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宋茶事案 > 第105章 分茶笑论世间味

大宋茶事案 第105章 分茶笑论世间味

作者:仙鹤一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04:14:03

柳明远自那日静心庵茶寮为苏念奴点茶后,心中那份朦胧的情愫并未消散,反而如同被春雨滋润的种子,悄然生根。但他深知分寸,只将这份心意化作更勤勉的抄书与学茶,偶尔托相熟的街坊,给听雨楼送去一些陆九娘新制的、不显山露水的润喉利咽的“罗汉果秋梨膏”,附言也只说是茶舍常备,赠与需要之人。

苏念奴收到后,并未推辞,只在一次柳明远送书稿至听雨楼侧门交给鸭母时,隔着帘子轻声道了句“有劳柳郎君,膏糖很润喉”,声音虽轻,却如春风拂过柳明远的心田。

这一日,茶舍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为首的是位年约五旬、精神矍铄的老者,身着半旧直裰,却气度儒雅,身后跟着两名年轻学子。老者自称姓沈,名文渊,乃江南东路有名的学者,虽未入仕,却桃李满天下,人称“梅庵先生”。他游学至汴京,听闻太平茶舍之名,特来品茗。

赵令渊亲自接待,将沈先生引至庭院茶树下的雅座。

沈文渊落座后,并不急于品茶,而是先观赏那株太平茶树,见其枝干晶莹,叶泛星辉,不由抚须赞叹:“果然神异!聚天地清灵之气,蕴世间平和之韵。赵先生能得此树相伴,实乃大福缘。”

赵令渊微笑:“树虽神异,亦需人心滋养。若无这汴京百万生民的烟火气,无这往来茶客的清净心,此树也不过是奇木一株罢了。”

沈文渊闻言,眼中露出欣赏之色:“先生此言大善!道在器中,更在人心。”

此时,柳明远正奉上刚点好的茶。他近日技艺颇有长进,虽不及赵令渊那般举重若轻,但动作沉稳,沫饽也显得细腻了些。

沈文渊接过茶盏,先观其色,再闻其香,然后细细品了一口,闭目回味片刻,方睁眼笑道:“点茶手法尚显稚嫩,火候拿捏稍欠,然心意纯粹,气韵平和,这茶汤便得了三分真味。不错,不错。”他看向柳明远,“这位小友,也是读书人?”

柳明远连忙躬身:“晚生柳明远,江南西路人士,今科……落第,暂居茶舍,帮抄书稿,兼习茶道。”

沈文渊点点头,并无轻视之意,反而温言道:“科场得失,寻常事耳。观小友点茶时心志专一,气息沉静,便知是肯下功夫的性子。读书之道,与这茶道相通,贵在持之以恒,澄心滤性。他日未必不能有成。”

一番勉励,让柳明远心中暖融融的,连声道谢。

这时,郭大釜提着他那宝贝的“龙骨翻车”小模型从后院出来,见有生客,本欲缩回去,却被沈文渊一眼瞧见。

“哦?这位壮士手中之物,似有机巧?”沈文渊颇有兴趣地问道。

郭大釜见这老先生气度不凡,又似乎懂行,便来了精神,将小模型放在石桌上,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起来。他口才本就一般,说到关键处更是手舞足蹈,唾沫横飞。

沈文渊却听得极其认真,不时发问,竟都能问到关键之处。他捻须沉吟道:“以齿轮省力,以连杆传动……妙啊!此物若推广于江南水乡,于灌溉一事,功莫大焉!壮士有此巧思,利国利民,实乃大才!”

郭大釜被夸得满脸红光,嘿嘿直笑,只觉得这老先生比那些只会之乎者也的官儿顺眼多了。

陆九娘也端了新做的“茶香茯苓糕”出来待客。沈文渊尝了一块,只觉松软可口,茶香与茯苓的甘淡融合得恰到好处,不由赞道:“药食同源,茶膳亦能养身。陆娘子好手艺。”

众人围坐,品茶、尝糕、论器、谈文,气氛融洽。沈文渊学识渊博,却不迂腐,从《茶经》谈到漕运,从诗词歌赋说到农桑水利,皆能切中要害,见解独到。赵令渊与之交谈,亦是相得益彰,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聊至兴浓处,沈文渊提议:“如此良辰,美景,佳茗,知己,何不行一‘分茶’之戏,以助雅兴?”

“分茶”,乃是宋时茶人雅士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又称“茶百戏”或“水丹青”,通过特定的注水手法和茶筅击拂,使茶汤沫饽表面显现出文字或图案,极考验点茶者的功力与巧思。

赵令渊含笑应允。

第一轮,由沈文渊带来的一个年轻学子先行。那学子凝神静气,点茶击拂,手法熟练,最后在茶汤表面勾出了一枝简单的梅花轮廓,虽略显朴拙,却也形象,赢得一片称赞。

第二轮,沈文渊亲自出手。只见他执壶运腕,水流时疾时徐,时点时拂,茶筅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片刻后,茶汤沫饽之上,竟出现了一幅小小的“江岸远山图”,山峦起伏,水波隐隐,意境悠远,令人拍案叫绝。

“梅庵先生好手段!”赵令渊由衷赞道。

沈文渊捋须微笑:“雕虫小技,聊博一哂。久闻赵先生茶道通玄,还请不吝赐教。”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赵令渊身上。只见他神色平和,取过一只新的建盏,温具、投茶、注水、击拂……动作依旧如行云流水,不见丝毫烟火气。然而,当最后一道水流注入,茶筅以一个奇妙的弧度拂过汤面后,那乳白的沫饽之上,竟清晰地显现出两个秀逸的篆字——“太平”。

二字并非静止,其边缘的沫饽仿佛还在微微流转,使得字迹带着一种动态的生机,与庭院中那株星辉点点的太平茶树遥相呼应,一股平和宁静、岁月安稳的意境油然而生。

满座皆静,随即爆发出由衷的赞叹。

“凝字于汤,气韵流动!赵先生之技,已近乎道矣!”沈文渊起身,郑重一揖。

赵令渊还礼:“先生过誉。不过是借茶汤之形,抒胸中之意罢了。天下熙熙,所求者,不过‘太平’二字。”

柳明远在一旁看得心驰神摇,只觉今日方知茶道之博大精深,不仅在于滋味,更在于精神气象的表达。

沈文渊感慨道:“今日品茶论道,观此‘太平’二字,方知赵先生胸襟。这汴京太平茶舍,果然名不虚传,不仅是茶香之地,更是安心之所。”他看向柳明远,“柳小友能在此处静修,是福气。”

他又对赵令渊道:“老夫不日将南下,路过江南时,或可去柳小友家乡看看。若遇其父母,当告知小友在此安好,学业亦有进益,让他们宽心。”

柳明远闻言,更是感激涕零,深深拜谢。

茶聚直至日暮方散。沈文渊临走前,与赵令渊互赠了各自整理的茶学笔记手稿,以为留念。

送走客人,茶舍恢复了宁静。柳明远帮着收拾茶具,心潮却久久难平。今日所见所闻,无论是沈先生的勉励,还是赵先生神乎其技的“分茶”,都让他对前路有了新的思考。

赵令渊看着他若有所思的样子,淡淡道:“茶有百味,一如人生。沈先生看到的‘太平’是味,郭兄追求的‘巧思’是味,陆娘子调和的‘药膳’是味,穆影守护的‘安宁’是味,你心中所念的‘情谊’亦是味。世间万味,皆可入茶,亦皆可成道。关键在于,找到属于你自已的那一味,并甘之如饴。”

柳明远咀嚼着这番话,望着廊下陆九娘正在晾晒的草药,后院郭大釜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以及远处汴京城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心中那片原本因落第而阴霾的天空,仿佛被这茶舍的烟火气与智慧光,彻底照亮了。

他或许还未找到最终的那一味,但他知道,在这太平茶舍的屋檐下,他已尝到了人生中最温暖、最真实的滋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