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90章 夏雨

沪上警事:1950 第90章 夏雨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锅里的粽子煮得咕嘟响,水汽顶得锅盖不停颤动,偶尔有几滴热水溅出来,在灶台上烫出细小的白印。李振邦坐在小马扎上剥蒜,蒜皮沾在指腹上,辛辣味钻进鼻腔,他下意识皱了皱眉——这味道让他想起审讯室里的碘酒味,两种刺激的气味混在一起,竟有些恍惚。

安安在林淑娴怀里哼唧起来,小脑袋在她胸前蹭来蹭去。“是不是饿了?”李振邦擦干净手,接过孩子。小家伙穿着件洗得发白的小肚兜,是林淑娴用自己的旧汗衫改的,布料软得像云朵。他把安安贴在胸口,手掌托着孩子的屁股,这个姿势是前世看同事抱孩子学的,没想到现在用得熟练。

“你抱得比我还稳。”林淑娴笑着起身,掀开锅盖。粽叶的清香裹着肉香涌出来,她用筷子戳了戳粽子,糯米已经煮得发黏:“再焖十分钟,肥油都化在米里,吃着不腻。”

窗外的天色暗得快,乌云从黄浦江方向压过来,风裹着雨星子砸在玻璃上,发出“噼啪”声。邻居家的收音机开得很大,程派京剧《锁麟囊》的调子飘进来,又被突然响起的新闻打断:“各位听众,现在播报重要新闻——朝鲜停战谈判今日恢复,我方代表提出合理建议,争取早日实现和平......”

岳母端着洗衣盆从外面进来,裤脚溅得全是泥点。“这天说变就变,”她把盆放在门口,拿起竹竿晾衣服,“街道下午来通知,有婴儿的家庭明天去登记,能领半斤白糖、十尺布票。白糖是上海糖厂的,布票是市纺织局印的,上面有红印章,假不了。”

李振邦低头看安安,小家伙正盯着他的衬衫纽扣看,小手伸过来想抓。“布票正好给安安做夏衣,”他轻声说,“现在穿的肚兜太短了,再过几天就露肚脐了。”

林淑娴点头,从针线筐里拿出块蓝布:“这是上次张阿婆送的,劳动布,耐洗。我想着做两件小褂子,再缝个小肚兜,省得总换。”

正说着,外面的雨下大了,雷声轰隆隆滚过头顶。安安被吓得一哆嗦,小嘴一撇要哭。李振邦赶紧捂住孩子的耳朵,哼起前世母亲哄他的苏北小调:“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安安的哭声止住了,眼睛半睁半闭,小手抓着李振邦的衣领。林淑娴点亮煤油灯,昏黄的光把三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她拿起针线,开始缝衣服,针脚细密均匀——这手艺是她当姑娘时跟着母亲学的,那时家里穷,衣服破了都是自己补。

“今天去街道,张阿婆说她儿子月底就能回来。”林淑娴穿针引线,“街道给安排了码头仓库的工作,管登记货物进出,月薪四十二块,还管一顿午饭。”

李振邦心里替张阿婆高兴。去年冬天,张阿婆儿子在朝鲜负伤被俘的消息传来,老人哭了好几天,现在终于能团聚了。他想起审讯时遇到的那些敌特,同样是人,有人为了家国流血,有人却为了私利破坏,两种选择,两种人生。

雨下到后半夜才停。第二天清晨,李振邦骑车上班时,空气里满是泥土和青草的味道。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叶子被洗得发亮,几个里弄干部正往墙上贴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画,画上面是个穿工装的工人,手里拿着扫帚,旁边写着“除四害,讲卫生,保健康”,红漆字很醒目。

局里大院里,几个年轻警员正在练擒拿,蓝布制服的后背全湿透了。老吴站在台阶上,手里拿着个文件夹,看见李振邦,赶紧跑过来:“振邦,出事了!南京路百货公司查出假布票了!”

技术科的小平房里,老刘正趴在桌上用放大镜看布票。见李振邦进来,他推了推眼镜,把两张布票放在一起:“左边是真的,右边是假的。你看真票的纸张,里面混着棉纤维和麻纤维,对着光看能看见细小的丝;假票用的是普通木浆纸,摸起来发滑,还容易破。”

他又拿出碘酒,往两张布票上各滴了一滴:“真票的油墨是进口快干型,碘酒擦不掉;假票用的是普通印油,一擦就花。”碘酒划过假布票,上面的“上海市纺织局”字样果然晕开了,变成模糊的蓝黑色。

“谁发现的?”李振邦拿起假布票,对着光看——假票的印花模仿得很像,连编号的字体都差不多,不仔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百货公司的售货员小王,”老吴说,“她卖布的时候,觉得布票手感不对,就扣下来了。那个顾客是个女工,叫陈桂英,说是从黑市上换的,花了三块钱,想给孩子做新衣服。”

三块钱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工人十天的工资。李振邦皱了皱眉:“陈桂英在哪?带来问话了吗?”

“在审讯室呢。”老吴递过一杯水,“小孙正在问,她说是通过邻居介绍,在闸北区的‘利民杂货店’后院交易的,接头的是个戴草帽的男人,看不清脸,只知道左手小指少了一截。”

又是左手小指少了一截!李振邦心里一沉——李德明虽然死了,但他的同伙还在活动。“立即派人去‘利民杂货店’,先摸点,别打草惊蛇。”他拿起假布票,“老刘,能不能从油墨和纸张判断,假票是在哪印的?”

老刘点头:“纸张是上海造纸厂的‘工农牌’,很常见;油墨是‘英雄牌’印油,一般印刷厂和文印室都有。不过假票的印刷精度很高,得用至少四开的油印机,普通小作坊没这设备。”

李振邦让老刘把假布票的特征记录下来,发给全市各印刷厂和文印室,同时让小孙带着人去闸北区摸点。他自己则去了审讯室,想从陈桂英那里问出更多细节。

审讯室里,陈桂英坐在椅子上,双手绞在一起,眼睛红红的。她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袖口磨出了毛边,手指上有很多老茧——一看就是常年干活的工人。

“你再想想,那个戴草帽的男人,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李振邦坐在她对面,语气很缓和,“比如说话的口音,或者身上的味道?”

陈桂英抬起头,眼泪掉了下来:“我...我没敢多看。他让我把钱放在墙角的砖缝里,然后自己去拿布票,全程没说话。我只闻到他身上有股油墨味,跟我们厂里文印室的味道一样。”

“你们厂?哪个厂?”

“国棉十七厂,我在织布车间。”

李振邦心里一动——国棉十七厂是上海最大的棉纺织厂,有自己的文印室,会不会和假布票有关?他让记录员把陈桂英的口供整理好,然后带着老吴去了国棉十七厂。

国棉十七厂在杨树浦,厂区很大,机器的轰鸣声几里外都能听见。厂长周桂兰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穿件灰色列宁装,短发梳得整整齐齐,说话很干脆:“李科长,你们来得正好!我们正想向公安局反映情况呢,上个月工会发布票,少了五张,查来查去都没找到下落。”

她把李振邦带到工会办公室,工会主席老马拿出一本厚厚的登记册:“你看,这是上个月的布票发放记录,每个工人签字领票,都有记录。但我们核对库存时,发现少了五张,编号是0312-0316,当时以为是登记错了,就没深究。”

李振邦翻到那一页,上面的签名都很工整,没有涂改的痕迹。“上个月有没有人离职或者调走?特别是负责发放布票的人。”

“有两个,”周厂长说,“一个是工会宣传干事赵秀英,调到文化局去了;另一个是厂办文印员刘玉兰,说是母亲病重,要回乡照顾,上个月十五号走的。”

“赵秀英?”李振邦心里一紧——这个名字他很熟悉,是李德明的养女,之前因为假侨汇券案被处理过。“刘玉兰的档案在哪?我们要看看。”

厂办的人事档案室里,刘玉兰的档案很简单:二十六岁,江苏启东人,丈夫是国棉十七厂的工人,1951年工伤去世,留下一个三岁的女儿;1950年进厂当文印员,负责油印文件和简报,工作表现一直不错。

“刘玉兰平时和谁走得近?”李振邦问人事科长。

“没什么特别近的人,”科长想了想,“她话不多,每天下班就回家,说是要照顾女儿。上个月她说母亲在启东病重,非要辞职,我们挽留了好几次,她都不同意。”

李振邦和老吴来到文印室。文印室不大,靠墙摆着两台“上海牌”油印机,桌上堆着很多文件和印油。新来的文印员小王正在油印通知,手上沾满了黑色油墨。

“小王,你刚来,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李振邦问。

小王摇摇头:“没什么不对劲的,就是废纸篓里有很多揉皱的草稿纸,上面有数字,我以为是之前的文印员留下的,就没在意。”

李振邦走到废纸篓前,蹲下来翻看。里面的草稿纸大多是油印文件的废纸,但有几张上面有模糊的数字印记,是用铅笔写的,数字是“0312”“0313”——正好是失踪布票的编号!他小心地把这些草稿纸收进证物袋,对老吴说:“刘玉兰有问题,立即联系启东公安局,查她的下落。”

回到局里,老刘对草稿纸进行了鉴定:“上面的铅笔印记,和布票编号的字体一致,应该是练习书写编号时留下的。而且纸上有‘英雄牌’印油的残留,和假布票的油墨成分一样。”

第二天,启东公安局传来消息:刘玉兰确实回了启东,但她母亲早在1949年就去世了,现在住在启东县城的向阳街,租了一间小平房,经常有陌生人来找她。

“立即出发去启东。”李振邦简单收拾了几件衣服,跟林淑娴打了个电话——电话是里弄的公用电话,需要手摇,接通后声音很模糊。

“我去启东出差,可能要两三天回来。”李振邦说。

“小心点,”林淑娴的声音带着担忧,“安安昨天有点咳嗽,我带他去卫生院看过了,医生说是受凉,开了点药。”

“别担心,妈会帮忙照顾的。”李振邦挂了电话,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作为父亲,他连孩子生病都不能在身边。

启东县城不大,向阳街是条老街道,两旁都是低矮的平房。李振邦和老吴在刘玉兰住处对面租了间房子,从窗户里能清楚地看到她的房门。

第一天没什么动静。第二天傍晚,一个戴草帽的男人走进了刘玉兰的家,手里提着个黑色的布包。半个小时候后,男人出来了,布包鼓了起来。李振邦用望远镜盯着男人——他左手小指确实少了一截,走路有点跛,像是受过伤。

“就是他!”老吴低声说,“和陈桂英描述的一样。”

男人走后,刘玉兰也出门了,提着个竹篮,去了镇上的邮局。李振邦和老吴跟过去,看见她寄了一个包裹,收件地址是“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123号,王收”——这是个死信箱,之前破获的敌特案里出现过。

“收网!”李振邦下令。

便衣们冲上去,把刘玉兰按在邮局门口。她挣扎着想去扔竹篮里的东西,老吴一把夺过——里面是个笔记本,记着假布票的交易记录,还有几张没卖出去的假布票。

审讯室里,刘玉兰一开始不肯说话,直到李振邦拿出她女儿的照片——照片是从她住处搜出来的,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扎着两个小辫子,笑得很开心。

“妞妞现在在镇上的幼儿园,”李振邦说,“如果你配合,我们会安排人照顾她;如果你不配合,她就只能去孤儿院。”

刘玉兰的眼泪掉了下来:“我说...我说。那个戴草帽的男人叫宋志强,大家都叫他‘老宋’,是台湾保密局的人,负责假票证的印刷和销售。他让我在国棉十七厂当文印员,趁机偷布票的样本,然后模仿着印假的。”

“假布票是在哪印的?”

“在启东县城的一个废弃油坊里,有两台油印机,是老宋从上海运过来的。”刘玉兰说,“我们计划在秋收前印一万张假布票,在上海和周边城市流通,搅乱市场。”

李振邦让启东公安局去废弃油坊搜查,果然找到了两台油印机和大量假布票,还有印版和油墨。而“老宋”宋志强,也在第二天被抓获——他躲在启东乡下的一个亲戚家,正准备逃往台湾。

从宋志强的住处,搜出了一本密码本,里面记着敌特组织的联络方式和人员代号。李振邦翻开一看,一个代号“杜鹃”的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代号在去年破获的敌特电台案里出现过,当时只抓到了“夜莺”,“杜鹃”一直没找到。

“宋志强,‘杜鹃’是谁?”李振邦在审讯室里问。

宋志强低着头,沉默了很久才说:“‘杜鹃’是我们的上级,负责协调上海的所有敌特活动。我只见过他一次,戴着口罩,听声音像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

李振邦意识到,这个“杜鹃”才是真正的大鱼。他立即组织人手,根据密码本上的线索,在上海展开排查。经过三天三夜的工作,终于锁定了“杜鹃”的身份——市纺织局的退休干部张松林,1949年前是国民党的特务,一直潜伏在上海。

抓捕张松林那天,正好是安安的满月。李振邦在抓捕现场,看着张松林被戴上手铐,心里松了口气。他拿出手机——1952年还没有手机,是他前世的习惯,总是想第一时间和家人分享消息。

晚上回到家,林淑娴和岳母正在准备满月酒,桌上摆着几个菜:炒青菜、鸡蛋羹、红烧肉,还有一碗长寿面。安安穿着新做的蓝布小褂子,躺在摇篮里,睡得很熟。

“回来了?”林淑娴走过来,帮他接过外套,“案子办完了?”

“办完了。”李振邦抱起安安,在孩子的脸上亲了一下,“以后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安稳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