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老巷还浸在薄雾里,李家院的竹条就已经泛起了微光。张叔蹲在石桌旁,正用篾刀细细削着新竹条的毛刺,竹屑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混着槐花香飘得很远。
“张叔,您这竹条削得比上次还光滑!”周凯扛着扫帚跑进来,扫起地上的竹屑,“赵爷爷让我去磨坊看看石磨的木轴,说昨天孩子们推得太用力,怕磨松了。”
张叔抬头笑了笑,手里的篾刀不停:“这竹条得削得‘不割手、不打滑’,不然孩子们学的时候容易扎着。你去看木轴的时候记得擦点桐油,老周当年就这么保养,磨轴能用十年。”
周凯刚应着要走,巷口就传来了喧闹声。苏晴抱着一摞文创书签跑进来,脸上带着急劲儿:“林老师!张叔!好多人提前到了,都在老槐树下等着呢,还有记者扛着摄像机!”
林晚正蹲在地上摆体验区的水彩笔,闻言赶紧站起来,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这么早?不是说九点才开始吗?”她快步走到巷口,远远就看见老槐树下围了一圈人,有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有牵着孩子的家长,还有个举着话筒的记者正在跟陈屿说话。
“林老师,你可来了!”陈屿看见她赶紧招手,“这位是市报的王记者,专门来拍体验日的报道。”
王记者上前握住林晚的手,话筒凑了过来:“林老师您好,我们看了李阳老师的视频,特别想了解老巷手艺传承的故事。听说今天有编簸箕、推磨体验,能给我们讲讲吗?”
林晚笑着点头,指了指身后的磨坊:“您看那台石磨,是周老根先生当年用过的,今天孩子们能亲手推磨;那边的竹条是张叔特意选的‘三年青’,等会儿他会教大家编簸箕。这些老手艺,都是街坊们口口相传的宝贝。”
正说着,赵爷爷拎着个布兜走过来,里面装着磨得发亮的葫芦瓢和筛面箩:“王记者,来尝尝这个!”他从布兜里掏出个纸包,里面是炒得喷香的麦仁,“这是昨天用老石磨磨的,跟机器磨的味儿不一样,有嚼劲。”
王记者尝了一颗,眼睛一亮:“真的!有股淡淡的麦香。赵爷爷,您当年跟周老根先生一起磨面的时候,是不是每天都能闻到这香味?”
赵爷爷坐在槐树下的石墩上,打开了话匣子:“那可不!当年天不亮就去磨坊,磨完面回家,衣服上都是麦香。老周总说,麦香最养人,比啥香水都好闻。”他指了指树上的槐花,“等槐花开得再盛点,磨面的时候混着花香,那才叫舒坦。”
这时李阳扛着摄像机跑过来,满头是汗:“林老师,快!有个大爷说他会做面人,想现场表演,还说要送给孩子们当礼物!”
众人跟着李阳走到院角,果然看见个穿蓝布衫的大爷正捏着面团,手指翻飞间,一个小小的磨盘面人就成型了,连石磨的纹路都清清楚楚。“我爹当年跟周老根是街坊,”大爷笑着说,“看了你们的视频,想起当年我爹捏面人的样子,就想来凑个热闹。”
林晚赶紧递上一瓶水:“大爷,太感谢您了!您就在体验区表演吧,孩子们肯定喜欢。”
大爷接过水,又拿起一块黄面团:“我再捏个槐花碗,配着展柜里的真碗,正好凑一对。”
九点刚到,体验区就热闹起来了。张叔的编簸箕摊位前围了最多人,他手里拿着竹条,慢悠悠地演示:“大家看好了,打底的竹条要‘横三竖四’,间距留三分,这样编出来的簸箕才结实。”一个小姑娘拿着竹条跟着学,手指被扎了一下,委屈地皱起眉。
张叔赶紧放下手里的活,从口袋里掏出创可贴:“别怕,刚开始学都这样。你看这竹条,得顺着它的纹路弯,它软你就轻,它硬你就慢,跟待人似的,得有耐心。”他手把手地教小姑娘调整竹条,“对喽,就这样,慢慢来。”
磨坊里更是排起了长队,赵爷爷站在石磨旁,指导孩子们推磨:“推的时候身子要稳,脚步跟着磨盘转,别太用力,不然磨出来的面粗细不匀。老周当年说,推磨磨的是性子,急不得。”一个小男孩憋红了脸推着磨杆,磨盘慢悠悠地转着,白花花的面粉从磨缝里落下来。
“爷爷,这面粉好细啊!”小男孩抓起一把面粉,笑得露出豁牙。
赵爷爷摸了摸他的头:“这就是老手艺的讲究,选麦要净,碾磨要匀,分面要公。当年你太爷爷要是在,肯定夸你能干。”
林晚的速写摊位前也坐满了人,她拿着画笔,教大家画老槐树:“先画树干的轮廓,注意这棵树的疤痕,是当年孩子们爬树留下的,要画得深一点。再画槐花,不用太规整,风吹过的样子最自然。”一个阿姨举着画好的速写问:“林老师,我能把这画印在书签上吗?想送给我妈,她当年也在老巷住过。”
“当然可以!”林晚笑着说,“旁边的打印区能现场塑封,这样能保存更久。”
苏晴在登记台忙得脚不沾地,一会儿给参观者发文创手册,一会儿解答预约问题。“阿姨,下周还有体验日,您可以扫这个二维码预约,编簸箕的材料得提前准备。”她指着桌上的二维码,声音都有些沙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