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77章 新生活

沪上警事:1950 第77章 新生活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婚礼后的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李振邦就醒了。他躺在崭新的双人床上,望着陌生的天花板,一时有些恍惚。转头看见身边还在熟睡的林淑娴,这才想起自己已经结婚了。

他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惊醒妻子。推开窗户,清晨的凉风扑面而来。楼下已经传来早起邻居的咳嗽声和倒痰盂的声音。这是1951年八月的一个普通早晨,却是他新婚生活的第一天。

厨房里空空如也,只有昨天母亲塞进来的一小袋米和几个鸡蛋。李振邦生起煤球炉子,试着煮粥。浓烟呛得他直咳嗽,火候总是掌握不好。

还是我来吧。

林淑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起来了,穿着睡衣站在厨房门口。她接过锅铲,熟练地调整火候,往粥里加了点碱水。

你怎么起来了?再多睡会儿。

习惯了,平时也是这个点起床。

两人站在狭小的厨房里,一时无言。粥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晨曦透过窗户,在墙壁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今天要去公安局销假。李振邦说。

嗯,我也得去工业局报到。

简单的早饭过后,两人各自出门上班。李振邦推着自行车,和林淑娴一起走到弄堂口。

下班我去接你。

不用,我自己回来就行。

那...晚上见。

晚上见。

李振邦骑着自行车往公安局去,感觉今天的上海格外明亮。路边的梧桐树似乎更绿了,街上的行人似乎也更亲切了。他不由自主地吹起了口哨。

到了公安局,同事们都围了上来。

新娘子怎么样?

新婚之夜过得如何?

什么时候发喜糖?

李振邦红着脸应付着,从包里掏出一袋水果糖分给大家。这是昨天母亲特意准备的,说是要分给同事沾沾喜气。

科长老王拍拍他的肩膀:成家了,就是真正的大人了。以后工作要更踏实。

我知道,科长。

中午在食堂吃饭,李振邦特意多要了一个荤菜。以前一个人,总是凑合着吃。现在不同了,他得保重身体,撑起这个家。

下班后,他特意绕到菜场,买了半斤猪肉、一把青菜。回到家时,林淑娴已经在厨房忙活了。

今天怎么这么早?

翻译工作做完了,就提前回来了。

两人一起在厨房准备晚饭。三十平米的房子很小,厨房更是转身都困难,但他们配合默契,一个洗菜一个切菜,倒也其乐融融。

晚饭后,李振邦主动洗碗,林淑娴则整理带来的书籍。小小的房间里,两个书架已经摆得满满当当。

下周末该去你家看看爸妈了。李振邦一边擦碗一边说。

嗯,我妈昨天还说想我们了。

晚上,两人坐在书桌前,一个看文件,一个做翻译。台灯的光晕笼罩着他们,房间里只有书页翻动和钢笔书写的沙沙声。

这个地方我不太明白。林淑娴指着一行俄文技术术语。

李振邦凑过去看了看:这是机械制图的标注方法,明天我帮你问问技术科的老张。

九点半,两人洗漱睡觉。躺在床上,李振邦突然说:下个月发工资,我想买台收音机。

好啊,听说红星牌的不错。

还要添个五斗柜,你的衣服都没地方放。

慢慢来,不着急。

简短的对话后,房间里恢复了安静。窗外偶尔传来几声犬吠,远处有电车驶过的声音。这就是他们新婚生活的第一个夜晚,平淡,却充满温情。

第二天是周日,按照习俗该。李振邦一早起来,特意换上崭新的中山装。林淑娴也穿上了那件红色的确良连衣裙。

带点什么去你家?李振邦问。

我买了些点心,再带点水果就行。

林淑娴的父母住在闸北的一处工人新村。见到新婚的女儿女婿,老两口喜笑颜开。

快进来坐,林母拉着女儿的手上下打量,怎么样?还习惯吗?

挺好的。

林父递给李振邦一支香烟:新房还住得惯吗?

挺好的,就是小了点。

不小了,刚开始都是这样的。

午饭很丰盛,林母做了满满一桌子菜。席间,不可避免地聊起了婚后的生活。

振邦啊,淑娴这孩子从小要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多担待。林母说。

妈,您放心,我会好好待淑娴的。

两个人过日子,要互相体谅。林父接着说,我和你妈结婚这么多年,从来没红过脸。为什么?就是因为懂得让着对方。

爸,我记住了。

饭后,林母把女儿叫到里屋说悄悄话,林父则和李振邦在客厅抽烟。

听说你们公安局最近在搞整风?

是的,要加强纪律建设。

这是好事。你现在是成了家的人,工作更要认真,不能出错。

我知道。

回家的路上,李振邦推着自行车,和林淑娴并肩走着。

你妈跟你说什么了?

没什么,就是些家常。林淑娴脸微微发红,问我们相处得怎么样。

你怎么说?

我说挺好的。

两人相视一笑。

新的一周开始了。婚后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李振邦生炉子煮粥,林淑娴准备小菜。七点吃完早饭,一起出门上班。晚上谁先到家谁做饭,饭后一个洗碗一个收拾房间。九点半准时休息。

这种规律的生活让李振邦感到很踏实。以前在父母家,什么事都有母亲操心。现在自己成家了,才知道柴米油盐都不容易。

这天晚上,李振邦在算这个月的开支。房租、水电、煤球、米面、菜钱...一笔笔算下来,竟然所剩无几。

看来得省着点花了。他叹了口气。

我那里还有些布票,下个月给你做件新衬衫。林淑娴说。

不用,我的衣服还能穿。倒是你,该添件秋装了。

我的衣服够穿。

两人互相推让着,最后决定这个月什么都不买,把钱存起来。

九月底,天气转凉。李振邦发现窗户漏风,决定自己动手修理。周末,他找来些木板和油灰,叮叮当当地忙活了一上午。

好了,这下不会漏风了。他满意地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林淑娴递给他一条毛巾擦汗:没想到你还会这个。

在部队学的,什么都得会一点。

十月初,林淑娴的翻译工作进入关键阶段,经常要加班。李振邦就每天去工业局接她下班。夜深人静的街道上,两人并肩走着,聊着一天的工作。

今天破了个盗窃案,是几个小青年干的。看着他们,我就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

我们厂新来的苏联专家很严格,一个标点符号错了都要改。

这些平凡的对话,成了他们感情最好的粘合剂。

有时他们也会吵架。有一次为了买不买新暖水瓶,两人争执起来。

旧的还能用,为什么要买新的?李振邦说。

那个暖水瓶保温效果不好,晚上想喝热水都没有。

将就一下不行吗?

这不是将就的问题...

吵到后来,两人都沉默了。最后李振邦妥协了,第二天买了个新暖水瓶回来。林淑娴也没再提这事,晚上特意做了他爱吃的红烧肉。

慢慢地,他们学会了互相包容。李振邦不再固执己见,林淑娴也不再斤斤计较。婚姻就像一块璞玉,需要两个人共同打磨,才能日渐温润。

十月中旬,李振邦接到一个新任务:配合全市的治安整顿行动,要对几个重点区域进行排查。这意味着要经常加班,有时甚至要通宵值班。

这段时间我可能很晚才能回来,你不用等我。

知道了,你自己注意安全。

那些天,李振邦常常深夜才回家。但不管多晚,家里总有一盏灯亮着。林淑娴要么在看书,要么在翻译资料,总之是在等他。

不是让你先睡吗?

反正也睡不着。

简单的对话,却让李振邦心里暖暖的。有人等自己回家的感觉,真好。

行动持续了半个月,终于圆满结束。李振邦负责的区域治安明显好转,还抓到了一个在逃的惯犯。局里给他记了一功。

领到奖状的那天,他特意去百货公司买了条红围巾送给林淑娴。

怎么突然买这个?

天冷了,看你那条围巾都旧了。

乱花钱。林淑娴嘴上这么说,却立即把新围巾戴上了,好看吗?

好看。

十一月的上海,寒意渐浓。小小的新房里却温暖如春。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婚后的生活,也摸透了彼此的脾气习性。

李振邦知道林淑娴怕冷,总是提前把被窝焐热。林淑娴知道李振邦胃不好,每天早上都给他熬小米粥。

他们还制定了一个储蓄计划,每月固定存下十元钱,准备将来买台缝纫机。

等有了缝纫机,我就能自己给你做衣服了。林淑娴说。

那得存到什么时候?

慢慢来,总会存够的。

生活虽然清贫,但充满了希望。每个月的工资日,他们都会一起去存钱,然后在回家的路上买两个肉包子犒劳自己。

等以后条件好了,我们天天吃肉包子。李振邦开玩笑说。

那得变成大胖子。

两人都笑了。

十二月底,上海下了一场雪。这是1951年的最后一场雪。李振邦和林淑娴站在窗前,看着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年底了。

是啊,我们结婚都四个月了。

这四个月,你觉得怎么样?

林淑娴靠在丈夫肩上:挺好的,真的。

窗外,雪越下越大。弄堂里的孩子们在雪地里追逐嬉戏,欢笑声隔着窗户传进来。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而他们的婚姻生活,也将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坚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