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食卦人 > 第22章 建议书与苦劳

食卦人 第22章 建议书与苦劳

作者:厨四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5 21:19:06

储备店长最终考评的日子,像一块被投入水中的干冰,让“老张麻辣烫”后厨本就黏稠的空气,更多了几分无声蒸腾的紧张。清晨五点,天色未明,只有街角路灯将昏黄的光晕涂抹在湿冷的柏油路上。我比平日更早到店,并非临阵磨枪,而是需要这片独处的寂静,来熨平心绪最后的褶皱。

后厨里,只有老赵头守着他的骨汤桶,佝偻的背影在蒸腾的白气里若隐若现,像一尊沉默的守护神。他见我进来,浑浊的老眼抬了抬,没说话,只是用长柄勺在桶边不轻不重地敲了三下。这是他与我的暗号,意思是“火候正好,汤成了”。我点了点头,心中莫名一定。这锅凝聚了时间与耐心的底汤,是我今日信心的第一块基石。

我没有像李姐可能预期的那样,忙着做最后的表面功夫,或是反复背诵可能被问及的说辞。我只是像往常一样,系上那条浸满油渍的旧围裙,开始检查昨晚备好的各类食材。手指拂过水灵的生菜,捏了捏弹性十足的牛肉丸,确认冻品解冻的程度恰到好处。这些日常的、近乎 ritual 的动作,能让我找回那种掌控的实感。我的武器,不是临场的机变,而是过去几十个日夜里,那本写满的笔记本,以及融入骨血的对这间店铺每一处细节的“知”。

上午九点整,区域经理周锐准时抵达。与他同来的,还有一位我之前从未见过、约莫四十岁上下、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更为沉稳内敛的中年男人。周锐介绍,这是总部运营部的副总监,姓陈,专门为此次储备店长选拔而来。

陈总监话不多,只是用那双藏在镜片后的眼睛,平静地扫视着店内的一切。他的目光没有周锐那般锐利逼人,却更显深沉,像能穿透表象,直接掂量出内里的分量。我感到一丝额外的压力,但也更加兴奋——更高层级的人出现,意味着这个机会比我想象的更重要。

考评流程按部就班。首先是现场操作观察。我们被要求像平常一样工作,考评组会在一旁默默观看。

李姐显然有备而来。她换上了一套崭新的工作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在高峰期指挥若定,声音洪亮,动作麻利,对几位熟客的个性化需求应对得滴水不漏。她将“老员工的经验与可靠”演绎得淋漓尽致,甚至在某些需要体力的环节,比如搬运重物,她也抢着去做,额角渗出细汗,刻意展现着“吃苦耐劳”。

我则延续了我一贯的风格。沉默,高效,专注于流程本身。我根据提前分析的数据,预判着客流高峰,提前将畅销菜品放置在最近便取用的位置;我留意着煮烫区的火候,及时调整,确保每一份出品的口感稳定;我甚至在一次小王差点拿错订单时,用眼神和一个微不可察的手势及时制止了他。我没有刻意表现,只是将过去一段时间优化后的工作模式,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我的“战场”不在与顾客的寒暄,而在确保这台名为“老张麻辣烫”的机器,以最低能耗、最高效率精准运行。

陈总监的目光,在我身上停留的时间,明显更长一些。

现场观察结束后,是重头戏——单独面谈与方案陈述。面谈在老刘那间狭小的办公室里进行,周锐和陈总监坐在对面,老刘陪坐在侧,气氛庄重而压抑。

李姐是先进去的。她在里面待了将近四十分钟。出来时,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疲惫与亢奋的红晕,眼神与我对视时,闪过一丝挑衅般的、志在必得的光芒。她显然发挥不错,将自己多年的苦劳和对店铺的感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张先生,请进。”周锐的声音从门内传来。

我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办公室的窗户朝北,光线有些晦暗,将周锐和陈总监的脸笼罩在一种模糊的光影里,更添了几分审视的意味。

“张先生,请坐。”陈总监开口,声音平和,没有波澜,“不用紧张,我们就随便聊聊。首先,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老张麻辣烫’这家店现状的看法,以及你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这是一个开放而核心的问题。我没有急于抛出我准备好的“建议书”,而是从最直观的感受说起。

“陈总监,周经理,店长。”我依次看向他们,语气沉稳,“我认为,‘老张麻辣烫’目前正处于一个‘瓶颈期’。”我用了这个词,看到陈总监的眉梢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经过前段时间的整顿和优化,店铺的基础运营和成本控制已经有了显着改善,客流量和口碑也因外部事件获得了提升。但这股势头,目前主要依靠惯性维持。”我继续说道,“我们就像一辆保养不错、但引擎老旧的车,能在平坦的路上跑得很稳,但缺乏爬坡和冲刺的后劲。”

“哦?瓶颈具体指什么?后劲又该如何获取?”陈总监追问,身体微微前倾。

“瓶颈在于,我们目前的运营模式,过度依赖于‘人’的个体经验和能动性。”我清晰地阐述,“比如,依赖李姐这样的老员工维系熟客,依赖店长的个人判断进行日常决策,依赖我个人的数据记录和分析来进行局部优化。这种模式,不稳定,难以复制,也无法支撑更大规模的发展。一旦关键人员变动,或者外部竞争加剧,店铺的抗风险能力就会很弱。”

我停顿了一下,让他们消化我的话,然后抛出了我的核心观点:“所以,我认为最迫切的问题,是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不是否定人的作用,而是要用系统、标准和数据,将好的经验固化下来,让普通员工也能在标准的框架下,做出优秀的业绩。这才是店铺长远发展的‘后劲’所在。”

周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陈总监则示意我继续。

“那么,你的具体解决方案呢?”周锐问道。

这时,我才从随身携带的旧帆布包里,拿出了那份我准备了许久,却一直引而不发的《关于“老张麻辣烫”xx店运营标准化及区域协同的初步建议书》。这份建议书,我没有用华丽的装帧,只是用最普通的A4纸打印,用一枚简单的夹子固定。但里面的内容,却是我这段时间所有观察、分析和思考的结晶。

我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将建议书作为提纲,结合具体实例进行阐述。

“我的建议,主要分为三个层面。”我翻开建议书,“第一,门店运营标准化升级。”我展示了我们目前已经实施并取得效果的“尾单特价流程”、“自选套餐操作规范”等,并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设想:“我们可以建立更详细的《岗位操作手册》,将从前台问候到后厨洗消的每一个环节,都拆解成可量化、可考核的标准动作。同时,引入更精细化的《每日运营检查表》,由当班负责人逐项核对打钩,确保标准落地,减少对个人责任心的依赖。”

我举了个例子:“比如食材验收,现在主要靠眼观鼻闻。我们可以制定更客观的标准,比如要求供应商提供每批次的质检报告,门店配备简易的肉类水分检测仪等工具,将验收标准从‘感觉’变成‘数据’。”

陈总监拿起笔,在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

“第二,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我翻到下一部分,这里凝聚了我那本旧笔记本的核心价值。“我建议,建立区域统一的、简化的核心数据日报制度。每家店每日上报关键指标:客流量、客单价、畅销\/滞销前五、主要食材损耗率。由区域层面进行汇总分析,横向对比,快速发现异常和最佳实践。”我展示了我们店实施数据化管理后的损耗下降和客单价提升曲线,“数据不会说谎,它能帮助我们看清真相,避免被主观感受和流言蜚语误导。”

我看到周锐的眼中闪过认同。这直接回应了他之前对“信息孤岛”的关切。

“第三,区域层面的协同与赋能。”这是我将视角拔高,试图展现格局的部分。“我们不应该视区域内其他兄弟门店为纯粹的竞争关系,而应该是‘命运共同体’。”我提到了之前观察到的“王记”倒闭和“精品水果捞”线上运营的案例,“比如,我们可以建立区域内的‘经验分享池’,将我们店降低损耗的经验、其他店提升外卖单量的方法,进行标准化整理后共享。甚至,区域可以统一谈判,为我们这些中小门店争取更优质的供应商资源和更有利的线上平台合作条件,提升我们整体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最后,我合上建议书,总结道:“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不是让管理变得更复杂,而是让它更简单、更高效、更可控。让店长能从繁琐的救火工作中解放出来,思考如何服务好顾客、应对好竞争;让员工能清晰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获得成长和成就感;让区域和总部能清晰地看到每一家店的真实面貌,做出更精准的决策。”

我说完了。办公室里一片寂静。周锐看着陈总监,老刘则紧张地看着他们俩。

陈总监放下笔,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透过镜片,久久地凝视着我。那目光不再仅仅是审视,更带上了评估与衡量。

“张先生,”他终于开口,声音依旧平稳,但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重量,“你的这份建议书,以及刚才的陈述,超出了我们对一个‘储备店长’的预期。你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对系统性建设和数据价值的理解,很难得。”

他话锋一转:“但是,你想过没有,推行这些变革,尤其是触动现有利益格局和工作习惯的变革,会遇到多大的阻力?你如何应对?”

我知道,这才是最关键的拷问。它关乎决心,也关乎手腕。

“我想过。”我迎着他的目光,坦然回答,“阻力必然存在。但解决之道,也在系统本身。首先,变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选择试点,小步快跑,用实际效果说话,让反对者看到好处。其次,标准化的目的不是束缚,而是解放。我们要让员工明白,这是为了让他们工作更轻松、收入更有保障,而不是增加负担。最后,”

我顿了顿,语气坚定起来,“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建立系统的智慧,也要有维护系统权威的勇气。如果确实有人冥顽不灵,成为系统运行的障碍,那么,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店铺的发展,该淘汰时,也不能手软。”

这番话,我说得清晰而冷静,甚至带着一丝冷酷。我知道这可能会让老刘感到不安,但我必须展现我的决断力。

陈总监听完,缓缓靠向椅背,脸上露出了一丝极淡的、难以解读的笑意。他看向周锐:“周经理,你的意见呢?”

周锐清了清嗓子,说道:“张先生的能力和思路,我一直是认可的。他提出的这些方向,也确实切中我们区域目前发展的一些痛点。我认为,他是储备店长的合适人选,并且,或许可以赋予更重的担子。”

陈总监点了点头,重新看向我:“张先生,你的考评结束了。请先出去休息一下,我们需要合议。”

我起身,微微鞠躬,然后平静地退出了办公室。门在身后关上,隔绝了里面决定我命运的声音。

前厅里,李姐正坐立不安。见我出来,她立刻投来探询的目光。我没有流露出任何情绪,只是走到角落,给自己倒了一杯温水,慢慢地喝着。手心,其实已经微微出汗。

等待的时间并不长,却仿佛过了一个世纪。

办公室的门终于再次打开。周锐和陈总监走了出来,老刘跟在后面,脸上带着一种如释重负又有些复杂的表情。

周锐目光扫过我和李姐,声音清晰地宣布:“经过综合考评和合议,总部运营部及区域一致决定,任命张xx同志,为‘老张麻辣烫’xx店储备店长,即日起进入岗位见习期,全面协助店长进行管理工作。同时,张xx同志提交的运营建议书,思路清晰,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区域将择其要点,组织专题讨论,并考虑在本店先行试点。”

结果宣布的瞬间,李姐脸上的血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她踉跄了一下,扶住了旁边的桌子才站稳。她看向我的眼神,充满了难以置信、巨大的失落,以及一种彻底失败后的灰败与绝望。她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狠狠地扭过头,冲回了后厨。

我没有去看她。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和她的位置,已经彻底颠倒。

周锐和陈总监又勉励了我几句,便告辞离开。老刘走过来,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语气感慨:“小张啊,好!真好!以后店里,就多靠你了!”

我点了点头,没有胜利者的骄傲,只是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落在了肩上。

我走回后厨,员工们都停下了手中的活,看着我。小王眼神兴奋,小张带着敬畏,其他人表情各异。李姐背对着我,在用力地擦洗着已经光洁如新的灶台,肩膀微微耸动。

我没有发表什么就职演说,只是像往常一样,拿起菜单,开始检查。

“小王,晚市的牛肉储备可能不够,联系供应商再送十斤。”

“小张,门口那块‘今日推荐’的牌子,字有点模糊了,重新写一下。”

“李姐,”我看向那个僵硬的背影,语气平静如常,“后厨的排风系统好像有点杂音,麻烦你下班前检查一下,报给店长。”

我用的,是安排工作的语气,没有得意,没有报复,只是职责所在。

李姐的身体僵了一下,没有回头,只是从喉咙里挤出一个低低的:“……知道了。”

我走到熬汤的骨桶边,老赵头正默默地看着我。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将那把用了多年的长柄木勺,递到了我的手里。

我接过木勺,入手沉实,木质温润。我学着老赵头的样子,在滚沸的汤锅里轻轻搅动了一圈,浓郁的白气裹挟着令人安心的香气扑面而来。

这一刻,我知道,我赢了。不是靠异能卦象,不是靠阴谋诡计,而是靠实打实的“建议书”,以及那些被量化、被看见的“苦劳”——属于我的,新的苦劳。

新的阶段,开始了。脚下的路,似乎清晰了一些,但前方的雾,依旧浓重。

我握紧了手中的木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