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的晨光带着几分凉意,老巷的青石板还沾着露水,孙晓就提着周婶准备的绿豆糕,和刘建军一起往镇东头的小区走。电动车驶过镇口的石桥时,刘建军忽然放慢车速:“晓姐,李奶奶脾气有点倔,当年搬走就是因为舍不得老巷,你说话的时候多提提老槐树,她肯定高兴。”
孙晓攥了攥手里的布包,笑着点头:“放心吧,我就是想请她帮帮忙,又不是要麻烦她做什么。”
两人到小区门口时,正好碰到买菜回来的李奶奶。老人家穿着藏青色斜襟布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手里提着个竹编菜篮——篮身的纹路和老巷竹编的手法如出一辙。刘建军赶紧上前:“李奶奶,您还记得我不?我是老槐树下刘家的小子。”
李奶奶眯着眼睛看了半天,突然笑了:“是建军啊!你这孩子,好几年没见,都长这么高了。这位是?”她目光落在孙晓身上,眼神里带着几分打量。
“李奶奶您好,我叫孙晓,现在在老巷跟着王爷爷做竹编。”孙晓赶紧递过绿豆糕,“知道您喜欢吃甜口,特意让周婶做的,您尝尝。”
李奶奶接过布包,指尖碰到包上的竹编绳,眼睛亮了亮:“这绳编的手法,是老王教的吧?也就他还守着老手艺。”她引着两人往家里走,楼道里飘着淡淡的艾草香,“我这儿子家什么都好,就是少了老巷的竹篾味儿,晚上睡觉都不踏实。”
进了屋,李奶奶把菜篮放在玄关,转身从五斗柜的抽屉里翻出个铁盒子:“你们来找我,是不是为了竹编的事?前阵子听老姐妹说,老巷又开始编竹盒了,还卖到城里去了?”
孙晓心里一喜,赶紧点头:“是啊李奶奶,我们现在想开个网店,把老巷竹编卖得更远些,可申请‘非遗传承’标识需要手艺传承的证明,建军说您这儿有早年的奖状。”
李奶奶打开铁盒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泛黄的奖状和照片。她拿起一张红底烫金的奖状,指腹轻轻摩挲着:“这是一九八二年县文化馆发的‘竹编能手’奖状,当年我和老王一起去领奖,他还跟我抢着抱奖品呢。”
孙晓凑过去一看,奖状上“李桂兰”三个字虽然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旁边还有一张黑白照片,年轻的李奶奶和王爷爷站在老槐树下,手里举着竹编作品,笑得格外灿烂。
“李奶奶,这奖状能不能借我们用用?我们就复印一份,用来办传承证明,用完马上还给您。”孙晓小心翼翼地问,生怕老人家不同意。
李奶奶忽然叹了口气:“你们年轻人愿意做竹编,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借什么借?这奖状给你们了!”她把奖状和照片放进信封,塞进孙晓手里,“当年我跟老王说,这手艺要是断了,咱们都没脸见祖宗。现在你们把它捡起来,比什么都强。”
孙晓眼眶一热,紧紧攥着信封:“谢谢您李奶奶!我们肯定不会让您和王爷爷失望,一定把老巷竹编传下去。”
“对了,”李奶奶忽然想起什么,从衣柜顶上搬下个竹编箱子,“这是我年轻时编的‘万字纹’收纳箱,你们拿去当样品,比现在的竹盒更显手艺,网店上肯定受欢迎。”
孙晓看着箱子上细密的纹路,激动得说不出话。刘建军在一旁笑着:“我就说李奶奶最疼咱们老巷的人了,您放心,我们以后常来看您。”
两人离开时,李奶奶一直送到小区门口,还反复叮嘱:“编竹篾的时候别太急,泡竹片的水要加草木灰,这样编出来的东西不容易裂。”孙晓一一应下,心里满是暖意。
与此同时,竹编院子里正热闹非凡。陈屿和张强对着电脑,终于完成了网店注册。张强盯着屏幕上的“老巷竹编”店铺图标,兴奋地拍了拍桌子:“成了!咱们的网店开起来了!晓姐要是在,肯定特别高兴。”
陈屿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笑着说:“先别高兴得太早,商品图还没上传呢。你把昨天拍的竹盒照片修修,我来写商品详情页。”
院子另一边,林晚、小敏和小娟正围着王爷爷,看他演示雪篾编小竹篮。王爷爷手里的竹丝翻飞,不一会儿就编出了篮底的莲花纹:“晚丫头,你看这篮沿要编‘回纹’,既结实又好看,装茶饼正好。”
林晚跟着学了一会儿,指尖被竹丝磨得发红,却依旧笑得开心:“王爷爷,您这手艺也太厉害了!我编的篮底总歪,您一教就会了。”
小敏举着刚编好的莲花胸针,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晚晚姐,你看我编的这个,能不能当赠品?刚才周婶来看了,说要给她孙女留一个。”
王爷爷接过胸针看了看,点头称赞:“不错不错,比刚开始编的整齐多了。咱们今天多编些,周末去集市摆摊正好用。”
小娟忽然指着院门口,笑着说:“看,晓姐和建军哥回来了!晓姐手里还拿着个信封,肯定是拿到证明了。”
众人赶紧迎上去,孙晓刚进门就举起信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李奶奶把一九八二年的‘竹编能手’奖状给咱们了,还有一个老竹编箱,以后咱们申请非遗认证就有底气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