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62章 秤还没平,可买卖已换了规矩

冰冷的寒意并未凝固血液,反而像一根针,刺醒了每一条蛰伏的神经。

在风暴中心的试点城市,李默的名字从未出现在任何官方文件上,但他投下的石子,正激起滔天巨浪。

他授意青阳团队发布的《共益城市数据质量白皮书》如同一枚精准的深水炸弹,在网络上无声引爆。

白皮书里没有一句指责,通篇都是冷静的技术语言,提出了诸如“沉默警报触发频率”——衡量市民情绪反馈中断的频次,以及“反馈波动标准差”——反映公众情感数据离散程度的一系列指标。

它们像显微镜下的病灶图谱,将城市“情感系统”的死寂暴露无遗。

更致命的是,他们开放了一个名为“数据健康度”的在线检测工具,任何人输入城市代码,就能看到那根代表数据活力的心电图。

那座试点城市的心电图,是一条僵死的直线。

三天后,城市的“智慧管理系统”自动向上级单位发出警报,内容简单粗暴:核心情感反馈区,连续七十二小时无任何状态变更。

上级的通报随之而来,措辞严厉:运维失职,数据空转,形式主义。

市长办公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他紧急召见了整个运维组,气氛压抑得能拧出水来。

空气里弥漫着冷气与汗味交织的气息,金属椅子在瓷砖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面对市长的雷霆之怒,运维组长汗如雨下,语无伦次地解释着系统稳定、没有故障。

他的声音颤抖,额角渗出的汗珠顺着太阳穴滑落,在领口留下深色印记。

就在这时,一个年过半百、满身机油味的老工人走上前,他叫赵师傅,是这片区灯柱的总维护。

他粗糙的手掌上布满裂口,指甲缝里嵌着黑泥,像耕过千亩荒地的犁。

他没说话,只是从工具包里拿出一把扳手和一把小刀,当着所有领导的面,走到一根“情绪反馈灯柱”前,三两下撬开外壳,露出了里面的线路板。

金属外壳被掀开时发出“咔”的一声脆响,像是某种沉睡系统的苏醒。

所有人都看见了,那个本应让市民按下以表达情绪的按钮,竟被一块透明的工业胶,封得严严实实。

胶体在灯光下泛着冷白的光,坚硬如骨。

赵师傅用刀割开那块硬邦邦的胶,露出崭新的按钮,他的声音沙哑却清晰,像砂纸磨过生锈的铁皮:“领导,你们要的是一天几千次的接入率,是报上去好看的数字。可这按钮要是真能按,响一声,就得有人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我们这组一共六个人,管着三千二百根灯柱。你们要的是数字,可我们要的是手底下兄弟们的命。”话音落下时,窗外的风撞在玻璃上,发出低沉的呜咽。

这段视频,被悄悄录下,辗转传到了李默在杭州的电脑上。

他看着画面里赵师傅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和那个被解放出来的、闪着微光的按钮,轻轻关掉视频,低声自语:“他们想用考核压人,可压不住——心跳,从来不是能抄的作业。”

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乡野,苏晓芸正面临另一种形式的“数据壁垒”。

她走访的返乡创业民工,个个都有一腔热血和一双能干的手,却在县农商行的贷款申请前撞得头破血流。

理由千篇一律:“缺乏规范的财务记录。”

苏晓芸没有去教他们如何做假账,或是套用那些复杂的表格。

她租下村里的旧祠堂,组织了一场“口述创业史”工作坊。

斑驳的木梁上挂着蛛网,阳光从瓦缝斜切进来,尘埃在光柱中缓缓漂浮。

她让每个人用最熟悉的家乡方言,对着录音设备,讲出自己的创业计划。

有的想回村养跑山鸭,因为“城里人现在就爱这口土味儿”;有的想开个小作坊,专门做“小时候外婆做的辣酱”。

他们的声音,带着泥土的质朴和对未来的渴望,被苏晓芸逐一录下。

那声音里有灶火的噼啪、鸡鸭的鸣叫,还有说话人手心的温热透过麦克风传来的触感。

随后,她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她将这些录音通过特殊软件,转化成一段段独特的震动编码,然后找人用机器,将这些编码密密麻麻地刻录在一批盲文练习板的背面。

这些练习板,连同那台小小的播放器,被她一起交给了县农商行的行长。

行长起初只当是新奇的噱头,不以为意地将一块练习板放在播放器上。

一段夹杂着浓重口音的话语伴随着轻微的震动传了出来:“俺叫王大山,俺想回村养鸭……俺算过了,一百只鸭娃子,本钱要多少,饲料要多少,半年就能出栏,城里饭店的老板俺都联系好了,就认俺们这嘎达的土鸭子……”那震动如心跳般规律,指尖能清晰感知每一个音节的起伏。

第二天,行长年迈的母亲去菜市场买菜,恰好听见隔壁摊位的两个妇人闲聊,说的正是王大山要回村养鸭的事,内容和他昨天听见的录音一字不差。

老人回家后,对儿子说:“那个王大山,我听人说了,实在亲戚。他说话嗓门亮,不躲不藏,这种人心里没鬼,不会跑路的。这钱,能贷。”

母亲的一句话,比任何财务报表都有用。

三周内,十七份“会说话”的贷款申请,全部获批。

苏晓芸将剩下的练习板,挂在社区中心的墙上,那一排排凸起的盲文和背后的震动编码,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极了传说中那面“会哭的墙”。

她轻轻抚摸着冰冷的刻痕,指尖划过那些细密的点阵,仿佛触到了十七颗滚烫的心跳,低语:“你们总怕他们没有账本,可这世上最真的一本账,是用嗓子喊出来的。”

而在金融中心,林诗雨的“共益信用保险”也迎来了监管的铁拳。

一纸约谈函来自央行地方支行,理由是“未经备案擅自开展金融创新业务”,措辞冰冷,不容置辩。

会议室里空调低鸣,玻璃幕墙外是城市钢铁森林的倒影。

面对一屋子表情严肃的监管代表,林诗雨没有辩解一句。

她微微一笑,反而发出邀请:“各位领导,口说无凭。我邀请各位,现场参与一次我们产品的‘保险压力测试’。”

她模拟了一场突发的港口工人罢工事件。

在测试中,一家参保的物流企业,因为一名吊车司机通过“共益”系统提前预警了设备的安全隐患,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连锁爆炸的火灾。

按照条款,因为风险被成功规避,保险方拒绝对该企业进行任何赔付。

评审团的专家们面面相觑。笔尖在纸上悬停,空气仿佛凝固。

按照传统保险逻辑,不出事就不赔付,天经地义,但他们从未见过把“避免出事”作为核心机制的保险。

最终,一位评审员率先点头:“这不仅是保险,更是风险管理。从结果看,风险控制是有效的。”

会议结束后,一位年轻的监管人员悄悄走到林诗雨身边,低声问:“林总,你这个模式……有没有可能在我们区,申请一个试点?”

林诗雨看着他,眼神锐利:“能。只要你们敢在报告里承认——工人的话,也是一种可以量化的资产。”

当晚,她收到了李默发来的加密消息,只有一句话:“北方那个财团有动静了,准备推一个‘沉默基金’,从模式到话术,都是包装成我们的翻版。”

林诗雨的指尖在屏幕上飞快敲击,回了过去:“让他们推。真金不怕火炼,假账最怕有人来敲门。”

几乎是同一时刻,周敏也打赢了一场无声的战役。

她协助省教育厅起草的《乡村教师共情力评估指南》,初稿被一位副厅长亲自划掉了几项核心指标,理由是“过于主观,无法量化”,被删掉的词包括“眼神接触”、“情绪回应”和“倾听姿态”。

周敏没有据理力争。

她默默领回稿件,把自己关了三天。

房间里只有一盏台灯亮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啃食桑叶。

再交上去时,原来的指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课堂非语言互动频次”、“学生课后主动靠近平均距离”、“师生对话中抢话打断率”等一系列冰冷的中性表述。

在附件里,她附上了一份长达三年的“眼神记录”追踪数据图表:在那些高共情力班级里,学生的辍学率,比对照组整整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九。

在最终评审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指着那条陡然下降的曲线,扶了扶老花镜,声音有些颤抖地问:“周敏同志,我只问一句。这些数字背后,是不是意味着,有很多孩子,终于敢在课堂上,抬起头来了?”

文件全票通过。

周敏站在一所乡村小学的培训教室外,看到一位新来的年轻教师,正带着孩子们在院子的泥地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巨大的“石头阵”,让每个孩子都站在一块“石头”上,教他们如何一个接一个地轮流发言,而不是挤作一团。

孩子们的脚踩在湿润的泥土上,留下浅浅的印痕,笑声在风中飘荡。

她看着孩子们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的脚步,轻声说:“名字可以被删掉,可有些东西,是脚教给脚的,删不掉。”

而在更遥远的山区,小吴正为“风送茶”的事奔走。

这种由特定环境下野茶制成的饮品,因能引发饮用者强烈的往日回忆,被疾控中心的一份内部报告列为“潜在群体性心理健康事件”,拟建议全面禁采。

小吴没有去组织村民抗议。

她背着录音笔和相机,发起了一个名为“茶与记忆”的口述史项目。

她请村里的老人们喝下新采的“风送茶”,记录下他们口中那些浮现的、被岁月尘封的往事。

有的是少年时与伙伴偷瓜的夏夜,蝉鸣如潮,月光洒在瓜田上;有的是爱人远行前在渡口的凝望,江风带着咸涩的气息。

她将这些破碎又珍贵的记忆,整理成一本厚厚的《山民心理节律档案》,提交给了相关部门。

在扉页上,她只写了一行字:“本研究无意探讨医学价值,仅为地方文化保存提供样本。”

一位参与评审的心理学专家,翻阅了整本档案后,长叹一声,在评审意见上写道:“这不是病,这是被压抑的记忆,在春天里开出的花。”

禁采令无声无息地撤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察点”的牌子。

深夜,小吴独自来到后山,在小周的坟前,亲手埋下了一包新的茶种。

风吹过松林,带着新茶的清香,拂过她的脸颊,凉而湿润。

她对着墓碑轻语:“你生前总怕他们会疯掉,可你不知道,只有那些真正疯过一次的人,才最懂得该怎么把一颗破碎的心,重新缝回去。”

窗外的茶香,如同一场无声的低语,穿过山林,飘向远方。

就在这片土地上,无数个“李默们”用各自的方式,为那把冰冷的尺子,刻上属于人性的刻度时,一条加密信息,悄无声息地滑入了李默的手机。

发信人的代号是“信使”,一个身处中枢深处,却从未露面的人。

信息很短,却重如泰山:“最高层,国务院研究室,拟起草《国家新型城镇化治理指导意见》。初稿已出,我看到了。”

李默的心猛地一沉,迅速回了两个字:“核心?”

片刻之后,对方的回复传来。

“没有核心。”

李默盯着那四个字,瞳孔骤然收缩。

他慢慢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这座被数据与灯火包裹的城市。

这一次,他们面对的不再是某个被扭曲的指标,也不是某个被误解的群体。

这一次,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空白。

在国家最顶层的设计蓝图上,那个他们拼尽全力想要证明其存在价值的东西,根本就不在其中。

这一次,他们不是写错了答案。

而是出题的人,根本就没想过要提这个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