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宋茶事案 > 第104章 茶香为引渡心津

大宋茶事案 第104章 茶香为引渡心津

作者:仙鹤一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04:14:03

流言如风,穿街过巷,却未能吹动太平茶舍檐下的一片瓦。

柳明远得了赵令渊那番开导,心中块垒尽消,愈发沉静下来。他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抄录书稿与研读经义之中,偶尔得闲,便主动向赵令渊请教茶道。

这日清晨,露水未曦。柳明远见赵令渊正在庭院中整理一套素色越窑茶具,便恭敬地立于一旁观看。

赵令渊并未回头,一边用细麻布擦拭着茶瓯,一边缓声道:“明远可知,点茶之道,首重何物?”

柳明远思索片刻,谨慎答道:“学生以为,首重茶叶品质,次重烹茶技艺。”

赵令渊微微摇头,将擦拭干净的茶瓯置于掌心,对着天光细看其釉色,道:“茶,固然是根本。然点茶之首重,在于‘静心’。心不静,则气浮;气浮,则手法必乱;手法乱,则汤花不凝,茶味失和。如同你读书,心浮气躁时,纵是圣贤文章,读来也如嚼蜡。”

他取过一旁红泥小炉上已然“蟹眼”初生的铜壶,解释道:“候汤亦需静心。水老则苦,水嫩则茶香不发。须得眼观水面,耳听水声,心随水动,方能捕捉那‘蟹眼’过后的‘鱼眼’瞬息,此时水温最佳,冲点之下,茶韵方能尽释。”

柳明远凝神细听,只觉这看似简单的烹茶,竟蕴含如此精深的心性修炼之道。他想起自已往日读书,常因急于求成而心烦意乱,效果甚微,不由赧然。

赵令渊开始演示点茶。他取来一罐上好的“太平白毫”,用茶则量取适量,投入温过的茶瓯。执壶高冲,水流如瀑,准确注入瓯中,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拂。动作如行云流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击拂非为用力,而在得法。”赵令渊手腕运转,茶筅在茶汤中划出优美的轨迹,“手腕要活,力道要匀,速度要疾。观其汤色,听其拂声,察其沫饽变化,心、眼、手、器,合而为一,方能激起这‘白云满盏’。”

只见瓯中乳白色的沫饽渐渐涌起,如堆云积雪,细腻持久,附着在瓯壁,形成鲜明的“水丹青”。茶香随着水汽氤氲开来,清冽沁人。

柳明远看得目眩神迷,仿佛目睹了一场精妙的艺术创作。

赵令渊将点好的茶分出一盏,递予柳明远:“尝尝。”

柳明远双手接过,先观其色,乳白映翠,如春山积雪;再闻其香,清幽绵长,似空谷幽兰;然后小心啜饮一口,初觉微苦,旋即化为甘醇,满口生津,一股暖流顺喉而下,涤荡胸臆,顿觉神清气明,连日来的烦闷似乎都被这盏茶汤洗涤干净。

“学生……以往只知牛饮解渴,今日方知茶中有真味,有大道。”柳明远由衷叹服。

赵令渊淡然一笑:“茶道如人道。这盏茶,需静心以待,耐心候汤,用心击拂,方能成就其味。做人做事,何尝不是如此?静心以明志,耐心以蓄力,用心以成事。你如今暂居茶舍,看似困顿,焉知不是上天予你一段静心修持、厚积薄发的机缘?”

柳明远浑身一震,起身长揖:“先生教诲,学生铭记于心!”

自此,柳明远学习茶道更为用心。他不再仅仅将抄书视为谋生手段,而是将其作为磨砺心性的功课。每一笔,每一划,都力求沉稳端正。闲暇时,他便练习候汤、点茶,虽手法生疏,沫饽难聚,却也乐在其中,心境一日比一日平和开阔。

这日,陆九娘需将一批调配好的“清心明目茶”送至城东几户老主顾家中,柳明远主动请缨帮忙。

他提着茶包,穿行在汴京的街巷之间。送完最后一家,路过听雨楼后的巷口时,却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提着药包,从侧门匆匆而出,正是苏念奴。她脸色较前次所见更为苍白,脚步也有些虚浮。

柳明远脚步一顿,心中关切,却又不敢唐突上前。

苏念奴走了几步,似乎有些头晕,扶住墙壁微微喘息。

柳明远再不犹豫,快步上前,隔着几步距离,拱手道:“苏……苏姑娘,你可是身体不适?”

苏念奴闻声抬头,见是柳明远,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淡淡的疏离:“有劳郎君挂心,偶感风寒,并无大碍。”声音依旧清冷,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虚弱。

柳明远见她手中药包,想起陆九娘常备的一些对症药茶,便道:“学生寄居的太平茶舍,陆娘子精通药茶之理。若姑娘不弃,或可请陆娘子为您诊视一番,调配些温和的药茶,总比这苦涩汤药易于入口,也利于长期调养。”

苏念奴本欲拒绝,但听闻“太平茶舍”四字,又见柳明远眼神清澈,态度诚恳,不似那等轻浮孟浪之徒,加之自身确实被这反复的风寒困扰多时,便犹豫了一下,轻声道:“如此……便麻烦郎君了。只是……”她看了看听雨楼的侧门,面露难色。

柳明远立刻会意,她是清倌人,出入多有不便,尤其去一个男子寄居的茶舍,更易惹人闲话。他忙道:“姑娘放心,陆娘子常在茶舍后堂为人看诊,环境清静。若姑娘允可,学生可请陆娘子得空时,过府……或是另寻一处清静所在为姑娘诊视。”

他考虑得如此周到,苏念奴心中微暖,那份疏离感消减了些许,点了点头:“那……便有劳柳郎君与陆娘子了。明日午后,念奴在楼旁‘静心庵’后的茶寮等候,不知可否?”

“静心庵”是汴京一处小庵堂,香火不旺,其后茶寮更是清静,确是合适的所在。柳明远连忙应下。

回到茶舍,柳明远将此事告知陆九娘。陆九娘素来心善,自无不可。

次日午后,柳明远引着陆九娘来到静心庵后的茶寮。苏念奴已依约在此等候,依旧是一身素衣,未施脂粉,显得柔弱而安静。

陆九娘细细为她诊了脉,又观其气色舌苔,问道:“姑娘是否时常觉得咽喉干痛,夜间盗汗,偶有心悸,且月事不调?”

苏念奴微微一惊,点头称是。

陆九娘温言道:“姑娘此乃忧思过度,郁结于心,耗伤阴血所致。风寒只是表象,根源在于心绪不宁,肝气郁结。汤药虽能暂解表症,却难除病根。”她取出一小包早已备好的药材,“这是我配的‘解郁安神茶’,以合欢花、绿萼梅、百合、麦冬为主,佐以少许冰糖。姑娘每日取一包,沸水冲泡,代茶频饮,可舒解郁结,宁心安神。平日饮食也需清淡,忌食辛辣厚味。”

苏念奴接过药茶,只觉一股淡淡的花香混合着药香传来,沁人心脾。她感激道:“多谢陆娘子。”

陆九娘又叮嘱了几句养生之道,便先行离去,留下柳明远与苏念奴。

气氛一时有些沉默。

柳明远见石桌上有一套简陋茶具,便主动道:“学生近日随赵先生习点茶,手法粗陋,若姑娘不弃,学生可为姑娘点一盏‘解郁茶’,也算……物尽其用。”

苏念奴抬眼看他,见他神情认真,并无狎昵之意,便轻轻点了点头。

柳明远净手焚香(只是心中默念),取水烹汤,虽动作远不如赵令渊娴熟流畅,却也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当他终于勉强击拂出一层细密(虽不算丰厚)的沫饽,将茶汤奉至苏念奴面前时,额角已微微见汗。

苏念奴看着他专注而略带紧张的神情,又看了看那盏不算完美却诚意满满的茶,冰封的心湖,仿佛被投入一颗小小的暖石,漾开了一圈微澜。她接过茶盏,小口啜饮,花香清雅,茶味甘醇,那暖意顺着喉间流入四肢百骸,多日来的烦闷似乎真的舒缓了些许。

“多谢柳郎君。”她放下茶盏,声音柔和了许多,“这茶……很好。”

两人并未多言,只在这清寂的庵后茶寮,对坐饮茶,听着风吹竹叶的沙沙声。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理解,在淡淡的茶香中悄然滋生。

柳明远知道,他无法改变苏念奴的处境,也无法承诺什么。但或许,这一盏他亲手点沏的、带着善意与敬意的茶,能如一丝微光,暂慰她风尘中的寂寥。

茶香为引,渡人,亦渡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