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101章 元宵

沪上警事:1950 第101章 元宵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立春刚过,上海的风还带着寒意,却少了冬日的凛冽。弄堂里的青砖地渐渐干爽,墙角的青苔褪去了湿滑,张阿婆正踮着脚,把晾干的腊肉从竹竿上取下来,用麻绳捆成一小束,挂在厨房的房梁上。腊肉色泽红亮,是腊月里用合作社分的五花肉腌的,油脂顺着肉皮往下滴,在地上积成小小的油点。

“阿婆,小心点,别摔着!”林淑娴抱着安安走出来,孩子穿着件红色的小棉袄,是春节前新做的,手里攥着个布老虎玩偶,是陈向阳的养父送的。安安已经能扶着墙走路了,嘴里含糊地喊着“阿婆”,小碎步踉跄着往张阿婆身边凑。

张阿婆赶紧下来,扶住安安:“慢着点,这孩子越来越皮了。”她从口袋里掏出颗水果糖,剥了皮塞进安安嘴里,“还有十天就是元宵节了,俺得把腊肉收拾好,留着包元宵。”

李振邦推着自行车出门时,车把上挂着个布包,里面是给马陆乡合作社带的种子样本。“阿婆,淑娴,早。”他停下车,摸了摸安安的头,“今天去合作社,帮他们看看新到的小麦种子,王社长说有几袋种子发芽率不高,心里不踏实。”

1955年早春,马陆乡高级社进入备耕关键期,新调运的小麦种子刚到货,社员们抽查时发现有两袋种子发芽率不足七成,担心影响春耕,王社长特意让李振邦去帮忙鉴定。

“种子还能有问题?”张阿婆皱着眉,“俺们以前种地,种子都是自己留的,晒得干干的,发芽率高得很。”

“现在是集体统一调运,批量大,难免有个别批次出问题。”李振邦解释,“我带了技术科的发芽试纸,去现场测测,要是真有问题,赶紧联系种子站调换。”

王师傅的自行车铺门口,王小虎和陈向阳正蹲在地上,用竹篾扎灯笼骨架。两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校服,红领巾歪歪扭扭地系在脖子上,手里的竹篾被削得细细的,蘸着浆糊,往上面糊红纸。“李叔叔,早!”陈向阳抬起头,脸上沾了点红纸浆,“我们在做元宵灯笼,准备去孤儿院给小朋友送过去!”

“做得真好看。”李振邦笑着说,“注意安全,别被竹篾扎到手。”

路过街道办时,王主任正站在门口贴通知,红纸黑字写着“元宵节元宵票发放通知”:“凡本街道居民,凭户口本每户领取元宵票两张,每张可购元宵一斤,领取时间:2月15日-2月18日。”

“李科长,早!”王主任笑着打招呼,“今年的元宵是上海食品厂生产的,有芝麻、豆沙两种口味,凭票购买,不涨价。”

“挺好,居民们又能过个热闹的元宵了。”李振邦说,“对了,马陆乡合作社的种子有点问题,可能需要调换,你帮着联系下种子站?”

“没问题,我这就打电话。”王主任爽快地答应,“种子是大事,耽误不得。”

到局里时,老吴正在整理元宵期间的安保预案。见李振邦进来,他递过一杯热水:“振邦,你看这个。闸北区有居民反映,有人私下高价倒卖元宵票,一张票卖五毛钱,比原价贵了一倍,好几户困难家庭买不起,心里有意见。”

元宵票是按户发放的,每张票原价两毛五,能买一斤元宵,高价倒卖确实坑害百姓。“查到倒卖的人是谁了吗?”李振邦问。

“还没,只知道是个中年妇女,梳着发髻,在菜市场附近活动。”老吴翻开案卷,“报案的居民说,她手里的元宵票都是连号的,像是从内部流出来的。”

“先派人去菜市场布控,摸清她的行踪,别打草惊蛇。”李振邦说,“元宵票关系到居民过节,不能让倒卖的人破坏了节日气氛。我先去马陆乡,回来再处理这事。”

骑车往马陆乡赶,路上的田地已经翻耕完毕,露出黝黑的泥土,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忙着平整土地,远处的拖拉机“突突”地响着,在田里压出整齐的田垄。这是张强改进后的拖拉机,增加了压垄装置,比以前更实用了。

到合作社时,王社长正带着几个社员,蹲在地上查看种子。两袋种子放在田埂上,袋子上印着“国营上海种子站”的字样,社员们正把种子撒在湿纸巾上,测试发芽率。“李科长,你可来了!”王社长迎上来,“你看这两袋种子,撒了三天了,发芽的没几个,这要是种下去,减产就麻烦了。”

李振邦蹲下来,拿起一粒种子,剥开外壳,里面的胚乳干瘪,颜色发暗。“这种子是陈种,而且储存时受潮了,发芽率肯定低。”他从布包里掏出发芽试纸,蘸了点水,把种子放在试纸上,“等会儿看看试纸颜色,就能确定发芽率到底有多少。”

张强也来了,他周末一直在合作社实习,穿着件旧工装,裤脚沾着泥土。“李科长,王社长,我把播种机改进好了,能控制播种密度,还能均匀施肥,比以前省工多了。”张强指着不远处的播种机,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

那是一台小型播种机,是张强用合作社的旧农具改造的,加装了种子箱和施肥装置,下面有滚轮,推着就能走。“我试了一下,一亩地只需要两个人,一个小时就能种完,比人工播种快三倍。”张强说。

王社长脸上露出笑容:“太好了!有了这台播种机,春耕就省大事了。”

正说着,种子站的工作人员来了,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叫小刘。“王社长,李科长,我们来看看种子的情况。”小刘蹲下来,查看了种子和发芽试纸,“这两袋确实是陈种,是仓库盘点时遗漏的,我们马上给你们调换,今天下午就能送新种子过来。”

“那就好,别耽误了春耕。”王社长松了口气。

中午,王社长留李振邦和张强在合作社吃饭,是红薯饭、炒青菜,还有一碗鸡蛋汤。饭桌上,张强说:“王社长,我想在合作社建个小型农机维修站,以后农具坏了,不用再往城里送,省时省力。”

“我早就有这想法了!”王社长高兴地说,“就是缺场地和工具,我这就跟公社申请,争取早日把维修站建起来。”

吃完饭,李振邦骑车回城,路过机械学校,把张强想建农机维修站的事告诉了他的老师。老师很支持:“张强是个好苗子,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学校可以捐赠一些旧工具,再派老师指导,帮合作社把维修站建起来。”

回到弄堂时,已经傍晚了。林淑娴正在扫盲班上课,今天的课有点特殊,是教大家写家书。扫盲班的学员大多是妇女和老人,很多人这辈子都没写过信,手里的笔握得紧紧的,像是握着千斤重的东西。

王秀兰坐在最前面,她的丈夫在外地的钢厂上班,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她想给丈夫写封信,告诉她自己学会了认字,还学会了写名字。“淑娴妹子,‘想你’这两个字怎么写?”王秀兰举起手,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容。

林淑娴在黑板上写下“想你”两个字,一笔一划地教:“‘想’字,上面是‘相’,下面是‘心’,心里想着一个人就是‘想’;‘你’字,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尔’,就是指对方。”

王秀兰跟着写,字迹歪歪扭扭,但很认真。她写了又擦,擦了又写,直到满意了,才小心翼翼地抄在信纸上:“老公,我学会认字了,还会写你的名字,我想你,家里一切都好,你在外要照顾好自己……”写完后,她忍不住哭了,眼泪滴在信纸上,晕开了墨迹。

“秀兰嫂子,别哭,这是好事。”林淑娴递过一张手帕,“等会儿我帮你寄出去,你丈夫收到信,肯定会很高兴。”

李大娘也在写,她想给远方的侄子写封信,告诉他自己身体很好,还学会了认字,让他不用惦记。“淑娴,‘平安’这两个字怎么写?”李大娘戴着老花镜,眯着眼睛问。

“‘平’字,一横一竖,下面两点;‘安’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女’,家里有女人就是‘安’。”林淑娴耐心地教。

李振邦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扫盲班不仅教会了大家认字,更给了大家表达情感的方式,这就是最实在的民生。

晚上,李振邦把倒卖元宵票的事告诉了林淑娴。林淑娴皱着眉:“这些人太过分了,元宵票是给大家过节的,他们却拿来赚钱,困难家庭想买都买不起。”

“我已经让老吴派人去查了,很快就能抓到。”李振邦说,“明天我去菜市场看看,说不定能碰到那个倒卖的妇女。”

第二天一早,李振邦换了件便衣,揣着元宵票,去了菜市场。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卖菜的、买菜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混在一起。李振邦假装想买元宵,在菜市场里转悠,留意着那些鬼鬼祟祟的人。

转了半个多小时,果然在菜市场的角落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梳着发髻,手里攥着几张元宵票,正在和一个老太太讨价还价。“一张五毛,少一分都不卖,你不买有人买。”妇女的声音很尖。

老太太叹了口气:“能不能便宜点?我家里有两个孙子,就想吃点元宵。”

“不行,这票紧俏得很,过两天就作废了。”妇女说。

李振邦走过去,假装想买:“大姐,你这元宵票怎么卖?我要两张。”

妇女眼睛一亮:“五毛一张,两张一块。”

“这么贵?原价才两毛五。”李振邦故意说。

“你懂什么,这是我托关系弄来的,不然你根本买不到。”妇女说。

李振邦掏出钱,递给妇女:“行,我买两张。”

妇女接过钱,刚要把票递给他,就被突然冲出来的老吴和几个便衣按住了。“不许动!公安执行公务!”老吴亮出证件。

妇女脸色煞白,挣扎着:“你们凭什么抓我?我只是卖几张票而已。”

“你高价倒卖元宵票,扰乱市场秩序,已经违法了。”李振邦说,“这些票是从哪里来的?”

妇女低着头,沉默了半天,才说:“是从街道办的刘会计那里买的,她手里有很多票,让我帮她卖,卖了的钱我们平分。”

李振邦没想到还有内部人员参与,心里一沉:“刘会计是谁?现在在哪里?”

“就是街道办负责发元宵票的刘会计,现在应该在街道办。”妇女说。

李振邦立即带着老吴去街道办。街道办的刘会计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正在整理元宵票,见李振邦他们来,脸色瞬间变了。“李科长,老吴,你们怎么来了?”

“刘会计,你为什么把元宵票卖给贩子高价倒卖?”李振邦问。

刘会计的脸白了,嘴唇哆嗦着:“我……我不是故意的,我家里困难,想赚点钱给孩子买件新衣服。”

“家里困难可以申请补助,不能用这种方式坑害百姓。”李振邦说,“你手里还有多少没卖出去的元宵票?”

刘会计从抽屉里拿出一沓元宵票,有二十多张:“都在这里了,我再也不敢了。”

老吴收起元宵票,给刘会计戴上手铐:“跟我们回局里接受调查。”

处理完元宵票的事,李振邦回到弄堂。林淑娴正在帮张阿婆做元宵馅,张阿婆剁着芝麻,林淑娴搅拌着豆沙,安安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手里拿着个小碗,假装在和馅,脸上沾了不少豆沙。

“事情处理完了?”林淑娴问。

“处理完了,票都追回来了,街道办会重新发放。”李振邦说,“晚上我们一起做元宵,明天给孤儿院的孩子们送过去。”

张阿婆笑着说:“好啊,俺们多做一点,让孩子们也过个热闹的元宵。”

接下来的几天,弄堂里热闹起来,大家都在忙着做元宵、扎灯笼。王师傅给每家都做了个红灯笼,上面写着“福”字;李大娘帮着孩子们扎灯笼,教他们用彩纸剪图案;张强从学校回来,也加入了做元宵的队伍,他学东西快,很快就学会了搓元宵,虽然搓得大小不一,但很认真。

陈向阳、王小虎和赵小亮也没闲着,他们把扎好的灯笼送给孤儿院的孩子们,还帮着打扫卫生,给孩子们讲故事。孤儿院的孩子们很高兴,拉着他们的手,一起唱歌、做游戏。

元宵节前一天,街道办重新发放了元宵票,这次是由王主任亲自发放,登记在册,避免再出现倒卖的情况。居民们拿着元宵票,脸上露出了笑容:“谢谢李科长,谢谢街道办,我们终于能买到元宵了。”

元宵节当天,弄堂里挂满了红灯笼,红彤彤的一片,格外喜庆。张阿婆煮了一大锅元宵,有芝麻馅、豆沙馅,还有肉馅的,是给李振邦和王师傅准备的,他们爱吃咸口的。

大家围坐在弄堂里的石桌上,一起吃元宵。元宵软糯香甜,咬一口,汤汁流出来,烫得直呼气,却吃得津津有味。安安坐在李振邦怀里,自己拿着小勺,舀起一个元宵,慢慢往嘴里送,虽然掉了不少,但吃得很开心。

“来,大家干杯!”李振邦举起搪瓷缸,里面是米酒,“祝大家元宵节快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干杯!”大家都举起杯子,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

吃完元宵,孩子们提着灯笼,在弄堂里跑着玩,灯笼的光在黑暗中晃动,像是一颗颗小星星。大人们坐在石桌上,聊着家常,聊着春耕的计划,聊着孩子们的未来,气氛热烈而温暖。

李振邦抱着安安,林淑娴靠在他怀里,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充满了幸福。他想起了这几周的忙碌:合作社的种子调换、播种机的改进、元宵票的纠纷、扫盲班的家书课,每一件事都是平凡的民生小事,却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

夜深了,孩子们的笑声渐渐远去,大家都回到了自己的家。李振邦抱着熟睡的安安,林淑娴跟在后面,走进屋里。窗外的灯笼还亮着,红光透过窗户,照在屋里,暖融融的。

“今天真热闹。”林淑娴说,“希望以后每年的元宵都能这么热闹。”

“会的。”李振邦说,“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互相帮助,日子就会一直这么热闹、这么幸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