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91章 风往哪儿吹,得有人先蹲下听土声

李默的指尖在冰冷的系统面板上轻轻划过,那行新任务的荧光字体,像一根扎进眼底的芒刺:“防止理念符号化——让‘共益’消失于实践。”

他没有动,甚至连呼吸都未曾紊乱。

可就在这一刻,他仿佛听见了远处传来噼啪作响的声音——那是理想被架上火堆的轻响。

三个月前,当第一所学校把“倾听居民”做成展板、配上灯光和解说词时,他就知道,这团火已经开始燃烧。

而现在,它正被无数双手高高举起,照亮政绩的夜空。

当夜,周敏从教育部内网导出的数据包悄然抵达他的终端。

三所重点中学的“共益特色班”申报材料整齐排列,金光闪闪,像极了祭坛上的贡品。

数据洪流中,三个红色的警报点异常醒目——那些本该沾着泥土与汗水的实践,如今被精心包装成窗明几净的多媒体课堂,学生统一着装,在镜头前流畅背诵“共益精神”,每一张笑脸都完美得无可挑剔;而另一边,是另一群孩子围坐在社区老槐树下,昏黄的光线里,他们低头记录拾荒老人讲述修水渠往事的真实访谈,录音中夹杂着风声、咳嗽声、纸张翻动的沙沙声,甚至还有远处狗吠和自行车铃铛的脆响。

李默的目光扫过这些画面,指尖触到终端边缘时,一股金属的凉意顺着手心蔓延上来,仿佛握住了冬夜的铁栏。

他没有选择公开对质。他选择了一条更隐蔽、更致命的路径。

李默将整理好的对比图与分析报告发给了曾在教育部任职、现已退居二线的老教授王启明。

三天后,这份材料以“某高校学者建言”的形式,出现在省厅内部参阅简报的附录中。

文件中没有激烈言辞,只有一组冰冷而残酷的对比:左边是粗糙的真实,右边是精致的表演。

致命一击,无需多言。

与此同时,他授意周敏的团队,连夜发布了第二版教案。

在原本的课程体系中,一个名为“反自我神话”的全新单元被悄然植入。

新教案的核心要求只有一个: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思想实验,向他们提出一个尖锐到近乎冒犯的问题:“我们现在学习和推崇的这套方法,如果它不是来自一个成功的团队,而是源于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你们还愿意相信和使用它吗?”

那一夜,打印纸在各校教研室堆叠如雪,油墨未干,思想的种子已随风落土。

风暴的另一端,在飞沙走石的西北某试点城市,苏晓芸踏上这片黄沙漫天的土地时,包里还装着那封泛黄的匿名信。

信纸边缘已被摩挲得发毛——那是三个月前,几位老人冒死寄给她的控诉。

她此行的目的,是评估“流动倾听车”项目的复制效果。

然而,她看到的不是流动的车辆,而是一个被固定在市民广场上的“民生直通车”主题展厅。

锃亮的LEd大屏滚动播放着领导的关怀标语,专业讲解员字正腔圆地介绍着项目的“伟大意义”,墙上挂满了精心装裱的“感人故事集”——那些本应被封存的居民倾诉,此刻成了汇报演出的剧本。

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打卡点,供游客拍照留念。

讲解员的声音洪亮而平稳,像经过无数次排练的广播剧,连呼吸的停顿都精准得如同节拍器。

苏晓芸没有当场发作。

她只是微笑着听完,甚至还像模像样地在打卡点拍了张照。

但当晚,她避开所有人的视线,悄悄走进了几条老旧的巷子。

砖墙斑驳,电线如蛛网垂落,空气中弥漫着煤炉燃烧后的焦味和潮湿的霉味。

她找到了那几位曾经顶着压力给她写信的老人。

他们坐在昏暗的灯泡下,手捧粗瓷碗,喝着滚烫的茶水,指节粗大,掌心布满裂口。

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平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睛,请求他们帮一个忙。

几天后,市里的大领导前来视察,兴致勃勃地走进“民生直通车”展厅,准备与“受助群众代表”亲切交流。

当他满面春风地对着那几位被特意请来的老人,大声询问“大家对我们的工作满不满意啊?”时,预想中热烈的掌声和感激涕零的场面并未出现。

全场静默。

只有展厅外风吹过铁皮屋檐的呜咽声,和一位老人手中茶杯轻轻放在桌上的“咔哒”一声。

那几个老人,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用一种混杂着麻木、悲哀和一丝倔强的眼神,沉默地注视着台上的领导。

那沉默,比任何声嘶力竭的控诉都更具力量,像一记无声的耳光,狠狠抽在每一个粉饰太平者的脸上。

苏晓芸随后提交的评估报告,全文只有一句话:“倾听不是演出,观众不该是领导。”

报告递交的第二个月,那个耗资不菲的展厅被悄然拆除,建制取消。

几辆朴实无华的小巴车,重新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

几乎在同一时间,林诗雨的办公室里,气氛正从热络走向冰点。

她看着那份合作意向书,忽然想起三个月前那个暴雨夜:一个流浪青年蜷缩在平台门口,只为了确认他的诉求有没有被人听见。

那一刻,她就知道,有些东西,不能标价。

坐在她对面的,是国内某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战略投资副总裁。

对方开出了一个足以让任何初创团队动心的条件:出资一千万,与他们共建一个“共益数字平台”,唯一的条件,是需要将这个平台作为标杆项目,写入他们公司的年度企业社会责任(cSR)白衣书,并允许他们使用平台沉淀的用户行为数据,来优化公司内部正在研发的“情绪识别AI模型”。

“林小姐,这是双赢。”副总裁微笑着,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优越感。

林诗雨也笑了,她轻轻将面前的合作意向书推了回去,然后竖起三根手指,提出了三项“不可协商条款”:第一,平台产生的所有数据,所有权必须归属一个由社区一线工作者组成的自治组织;第二,每季度必须召开一次评审会,评审团由平台的一线志愿者和当季投诉最多的用户共同组成,拥有一票否决权;第三,该公司所有副总裁及以上级别的高管,必须每年轮流到线下,以普通倾听员的身份,无薪服务满三十天。

她的声音不高,却像刀锋划过玻璃,留下刺耳的余响。

副总裁的笑容僵在脸上,会议室的空调嗡嗡作响,冷气从脚底爬升。

谈判最终不欢而散。

但对方的出现,却点醒了林诗雨。

她意识到,他们的工作正在被资本的雷达捕获。

与其被动地等待被收编,不如主动建立自己的壁垒。

她拒绝了千万投资,转而利用共益资本的自有资金,投资了一家濒临倒闭、专门处理各种边缘化社会问题的社企。

她将其彻底改造,升级为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线上协作网络,并为它起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名字——“灰信道”。

这个信道的唯一作用,就是专门接收和处理那些无法被现有算法归类、被主流平台判定为“无效”或“无商业价值”的诉求。

它像一个沉默的过滤器,在数据洪流的底端,打捞着那些最真实、最粗粝、也最容易被遗忘的声音。

风暴的核心,周敏正置身于一场国家级的会议中。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座谈会,与会者皆是泰山北斗。

会上,多位专家激情澎湃地提议,应在全国设立“共情教育实验区”,并一致建议,由“共益”理念的实践者周敏,来担任首席专家。

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足以让她一步踏入国家级教育专家的行列。

然而,在众人的期待中,周敏却站起身,婉拒了这项任命。

“各位老师,”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会议室,“我认为,共情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培养更多的‘好学生’,而在于拯救那些即将放弃的‘坏老师’。”

她随即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反向建议:暂停设立实验区,转而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遴选一百名“问题教师”——那些在学生评教中得分最低、被家长投诉最多、甚至有体罚记录的老师。

将他们送入一个特设的“共情回炉班”。

她亲自设计了整个课程体系。

第一堂课,没有讲座,没有理论,整个教室一片漆黑,只播放了一段长达三十分钟的录音。

录音的内容,是一个被全校师生视为“头号差生”的男孩,在放学后,如何熟练地回到家,为瘫痪在床的母亲翻身、擦洗、喂饭、读报的全过程。

那笨拙的摩擦声,压抑的咳嗽声,锅铲刮过铁锅的刺啦声,和少年故作轻松的语调,在黑暗中,像一把锥子,刺穿着在场每一位老师的耳膜。

有人开始轻微抽泣,有人低头盯着自己的手,仿佛第一次意识到那双手曾挥动教鞭,留下过多少看不见的伤痕。

结业那天,一名曾因体罚学生而受过处分的体育老师,在分享会上泣不成声。

他哽咽着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陷入长久沉默的话:“我以前总是忍不住打他,骂他烂泥扶不上墙……现在我才明白,我打他,是因为他让我看见了——那个无能为力、只能靠一身硬壳保护自己的……小时候的自己。”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只剩下空调低沉的送风声,和窗外梧桐叶被风吹动的沙沙声。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陈志远正紧盯着“社会记忆工程”动态地图的后台。

系统上线三个月,效果超乎想象。

已有十七个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内部系统搜索某些“群体**件”的历史关键词时,会自动弹出当年民众的原声片段。

其中,两起尘封多年的历史积案,因此意外地获得了重启复查的契机。

但硬币的另一面,也显现出令人不安的阴影。

他发现,国内某顶尖智库正与技术部门接洽,试图购买这些数据的访问权限,目的是将这些充满情绪的声音进行“去情绪化处理”,清洗、过滤、提炼成一组冰冷的“社会稳定预警指数”。

真实的声音,正在被驯化为统治的工具。

陈志远找到了老张。

他们花了整整一夜,将三百段未经剪辑、充满了街头杂音、粗话和逻辑断裂的原始对话,伪装成“城市口述史抢救工程”的子项目材料,混入一批即将数字化的旧磁带档案中。

标签上写着“20世纪末市民生活录音(残损)”,技术员只是例行扫描入库,并未深究。

临走前,陈志远看着那位一脸困惑的技术员,轻声说:“别费心把数据洗得太干净——真实,从来都带着噪声。”

当晚,当他再次登录系统后台时,一条新生成的系统日志,让他瞳孔骤然一缩。

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内网地址,在凌晨两点零七分调阅了全部历史事件索引。

该Ip归属于国家级政务云平台的核心隔离区,权限等级为“绝密-仅限决策参考”。

访问持续了整整十八分钟,未留下任何操作痕迹。

巨大的冲击感过后,李默缓缓闭上眼睛。

周敏的“回炉班”,苏晓芸的“沉默”,林诗雨的“灰信道”,陈志远的“噪声”……他们赢得了这一回合,像是在一张巨大的棋盘上,守住了几个关键的节点。

然而,当他再次睁开眼,望向面前那张巨大的全国地图时,一种比被最高层注视更深沉的寒意,悄然爬上心头。

地图上,那些他们刚刚扑灭火焰的城市,像一个个孤立的光点。

但他的直觉却在疯狂预警,告诉他,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在那些他们尚未触及的灰色区域里,某种东西正在以比他们更快的速度,悄然生长。

它不是恶意的攻击,也不是直接的对抗。

它是一种更为可怕的东西——一种带着善意面具的模仿和复制。

他仿佛已经能看到,无数个被曲解的“共益”,正在被当成一种时髦的、安全的、能够迅速出政绩的“先进模式”,准备在各地落地开花。

真正的敌人,不是那些具体的腐化者。

而是他们亲手点燃的这把火,它的光芒,正不可避免地吸引着无数渴望走捷径的飞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