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64章 话还没散,可根已经扎进了墙缝

那枚他亲手掷入深潭的石子,终于激起了远超预料的涟漪。

京城,国务院某间不对外开放的会议室,气氛凝重如铅,空气仿佛被抽干了水分,沉得让人胸口发闷。

窗帘紧闭,唯有投影仪的冷光在墙上跳动,映出《城市沉默成本白皮书》的封面——灰蓝底色上,一组对比图像刀锋般刺入视线。

“《城市沉默成本白皮书》?青阳研究院?这是个什么机构?”一位头发花白的起草组负责人皱眉,语气里带着一丝被民间智库“将军”的不悦,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杯中残茶早已凉透,泛着一层油光似的暗影。

“机构不重要,数据重要。”那位率先发难的专家顾问将报告复印件推到桌子中央,食指重重地敲在封面上那组对比图上,指节敲击桌面的“咚、咚”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7.3天!各位,这意味着在座的每一个人,在任何一场潜在的城市危机爆发前,都能凭空多出七天的黄金处置时间!这背后是多少家庭的安宁,是多少财政支出的节省?”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扫过全场,声音低沉却如雷贯耳:“我们花万亿建成了世界上最密集的天网系统,能看清街角一粒灰尘的飘动,却捕捉不到一个失业工人在敲响求助热线前,那一声压抑到极致的叹息。我们的摄像头能锁定每一个闯红灯的市民,却听不见他们在深夜的工地里,用敲击钢梁的方式宣泄无处可去的绝望。这不荒唐吗?”

质问如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有人低头翻页,纸张翻动的窸窣声像风掠过枯叶;有人轻轻咳嗽,掩饰着内心的震动。

沉默,在会议室里蔓延,比白皮书上任何一个数据都更具说服力。

空调出风口发出细微的嗡鸣,衬得这份静默愈发沉重。

“重新讨论‘公众参与机制’的表述。”负责人最终一锤定音,声音干涩,像是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把情绪反馈的量化价值,加进去。”

三天后,一份加密的会议纪要摘要,经由那条旧日的老渠道,悄然送达杭州。

西湖边的阳台上,李默指尖夹着那几页薄纸,晚风拂过,纸页微微颤动,发出细碎如耳语的沙沙声。

夜色如墨,湖面倒映着零星灯火,像沉入水底的星子。

他看着纪要上被反复圈出、讨论、最终决定增补的段落,那些字眼小心翼翼地避开了“情绪韧性”这个最初的提法,转而使用了更中性、更技术化的“公众情绪反馈效能评估”。

他们试图抹去他留下的痕迹,却不得不拥抱他剖开的真相。

李默轻声笑了,对着满湖夜色自语:“你们想删掉我的名字,可你们删不掉。因为每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都站着一个曾经喊不出声的冤魂。现在,是数字在替他们喊冤。”

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省城农商行总行,数据中心灯火通明,冷白色的灯光下,服务器指示灯如呼吸般规律闪烁,低沉的电流声在走廊里回荡。

苏晓芸看着大屏幕上新上线的“方言情感识别算法”流畅运行,嘴角却没有一丝笑意。

她指尖在键盘上悬停片刻,触感冰凉,像按在一块未融的霜上。

他们想要的不是共情,而是效率;不是倾听,而是安全的免责证明。

苏晓芸没有声张。

在系统最终交付的代码里,她悄然植入了一个“隐性校验模块”。

这个模块像一个潜伏的哨兵,平日里悄无声息,可一旦系统给出的“情绪平稳”评分,与人工复核时发现的真实情绪波动偏差超过15%,就会自动触发一道“高危语音溯源提醒”,强制要求风险控制中心的专员,调取原始录音,从头到尾,重听一遍。

一个月后,警报第一次响起。

某县级支行一笔小额助农贷款审批通过,申请人是一位中年养殖户,简化版模型给出的结论是“语气平稳,逻辑清晰,风险较低”。

然而,苏晓芸的“哨兵”却亮起了红灯。

溯源提醒被强制推送到行长办公室。

那位向来只看报表的行长,在专员的坚持下,第一次戴上耳机,听了一段“平平无奇”的贷款申请录音。

“我想……我想养猪。”那个男人的声音确实不快不慢,音量也正常。

但行长清晰地听到,在说出这五个字的前后,男人一共进行了三次不为人察觉的、极力压抑的深呼吸——吸气时胸腔的轻微震颤,呼气时喉头的吞咽声,像一根绷到极限的弦,在断裂前的微颤。

那不是平稳,那是用尽全身力气,才勉强维持住的不崩溃。

复核员调出资料,这位申请人刚刚经历了连续两次的养殖失败,这笔贷款是他最后的希望。

他不是不焦虑,他是怕自己的焦虑,会成为被拒绝的理由。

行长摘下耳机,后背一阵冷汗,耳机线在他掌心留下一道湿冷的印痕。

他当即叫停了简化版模型在全省的推广计划。

那个周末,苏晓芸回到自己长大的社区,在社区活动中心,她对着角落里那张属于老张的、如今空着的老藤椅,用手机播放了那段录音的片段。

藤椅的藤条早已开裂,手抚上去,粗糙的纹理刮着指尖,像老张那双常年劳作的手。

她低声说:“老张,你们总怕城里人听不懂你们的乡音,可现在我才明白,最可怕的,不是他们听不懂,而是他们明明听得懂,却假装只听见了他们想听的部分。”

风波,同样在资本圈涌动。

林诗雨收到密报,一家名为“沉默基金”的神秘机构,正不计成本地试图收购共益资本手中积累的所有早期工人口述史数据。

对方的报价高得离谱,资金来源却讳莫如深,只隐约指向境外。

面对这块足以让公司估值翻倍的肥肉,林诗雨没有拒绝,也没有接受。

她反手打出了一张谁也想不到的牌。

她高调宣布,共益资本将联合三家头部制造企业,即刻启动“工人口述记忆库”大型公益计划。

所有数据将进行永久性加密归档,彻底断绝商业用途,仅对通过严格伦理审查的学术研究机构开放低敏度调用。

更绝的是,她推出了“开口即确权”行动——每一条新增的口述记录,都会在工人开口的瞬间,自动生成一份不可篡改的区块链存证。

工人本人,将是这份数据唯一的“密钥持有者”,可以随时通过小程序查看、授权、甚至一键删除自己的声音。

消息一出,整个行业为之震动。

那只神秘的“沉默基金”,在犹豫了不到二十四小时后,便悄然撤回了所有收购意向。

他们要的是可以被买卖的资产,而不是一群掌握着自己声音开关的、活生生的人。

当晚,林诗雨在后台看到了一条特殊的操作轨迹:一位来自东莞的流水线女工,删除了自己半小时前刚刚上传的一段关于工厂噪音的口述。

五分钟后,她又重新上传了。

这一次,她在记录的末尾,用语音附上了一句留言:“刚才那段,是你们要我说的。这一段,是我自己想说。”

林诗雨指尖轻敲屏幕,仿佛在回应那个遥远的声音:“数据本身并不值钱。让人愿意开口说话的‘相信’,和没人能替别人闭嘴的‘权利’,才值钱。”

教育领域,周敏的《共情力评估指南》虽然被多地采纳,却在执行中迅速走了样。

原本需要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微行为分析”,被简化成了“打卡式记录”。

培训课上,老师们被告知,只需要在表格里填写“学生与教师的眼神接触次数”,次数越多,代表共情互动质量越高。

周敏没有去挨个纠偏。

她只是在结业考试的试卷里,不动声色地加入了一道特殊的“反向测试题”。

那是一段长达三分钟的课堂监控视频。

画面里,一个男孩自始至终都“专注”地盯着讲台上的老师,眼神几乎没有游离。

超过九成的受训教师,都在卷子上写下了“高共情互动”、“专注力强”的判断。

在公布答案时,周敏没有说话,只是当众播放了另一段对这个男孩的真实访谈录像。

视频里,男孩低着头,小声说:“我不敢不看他……因为上次我走神,他把我骂哭了。他说,再敢不看他,就让我罚站一整天。我怕他觉得我不耐烦,所以一直看着他。”

全场死寂。

那些刚刚写下“高共情”的老师们,脸上火辣辣的,仿佛挨了一记无声的耳光。

有人低头盯着试卷,指尖微微发抖;有人悄悄摘下眼镜,揉了揉发酸的鼻梁。

结业仪式上,周敏将这次考试的所有错题汇编成册,分发给每一位学员。

册子的封面上,印着一行醒目的标题:《眼睛不会说谎,但人心会骗自己》。

一名年轻教师在散场后追上她,眼眶微红:“周老师,我今天才发现,我班上那个最听话的‘乖孩子’,他的眼神……其实一直在求救。”

周敏望向窗外,一群孩子正用粉笔在操场上画着一个复杂的“石头阵”游戏。

粉笔划过水泥地的“吱呀”声,混着孩子们清脆的笑声,在风里飘荡。

她低声说:“课本可以被修改,指南可以被简化。可有些东西,是心跳教给心跳的,谁也改不了。”

而在更遥远的乡野,陈志远的那片“风送茶”,终究还是被文旅局用一圈崭新的竹篱笆围了起来。

一块刻着“官方认证·静语茶园”的牌子,被钉在了最显眼的位置,铁锤敲击木桩的“咚、咚”声惊飞了树上的麻雀。

村民们被告知,以后再想进去采茶,需要购买门票。

陈志远没有抗议,甚至没有露面。

清明那天,他去给祖坟烧纸。

在最后一把祭灰即将撒入火盆时,他停住了。

他将那包混杂着无数野生茶籽的灰烬,小心地重新包好,趁着夜色,分撒在了县城里十处最不起眼的公共绿地——县中学的操场跑道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后墙根,早已废弃的老火车站台的水泥缝里。

他做完这一切,便悄然离去,如同一个播种秘密的夜行人。

布鞋踩过湿润的泥土,留下浅浅的印痕,很快被夜露吞没。

七个月后,一场悄无声息的“奇迹”在县城蔓延。

市政服务热线突然接到了大量投诉,市民们反映,城里的绿化带里长出了一种“怪茶”,叶片肥厚,闻起来有股奇异的清香,揉碎后指尖残留的汁液带着微凉的麻意。

更奇怪的是,许多好奇摘来泡水喝的孩子和老人,都说喝完之后特别想跟人说话,甚至会把积压在心里多年的心事,对着陌生人一股脑地讲出来。

调查员一头雾水,几次试图派人铲除,都遭到了附近居民的阻拦。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队巡查人员正准备动手铲平学校花坛里的茶苗,却被值夜的老教师颤颤巍巍地拦在身前。

老教师护着那些半人高的茶树,像护着自己的学生,枯瘦的手掌轻轻抚过嫩叶,声音沙哑:“不能铲!孩子们都说,这是‘会听的叶子’!”

那一夜,陈志远就站在远处山坡的阴影里。

他看见,一个穿着校服的小学生,趁着巡查队和老师争执的间隙,偷偷跑到花坛边,将一张小纸条飞快地塞进了茶树根部的土壤缝隙里。

他笑了,风吹动他的衣角,声音轻得仿佛是自言自语:“你们可以立牌,可以收票,可以给它改一个好听的名字。可是,当茶自己长进了孩子们的校服口袋,谁又能分得清,哪一株是你们圈养的野种,哪一片,又是从人心里长出来的心芽?”

风起,那张被塞入土缝的纸条微微颤动,如一只即将破土而出的蝶。

远处,似乎传来一阵隐约的拍击声,像是浪潮,又像是无数颗心脏在同一时刻,发出了叠在一起的共鸣。

那枚他亲手掷入深潭的石子,终于激起了远超预料的涟漪,正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姿态,朝他本人回涌而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