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宋茶事案 > 第101章 茶暖巷深岁月长

大宋茶事案 第101章 茶暖巷深岁月长

作者:仙鹤一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04:14:03

第八卷:烟火人间

星槎归真,余韵未绝。

那日树顶凝聚的星槎虚影,洒落万千光点融入天地,成了汴京城民津津乐道许久的神异奇观,更被说书人编成了“星槎归真护汴梁,太平茶香佑万民”的段子,在各大瓦舍传唱。

然而,日子终究要落回实处。

轰轰烈烈的朝堂清算、邪教清剿之后,生活仿佛一壶沸水冲开的茶,最初的激烈翻腾过去,余下的是温润平和、袅袅生香的日常。

太平茶舍依旧每日迎送着八方来客,只是赵令渊待客烹茶的时间,较以往更多了些。他不再总是坐于内室静修,而是常常搬一张矮凳,坐在庭院那株愈发神异的太平茶树之下,面前摆开一套素雅的茶具,为任何一位踏入茶舍的客人点茶。

无论是锦衣华服的官员商贾,还是布衣短打的贩夫走卒,抑或是慕名而来的远方茶人,只需付上几文茶资,便能得他一盏亲手烹点的太平茶,听他随口聊几句茶经,或是市井趣闻。

这一日,春光明媚,熏风醉人。

茶舍庭院里坐得满满当当。靠东边石桌旁,是两位常来的老茶客,一位是退休的翰林院编修苏老夫子,一位是城南“刘氏笔墨”的老东家刘翁。两人正为昨日一幅米芾的临帖真伪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

“……那‘风樯阵马’之势,岂是寻常仿者能得其神髓?必是真迹无疑!”苏老夫子捻着山羊胡,言之凿凿。

刘翁连连摆手,胖脸上满是不以为然:“非也非也!墨色浮而不沉,纸张纹理亦不对路!苏老哥,你那是爱之切,看走了眼!”

赵令渊提着铜壶,走过去为二人续上热水,微微一笑:“真迹也好,临摹也罢,米元章的字,贵在那一股子‘颠’意与‘真’情。二老品评半日,可曾感受到那字里行间,是否有那份不管不顾、我自快活的真性情?”

苏老夫子与刘翁皆是一怔,对视一眼,忽然抚掌大笑。

“着啊!”苏老夫子拍腿,“与赵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等竟拘泥于皮相,忘了根本!喝茶,喝茶!”

另一边的竹椅上,郭大釜正唾沫横飞地跟几个年轻工匠吹嘘他新设计的“龙骨翻车”,如何能省力一半,灌溉良田千亩。

“……关键是那齿轮联动,俺改了七稿!到时候,一牛之力,可抵过去三牛!官家都说了,要在京畿之地先试造十架!”他嗓门洪亮,引得邻座几位带着孩儿来的妇人频频侧目。

一个扎着总角的小童听得入神,挣脱母亲的手,跑到郭大釜面前,仰着脑袋问:“郭爷爷,那翻车……能用来浇我的蝈蝈罐吗?”

满座皆是一静,随即爆发出善意的哄堂大笑。郭大釜一愣,蒲扇般的大手挠了挠光头,也咧嘴笑起来:“成!怎么不成!回头爷爷给你做个小的,就放在你这蝈蝈罐边上!”

孩童的母亲连忙过来致歉,郭大釜浑不在意,反而觉得这童言稚语比那些官员的夸赞更让他舒坦。

陆九娘坐在廊下,面前摊着纸笔,正在修订她的《茶心溯源录》。阳光透过扶疏的花木,在她素雅的衣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偶尔有茶客前来请教草木养护或是药茶调理之事,她便停下笔,耐心解答,声音温和清悦,如春溪流淌。

穆影不在茶舍,她半月前便去了嵩阳,据说是访一位隐居的铸剑师,切磋剑理去了。她如今行踪愈发飘忽,但每逢年节,总会带回些各地的奇特种籽或是特色茶点,分赠众人。

午后,茶客渐稀。

赵令渊得了空闲,信步走出茶舍,融入汴京城喧闹而充满生机的街巷。

州桥夜市的热闹尚未开启,但白日的汴京,自有其繁华景象。沿街店铺鳞次栉比,绸缎庄、生药铺、香烛铺、纸马店……招牌幌子迎风招展。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车轮碾过青石板的轱辘声,交织成一曲充满烟火气的市井交响。

他走到一处卖“冰雪冷元子”的摊子前,那摊主是个面目慈和的老妪,见到他,立刻露出熟稔的笑容:“赵先生来啦?老规矩,多加一勺糖霜?”

赵令渊笑着点头,接过那碗用冰镇着、淋了糖浆和果脯的糯米丸子,就站在摊边,用小勺慢慢舀着吃。冰凉甜糯的口感,驱散了春日午后的微燥。这老妪的孙子,前些时日得了场怪病,高热不退,便是用了陆九娘开的一剂“竹叶石膏茶”方子才好起来的。自此,老妪见了茶舍的人,都格外亲切。

吃完冷元子,他继续踱步,拐入一条更狭窄些的巷子。这里是“绣巷”,聚集了不少绣娘和织工。空气中飘散着丝线的味道和低低的机杼声。

巷子深处,一户人家门口,围了几个妇人。中间一位白发老妇,正手持绣绷,手指翻飞,针线如活物般在绢帛上穿梭,正在绣一幅“莲生贵子”图。那莲花瓣颜色过渡自然,仿佛带着露水,婴孩的面容饱满红润,憨态可掬。

“张婆婆这手‘顾绣’绝技,真是看一次,佩服一次!”一个年轻媳妇赞叹道。

张婆婆头也不抬,嘴角却带着笑意:“熟能生巧罢了。这绣活啊,跟你们赵先生点茶是一个道理,心要静,手要稳,气要匀。一针一线,都是功夫,急不得,躁不得。”

赵令渊驻足旁观片刻,心中默然。这市井之中,处处是道。张婆婆这话,何尝不是茶道至理?烹茶亦需心静、手稳、气匀,方能激发出茶叶最本真的韵味。

他悄然离开绣巷,又逛到汴河畔。

河水汤汤,舟楫往来如梭。巨大的漕船满载着江南的稻米、丝绸、瓷器,缓缓驶向城内的仓库。也有那小巧的客船、货船,在码头停靠,卸下各地的物产,又装上北方的皮毛、药材。力夫们喊着号子,扛着沉重的货物,汗水在古铜色的皮肤上闪烁。河风吹来,带着水汽和隐约的鱼腥,也带来了一个庞大帝国经济血脉流动的蓬勃气息。

一位相熟的渔夫刚收了网,提着几条活蹦乱跳的黄河大鲤鱼上岸,见到赵令渊,热情地招呼:“赵先生!今儿个运气好,打了条金鳞大鲤鱼!您带回去,让陆娘子做个醋搂鱼,最是鲜美!”

赵令渊笑着道谢,却未接手:“李大哥好意心领了,只是茶舍近日饮食清淡。这鱼,还是拿去市上卖个好价钱,给家里娃娃添件新衣。”

渔夫也不强求,憨厚地笑笑,又说起近日河水水位、鱼群动向等闲话。

夕阳西下,将汴河水染成一片金红。

赵令渊提着在街市上买的几样新鲜菜蔬和一块豆腐,慢慢踱回茶舍。

远远地,便看见茶舍门口,郭大釜正撸起袖子,帮隔壁新搬来的邻居修理一副坏了的门轴。陆九娘则在庭院里,指点着苏老夫子家那个体弱多病的小孙女辨认草药,小女孩听得认真,苍白的小脸上有了些血色。

炊烟袅袅升起,混合着茶舍后院小厨房里传来的饭菜香气。

没有惊天动地的阴谋,没有你死我活的搏杀,只有这琐碎而真实的日常,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互助与温情。

晚饭时,桌上摆着清炒菘菜、香煎豆腐、一碟酱瓜,还有一盆陆九娘用新采的枸杞叶和鸡蛋做的汤。饭菜简单,却清爽适口。

郭大釜一边扒拉着饭,一边还在琢磨他的翻车图纸,嘴里念念有词。陆九娘轻声提醒他吃饭莫分心。灯光下,三人围坐,虽无言,却自有种家人般的安宁。

饭后,赵令渊照例在庭院中散步消食。

月光如水,洒在太平茶树上,星辉与月华交融,清辉满院。他想起白日所见所闻,市井的喧闹,人情的温暖,技艺的传承,生命的坚韧……这一切,构成了远比星槎神迹、朝堂风云更为厚重、也更为动人的画卷。

星槎归真,化入天地,或许正是为了守护这寻常巷陌里的点点灯火,这平凡岁月中的脉脉温情。

他抬手,轻轻拂过太平茶树温润的树干,感受着其中与整座汴京、与这万里江山同呼吸共命运的磅礴生机。

“茶事案”告一段落,但生活这本大书,才刚刚翻开最温暖绵长的一页。

夜色渐深,茶舍的灯火一盏盏熄灭,融入汴京百万家灯火之中,静谧而祥和。

远处,不知哪家院落,传来隐隐的丝竹声,和着更夫悠长的报更梆子,在这太平春夜里,飘出去很远,很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