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66章 门还没开,可钥匙已在掌心发烫

风暴并非总以雷霆万钧之势降临。

有时,它始于一片羽毛的无声坠落。

对李默而言,那片羽毛,就是一份发到他内网邮箱的征求意见稿。

来自某部委的红头文件,标题刺眼——《关于在全国智慧城市体系内推行情绪监测与幸福指数评估标准的草案》。

他一目十行,嘴角那丝若有若无的弧度,在看到核心条款时,彻底凝固。

“工人自发传信”、“脉搏节奏”、“微表情肌群共振”,这些他与团队耗费数年心血建立的,能够穿透谎言直抵真实的生命体征数据,被草案无情地剔除。

取而代之的,是冰冷而可笑的八个字:“满意度问卷电子化”。

一场精心策划的阉割。

他们要的不是真实,而是一个可以随意粉饰的太平。

办公室里,青阳团队的成员个个义愤填膺,有人拍着桌子,几乎要吼出来:“他们这是要把我们的心血,变成一个高级一点的投票器!李总,我们必须反击!”

“反击?”李默转动着手中的一支笔,金属笔身冰凉,指腹摩挲着棱角分明的旋钮,发出细微的“咔哒”声,“为什么要反击?”

众人愕然。

“他们想要一个标准,我们就给他们一个无法绕开的标准。”李默的声音不大,却像低频电流般渗入每个人的耳膜,让整个办公室瞬间安静。

窗外的风掠过玻璃幕墙,发出轻颤的嗡鸣,仿佛也在屏息倾听。

“青阳,立刻准备发布《真实反馈识别技术白皮书》,把我们的‘脉冲指纹算法’核心原理,全部公开。”

“什么?!”首席技术官青阳大惊失色,掌心猛地拍在桌沿,震得咖啡杯晃出一圈涟漪,“李总,这可是我们的命根子!”

“不,”李默摇头,指尖轻点桌面,触感微凉而坚定,“我们的命根子,不是算法,是人心。把平台也开放出去,举办一个‘真假数据挑战赛’。规则很简单,任何人,任何机构,都可以向我们的测试平台上传他们伪造的数据,看看系统需要多久,能识别出那是‘非生物性节奏’。”

七天,像七颗投入死水的石子。

挑战赛引爆了整个行业。

三十七座正在或准备上马智慧城市项目的城市,提交了测试申请。

起初,各路高手信心满满,用尽各种手段模拟心跳、呼吸、甚至群体情绪的波动。

然而,李默的系统后台,一道道红色的“伪造”标签,精准地烙印在那些看似完美的数据流上。

第七日晚,报告生成。

三十七城,十五城被系统无情揭穿——他们提交的,是提前录制好的、循环播放的“完美数据”。

舆论瞬间炸锅!

民众第一次直观地看到,那些宣称要倾听他们声音的系统,竟如此拙劣地试图欺骗他们。

部委的电话几乎被打爆,草案被迫宣布“延期修订”。

深夜,李默独自坐在主控台前,指尖划过屏幕,调出了其中一座未作假城市的真实脉冲流。

那数据,时而平缓,时而激荡,像一片有生命的潮汐,每一次起伏,都仿佛是城市沉重的呼吸。

他伸出手指,轻轻触碰屏幕上那道鲜活的曲线,指尖传来微弱的静电反馈,仿佛在与某种生命共振。

低声自语:

“他们想定标准,可心跳的波形,抄不来。”

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苏晓芸,也正面临一场“标准”的围剿。

农商行总行下发了新的“普惠金融KpI考核标准”,其中一条,赫然要求将“口述贷款”的成功率与“情绪可信度”强行挂钩,并进行量化。

基层的客户经理们一片哀嚎,这无异于逼着他们去诱导、甚至编造那些田间地头老农的“情绪”,以完成指标。

苏晓芸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抱怨。

她安静地坐在办公室里,木椅微凉,窗外雨滴敲打着玻璃,节奏杂乱却真实。

她写了一份名为“反向激励方案”的报告,直接提交总行。

方案里,她对那个荒谬的KpI只字不提,反而提出:凡是通过“口述贷款”真正帮助小微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超过五十人的支行,将获得总行额外的信贷资源和年终绩效倾斜。

与此同时,她悄悄在自己搭建的共益系统后台,植入了一个新的模块——“沉默预警”。

这个模块的逻辑简单到极致:如果某个区域的信贷申请数据中,连续三个月没有出现高压力、高焦虑的“情绪表达”,系统将自动判定为红色预警,并提示“可能存在表达压制或数据污染”。

一个月后,系统第一次发出了尖锐的警报,指向两个偏远乡镇的支行。

总行督察组悄然介入,调查结果令人心寒:当地村干部为了“美化”普惠金融的落实情况,竟在贷款申请前统一“培训”村民,恐吓他们“不要乱说话影响贷款审批”。

事件被媒体曝光,总行那份KpI考核标准成了一纸笑话,被紧急叫停。

夜里,苏晓芸站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广场上,夜风裹挟着远处桂花的甜香拂过面颊,她拢了拢衣领,指尖触到粗粝的羊毛呢布料。

抬头望着那面巨大的共益数据光影墙。

墙上的光点依旧如常闪烁,像星河低垂,记录着城市的呼吸。

她轻声说:

“你们怕他们太响,可最怕的,是他们突然安静。”

风暴的另一端,林诗雨正被推上风口浪尖。

一家名为“沉默基金”的海外资本,联合三家国际评级机构,突然发布了一份“中国市场劳资风险黑名单”。

名单上,所有接入了林诗雨“口述账”共益系统的企业,都被标注为“高动荡风险”。

这是**裸的绞杀。

一旦被贴上这个标签,企业的融资、合作、甚至出口都将受到致命打击。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林诗雨没有召开任何新闻发布会,没有发表一篇驳斥的文章。

她选择了一种更直接的方式。

她下令,将所有“口述账”数据进行深度脱敏处理后,公开发布第一期“企业内部和谐指数月报”。

同时,在共益系统官网上,开通了一个名为“企业自检通道”的功能。

任何公司,无论是否在黑名单上,都可以匿名上传一段内部的会议录音或沟通记录,系统将在三分钟内,给出一份“开口安全度”的评估报告。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一家被黑名单点名的明星科技公司。

他们将上周的全体员工大会录音上传,自检得分高达92.7。

附带的报告清晰地展示了发言的自由度、异议的被尊重度以及负面情绪的有效疏导率。

这份报告,如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扇在评级机构的脸上。

紧接着,数十家企业纷纷效仿。

更有几家被严重污蔑的公司,拿着共益系统的评估报告,反向对“沉默基金”提起了商业诽谤诉讼。

庆功会上,香槟塔闪耀着胜利的光芒,酒液在杯壁留下细密的气泡轨迹,清脆的碰杯声此起彼伏。

林诗雨举起酒杯,声音清亮而坚定:“他们用黑名单定义风险。今天,我们重新定义它——从今往后,闭嘴的才是高风险。”

掌声雷动。

散场后,她收到李默发来的短信:“他们想用黑名单压我们,可没想到——真话,才是最硬的信用。”

林诗雨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霓虹在玻璃上流淌成河,指尖飞快地回复:“那就让他们知道,谁捂嘴,谁就在破产边缘。”

同样的逻辑,也在教育领域上演。

周敏将她三年来心血凝结的《共情力评估指南》提交给师范生认证体系的初审委员会时,遭遇了预料之中的阻力。

一位资深委员用指关节敲着桌子,木质桌面传来沉闷的“咚咚”声,语气充满质疑:“共情力?这东西太主观了,缺乏客观量化的标准。”

周敏没有争辩。

她只是打开投影,将一份打包好的数据呈现在众人面前。

那是一条条“共情力成长曲线”。

数据源自三年来对数百名实习教师的“微行为编码”记录。

曲线清晰地显示,共情力评估得分越高的教师,所带班级的学生,在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稳定性和社交主动性上,均有显着提升。

数据冰冷,却最有说服力。

她接着播放了一段视频。

画面里,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始终蜷缩在教室的角落,空气里仿佛凝固着一种无声的孤独。

一名年轻的实习女教师,什么也没说,只是每天在与他互动时,都坚持蹲下来,让自己的视线与孩子平齐。

视频的最后,是在第三天的下午,那个孩子第一次,小心翼翼地,主动伸出了手——指尖微微颤抖,像初春的嫩芽探出冻土。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连空调的低鸣都显得刺耳。

良久,那位之前质疑的委员,声音沙哑地低声问了一句:“这个……能算进教师的职称评审吗?”

周敏平静地回答:“能,只要你们敢承认——教育,是先学会看人。”

她走出会议室,走廊的灯光柔和,脚下瓷砖微凉。

看到走廊尽头,一个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正带着一群孩子,用粉笔在地上画着一个巨大的“石头阵”游戏。

孩子们的笑声清脆,像风铃在阳光下摇晃。

她笑了,喃喃自语:

“课本可以被改,但有些东西,是膝盖教膝盖的。”

而在那座诞生了“风送茶”传说的城市,一切似乎又回归了平静。

市政绿篱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再也无人去铲。

陈志远带着最后一包祭灰,在夜色中登上那座熟悉的土坡。

他看到,高铁桥墩上那道触目惊心的裂缝,已经被厚厚的水泥彻底封死,了无痕迹。

但他抬头,却望见了生命的奇迹。

一株顽强的茶苗,竟从桥墩上方的排水管缝隙里钻了出来,细密的根系,如掌纹般紧紧缠绕着裸露的钢筋,触感粗糙而坚韧。

他没有烧纸,只是将那包灰,迎着风,撒向空中。

灰烬在夜风中飘散,像一场无声的雪,带着微凉的触感拂过他的手背。

第二天清晨,一群十几岁的少年,不知从哪里搬来许多石块,在桥墩下的空地上,摆出了一个巨大的、古朴的“听”字。

在“听”字的中央,他们郑重地放上了一碗清水。

水波微漾,倒映着天空的云影与晨光,指尖轻触水面,凉意沁人。

一辆满载的混凝土搅拌车缓缓驶来,司机远远看到了那个石圈。

他没有鸣笛,只是默默地放慢了车速,小心翼翼地绕行而过,轮胎碾过碎石的沙沙声格外清晰。

陈志远站在坡顶,风吹过他斑白的鬓角,也吹皱了那一碗清水。

他手中的最后一枚石子,轻轻落地,发出细微的“嗒”声。

漫山遍野的茶香,混杂着泥土的气息,仿佛在回应一个无声的号召。

他闭上双眼,喃喃自语:“你们可以删名、封墙、禁声,可——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山,谁还用得着等谁来放话?”

远处,传来孩童清脆的争论声,穿透晨雾,如潮水般涌来,如沉睡的大地在初醒时发出的第一声轰鸣。

“今天该谁先说?”

“我先!”

“凭什么?!”

这声音汇聚成的洪流,淹没了城市的喧嚣。

而在这片洪流之下,李默的手机屏幕上,全国数据脉冲图正闪烁着亿万个代表着真实心跳的光点。

突然,在地图的某个角落,一个光点骤然亮起。

它不是闪烁,而是恒定地亮着。

它的波形,完美得不像话,像教科书上的标准正弦波,没有一丝一毫的杂乱和起伏。

那道波形,没有源头,却像一个巨大而空洞的回声,覆盖了一切真实的脉动。

一个伪造的共识,正在一座城市的心脏,悄然加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