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76章 弄堂里的喜事

沪上警事:1950 第76章 弄堂里的喜事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七月的南市区,热浪裹挟着弄堂里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仁寿里的青石板路被正午的太阳晒得发烫,家家户户门窗大开,主妇们坐在门口一边摇着蒲扇一边择菜,孩子们在狭窄的通道里追逐嬉戏。

李振邦推着自行车走进弄堂,车轮在石板路上发出咯咯的声响。

振邦回来啦?邻居张阿姨正坐在小凳上剥毛豆,今朝下班蛮早嘛。

张阿姨,淑娴等下要过来。李振邦停下脚步,擦了擦汗湿的额头。

哦哟,是商量婚事吧?张阿姨立刻眉开眼笑,你妈妈一早就去菜场了,说是要买条活鱼好生招待亲家。

李振邦笑了笑,推车往弄堂深处走去。李家住在仁寿里最里面,是一栋老式石库门房子的二楼。狭窄的木楼梯吱呀作响,楼道里飘着煤球炉子和各家饭菜的混合气味。

推开房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书架。李墨轩正坐在靠窗的书桌前,戴着老花镜,仔细校对着一摞书稿。听到儿子进门,他头也不抬地说:

回来了?桌上有凉茶。

爸,淑娴和她爸妈快到了。李振邦放下公文包,给自己倒了碗凉茶。

李墨轩这才放下手中的红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知道了。你妈去菜场了,说要买条活鲫鱼炖汤。

书桌上堆满了校样稿纸,密密麻麻的红笔批注显示出校书人的认真。李墨轩原是《申报》的一名小编辑,新中国成立后,被安排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做校书工作。虽然收入不比从前,但他很满意现在这份安稳的工作。

这部《文选》校注本月底要交稿,李墨轩叹了口气,老了,眼睛不中用了。

您慢慢来,别太累着。李振邦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心里有些发酸。

正说着,楼下传来沈静芝的声音:墨轩,振邦,下来帮我拎菜!

李振邦赶紧下楼,见母亲手里拎着满满的菜篮子,额头上都是汗珠。

妈,怎么买这么多?

淑娴爸妈第一次来,总要丰盛些。沈静芝擦着汗,脸上带着笑意,我买了条活鲫鱼,还有排骨、毛豆、茭白...哦,还称了半只酱鸭,一瓶黄酒。

李振邦接过沉甸甸的菜篮,母子二人一前一后上了楼。

沈静芝是典型的上海主妇,精明能干,把不大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虽然住在拥挤的弄堂里,但她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此刻,她麻利地系上围裙,开始准备晚饭。

振邦,去把桌子擦一擦,摆上那块新桌布。她一边杀鱼一边吩咐,墨轩,你也别校书了,把书稿收一收,别让亲家看了笑话。

李墨轩无奈地摇摇头,开始收拾书稿。李振邦则依言擦桌摆椅,心里莫名有些紧张。他和林淑娴是去年认识的,相处一年多来感情稳定,如今终于要谈婚论嫁了。

四点半,门铃准时响起。李振邦快步下楼开门,林淑娴和她的父母站在门口。林父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林母则是一件淡蓝色衬衫,手里提着礼品。

叔叔阿姨好,快请进。李振邦连忙让开身子。

林淑娴今天穿了件粉色的确良衬衫,深蓝色长裤,对他微微一笑。

楼上,李墨轩和沈静芝已经等在门口。双方家长寒暄着进屋,小小的房间顿时显得拥挤起来。

李编辑,久仰久仰。林父握着李墨轩的手,常在报纸上看到您的文章。

哪里哪里,都是过去的事了。李墨轩谦虚地摆摆手,现在就是在出版社做点校书的工作。

林母把带来的礼物放在桌上:这是一点心意,西湖龙井,还有老大房的点心。

沈静芝连忙推辞:太客气了,来就来,还带什么东西。

大人们在八仙桌旁坐下,李振邦和林淑娴帮忙倒茶。窗外传来弄堂里的嘈杂声,还有谁家炒菜的香味飘了进来。

今天请二位来,是想商量一下振邦和淑娴的婚事。沈静芝切好西瓜端上来,开门见山地说。

林父点点头:两个孩子相处也一年多了,是时候把婚事定下来了。

我们是想婚事从简,李振邦接过话,新社会新风尚,不讲究排场。登记后请几桌亲友吃个饭就好。

林母微微皱眉:这...会不会太简单了?一辈子就一次...

林淑娴轻声说:妈,现在都提倡勤俭节约。我们单位的领导上周刚传达过,党员干部要带头婚事简办。

李墨轩也表示赞同:淑娴说得对。我在出版社也学习过相关文件,大操大办确实不合时宜。

林父思索片刻,终于点头:既然孩子们都这么想,我们做父母的也尊重他们的决定。

沈静芝这才松了口气:那咱们就商量一下具体的事情。

林淑娴从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这是我列的清单,叔叔阿姨看看有没有要补充的。

沈静芝接过本子,和李墨轩一起看了起来。清单上详细列出了需要准备的事项:开证明、体检、登记、请客名单等等。

淑娴想得真周到。沈静芝忍不住赞叹。

新房的事情,你们有打算吗?林母关切地问。

林淑娴回答:我们单位在分房,结婚的职工可以申请。我们已经交表了,应该能分到一间。

多大面积?林父问。

大概三十平米,有独立厨卫。李振邦说,在虹口区的新工房。

三十平米...林母盘算着,虽然不大,但两个人住也够了。

李墨轩推了推眼镜:起步阶段,有这样的条件很好了。重要的是两个人同心协力。

聊完正事,沈静芝起身去做饭,林母也跟着进了厨房。

亲家母,我来帮你。

不用不用,你是客人...

很快就是一家人了,别客气。

李墨轩看着厨房里两个女人的身影,对林父说:淑娴是个踏实的好姑娘,振邦能找到这样的伴侣,是他的福气。

林父笑道:振邦也不错,年轻有为,在公安局工作,前途无量啊。

晚饭时,气氛温馨融洽。沈静芝的厨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特别是那道糖醋排骨,色泽红亮,酸甜适口。

亲家母手艺真好,林母赞叹道,这糖醋排骨做得比饭店还好。

哪里哪里,都是家常菜。沈静芝谦虚地说,又给林淑娴夹了块排骨,淑娴多吃点,看你瘦的。

林父和李墨轩聊得很投机,从时政要闻到文坛轶事,相谈甚欢。李振邦和林淑娴相视一笑,心里都踏实了许多。

饭后,李振邦送林淑娴一家到弄堂口。夕阳西下,弄堂里更加热闹起来。家家户户在门口摆开小桌吃晚饭,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

振邦啊,林父在分别时说,淑娴就交给你了。你们要互敬互爱,共同进步。

叔叔放心,我会好好对淑娴的。

林淑娴悄悄握了握李振邦的手,眼中满是幸福的笑意。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开始为婚事忙碌。他们各自在单位开了结婚证明,一起去医院做了婚前体检。新房的事情也有了进展,林淑娴分到了一套三十平米的房子。

拿到钥匙的那天,两人一起去看了新房。空荡荡的房间还散发着石灰水的味道,阳光从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水泥地面。

这里放床,林淑娴比划着,那边可以放书桌。

李振邦检查着厨房和卫生间:虽然小,但够用了。

他们开始一点点添置家具。李振邦找木匠打了一张床和一个衣柜,林淑娴用布票买了布料,自己缝制窗帘。沈静芝送来了锅碗瓢盆,林母则送了一床新棉被。

新房子里该有点新气象。她说。

八月初的一个周末,两人去民政局登记。手续很简单,不到半小时就办完了。拿着那张薄薄的结婚证,李振邦感到肩上的责任重了许多。

从现在起,我们就是夫妻了。他说。

林淑娴微笑着点点头:嗯,夫妻。

他们决定在八月中旬请客,只请亲近的亲友。沈静芝和林母一起拟定了菜单,既要体面,又不能太铺张。

婚礼前一周,林淑娴搬进了新房。两家人一起来帮忙打扫。看着收拾一新的小家,沈静芝忍不住抹眼泪。

妈,您这是干什么?李振邦连忙安慰。

我是高兴...沈静芝擦着眼泪,你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小家...

李墨轩拍拍妻子的肩:好了,这是喜事。

婚礼当天,他们在南京路的一家饭店请了三桌客。林淑娴穿了一件红色的确良连衣裙,李振邦穿着整齐的中山装。没有繁琐的仪式,只是亲友聚在一起吃了顿饭。

李墨轩作为家长致辞:希望振邦和淑娴在今后的生活中,互敬互爱,共同进步。

林父也说道:你们要记住,婚姻是责任的开始,要相互扶持,白头偕老。

李振邦的发言很简短:我会好好对淑娴,做个好丈夫。

林淑娴更是只说了一句:谢谢大家。

饭后,宾客陆续散去。沈静芝拉着林淑娴的手,悄悄塞给她一个红包:

这是我和你爸的一点心意,收着添置家当。

林母也递给李振邦一个红包:好好待淑娴。

回到新房,已是傍晚时分。红色的喜字在夕阳下格外醒目。两人站在房间里,一时都有些不知所措。

总算忙完了。李振邦松了口气。

林淑娴轻轻应了一声。

窗外传来邻居家的炒菜声,孩子的哭闹声,还有自行车的铃声。这些寻常的声音,此刻听来却格外温馨。

我们有自己的家了。李振邦握住林淑娴的手。

是啊,我们的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