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90章 火刚熄了,灰里还埋着种

危险,如同在盛夏的空气中注入一缕冰碴,无形无色,却刺得人神经一凛。

当“情绪安全”这四个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官方文件和新闻通稿中时,李默非但没有感到欣慰,反而全身的细胞都拉响了警报。

他们点燃的火,正被一股更强大的力量试图收编,变成一束装点门面的冰冷礼花。

“停止。”李默的声音在共益城市联盟的核心通讯频道里响起,斩钉截铁,“从现在开始,联盟暂停一切对外发声,所有项目转入静默期。”

不等众人疑问,他已经切换到另一个更小的加密频道,只有几个核心成员在内。

他的指令清晰而迅速:“启动‘种子计划’。”

这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次播种。我们不求开花,只愿入土。

一场颠覆性的社会实验,在无声中拉开序幕。

没有媒体报道,没有公开招募,只有一笔笔匿名的资金,悄无声息地流向全国五十个偏远县城的中学。

名目很简单:资助学校开设一门名为“社会观察课”的兴趣选修。

教材由周敏的团队耗费数月心血秘密编写,内容堪称“屠龙之术”的少年版:如何进行口述史的采集,如何设计一份真正能反映社区需求的调研问卷,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技巧化解家庭和校园冲突。

整本教材,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共益”二字,它不输出任何价值观,只教授最朴素的方法。

青阳市,那间熟悉的地下室里,空气中弥漫着新书油墨的微辛气息,纸张的纤维味混着旧木桌的陈年樟脑香,渗入鼻腔。

灯光昏黄,照在李默低垂的睫毛上,投下细密的影子。

他指尖摩挲着纸页边缘,粗糙的触感像拂过未打磨的树皮。

他亲自审查着第一版教案,最终停在一句话上。

“我们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进步。”

他拿起红笔,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这句宏大的口号,纸面发出轻微的“嘶——”声,如同叹息。

在空白处,他写下一行小字,笔尖压得极轻,却深陷进纸里:

“我们的目标是:学会听懂那些没说出口的话。”

那字迹像一粒种子,被埋进沉默的土壤。

他把改好的教案递给身旁的苏晓芸,目光深邃如夜:“记住,真正的改变,不是声势浩大的宣告,而是春风化雨的渗透。它最终的形态,是——让人忘了是谁教的。”

苏晓芸接过教案,纸张的微凉贴着掌心,她轻轻点头,仿佛接住了一颗沉入水底的石子,涟漪却在心底一圈圈荡开。

三天后,高铁驶过长江大桥,雨点敲打着车窗,留下蜿蜒的水痕。

苏晓芸望着窗外灰蒙的江面,手中紧握着那份教案,指节微微泛白。

她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南方一座以科技创新闻名的城市,她看到了让她心头发冷的一幕。

那辆曾经承载着无数普通人眼泪与心声的倾听车,此刻正被擦拭得锃亮,停放在“智慧城市”展陈系统的最核心位置。

车身上加装的摄像头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像昆虫复眼般森然。

车内,原本柔软的布艺沙发旁,立着一块巨大的电子屏,蓝光闪烁,数据流如瀑布倾泻,发出低频的嗡鸣。

一行冰冷的标题格外刺眼:“高风险情绪人群自动识别预警系统”。

负责人正满脸自豪地向参观者介绍:“通过人脸识别与情绪分析人工智能,我们可以提前锁定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苏晓芸脸上看不出波澜,她甚至微笑着鼓了鼓掌,掌心传来轻微的回响。

她声音温和:“非常了不起的创新。不过,我有个小小的建议。技术是冰冷的,人心是温热的。有些人可能不习惯对着镜头倾诉,我们能不能在车旁增设一个‘匿名纸箱’?”

她描述得十分恳切:“让居民可以把心里话手写下来,投进去。这样既能保护**,又能收集到更真实的声音。每周,安排两名退休教师整理这些纸条,形成一份《城市心跳简报》,不公开发布,只报送给街道的书记一个人看。您看如何?”

负责人觉得建议成本低廉,又能体现“人文关怀”,欣然采纳。

一周后,第一期《城市心跳简报》被送到了街道书记的办公桌上。

书记起初只是随意翻看,指尖划过纸页,直到他看到一张用圆珠笔用力写下、字迹几乎穿透纸背的纸条。

上面只有一句话:“我儿子在社区门口的工地上被砸死已经三年了,你们还在年年评‘和谐社区’。”

纸页边缘已被汗水微微浸软,墨迹晕开,像一道未愈的伤。

书记的手指顿住,喉头一紧。

他沉默良久,翻出抽屉里那份三年前被压下的事故报告,纸页泛黄,边角卷曲。

他猛地站起身,抓起电话,声音里是压抑不住的怒火:“明天一早,把智慧城市展厅那个狗屁人工智能设备给我拆了!”

在项目总结会上,苏晓芸面对众人,平静地讲述了这个故事。

她最后总结道:“技术永远是工具,不是目的。它可以测算出一个人微笑的弧度,却永远测不出——笑背后的刀。”

与此同时,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地下实验室里,林诗雨正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

冷白的荧光映在她镜片上,像星点碎冰。

通风系统低沉地嗡鸣,空气里有金属与冷却液的微腥。

她指尖敲击键盘,发出清脆的“嗒嗒”声。

这位曾因揭露跨国平台算法偏见而被迫流亡的程序员,突然收到一条加密信息:“老K刚从布鲁塞尔发来警告——他们要动你的代码了。”

一家手眼通天的国际评级机构,正计划将“共益行为链”的核心算法开源。

这听上去像个好消息,但林诗雨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陷阱:他们开源的版本,将剔除最关键的投诉闭环与受益人反馈模块,只保留工时记录与数据呈现功能。

一个失去了监督和制衡的行善记录系统,将彻底沦为大企业粉饰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收割社会声誉的完美工具。

“阻止他们?”团队成员焦急地问。

“不。”林诗雨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我们不阻止,我们抢先。”

一夜之间,林诗雨团队在全世界最大的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发布了“共益行为链”的完整版开源协议。

不仅如此,她还以个人名义,联合了全球十位在劳工权益领域享有盛誉的顶尖律师,组成“共益代码守护团”,并向全世界郑重承诺:将永久维护这套代码核心逻辑的完整与纯粹,绝不向任何商业利益妥协。

在提交第一条代码注释时,林诗雨敲下了这样一行英文,指尖重重落下,如同钉下誓言:

“这段代码不得用于商业用途,除非——你敢让工人们来评审它。”

风暴的核心,周敏则接到了一所全国重点中学的邀请,对方希望将“共情教育”正式纳入校本课程,并以她的名字冠名。

这对于任何一个学者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誉。

周敏却拒绝了冠名。

她只同意为学校的老师提供为期一个月的师资培训。

培训中,她没有讲任何大道理,只给所有教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每天记录下你班里“最不喜欢的那名学生”的三个非负面行为。

老师们面面相觑,起初觉得荒谬,但还是照做了。

一周后,在分享会上,一名带了二十年毕业班、以严厉着称的班主任,涨红了脸,念出了自己的记录:

“他上课总是趴着睡觉,但昨天体育课后,他主动扶起了不小心摔倒的女生。他作业总是不交,但今天午休,我看见他把自己唯一的鸡腿夹给了同桌。他从不回答我的问题,但大扫除的时候,是他一个人默默把最脏的角落清理干净了。”

他的声音有些发颤,像干涸河床裂开的第一道缝。

结业那天,周敏没有做任何总结陈词。

她只是在大屏幕上,缓缓放出了一组照片。

照片里,是这次培训期间,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场景下,不约而同地蹲下身子,与学生课桌前视线齐平的瞬间。

光影斑驳,有人的膝盖微微颤抖,有人的手轻轻搭在学生椅背上,像在确认某种温度。

她轻声说:“真正的教育,不是居高临下地去改变一个人,而是俯下身来,让——每个人都能被看见。”

当灯光熄灭,那些蹲下的身影被投影在墙上,像一座座沉默的碑。

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另一种形式的“看见”,也在悄然发生。

陈志远正陪着老张,参加一场全国人大的立法调研总结会。

会议纪要发下来,他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结果:“情绪安全法”被列为“需要进一步论证的长期研究课题”,并未进入近三年的立法计划。

老张的眼神黯淡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陈志远却似乎毫不意外,脸上甚至连一丝失望都没有。

会议结束后,他没有安慰老张,反而拉着他,一头扎进了国家数字档案馆。

他协助老张,将这三年来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到的数万条普通人的原声档案,按照“时间—地点—关键词”的格式,生成了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动态数据地图。

然后,通过一个相熟的档案员,他将这批资料**合法归档**为“口述史子库”,并设置优先检索索引。

“我知道系统不会允许我们强行推送,”他对档案员低声说,“但我们至少可以让真相——排在第一位。”

临走前,他拍了拍那位年轻档案员的肩膀,掌心传来对方肩骨的微硬触感:“兄弟,拜托了。每当有研究者在系统里搜索‘上访’、‘失业’、‘医闹’这些关键词时,请让这些声音——先被听见。”

离京的前一夜,陈志远在老张家的小院里,陪着老人点燃了一堆山一样高的旧稿纸。

熊熊的火光映红了两个人的脸,热浪扑在皮肤上,带着灼痛的痒意。

纸页卷曲、焦黑,火星如萤火般腾起,在夜风中飞舞,像无数未说完的话。

老张看着那些化为灰烬的心血,长叹一声:“烧了也好,留着也是个念想,反倒成了心病。”

陈志远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望着那些带着火星的纸灰,飘向远方,最终融入无边的黑暗。

“灰落下去,”他轻声道,“可——种,已经吹进土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