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25章 工分本,比户口本还硬?

城管撤离后的第三天,空气里那股短暂的松弛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压抑的沉闷。

如同暴风雨来临前,飞鸟低掠,万物噤声。

青阳县的风声,比任何时候都要紧。

这股寒意像水蛭一样,顺着每一个民工的裤管往上爬,钻进骨髓里——裤管被冷风吹得紧贴小腿,粗糙的布料摩擦着干裂的皮肤,发出细微的沙沙声;远处工地上未拆的塔吊在风中吱呀作响,像某种垂死野兽的呻吟;有人缩着脖子哈出一口白气,那雾气刚升腾便被风撕碎,消散在灰蒙蒙的晨光中。

苏晓芸带回来的消息,就是那阵最刺骨的寒风。

“县民政局……正在草拟一份文件。”苏晓芸的声音在临时搭建的自治委员会会议室里显得有些干涩,她面前摆着一杯水,杯壁凝着细密的水珠,却一口未动。

她的指尖微微发颤,触碰杯沿时留下一道湿痕,“叫做‘外来务工人员清退计划’。”

“清退?”坐在角落的电焊工阿强猛地站了起来,凳子腿在水泥地上划出刺耳的尖叫,那声音像金属刮过耳膜,震得人牙根发酸,“啥意思?赶我们走?”

苏晓芸艰难地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在场十几个面色瞬间煞白的委员会成员:“文件初稿的意见是,凡是在县里没有正式劳动合同、没有连续社保缴纳记录的务工人员,一律……劝返原籍。”

“劝返?”一个木工师傅惨笑一声,手掌重重拍在桌上,震得茶杯跳了一下,滚烫的茶水溅到手背上,他却浑然不觉,“说得好听,不就是驱逐吗!老子在这儿干了五年,给这县里盖了多少楼,现在一句没有合同就把人往外赶?那我们之前交的管理费、卫生费都喂了狗?”

恐慌和愤怒瞬间引爆了这间小屋,嘈杂的质问声几乎要掀翻铁皮屋顶。

屋外,冷风从墙缝钻入,吹动挂在墙角的破旧日历,纸页哗啦作响,仿佛也在颤抖。

绝望如瘟疫般蔓延开来,数百名民工聚集在屋外,虽然听不清里面的具体内容,但从委员们一个个铁青的脸色中,他们已经嗅到了末日的味道——那是一种混杂着铁锈、尘土和汗酸的气息,沉重地压在每个人的胸口。

人心惶惶,之前的胜利果实仿佛一夜之间就要化为泡影。

“都静一静!”

一声沉稳的低喝压过了所有噪音,像一块巨石投入沸腾的油锅。

李默站了起来。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激动,脸上甚至没有太多表情,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仿佛能刺穿笼罩在众人头顶的阴云。

他走到屋子中央,环视着一张张或愤怒、或绝望、或迷茫的脸,缓缓开口:“恐慌解决不了问题,愤怒也换不来居留权。他们要合同,要社保,要的是一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凭证’。他们不承认我们是这里的人,那我们就自己给自己发一个‘身份’。”

所有人都愣住了,不解地看着他。

李默深吸一口气,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我宣布,从今天起,启航民工城,正式推行‘二级工分制’!”

他没有停顿,继续说道:“一级工分,我们称之为劳动积分。维修设备、搭建板房、参加夜间执勤、清理公共区域卫生,所有对民工城有贡献的劳动,都可以换算成积分——比如修一台水泵记5分,值一晚夜班记3分。”

“二级工分,我们叫它信用积分。遵守我们自己制定的管理条例、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主动教育看管孩子、检举危害大家利益的行为,这些代表着‘人品’和‘信誉’的行为,同样可以获得积分——拾金不昧加2分,调解纠纷加3分。”

李默的话像一块巨石投进死水,激起了阵阵涟漪。

人们眼中的绝望,渐渐被一种名为“好奇”的情绪所取代。

有人低头掰着手指数自己能挣多少分,有人悄悄掏出皱巴巴的小本子开始记录规则。

就在这时,李默当着所有人的面,微微垂下眼睑。

在他的视野中,一道淡蓝色的光幕轰然展开——【民间组织运营权限】。

他的意念飞速在光幕上操作着,一个个模块被调动、组合。

“为了让这套制度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李默抬起头,手中仿佛握着无形的力量,“我将启动一个信用档案系统。”

话音刚落,他面前的空气中,光芒微微扭曲,一本虚拟的、散发着数据流光彩的册子凭空生成,封面上赫然写着——《启航民工城信用档案》。

在众人震惊的目光中,李默掷地有声地宣布了规则:“从今天起,所有人的积分都会被记录在这份档案里。工分累计满一百分,可以凭借档案记录,向自治委员会兑换一张‘启航民工城临时居住证’!工分累计满三百分,你们的孩子,可以免费进入我们即将成立的社区托管班!”

临时居住证!社区托管班!

这两个词像两道惊雷,炸醒了所有麻木的灵魂。

这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承诺!

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是无根的浮萍,他们有机会在这里“扎下根来”!

人群中,一个佝偻的身影在剧烈地颤抖。

张有才,那个曾经为了给儿子凑保释金而向城管告密的男人,此刻正死死地盯着李默,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挣扎和渴望。

会议结束后,当人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工分制度时,张有才挪动着灌了铅的双腿,主动找到了李默。

他低着头,不敢看李默的眼睛,声音沙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李……李默兄弟,我……我这样的人,还能……挣工分吗?”

他顿了顿,鼓起全身的勇气,抬起头,近乎哀求地说道:“我别的不会,就是觉少,眼神还好使。我能……我能当那个夜巡员吗?”

李默静静地看着他,看着他眼中的悔恨与期盼。

他没有多说一句废话,只是转身从桌上拿起一枚崭新的、刻着“启航安保”字样的工牌,郑重地递到张有才的手里。

“从今天起,你不是告密者,”李默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你是我们民工城的守夜人,张师傅。”

张有才接过工牌,那冰凉的金属触感仿佛带着一股电流,瞬间击中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指尖传来细微的刻痕质感,像是某种烙印,又像是一纸赦令。

他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当天晚上,寒风呼啸,吹得铁皮屋檐发出呜呜的哨音,像无数冤魂在低语。

张有才戴着红袖章,领着两个年轻力壮的工人,开始了第一次巡逻。

他走得格外认真,手电筒的光柱仔细地扫过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阴影。

光束划过地面时,照亮了散落的螺钉和旧电缆,也映出他脚印的轮廓——那是属于一个重新站直身躯的男人的足迹。

凌晨三点,就在人们睡得最沉的时候,他敏锐地发现两道鬼鬼祟祟的黑影正试图撬开存放钢筋建材的仓库。

“站住!干什么的!”张有才一声暴喝,中气十足,完全不像一个年近五十的男人。

那两个小偷被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张有才带着人紧追不舍,在错综复杂的板房区里,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硬是把两个偷盗建材的外来人员堵在了一个死胡同里。

人赃并获!

当被捆住的小偷和追回的建材被带到众人面前时,整个民工城都轰动了。

那些曾经鄙夷、唾弃张有才的人,此刻看着他,眼神里第一次流露出了敬佩。

“可以啊,老张!”

“张师傅,好样的!”

一声声“张师傅”,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尘封已久的心门。

他站在岗亭前,望着胸前那枚在灯光下闪闪发亮的工牌,这个在生活重压下从未掉过一滴泪的汉子,忽然猛地蹲下身,将脸埋在粗糙的手掌里,肩膀剧烈地耸动,发出了压抑许久的、撕心裂肺的痛哭声。

那哭声混着风声,在寂静的夜里传得很远,像是大地深处传来的一声回响。

与此同时,苏晓芸和陈科长的行动也在悄然进行。

他们没有直接去对抗那份“清退计划”,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巧妙的路径。

苏晓芸将一本本记录着工分的“工分本”,包装成“社区服务参与证明”,连同张有才抓获小偷的报告,一起提交到了民政局,申请作为试点进行备案。

负责审批的干部起初看都懒得看,不耐烦地挥手:“胡闹!一本破本子能证明什么?没有合同就是没有合同,这是硬规定!”

苏晓芸不卑不亢,当场打开手机,播放了一段提前录好的视频。

视频里,一个患了感冒的民工,正用自己攒下的三十个工分,在社区临时医务点兑换了两盒感冒药。

药片从玻璃瓶中倒出时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医生笑着递过药盒,民工接过时手心还带着劳作后的厚茧。

而医务点的墙上,挂着一块醒目的木板,上面写着“谁修的机器,谁签的名”,后面密密麻麻签着几十个名字和日期,每一个签名都代表着一份责任。

笔迹或工整或歪斜,却都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庄重。

镜头最后定格在那位民工感激而质朴的脸上,他咧嘴一笑,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阳光。

“王主任,”苏晓芸收起手机,正色道,“他们是没有户口,没有社保,但他们有信用。这本工分本,就是他们的信用档案。我们能不能,先给他们的信用一个被看见的机会?”

那位王主任陷入了沉默。

窗外,一片枯叶打着旋儿落在窗台上,发出轻微的“啪”声。

一旁的陈科长看准时机,立刻上前一步,笑着打圆场:“王主任,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不叫它什么证明,就叫‘过渡期社会融入实验区’。这可是个新概念,也是个社会治理的创新点。咱们把这里的数据和模式整理一下,上报到市里,说不定还能作为典型,纳入明年的重点民生工程呢!这可是实打实的政绩啊。”

“过渡期社会融入实验区?”王主任眼睛一亮,这个提法瞬间击中了他。

既不用承担推翻现有规定的风险,又给自己脸上贴了金。

他拿起桌上的文件,沉吟片刻,最终提起笔,在申请报告上龙飞凤舞地签了字,然后“砰”的一声,盖上了那个鲜红的公章。

文件获批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回民工城,所有人的士气瞬间被推向了顶峰!

阿强主动请缨,带着安保队连夜制定了详尽的《夜间管理条例》和访客登记制度。

退休前当过民办教师的老陈头,在空地上支起一块小黑板,义务教孩子们识字念书,琅琅的读书声成了工地上最动听的音乐,字句清亮,穿透晨雾。

就连之前最爱占小便宜的包工头刘三斤,也红着脸找到李默,主动报名担任“工分审核员”,信誓旦旦地保证绝不徇私舞弊。

李默趁热打铁,利用系统提供的初级图纸,引入了雨水收集过滤系统和生态旱厕技术,彻底改善了工地的用水和卫生状况。

新装的水管第一次流出清澈的水流时,几个孩子围上去,伸手接水,水珠在掌心跳跃,映着阳光闪闪发亮。

他还主动联系了县职业技术学校,邀请建筑和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这里进行社会实践,将民工城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教学基地”。

学生们戴着安全帽穿梭在板房间,笔记本上记满了数据和草图,眼神里是久违的敬意。

县重点高中的语文老师周敏,听闻此事后,破例带着自己的高三毕业班来这里参观。

她给学生们布置了一篇特殊的作文题——《我看到的另一种青春》。

一个家境优渥的女孩在作文里这样写道:“他们睡在冬冷夏热的铁皮屋里,吃着最简单的饭菜,却把自己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的脸上,有疲惫,更有希望。我一直以为我家那一百八十平米的房子就是家,但今天我才发现,他们睡铁皮屋,却比我更有家。”

这篇文章,后来被贴在了民工城的公告栏上,每一个路过的工人,都会驻足看上许久,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自豪。

指尖抚过纸面时,有人甚至轻轻笑了出来,那笑声很轻,却像阳光一样暖。

也就在这篇文章被贴出的那个深夜,李默的脑海中,系统界面金光炸裂!

【主线任务3-“无根者的家园”第一阶段完成!】

【基建任务面板2.0更新,新增标签:民生工程优先级!】

【任务奖励发放:县级社会创新试点资格!】

【权限解锁:社区治理模板生成权限!】

一连串的提示音让李默心潮澎湃。

他坐在窗前,摊开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在第一页郑重地写下了标题:《启航民工城自治章程(草案)》。

写完,他顺手将本子压在了枕边那本已经翻得卷了边的《现代企业管理基础》下面。

窗外,那台被工人们精心保养、修缮一新的老旧龙门铣床,皮带轮在夜色中轰然加速,发出沉稳而有力的嗡鸣。

那声音仿佛不再是冰冷的机械噪音,而是整座临时城市的脉搏,正与这群无名者的心跳,开始了同频共振。

没有人知道,也就在同一时刻,几十公里外的市府大楼,一间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文件被轻轻放在了办公桌上。

文件标题赫然是:《关于推广青阳县“务工人员共造社区”模式的调研通知》。

而在文件末尾的签发人一栏,一个打印的宋体名字,显得格外醒目——副市长办公室。

第二天清晨,阳光普照。

一辆挂着政府牌照的黑色轿车,在一辆警车的引导下,缓缓驶向了启航民工城的入口。

车上,县里的几位主要领导正襟危坐,神情严肃中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兴奋。

在他们手中,一块崭新的、覆盖着红布的牌匾,正等待着被亲手挂上那个略显寒酸却充满生机的大门。

挂牌仪式,即将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