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63章 鼓还没响,可脚步已震起了尘

然而,规则制定者们在象牙塔内描绘的蓝图,永远无法预料到,被他们忽略的变量,正在现实的土壤里疯狂生长。

就在国务院研究室那份名为《新型城镇化治理指引》的初稿文件,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冰冷逻辑,摆在某些人案头的同时,李默的电脑屏幕上,正跳动着二十一座城市,横跨三年的公众情绪热力图。

他没有去敲任何一扇通往权力中枢的大门,因为他深知,与其去说服一群习惯了听报告的人,不如让他们亲眼看见一场无法忽视的“全民公投”。

他反手将这些数据和模型,凝练成一篇名为《情绪韧性与城市抗风险能力实证研究》的学术论文,通过一个最传统、也最不引人注目的渠道——国家核心期刊,发布了出去。

论文不带任何政策建议,只陈述事实:凡是公众负面情绪得到快速反馈和疏解的城市,其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社会秩序的恢复速度,比对照组平均快百分之三十七。

消费信心的回弹周期,缩短近一半。

这篇干燥的论文,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没有激起半点浪花。

但仅仅两周后,它被《求是》内参转载,接着是发改委、住建部、民政部的内部参考。

终于,在一份呈送至更高层级的摘要上,一位向来以严谨着称的副部级领导,用红笔重重批下了四个字:“值得重视。”

风向,悄然变了。

李默等的就是这阵风。

他几乎在批示下来的同一时间,通过“共益城市发展联盟”这个半官方半民间的平台,高调发布了国内首个“共益城市星级认证”体系。

金、银、铜三级,评定标准完全公开,其中最核心的一条,便是“城市情绪韧性指数”。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个月内,十五个正在寻求产业升级和形象突破的二三线城市,主动递交了评级申请。

他们不再托人情、跑关系,而是疯狂地建设自己的民情反馈系统,试图读懂那张来自民间的“心电图”。

某个深夜,联盟后台的数据中心内,李默独自坐在巨大的数据流瀑布前。

屏幕幽蓝的光映在脸上,像一层流动的霜。

数据如瀑布倾泻,数字与曲线在黑暗中无声奔涌,发出细微的电流嗡鸣。

冷气从地板缝隙渗出,贴着脚踝爬升,他裹紧了肩上的旧夹克。

屏幕上,一座南方城市的“情绪韧性指数”在短短一周内飙升,曲线陡峭得近乎诡异。

系统自动在旁边标记出两个猩红的汉字:“脉冲失真”。

他一眼就看穿了。

这是典型的为了冲星,在深夜组织人力,将过去积压的投诉和建议,进行“补录式”处理。

每一个点击,每一次“已解决”的标记,都像是在临摹一幅画。

他端起桌上早已凉透的茶,瓷杯外壁凝着细小的水珠,指尖触到一丝滑腻的凉意。

茶汤浑浊,泛着陈涩的苦香。

他轻啜一口,喉间滑过一道冷冽的痕迹,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弧度,轻声自语:“他们想抄作业,可心跳的笔迹,是临摹不来的。”

与此同时,远在青阳县的苏晓芸,也遇到了她的“抄作业者”。

她首创的“口述贷款”,被省农商行总行列为年度“普惠金融创新案例”,准备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但随之而来的,是一套厚达五十页的《标准化操作手册》和统一的录音模板。

总行的意图很明显:剥离掉那些充满泥土气息的方言、口头禅和情绪化的表达,让每一笔贷款都变得“干净”、“规范”,便于数据管理。

这几乎是扼杀了“口述贷款”的灵魂。

苏晓芸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

她只是在总行技术组来调研时,提交了一套自己团队用业余时间开发的“方言情感识别辅助决策算法”。

这套算法不分析语义,只抓取声音的本质:语调的起伏波动,关键节点的停顿频率,甚至……说话时的呼吸节奏。

系统会根据这些非语言信息,自动生成一个“可信度”评分。

总行技术组的专家们起初不以为然,直到他们用这套算法,回溯了过去一年所有逾期和坏账的口述录音。

结果令人震惊。

该模型对那些最终违约的“伪创业者”,在贷款之初的“真实创业意愿”识别准确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九。

在最终的方案报告里,苏晓芸只附上了一句话:“机器听不懂他们的话,但听得懂他们的心跳。”

方案被毫无悬念地采纳。

更重要的是,由于这套算法涉及大量青阳本地的方言声纹数据,形成了极高的技术壁垒,总行最终同意,全省系统的后期运维权,依旧保留在青阳团队手中。

傍晚,苏晓芸站在银行门口,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空气里飘着桂花的甜香,远处车站传来汽笛的呜咽。

几个刚拿到创业贷款的返乡青年,笑声清亮,提着行李走向车站。

他们的脸上,带着一种被信任的、毫无保留的灿烂。

布鞋踏在水泥地上,发出轻快的“啪嗒”声,像春芽破土。

她望着他们的背影,指尖轻轻抚过门框上被风雨磨出的木纹,低声说:“你们总怕他们太野,可这个世界上最稳的账,恰恰是用乡音一笔一画,亲手钉进地里的。”

风暴的中心,则在林诗雨这里。

一家背景神秘的“沉默基金”,突然在各大财经媒体上掀起了一场针对“共益模式”的舆论战。

他们的论调尖锐而恶毒:“纵容工人发声,就是放大企业经营风险。每一句抱怨,都是未来动荡的一颗种子。”他们企图将共益模式,污名化为一种煽动劳资对立的“伪善”。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林诗雨的公关团队准备了上万字的反驳文稿,却被她全部按下。

她选择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方式。

她将旗下所有合作工厂过去一年的“口述账”数据,进行严格脱敏处理后,打包成一个全新的金融产品——“劳资和谐指数EtF”,直接在二级市场,向所有公众开放认购。

这只EtF的底层逻辑简单粗暴:指数跟踪的所有企业,其内部“有效建议”越多,“负面情绪”越少,指数就越高,基金净值就越大。

这无异于一场豪赌。

认购开放首日,原计划募集两亿的份额,三小时内,被三十万散户抢购一空,最终超募三倍。

在购买页面的留言区,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写着:“我买的不是同情,是安心。一个连食堂要不要放辣酱都会听取意见的公司,它的产品,我用着放心。”

更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听工人口述”的挑战。

一条来自流水线工人的录音,建议将工具箱的把手包上一层软胶,获得了超过十万的点赞。

庆功会上,香槟塔在灯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气泡升腾的“嘶嘶”声混着欢笑。

水晶杯碰撞,清脆如风铃。

林诗雨站在人群中央,指尖微凉,举起酒杯,声音清亮:“从今天起,我们证明了一件事——真话,是可以分红的。”

掌声雷动,像潮水拍岸。

宴会散场,她坐进车里,皮座椅还残留着体温的余温。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加密消息,来自一个陌生的号码:“有人想买断你的数据,价钱你开。”

林诗雨看着窗外流光溢彩的城市,霓虹在车窗上拉出长长的光痕,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敲击,回了过去。

“卖不掉。因为数据库里的每一条,都是一个活人的呼吸。”

教育的战场,同样无声。

周敏推动的《共情力评估指南》,在纳入全省师范生必修课教材的初审环节,被打了回来。

理由是:“案例部分主观性太强,容易引起争议。”评审组大笔一挥,删去了所有真实案例。

一本没有血肉的教材,无异于一本字典。

周敏没有去教育厅的门口静坐,也没有发动学者联名上书。

她只是平静地接受了修改意见,然后将那些被删除的“案例”,全部转化成了一张张“课堂微行为编码表”。

表上没有故事,只有条目:如“与学生对视时长低于1秒”、“对话时身体侧倾角度大于45度”、“打断学生发言频率”……

她把这些编码表,作为练习工具发给了学生。

结业考试那天,一名学生提交的不是论文,而是一段视频。

视频里,她走进一间特殊教育学校,面对一名捂着耳朵、蜷缩在角落里的自闭症儿童。

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学着孩子的样子,慢慢蹲下,与他保持着三米远的距离。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画面安静得只能听见呼吸。

那呼吸轻得像羽毛拂过耳膜,偶尔夹杂着孩子指甲轻刮地面的“沙沙”声。

终于,那个孩子放下了手,小心翼翼地伸出指尖,轻轻碰了一下她的眼镜。

冰凉的镜片触到温热的指尖,那一瞬,仿佛有电流穿过空气。

视频到此结束。

负责评审的老教授沉默了良久,窗外的梧桐叶在风中沙沙作响,阳光斜切进办公室,照在泛黄的评审表上。

他最终在评语栏里,写下了一句不像评语的话:“教育,是耐心地,等一朵云,自己慢慢地飘过来。”

周敏站在师范学院的教学楼外,看着自己带的几个毕业生,正在操场上,教一群刚入学的孩子用粉笔在地上画“石头阵”,那是她曾经在课堂上提过一嘴的游戏。

阳光洒在水泥地上,蒸腾起一股淡淡的粉笔灰味。

孩子们的笑声清脆,像铃铛在风中摇晃。

年轻的膝盖自然地弯曲,与孩子们的视线齐平,手掌抚过地面时,沾上了灰白的印记。

她低声笑了,像在对自己说:“课本可以被改名,可以被删改,但有些东西,是膝盖教给膝盖的,谁也拿不走。”

而在这一切的源头,清明山。

陈志远得知,“风送茶”被县文旅局正式申报为市级“民俗疗愈非遗项目”。

规划图都出来了,要在山上建一座崭新的观光茶园,修一条漂亮的玻璃栈道,还要在山口立一个牌坊,收门票。

他没有反对,甚至在村民大会上,对这个能“增加村集体收入”的项目,投了赞成票。

只是在清明节那天,给先人烧纸的时候,他将最后一包珍藏的野茶籽,悄悄混进了祭拜的纸灰里。

山风呼啸,灰烬随着气流盘旋而上,带着纸钱燃烧后特有的焦香,飘向了远方的县城。

风,将种子带到了它们该去的地方。

县城主干道的绿化带里,老旧小区的花坛角落,甚至县一中的操场围栏下。

七个月后,一场秋雨过后,整座县城,竟在数十个意想不到的角落,同时冒出了嫩绿的茶苗。

市民们惊喜地称之为“城里的野茶”。

某个下午,一个放学的小学生,从路边的绿化带里,小心翼翼地摘下几片嫩芽,指尖沾着湿润的泥土,学着大人的样子,将写着心事的纸条卷起,塞进了街对面工地的围墙裂缝里。

那辆熟悉的混凝土搅拌车,再次路过时,司机习惯性地放慢了速度。

陈志远站在清明山顶,像往常一样,将手中最后一枚用来占卜的石子,轻轻放在了脚下的岩石上。

风起,满城都是若有似无的茶香,混着雨后青草的气息,沁入肺腑。

墙缝里的那张纸条,在风中轻轻颤动,像一只即将破茧的蝴蝶。

他闭上眼睛,仿佛能听见全城人的心跳,喃喃自语:“你们可以立牌,可以收票,可以把它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可是——当茶自己长进了人心里,谁还用得着,等谁来放话?”

远处山下的操场上,孩子们关于游戏规则的争论声,乘着风,越来越清晰,像是潮水涌来,又像是这片沉寂已久的大地,在发出初醒时的第一声轰鸣。

就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喧嚣中,李默的手机,在寂静的办公室里突兀地响起。

一条来自加密线路的短讯,只有寥寥数字,却瞬间击碎了窗外夜色的宁静。

“初稿,最终还是被否了。”

李默的瞳孔微微一缩。

紧接着,第二条讯息传来。

“并且,他们成立了‘特别小组’。你猜猜,组长是谁?”

屏幕的幽光映在他脸上,他非但没有流露出半分沮丧,嘴角反而向上扬起一个冰冷的弧度。

棋盘,终于摆正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