林晚接过看了看,牌子边缘印着一圈槐树叶纹路,每个区域的图标都画得生动又清晰。“做得真好,游客一看就知道各个区域怎么走。”她刚说完,就听见院门外传来卡车的轰鸣声,“应该是社区送桌椅来了,我们去帮忙卸车。”
两人刚走到门口,就看见陈屿和林浩已经在搬桌子了。张叔也拎着竹编的桌布跟过来,笑着说:“这些桌子太新,铺块竹布能搭咱们老巷的调性,游客坐着也舒服。”
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桌椅搬到各个体验区,周慧带着几位婶子也来了,手里捧着叠得整整齐齐的刺绣围裙。“给游客准备的围裙,怕他们体验时弄脏衣服。”周慧展开一条围裙,上面绣着小小的槐花图案,“都是昨晚连夜绣的,虽然简单,但看着喜庆。”
李奶奶也提着竹篮走进来,里面装着剪好的窗花和红纸。“我准备了些剪纸材料,试运营要是有小朋友来,就能直接上手剪。”她拿出一张剪好的老巷古井图,“这张给你们贴在井台边,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林晚接过窗花,心里暖暖的。正准备道谢,就看见赵经理陪着两个穿便服的人走进来,其中一个手里还拿着笔记本。“晚晚,这是社区派来的工作人员,来帮咱们看看试运营的准备情况,顺便提提建议。”赵经理介绍道。
穿蓝色衬衫的工作人员先走进陶艺区,弯腰看了看拉坯机:“这些设备都检查过了吧?电线一定要固定好,避免游客绊倒。”陈屿立刻点头:“昨天刚请电工师傅检查过,电线都走了暗线,地面也贴了防滑垫。”
另一位工作人员走到剪纸区,拿起一张红纸:“体验材料很齐全,但最好在桌子边缘贴个防撞条,小朋友多的话容易碰到。”李奶奶连忙记下来:“我等会儿就去买,保证试运营前贴好。”
两人一圈看下来,最后在院子中间停下:“整体准备得很充分,细节也考虑得周到。试运营时多注意收集游客反馈,有问题及时调整,开馆当天肯定没问题。”
送走工作人员,大家又开始忙着完善细节。林浩蹲在桌子边贴防撞条,孙晓则在每个体验区放了意见本。“这样游客有想法就能写下来,咱们也能及时改进。”孙晓一边说,一边把笔放在意见本旁边。
忙到中午,试运营的准备工作终于差不多了。大家刚坐在槐树下准备吃饭,就看见巷口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之前在王爷爷陶窑帮忙的陈屿的朋友,手里还提着一个布包。
“你怎么来了?”陈屿惊讶地问。
“我今天去郊区送货,顺便给你们带点东西。”他打开布包,里面是几个用新竹做的小竹篮,“上次看你们用竹盒放陶珠,特意做了几个小篮子,游客体验完可以装自己的作品,更方便携带。”
张叔接过竹篮,仔细摸了摸:“这竹篾劈得均匀,编得也结实,你这手艺跟我年轻时有得一拼!”陈屿的朋友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也是跟家里老人学的,比起张叔您还差远了。对了,我还带了些竹屑,煮水喝能清热,夏天喝正好。”
林晚接过竹屑,连忙道谢:“太感谢了,每次都麻烦你。”
“都是朋友,客气什么。”他看了看院子里的布置,“你们准备得差不多了吧?试运营那天我要是有空,就来当志愿者。”
陈屿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啊,正好缺人手,你来了我们更放心。”
吃过午饭,大家又开始整理老物件展示区。林晚刚把王爷爷早年做的陶碗摆好,就听见院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住在巷尾的赵爷爷,手里抱着一个旧木盒。
“晚晚啊,我昨天收拾阁楼,翻出这个东西,想着或许能给你们体验馆用。”赵爷爷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套旧竹编茶具,竹色已经变成了深褐色,却依旧完好。
张叔凑过来一看,眼睛立刻亮了:“这是民国时期的竹编茶具吧?你看这编法,是咱们老巷特有的‘万字纹’,现在会的人可不多了!”
赵爷爷点点头:“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以前家里来了客人,就用这套茶具泡茶。后来有了新茶具,就把它收起来了。昨天听老伴说你们在整理老物件,想着放在体验馆里,能让更多人看看咱们老巷的老手艺,也比放在我阁楼里落灰强。”
林晚小心翼翼地拿起茶具,入手温润,能感觉到岁月的质感。“赵爷爷,太感谢您了!这套茶具放在展示区,肯定能成为亮点,还能让游客了解咱们老巷竹编的历史。”
赵爷爷笑着说:“只要能帮上忙就好。你们为了老巷的手艺这么费心,我们这些老街坊也该出点力。对了,我还知道巷里有几家老人手里有老物件,回头我帮你们问问,要是他们愿意,也能捐出来展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