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67章 风还没停,可树影已开始挪窝

那座名为“智慧城市”的庞然大物,其冰冷的数据心脏,正被植入一枚伪造的起搏器。

李默的指尖在触控板上轻轻划过,屏幕上,一个名为“城市情绪监测平台”的界面赫然在目。

布局、配色、数据模块,几乎是“共益系统”的翻版——视觉上几乎完美复刻,蓝灰渐变的主色调在屏幕冷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图标圆润如镀铬按钮,连动态加载的呼吸波纹动画都一模一样。

可当他将代码层层展开,指尖在键盘上轻点回车,一行行字符瀑布般滚落,耳边只有机房低频的嗡鸣与空调送风的细微嘶响,他忽然停住。

那具华丽的躯壳下,灵魂已被抽走——后台代码里,最关键的脉冲与呼吸识别模块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粗糙的AI语义分析模型,将市民在公共论坛的留言强行转化为一个冰冷的“满意度指数”。

他指尖触到杯壁,温热的陶瓷传来一丝虚假的慰藉,可掌心却渗出微汗。

这不是模仿,是亵渎。

但他没有愤怒,甚至没有发声。

沉默,有时是最高效的战书。

他拨通了青阳研究院的内部通讯,声音平静得像深海:“启动‘城市心跳’计划。”

一场名为“城市心跳对比实验”的活动,如蒲公英的种子般,悄无声息地散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规则简单到极致:任何市民都可以通过一个匿名网页,上传一段自己持续30秒的平稳呼吸音频。

系统后台,那颗真正属于共益系统的心脏,会将这微弱的气息转化为一张“情绪波动图谱”——每一次吸气的微颤、每一次呼气的拖长,都被转化为波形曲线,在数据图上留下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

最狠的一招是,这张图谱会与官方“情绪监测平台”发布的同一区域数据,并列展示。

第一天,一千人。

第三天,一万人。

第七天,超过三万名市民上传了他们最真实的呼吸。

结果,如同一场无声的海啸,瞬间撕碎了那张伪造的共识面具。

官方平台显示满意度高达95%、情绪“平稳如镜”的城东工业园区,其上传的呼吸图谱,平均频率竟超出了正常静息标准1.8倍!

那曲线剧烈起伏,像被压抑的胸腔在深夜里挣扎,像梦中惊醒时骤然收紧的喉咙。

一条匿名的音频下,附着一句简短的留言,来自一位夜班工人:“系统说我很满意,可我已经连续一个月,整晚整晚地睡不着了。”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金属疲劳般的震颤,背景里还有远处流水线的机械轰鸣。

李默点开音频,那呼吸短促而浅薄,像一只被铁丝网困住的鸟,在黑暗中扑腾着翅膀。

这不再是数据,这是三万人的肺,在城市的胸腔里发出的共振。

《南方治理参考》的记者嗅到了风暴的气息,第二天,头版头条赫然印着一行锥心刺骨的标题——《谁在替我们呼吸?

》。

铅字油墨的气味仿佛穿透纸面,焦灼而沉重。

舆论哗然。

李默站在研究院的数据墙前,调出两组被无限放大的重叠曲线。

一条是官方发布的,平滑得像一条死寂的直线,泛着虚假的蓝光,听上去如同空调恒温运行的单调嗡鸣。

另一条,则是由三万次呼吸汇聚而成的,剧烈起伏,充满了生命的挣扎与疲惫,像无数根细小的针,扎进耳膜深处。

他指着那条鲜活的曲线,对身边的团队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冷冽的锋芒:“他们可以抄界面,可以伪造报告,但有一件事他们永远抄不了——肺活量是骗不了人的。”

话音落下,指尖轻触屏幕,那条真实曲线微微震颤,仿佛回应着某种不可篡改的生命律动。

几乎同时,苏晓芸的系统后台弹出了第一道橙色预警。

警报源头,直指省农商行总行正在力推的一项“数字普惠金融示范工程”。

工程的核心,是将“口述贷款”业务全面铺开。

听起来,这是一个福音。

但苏晓芸调出的内部文件,却让她嗅到了腐烂的气息——纸页翻动的窸窣声中,她仿佛闻到一股潮湿发霉的档案室气味。

文件要求各地分支机构,必须向贷款申请人提供一份“情绪表达标准化模板”。

她看到那些模板上的示例句式,如“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脱贫致富”“我有信心、有能力偿还贷款”,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指尖冰凉,像触到了冬夜裸露的金属栏杆。

这不是引导,这是规训。

他们试图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窘迫与渴望的求助,变成一出出字正腔圆的廉价戏剧。

苏晓芸没有上报,也没有抗议。

她只是不动声色地,在共益系统的口述贷款模块中,嵌入了一个自己连夜写出的“语义漂移检测”算法。

这个算法的功能只有一个:一旦监测到某个区域内,有多名申请人在短时间内使用了高度雷同的句式和关键词,系统就会自动标记为“表达同质化风险”,并提升预警等级。

一周后,系统发出了第一声尖锐的红色警报,坐标锁定浙江某县。

调查组下沉,真相水落石出:当地乡镇干部为了完成KpI,竟组织了数场“贷款申请话术培训班”,手把手教那些最需要钱的农民,如何“说好话”。

事件被媒体曝光,省银保监局连夜叫停了所谓的“模板推广”。

在社区服务中心,苏晓芸当着所有人的面,播放了两段录音。

一段,是某位村民用僵硬的普通话背诵着模板:“……我有信心……我想致富……”声音空洞,毫无生气,像一段被反复播放磨损的磁带,连呼吸都刻意压平。

另一段,是系统在“同质化风险”爆发前录下的原始申请,来自一位名叫老张的木匠,他用方言说,声音颤抖,带着哭腔:“俺……俺就是想让俺那个崽……能读上书……”

那声音粗糙如砂纸摩擦,背景里还有孩子的咳嗽声和炉火噼啪的轻响。

苏晓芸播放完,指尖悬在暂停键上,久久未落。

满室寂静,只有窗外风吹过铁皮屋檐的呜咽。

她未使用ppt,也没有任何报告,她只是低声说了一句,像是在自言自语:“你们总怕他们不会说,怕他们说错。可我最怕的,是有一天,他们终于学会了闭着嘴巴微笑。”

风暴的另一端,林诗雨正面临着一场来自海外的围剿。

一家名为“沉默基金”的评级机构,联合数家华尔街媒体,发布了一份《中国劳资风险地图》。

地图用刺眼的红色,将所有接入了共益系统的企业,都标记为“潜在动荡源”,并在报告中反复暗示其“数据不透明、无法审计”。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绞杀,试图将共益系统描绘成一个煽动对立的黑匣子。

林诗雨的公关团队拟好了数万字的反驳声明,却被她轻轻按住。

她看着屏幕上那张狰狞的风险地图,脸上露出一抹旁人看不懂的微笑——嘴角微扬,眼神却冷如冰湖。

第二天,共益集团官网发布了一条简短的公告:即日起,启动“共益透明日”计划。

每月第一个周五,向全社会开放系统后台的“数据流沙盘”。

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网页,实时查看经过严格脱敏处理后的数据流——口述记录在全国地图上的分布、情绪热力的动态变化、企业响应时效的排行榜……

这是一个疯狂的决定,相当于将自己的心脏剖开,放在了全世界的显微镜下。

首个“透明日”,网站访问量瞬间冲破十万。

服务器数次濒临崩溃,警报声在运维室此起彼伏,红灯闪烁如心跳骤停。

留言区里,一条评论被顶到了最高。

那是一名来自广东的产线工人,他写道:“我昨天刚对着系统抱怨过流水线太烫,今天就在沙盘上看到了一个红点在我工厂的位置亮了一下,然后很快变成了一个绿点。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我,但我突然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说话。”

文字背后,仿佛传来他指尖敲击手机屏幕的轻响,还有一声释然的叹息。

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周内,超过十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区主动发来邮件,申请接入共益系统,理由是:他们需要一个无可辩驳的工具,向自己的总部和全球消费者,自证其劳工管理的透明与善意。

林诗雨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后台的访问日志清晰地显示,一个来自纽约的Ip,在“透明日”当天,持续访问了沙盘长达八个小时。

那个Ip的注册信息,正是“沉默基金”。

她端起咖啡,瓷杯与桌面轻碰,发出清脆一响。

她轻声失笑,像是在跟一个看不见的对手说话:“他们想用墨水把我们画黑,却没想到,我们选择凿开墙壁。因为光,是能自己照进数据池的。”

教育领域,一场类似的变形记也在上演。

教育部拟将“共情力评估”纳入全国中小学校长的任期考核,意图是好的。

但周敏拿到的试行方案,却让她如鲠在喉。

唯一的考核指标,竟然是“组织教师参加共情力培训的覆盖率”。

一场旨在培育灵魂的改革,被简化成了一场点名签到的游戏。

周敏没有去评审会上争吵。

她转身联系了国内最顶尖的五所师范院校,联合发布了一份长达三年的追踪研究——《共情力代际传递报告》。

报告的对象,是三年前第一批接受过深度共情力训练的教师,以及他们所带的班级里,已经毕业走入社会的学生。

数据是冰冷的,但结论却无比灼热。

报告显示,这些学生在毕业后,无论是在职场冲突的调解成功率,还是在家庭矛盾的沟通效率上,都显着优于未受过相关训练的对照组。

报告发布后,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悄然流传。

视频里,一名年轻的实习医生,在急诊室的走廊里,面对一位因家人抢救而崩溃大哭的女士,他没有说“别哭”或“请冷静”,而是默默地蹲下身,平视着对方的眼睛,用极低的声音说:“我知道您现在在怕什么,我们一起等。”

那声音轻如耳语,却带着一种沉静的触感,仿佛手掌轻轻覆在颤抖的肩头。

这个瞬间,被路过的护士长拍下,配文“今日最温暖的医患瞬间”,获得了百万点赞。

而这名医生,正是《报告》追踪的毕业生之一。

评审组受到了巨大的震动。

在正式方案出台前,他们紧急追加了一项核心考核指标:“毕业生共情表现实效追踪”。

周敏站在一所小学的教室外,玻璃窗里,一个年轻的新教师正带着孩子们玩一个游戏,她让每个孩子都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石头阵”,代表自己心里的“疙瘩”,然后邀请别的小朋友来帮自己“把石头搬走”。

粉笔划过水泥地的沙沙声,孩子们蹲下时衣料摩擦的窸窣,笑声如风铃轻晃。

周敏看着他们认真地画着、讨论着,指尖轻轻贴在冰凉的玻璃上,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她低声说:“制度可以走样,标准可以妥协。可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它只能由一个蹲下的人,去教会另一个愿意蹲下的人。”

而在那片被遗忘了的故土,陈志远眼看着“风送茶”被市政绿化队默许,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新建公园的景观带里。

只是,每一株茶树旁,都立起了一块冰冷的牌子,上面写着:“观赏植物,请勿采摘”。

他什么也没说。

清明节的深夜,他独自登上后山的老坟坡,点燃一盏防风的油灯。

火焰在风中摇曳,映出他脸上沟壑般的阴影。

他将最后一包混有爷爷留下的茶籽的祭灰,缓缓倒入奔向山下的溪涧。

灰烬在水流中散开,像一场无声的雪。

三个月后,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席卷了整座城市。

新建的公园护坡大面积垮塌,而老坟山那段陡峭的山体,却奇迹般地稳如泰山。

雨过天晴,地质勘探队前来考察,当他们挖开表层土时,所有人都惊呆了——裸露出的,是无数茶树的根系,盘根错节,深达数米,早已与山石泥土紧紧交错,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天然的固土网络。

一位老专家抚摸着那些坚韧的根须,喃喃赞叹:“这……这比我们的钢筋混凝土护坡还要稳定!”指尖划过根系,粗糙的触感像触摸远古的树皮。

消息传开,村民们自发组织了“茶根护山队”,每家每户认养一片山坡上的野茶林。

某天,一辆市政工程车轰鸣着开到山脚,准备“清理杂木”,却被几十个村民团团围住。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默默地从怀里捧出一碗刚沏好的茶汤,递到司机面前,沙哑着嗓子说:“后生,喝一口再铲。”

司机犹豫着接过,碗壁温热,茶香扑鼻,带着山野的清冽与泥土的厚重。

他一饮而尽,那股熟悉的、带着泥土和山风气息的甘冽,瞬间贯穿了他的喉咙,像一道闪电劈开记忆的迷雾。

他沉默了许久,最终一言不发,默默调转车头,离去。

引擎声渐远,如同退潮。

陈志远站在远处的山崖上,风吹过,新生的茶枝轻轻拂过老旧的墓碑,发出沙沙的轻响,像低语,像祷告。

他望着山下那片重新活过来的土地,喃喃自语:“你们可以挂牌,可以圈地,可以给它改任何名字。可是,当它的根已经扎进了这座山的骨头里,谁又能分得清,到底是树还活着,还是山,在开口说话?”

风起,叶影婆娑,如千手相握,守护着脚下的土地。

然而,所有人都未曾察觉,这五场看似独立的胜利,其报告与数据如五条支流,正汇入一片更深、更暗的海洋。

在一间无法被任何地图定位的会议室里,一个模糊的身影看着屏幕上汇总的报告,没有愤怒,反而露出了一种近乎赞赏的冷酷笑容。

旧的游戏,即用虚假的指标去管理民众的满意度,已经被证明是低效且愚蠢的。

但这些反抗,却无意中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

一个低沉的声音在室内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他们证明了,真实的脉搏、真实的需求、真实的情感,是无法伪造的强大力量……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换一个思路?”

屏幕上的数据被清空,只留下一个全新的标题。

“我们不再需要去伪造民意了,”那个声音平静地继续说道,“从今天起,我们要开始筛选,筛选出那些天生就能承受这些真实脉搏的……管理者。”

一场远比伪造共识更为宏大的狩猎,已然拉开序幕。

这一次,猎物不再是温顺的羔羊,而是那些自以为是的牧羊人。

新的游戏规则,正瞄准着权力的心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