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91章 秋暖

沪上警事:1950 第91章 秋暖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安安满月这天,李振邦是被孩子的哭声惊醒的。天刚蒙蒙亮,窗玻璃上凝着层薄霜,林淑娴已经抱着安安在屋里踱步,轻声哄着:“安安乖,不哭了,妈妈在呢。”

他揉着眼睛坐起来,后颈还带着木床板的凉意。“怎么了?是不是饿了?”李振邦凑过去,看见安安的小脸皱成一团,小嘴不停嚅动,确实是饿了的模样。林淑娴解开衣襟喂奶,李振邦则去灶披间帮岳母烧火——每天这个时候,岳母都会煮一锅红糖鸡蛋,给林淑娴补身体。

煤球炉刚生着,烟从炉口冒出来,呛得李振邦咳了两声。岳母正蹲在地上剥鸡蛋,竹篮里的鸡蛋是张阿婆昨天送的,说是给安安满月添喜,蛋壳上还沾着点鸡粪,得仔细洗干净。“振邦,今天安安满月,你早点回。”岳母把剥好的鸡蛋放进铝锅,“俺跟淑娴说好了,中午包点饺子,再给安安剪点头发,包在红布里压枕头下,能保平安。”

“知道了,我尽量。”李振邦帮着添了块煤球,心里记着这事。局里最近忙秋收安保,每天都要去乡镇巡逻,但安安满月是大事,再忙也得赶回来。

早饭吃的红糖鸡蛋和窝头,林淑娴吃了两个鸡蛋,剩下的一个给了李振邦。安安吃饱了,躺在摇篮里,小眼睛睁得圆圆的,盯着天花板上的蛛网看。李振邦摸了摸孩子的小手,软得像棉花,心里软乎乎的——这是他这辈子第一个孩子,怎么疼都觉得不够。

推着自行车出门时,弄堂里已经热闹起来。3号门的王师傅正用竹竿晾衣服,见他路过,笑着喊:“李科长,安安满月快乐啊!晚上要不要来俺家喝两杯?”

“不了,谢谢王师傅,晚上得陪孩子。”李振邦也笑,脚下没停——今天要去嘉定区的合作社检查秋收后的粮食储存,得早点出发。

刚拐出弄堂,就看见张阿婆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个红布包。“振邦,等一下!”老人颤巍巍地站起来,把红布包递给他,“这里面是俺给安安做的小鞋子,针脚粗,别嫌弃。”

李振邦接过红布包,里面是双虎头鞋,布是用老人自己的旧棉袄改的,虎头绣得歪歪扭扭,却透着实在的心意。“谢谢您,阿婆,安安肯定喜欢。”

“喜欢就好,喜欢就好。”张阿婆笑得合不拢嘴,“俺儿子昨天从东北寄信来,说伤好得差不多了,下个月就能回上海了,到时候让他来给安安包红包。”

李振邦替她高兴,又说了几句吉祥话,才骑着自行车往局里赶。路上要经过上海火车站,这时候正是早高峰,人来人往,挑着担子的农民、拉着黄包车的师傅、背着包袱的旅客,挤在狭窄的街道上,吆喝声、车铃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

他正骑着车,突然瞥见路边有个男人抱着个孩子,蹲在墙角抽烟。那男人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棉袄,戴顶旧毡帽,帽檐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孩子看起来只有一岁左右,裹在件不合身的灰布襁褓里,一动不动,像是睡着了。

李振邦心里咯噔一下——作为警察,他对异常情况格外敏感。这男人看起来三十多岁,手背上有块疤,抽烟时手指不停发抖,眼神总是往四周瞟,不像普通带孩子的父亲。更可疑的是,孩子的襁褓明显太大,裹得严严实实,连鼻子都快遮住了,正常家长不会这么裹孩子。

他放慢车速,假装停车买烟,眼睛却盯着那个男人。烟摊的老板是个中年女人,正给客人拿烟,见李振邦看墙角,小声说:“公安同志,你别管那人,前两天就看见他在这,怀里的孩子总不动,怪吓人的。”

“他一直这样?”李振邦接过烟,故意问。

“是啊,每天早上来,蹲到中午就走,也不跟人说话。”老板压低声音,“有人问他孩子是不是他的,他就瞪眼,怪凶的。”

李振邦心里更确定不对劲。他掏出钢笔,在烟盒上写了“火车站南广场,可疑男子抱孩子,速来”,然后让烟摊老板帮忙转给附近巡逻的便衣——这是他们约定的联络方式,遇到紧急情况,通过固定摊贩传递消息。

安排好后,李振邦推着自行车,慢慢靠近那个男人。离得近了,他能看见孩子的小脸蜡黄,嘴唇干裂,确实是昏睡的样子,而且襁褓下面,似乎能看见孩子的小手被绳子捆着。

“同志,借个火。”李振邦蹲下来,假装要抽烟,眼睛却仔细观察男人的反应。

男人猛地抬头,眼神凶狠:“没火!”

“别这么大火气嘛,”李振邦故意拖延时间,“我看你家孩子睡得挺香,多大了?”

男人的身体僵了一下,没回答,反而抱着孩子想站起来走。就在这时,老吴带着两个便衣赶来了,从三面围了过来:“公安执行公务,不许动!”

男人慌了,抱着孩子想跑,却被老吴一把按住肩膀。孩子被惊醒,发出微弱的哭声,声音细得像小猫叫。李振邦赶紧解开孩子的襁褓,里面果然有根麻绳,捆着孩子的手腕,勒得皮肤都红了。

“孩子不是你的吧?”李振邦抱着孩子,用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有点烫,“说,孩子是哪来的?”

男人低着头,不说话。老吴拿出手铐,“咔嚓”一声铐住他的手腕:“到局里再说,别敬酒不吃吃罚酒!”

他们把男人带回局里,孩子则交给了女同事小王照顾。审讯室里,男人还是不肯开口,不管怎么问,都只是低着头。李振邦让小王给孩子喂点糖水,又找了件干净的小衣服给孩子换上——这衣服是林淑娴准备给安安穿的,还没来得及穿,正好给这个孩子用。

“你看看这个孩子,”李振邦把孩子抱到审讯室门口,让男人能看见,“才一岁多,发着烧,手腕被你捆得通红。你要是有孩子,能这么对他吗?”

男人的身体动了一下,抬头看了眼孩子,又赶紧低下头。李振邦继续说:“我们已经查了,你叫赵四海,山东人,1949年流落到上海,没有固定工作。这个孩子,是你三天前在闸北区的菜场偷的,对不对?”

其实他们还没查到这些,但李振邦故意这么说,试探他的反应。赵四海果然慌了,额头渗出冷汗:“我...我不是偷的,是...是别人让我带的。”

“谁让你带的?带去哪里?”

“一个叫‘老黑’的男人,”赵四海的声音发抖,“他让我把孩子带到十六铺码头,交给一个穿黑衣服的女人,给我五块钱。我...我不知道孩子是偷来的。”

李振邦知道他在撒谎,但现在不是逼他的时候——关键是找到“老黑”和其他可能被拐的孩子。他让老吴继续审讯,自己则带着小孙去十六铺码头调查。

十六铺码头是上海最大的货运码头,每天都有很多船进进出出,人流复杂。李振邦和小孙穿着便衣,假装成找工作的搬运工,在码头附近打听“老黑”的消息。

一个拉黄包车的师傅听说他们找“老黑”,压低声音说:“你们找他干嘛?那人可不是好惹的,听说专干拐孩子的勾当,把孩子带到外地卖,要是孩子不听话,就打断手脚,让孩子去乞讨。”

李振邦心里一沉——他最担心的就是这个。“你知道他在哪吗?”

“就在码头后面的棚户区,有个破仓库,他经常在那待着。”黄包车师傅指了指码头西边,“你们小心点,他身边有好几个人,都带着刀。”

李振邦谢过师傅,和小孙悄悄绕到棚户区。这里全是低矮的茅草屋,小路狭窄,到处都是垃圾,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他们按照师傅指的方向,找到那个破仓库,仓库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孩子的哭声。

“小心点。”李振邦拔出腰间的驳壳枪,打开保险,轻轻推开仓库门。里面光线很暗,地上堆着很多杂物,几个孩子蜷缩在角落,最大的看起来有五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大,都穿着破旧的衣服,有的孩子手脚明显变形,像是被打断过。

一个穿黑衣服的男人正拿着鞭子,对着一个哭着要妈妈的孩子抽打:“别哭了!再哭就把你扔江里!”

“不许动!”李振邦大喊一声,冲了进去。男人吓了一跳,转身想跑,却被小孙按住。仓库里还有两个同伙,见势不妙,想反抗,却被随后赶来的便衣制服。

李振邦赶紧跑过去安抚孩子。那个被打的孩子蜷缩在地上,小声哭着,左腿明显变形,不能伸直。李振邦蹲下来,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别怕,叔叔是公安,来救你们了。”

孩子抬起头,眼里满是恐惧,不敢说话。李振邦从口袋里掏出块糖——这是他早上给安安准备的,还没来得及给孩子,现在正好用来安抚这个孩子。他把糖剥开塞到孩子嘴里,“甜吗?别怕,我们带你去吃好吃的。”

孩子含着糖,慢慢停止了哭泣,小声说:“妈妈...我要妈妈。”

李振邦心里一疼,赶紧说:“我们会帮你找妈妈的,一定。”

仓库里一共有七个孩子,三个男孩,四个女孩,其中四个孩子的手脚被打断了,只能坐在地上。李振邦让便衣们小心地把孩子抱出来,用自己的外套裹住最小的那个孩子——孩子身上太凉了,得赶紧保暖。

他们把孩子带回局里,小王已经烧好了热水,准备了粥和馒头。孩子们一开始不敢吃,直到李振邦把粥吹凉,喂给那个被打的孩子,其他孩子才慢慢放松下来,开始吃东西。

那个最小的孩子,只有几个月大,还不会说话,一直哭。李振邦想起安安,就把孩子抱在怀里,学着林淑娴的样子,轻轻拍着孩子的背,哼着苏北小调。没想到孩子真的不哭了,靠在他怀里,慢慢睡着了。

“振邦,赵四海招了。”老吴走进来,手里拿着审讯记录,“他说‘老黑’是这个团伙的头目,专门在上海拐孩子,然后把孩子带到外地卖,或者打断手脚让孩子乞讨。他们还有个窝点,在宝山区的一个废弃工厂里,可能还有其他孩子。”

李振邦立即安排警力,去宝山区的废弃工厂。工厂以前是个纺织厂,1949年后就废弃了,里面杂草丛生,厂房破败。便衣们小心翼翼地搜索,在厂房的地下室里,又找到五个孩子,都是一两岁的幼儿,幸好手脚都完好,只是受到了惊吓。

到下午三点,所有孩子都被解救出来,一共十二个。李振邦让同事们联系街道办和孤儿院,帮忙安置孩子,同时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帮孩子找家人。

街道办的王主任听说后,带着几个大姐赶来,给孩子们带来了干净的衣服和被子:“这些孩子太可怜了,我们会帮忙照顾的,有合适的人家,也会帮忙安排收养。”

李振邦看着孩子们在大姐们的照顾下,慢慢露出笑容,心里松了口气。他想起早上出门时,安安在摇篮里盯着天花板的样子,突然觉得这些被拐的孩子,也应该有像安安一样温暖的家。

傍晚,李振邦终于能回家了。他路过菜场,用布票买了块花布,想给安安做件新衣服,又买了点肉,晚上给林淑娴和岳母包饺子。

走到弄堂口,就看见林淑娴抱着安安在门口等他。“怎么才回来?”林淑娴迎上来,“我们还以为你不回来了呢。”

“有点事耽误了,”李振邦接过安安,在孩子的脸上亲了一下,“安安乖不乖?”

“乖,就是下午睡了会儿,醒了就找你。”林淑娴笑着说,“妈已经把饺子馅调好了,就等你回来包了。”

回到家,岳母正在擀饺子皮。李振邦放下东西,洗手帮忙包饺子。他包的饺子不好看,馅总是露出来,岳母笑着说:“你这包的哪是饺子,是菜团子。”

林淑娴抱着安安坐在旁边,看着他们包饺子,时不时给李振邦递块面皮。安安在她怀里,盯着李振邦手里的饺子,小手伸过来想抓,引得大家都笑了。

“今天局里忙什么了?这么晚才回。”林淑娴问。

李振邦把白天解救孩子的事说了一遍,没说孩子被打断手脚的细节,怕林淑娴担心。但林淑娴还是听出了不对劲:“那些孩子真可怜,要是找不到家人怎么办?”

“街道办会帮忙安排孤儿院,或者找合适的人家收养。”李振邦包好一个饺子,“我们也会继续帮孩子找家人,一定让他们有个家。”

晚饭吃的饺子,味道很好。李振邦吃了很多,心里却一直想着那些被解救的孩子。饭后,他抱着安安,坐在灯下,看着孩子熟睡的脸,突然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大了——不仅要守护好自己的小家,还要守护好更多像安安一样的孩子,让他们能在安全、温暖的环境里长大。

第二天,李振邦去局里上班,刚进门就听说有两个孩子的家人来认亲了。他赶紧去接待室,看见一对夫妻抱着孩子,哭得很伤心。女人一边哭一边说:“谢谢公安同志,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他了。”

李振邦看着他们一家人团聚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虽然还有很多孩子没找到家人,但只要他们不放弃,总有一天,这些孩子都能回到父母身边。

接下来的几天,李振邦和同事们一直在帮孩子找家人。通过报纸和街道办的帮助,又有五个孩子找到了家人。剩下的五个孩子,被送到了孤儿院,李振邦和林淑娴商量后,决定每个月去孤儿院看孩子,给他们带点吃的和玩具。

安安满月后的第一个周末,李振邦带着林淑娴和安安去了孤儿院。孩子们看见他们,都围了过来,尤其是那个被打的孩子,拉着李振邦的手,小声说:“叔叔,你又来了。”

李振邦蹲下来,摸了摸孩子的头:“是啊,叔叔来看你们了,还给你们带了好吃的。”

林淑娴把带来的馒头和糖分给孩子们,安安躺在婴儿车里,看着孩子们,露出了笑容。李振邦看着这一幕,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只要大家都献出一点爱,这些孩子就能感受到温暖,健康快乐地长大。

离开孤儿院时,那个被打的孩子拉着李振邦的衣角:“叔叔,你还会来吗?”

“会的,叔叔一定会来的。”李振邦点点头,“你要好好吃饭,好好养伤,等你好了,叔叔带你来我家看安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