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宋茶事案 > 第102章 檐下新泥燕语频

大宋茶事案 第102章 檐下新泥燕语频

作者:仙鹤一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04:14:03

四月维夏,百卉俱开。

汴京城的春色尚未完全褪去,夏意已迫不及待地从墙角砖缝、树梢枝头探出头来。太平茶舍庭院里的那株茶树,星辉流转愈发温润内敛,叶片肥厚,绿意盎然,仿佛将整个春天的精华都沉淀了下来。

这一日,茶舍来了位特殊的客人。

并非达官显贵,也非江湖奇人,而是一位背着沉重书笈、风尘仆仆的年轻士子。他名叫柳明远,来自江南西路,是今科落第的举子。眉宇间带着几分挥之不去的失意,衣衫虽浆洗得干净,袖口却已磨得发白。

他踏入茶舍时,神色有些拘谨,只点了一盏最便宜的“末茶”,便拣了个最角落的位置坐下,望着庭院中的茶树出神,眼神空茫。

赵令渊正在为几位老茶客演示“七汤点茶法”,茶筅击拂,汤花如雪,乳雾汹涌。他注意到了这位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却并未立刻上前,只是不动声色地让陆九娘给那士子送了一碟新制的“茶香藕粉糕”。

柳明远起初推辞,见陆九娘态度真诚温和,这才道谢接过。糕体软糯,带着藕的清香与一丝若有若无的茶味,清甜不腻。他默默吃着,紧绷的肩膀似乎稍稍放松了些。

午后,茶客渐稀。柳明远仍坐在原地,面前的茶早已凉透,他却恍若未觉,只从书笈中取出一卷《论语》,低声诵读,眉头紧锁,读几句便停下来,长吁短叹。

赵令渊提壶走过去,为他换上一盏新沏的、茶性温和的“太平春”,在他对面坐下。

“郎君似有心事?”赵令渊语气平和,如同闲话家常。

柳明远抬起头,见是茶舍主人,连忙起身施礼,被赵令渊摆手止住。他苦笑一声,笑容里满是涩意:“不瞒先生,学生……今科落榜了。十年寒窗,竟不得一门而入,实在……愧对父母师长。”

“功名二字,固然是读书人所求,却非人生唯一路途。”赵令渊将茶盏向他推近些,“江南西路,鱼米之乡,文风鼎盛。郎君能脱颖而出,来到这汴京赶考,已是才俊。一时得失,何须挂怀太过。”

柳明远摇头,眼神黯淡:“先生有所不知。学生家中清贫,此番赴京,已耗尽了积蓄。如今……如今连回乡的盘缠都……”他声音渐低,后面的话难以启齿。

赵令渊看了看他手边那卷边角磨损的《论语》,又看了看他洗得发白的衣衫,心中了然。他沉吟片刻,道:“茶舍近日正需人手抄录一些茶经古籍,郎君若不嫌弃笔墨琐碎,不妨暂留几日,既可赚些润笔之资,也可静心读读书。舍后院尚有间空置厢房,虽简陋,亦可遮风避雨。”

柳明远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随即又被窘迫取代:“这……这如何使得?学生与先生素昧平生……”

“相逢即是有缘。”赵令渊微微一笑,“茶舍开门迎客,迎来的是四方朋友。郎君是读书人,清誉为重,只当是暂借栖身,以工偿资便是。”

柳明远望着赵令渊温润而毫无施舍之意的眼神,喉头动了动,最终起身,深深一揖:“先生高义,学生……柳明远,感激不尽!”

自此,柳明远便在太平茶舍住了下来。

他白日里便在廊下支一张小桌,铺开纸墨,为陆九娘誊录《茶心溯源录》的草稿,或是整理茶舍收藏的一些散乱茶书。他字迹端正清秀,做事也极认真,一丝不苟。

闲暇时,他便捧着自己的书卷研读。偶尔,也会帮郭大釜核算一些器械打造的用料数目,他那手精准的算学,让郭大釜啧啧称奇,直呼“读书人脑子就是好使”。

茶舍的日常生活,平淡却充满生机。

郭大釜的“龙骨翻车”小模型终于做了出来,就摆在茶舍后院的水缸边。那架利用齿轮和连杆传动的精巧小车,用一小碗水就能驱动,引得左邻右舍的孩童们天天跑来观看,叽叽喳喳,好不热闹。郭大釜被孩子们围着,不厌其烦地演示讲解,脸上满是得意。

陆九娘则忙着整理她的药茶方子。苏老夫子家的小孙女服了她开的“参苓白术茶”配合饮食调理,面色一日日红润起来,也能跟着其他孩子跑跳了。苏老夫子感激不已,亲自提了一盒上好的湖笔来谢。陆九娘只收下两支,其余的坚决退回,笑道:“孩童康健,便是最好的谢礼。”

这一日,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春雨。

雨丝如酥,润泽万物。茶舍庭院里,雨打树叶,沙沙作响。几位无处可去的茶客便留在舍内,听着雨声,品着热茶,闲话聊天。

柳明远抄录完一部分书稿,也坐到窗边听雨。他看着檐下忙碌筑巢的燕子,衔来新泥,穿梭往来,忽然心有所感,低声吟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赵令渊正提壶走过,闻声笑道:“刘禹锡此句,本是慨叹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看这檐下新燕,辛勤衔泥,只为营一安稳巢穴,哺育雏鸟,倒更让人觉得亲切。无论王谢华堂,还是我等这市井茶舍,能得一隅安身,遮风避雨,便是福分。”

柳明远细细品味着这番话,又看向庭院中在雨幕里愈发青翠的太平茶树,那星星点点的辉光在雨中朦胧如雾,心中因落第而积郁的块垒,仿佛被这温润的雨丝和茶香悄然化开了一些。

他忽然想起离乡时,母亲将仅有的几枚铜钱塞入他行囊,叮嘱道:“儿啊,考不中不打紧,记得……好好回家。”当时只觉压力如山,此刻想来,那朴素的话语里,藏着的是比功名更厚重的牵挂。

雨后初晴,空气清新。

柳明远放下书卷,主动拿起扫帚,帮着伙计清扫庭院中的落叶积水。动作虽稍显笨拙,神情却极为认真。

赵令渊与陆九娘站在廊下看着。

陆九娘轻声道:“这柳郎君,心性倒是不坏,只是先前钻了牛角尖。”

赵令渊颔首:“读书人,难免有功名心。能在困顿中不失本心,肯低下头来做些实事,便是难得的通透。这世间路,并非只有科举一座独木桥。他那一手好字,清晰的算学头脑,何处不能安身立命?”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清脆的铃铛声。只见穆影牵着一匹骏马,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她依旧是那副清冷模样,但眉宇间少了些许往日的凌厉,多了几分云游后的沉静。

她将马拴好,走进庭院,目光扫过正在扫地的柳明远,微微一顿,却未多问,只对赵令渊和陆九娘点了点头:“我回来了。”

她从行囊中取出几个油纸包,递给陆九娘:“嵩阳的‘石髓膏’,对调理筋骨有益。还有一些当地的茶种,看着奇特,便带了回来。”

又拿出一个牛皮水囊,递给郭大釜:“路过郑州,打的‘梨花春’,给你。”

最后,她看向赵令渊,从怀中取出一个扁平的木盒,打开,里面是一块黑黝黝、表面布满天然云纹的石头,触手温润。“路过一座荒寺,在断墙下发现的,觉得气息……与你那茶树有些相似,便带了回来。”

赵令渊接过那石块,指尖传来一股敦厚平和的地气,确实与太平茶树隐隐共鸣。他微微一笑:“有心了。”

柳明远站在一旁,看着这看似清冷的女剑客与茶舍众人之间自然流露的熟稔与关怀,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暖意。这茶舍,似乎有种奇特的魔力,能将不同身份、不同性情的人,悄然联系在一起。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茶舍内点起了灯火,温暖的光晕透过窗棂,洒在湿润的青石板上。柳明远在灯下继续抄录,笔尖在纸上游走,发出细微的沙沙声。这一次,他的心境,平和了许多。

赵令渊坐在茶树下的老位置上,慢慢品着一盏茶,听着汴京城隐隐传来的市声,看着舍内温馨的景象,心中一片宁静。

星槎已逝,茶道长存。而这人间烟火,寻常日子,才是这“道”最踏实、最温暖的归宿。新的故事,或许不在遥远的彼岸,就在这檐下燕语、灯影茶香之中,悄然书写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