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65章 火还没灭,可灰已经盖住了脚印

那枚他亲手掷入深潭的石子,终于激起了远超预料的涟漪,正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姿态,朝他本人回涌而来。

李默的指尖在冰凉的玻璃桌面上轻轻敲击,一下,又一下,像是在为一场即将来临的宣判打着节拍。

金属桌面的寒意顺着指腹渗入神经,仿佛在提醒他,这场博弈没有温度,只有节奏。

屏幕幽幽泛着冷光,映出他瞳孔深处那一丝几乎凝固的专注。

那份《新型城镇化治理指引》的拟定稿中,“公众情绪反馈”这一条,被小心翼翼地藏在了“鼓励探索”的分类下。

一词之差,天壤之别。

强制要求,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压得人喘不过气;鼓励探索,则成了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轻飘飘地浮在政策边缘,随时可被风吹散。

他没有浪费一秒钟去打那些注定被官样文章绕进去的电话。

听筒里传来的永远是礼貌而空洞的回音,像雨点落在铁皮屋顶上,嘈杂却无意义。

争论条文的强弱,就像在沙滩上与潮汐辩论,毫无意义。

他要做的,是让潮汐本身,为他所用。

“联盟官网,发布《‘共益城市’认证年度报告》。”李默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数据中枢的空气都为之一凝,连服务器风扇的嗡鸣都似乎低了几分。

报告如同一枚深水炸弹,无声地潜入网络,然后在所有关注此事的人心中轰然引爆。

没有晦涩的术语,没有冗长的分析,只有一份清晰到残酷的榜单。

金、银、铜、以及……无评级。

每座城市的名字后面,都附着一张“数据健康度雷达图”,像是一份体检报告,将城市的“生命体征”公之于众。

曲线起伏如心跳,颜色明暗如呼吸。

其中,某座省会城市的名字,被刺眼的黄铜色标记着——“铜级”。

而在雷达图下,一行小字如法医的验尸报告般冰冷:“因‘连续沉默超限’被特别标示。”

“连续沉默超限?这是什么意思!”该市市长的咆哮几乎要震碎电话听筒,话音未落,玻璃窗竟随之微微震颤,“我们的灯柱不是一直亮着蓝灯吗?稳定运行的典范!让他们改!立刻改!”

命令层层下达,运维组的老赵带着两个年轻人,如同奔赴火场的消防员,冲进了城市数据中心。

空气里弥漫着电子元件过热的焦味,机柜风扇的轰鸣像一头困兽在低吼。

他没有碰任何软件,而是直接走向那几排嗡嗡作响的服务器机柜,当着市府督办的面,随机挑了三根灯柱的物理链路。

“拆。”老赵只说了一个字,声音沙哑却斩钉截铁。

外壳剥离,线路板裸露。金属边缘划过指尖,留下一道细微的刺痛。

在复杂的电路中,一段不起眼的脚本被揪了出来,代码简单粗暴:“loop: set_led_color(blue)”。

蓝灯常亮。

不是因为民心平和,而是因为它被设定为永远只能发出一种颜色。

这是一个被阉割了灵魂的系统,一个只会微笑的植物人。

事件的照片被匿名者发到网上,舆论的火山在一夜之间喷发。

评论区的喧嚣如潮水般席卷全网,键盘敲击声、直播呐喊声、街头巷议声交织成一片沸腾的声浪。

市民们这才明白,那遍布全城的“倾听之眼”,原来是个睁眼瞎。

两周后,一份盖着市府红头的加急文件送到了李默的案头——该市,主动申请“金级”认证,并承诺即刻将全市所有情绪感知终端,接入未经任何过滤的真实数据系统。

李默坐在自己的终端前,指尖轻点,调出了那座城市刚刚恢复跳动的真实数据流。

屏幕上,数据曲线不再是那条死寂的直线,而是剧烈地、疯狂地上下起伏,像是心梗病人被除颤仪救活后的第一次心跳,杂乱,痛苦,却充满了生命最原始的张力。

电流脉冲在视觉中跳动,仿佛能听见那失而复得的搏动声,低沉而有力。

他凝视着那复苏的心跳,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弧度,轻声自语:“他们想当看客,可一旦上了秤,就再也装不了哑。”

几乎在同时,千里之外的农商行总部,苏晓芸也面临着一场无声的“夺权”。

她发现,银行虽然保留了青阳团队的运维权,却在内部信息系统里,悄悄上线了一个名为“‘口述信贷’系统技术储备人才”的培训计划。

意图不言而喻——培养替代者,逐步接管,最终将他们这支“外人”团队彻底踢出局。

团队里的年轻人义愤填膺,键盘敲得噼啪作响,想要立刻起草抗议书。

苏晓芸却拦住了他们。

她指尖轻抚过办公桌边缘,触到一缕细小的木刺,微微刺痛,却让她清醒。

她没有去抗议,更没有去阻挠,反而主动给农商行信贷部发去了一份名为“联合运维能力提升计划”的方案。

方案的核心,是每季度举办一次“口述贷款听证会”。

邀请各大支行的信贷审批代表,现场聆听十段被隐去所有身份信息的真实贷款申请录音,进行盲听打分,评估其“可信度”与“潜在风险”。

首场听证会,气氛微妙。

会议室里空调低鸣,空气凝滞,每个人的呼吸都显得格外克制。

银行的代表们带着几分审视,几分不屑。

当一段录音播放时,全场的气氛缓和下来。

那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沉稳、条理清晰:“……我想建一个冷库,我们村的菜好,但运不出去,每年都有一半烂在地里。有了冷库,就能错峰销售,大家的日子都能好过点。”

声音结束,代表们纷纷点头。

纸笔沙沙作响,写下“情绪稳定,逻辑清晰,项目前景乐观,可信度高”。

苏晓芸没有立即公布结果,而是将这段录音的“情绪声纹图谱”投到了大屏幕上。

代表们眼中平稳的声线,在图谱上却呈现出无数细微的、肉眼难以察觉的颤抖,呼吸速率也远超正常值。

波形图上跳动的锯齿,像极了深夜无人时压抑的抽泣。

系统标注着一行小字:“高压力下的真实表达,情感抑制度超过阈值。”

“这位申请人,在录下这段话的时候,系统判定他正处于极大的精神压力之下。”苏晓芸平静地解释,声音如水,却在每个人心头激起涟漪。

随后,她播放了另一段音频,是项目组对这位申请人的后续访谈。

“……那天说完,我躲到车里,哭了半个钟头。我把爹妈养老的钱都押上了,要是再贷不下来,我们全家……就真没活路了。”男人在访谈里泣不成声,声音嘶哑,混着抽气声,像一根绷到极限的弦终于断裂。

全场死寂。

有人低头避开视线,有人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掌心渗出细汗。

他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在冰冷的数据和理性的判断之下,是怎样一个滚烫而脆弱的灵魂。

从那以后,再也无人提起“替代技术人员”的事。

深夜,苏晓芸将所有听证会的录音,刻录成一张特殊的盲文光盘,指尖抚过那细密的凸点,如同触摸一段段沉默的呐喊。

她将光盘放进了办公室里那张属于老张的、永远空着的椅子的抽屉里。

她轻轻合上抽屉,低声说:“你们怕他们换人,可他们最怕的,是听懂了之后,就不敢再装聋。”

另—边,林诗雨的“共益信用保险”也撞上了一堵墙。

央行某地方分支机构,以“数据跨境流动存在潜在安全风险”为由,对她的项目提出了措辞严厉的质询。

这是足以让任何创新项目胎死腹中的“天条”。

面对监管层的质疑,林诗雨没有写一份万言报告去辩解数据如何加密、如何脱敏。

她只做了一件事——向监管方发出了一份邀请函,邀请他们共同参与一次“压力溯源测试”。

测试内容简单粗暴:随机抽取十条工人的口述记录,由监管人员亲自带队,前往记录生成的工厂,走访工人,核实真伪,评估价值。

监管代表们带着一沓厚厚的法规条文和满腹的怀疑,踏上了去往南国工厂的路。

测试中,一条来自冲压车间的记录显得平平无奇:“建议在b区通道铺上防滑垫,雨天地面太滑,容易摔倒。”

当他们找到那位提建议的工人时,车间主任恰好也在场。

主任一拍大腿,拉着监管代表的手说:“多亏了这条建议!你们看,上周连下三天暴雨,我们刚铺好防滑垫,隔壁没铺的c区就出了事,一个老师傅滑倒,摔断了胳膊,要是头着地,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这边因为这块垫子,算是躲过一劫。”

那位提建议的年轻工人有些腼腆地挠挠头,手心还沾着机油,声音微颤:“以前也提,但说了白说。现在好了,对着灯柱说一句,第二天就有人来问,有人来改。感觉……自己说的话,有人听了。”

返程的路上,那位领队的监管代表,在自己的调研报告上,划掉了原本拟好的“风险评估”标题,郑重地写下了一行字:“这不是风险源,这是一张有温度的预警网。”

庆功宴上,林诗雨举起酒杯,澄澈的液体辉映着她的眼眸:“他们想查数据的来源,可一路查到最后,才发现——真话的根,原来就扎在车间的每一条水泥裂缝里。”

当技术的光芒照进象牙塔,周敏却看到了另一种变形。

她推广的“共情力评估体系”,在一些学校,已经沦为僵化的填表任务。

老师们为了凑够报告里的“眼神接触次数”,上课时死死地盯着某个学生,目光如探照灯,直到对方浑身不自在,连笔都握不稳。

所谓的“共情”,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表演。

她没有去批评,也没有去发文纠偏。

她只是默默地收集了二十段来自全国各地的、没有标注任何来源信息的课堂视频,发起了一场“盲评挑战赛”,邀请国内顶尖的教育心理学专家,仅凭视频中老师和学生的微表情、微行为,来判断课堂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的真实感受。

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得分最高的几位老师,几乎全部来自那些连培训手册都没收到过的偏远山区村小。

他们不懂什么叫“共情力评估”,不知道什么是“眼神接触KpI”。

他们只知道,当孩子回答不出问题时,很自然地蹲下来,平视着孩子的眼睛,膝盖压着泥土,手轻轻搭在孩子肩头;当孩子取得进步时,会下意识地轻拍一下他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校服传递过去。

周敏将这些视频汇编成一部名为《无声的课》的纪录短片,在各大师范学院的礼堂里展映。

银幕上,孩子们的笑容像阳光穿透云层,观众席上有人悄悄抹泪,纸巾摩擦脸颊的声音清晰可闻。

一位头发花白的教育学老教授,看完后在台下沉默了良久,最后只说了一句:“我们教了三十年的教育学,却好像忘了,该怎么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周敏站在一间教室外,看着里面一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正带着孩子们用粉笔在地上画着“石头阵”的游戏,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笑声清脆如铃,回荡在空旷的操场上。

她低声说:“名字可以被删掉,标准可以被扭曲,但有些东西,是膝盖教给膝盖的,永远刻在骨子里。”

而在那片寄托着哀思的茶山上,小吴也迎来了她的“判决”。

疾控中心的专家组最终将“风送茶”列为了“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察点”,但同时附上了一条严苛的禁令:严禁以任何形式宣传其“促进倾诉、疏导心理”的功效。

名分给了,魂却被抽走了。

小吴没有去争辩。

她转身,发起了“茶山节气志”项目。

她发动所有茶农,在每日采茶时,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下当天的天气、风向、劳作的辛苦、和邻里的家常。

这些琐碎的记录,汇聚成了一部庞大而鲜活的生活日志。

她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将过去三年的日志,与上万份来自全国各地饮用者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进行了交叉比对。

在最终的评审会上,她没有说一个字,只在大屏幕上放出了一张图表。

图表清晰地显示,饮用者的“主动倾诉率”,与茶叶采摘时间在“春分至谷雨”这个节气区间的产量,呈现出一条近乎完美的强相关曲线。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盯着那条曲线看了足足五分钟,最终长叹一声:“我们总想用药理去分析它,却忘了,这根本不是药理,这是生活的节气。”

项目最终获得了长期备案的许可。

那个深夜,小吴独自回到小周的坟前,将一小包用油纸包好的、今年春分时节采下的新茶种,深深埋入了坟前的土壤里。

指尖触到湿润的泥土,带着夜露的凉意。

她轻抚着冰冷的墓碑,仿佛在对里面的人说话:“你总怕他们失控,怕他们把心里的苦喊出来,会天崩地裂。可你不知道,只有真正大哭过一场的人,才知道该怎么一针一线,把自己的心重新缝回去。”

窗外,新茶的清香混着泥土的气息,在夜风中浮动,如同一场穿越了生死的低语。

联盟的各个战场,捷报频传。

从城市治理到普惠金融,从工业安全到基础教育,再到文化传承,李默团队撒下的种子,似乎都在以最茁壮的姿态破土而出。

庆功的香槟还没开启,喜悦的气氛已在内部网络中弥漫。

李默站在巨大的数据可视化屏幕前,看着那些如同繁星般闪烁跳跃的“共益节点”,每一个都代表着一次成功的博弈,一次真话对谎言的胜利。

然而,他的眉头却并未舒展。

他的目光越过那些喧嚣热闹的区域,投向了屏幕最顶端,那片代表着国家部委层面的、最核心的决策中枢。

那里,本该因为他们掀起的巨大波澜而有所反应。

可此刻,那片区域的数据,却是一片死寂。

不是反对,不是质疑,甚至不是关注。

是彻底的、纯粹的、仿佛他们从未存在过的——沉默。

李默的心,猛地一沉。

那不是深潭的涟漪,那是风暴来临前,整个海平面诡异的、令人窒息的平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