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食卦人 > 第21章 无卦之观

食卦人 第21章 无卦之观

作者:厨四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5 21:19:06

储备店长提名公布后的日子,像一锅被调至文火的骨汤,表面平静,内里却持续翻滚着压力与期待。李姐的举报信风波虽被周锐强行按下,但那种如芒在背的敌意并未消散,只是转化成了更隐蔽的形式。她不再与我有任何正面冲突,甚至连眼神交流都刻意避免,但她那双眼睛,像两台高精度的监控探头,无时无刻不在捕捉着我可能出现的任何一丝疏漏或差错。她在等待,等待一个能让我彻底翻不了身的机会。

这种无形的压力,反而像一块磨刀石,砥砺着我的神经。我知道,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出错,越要沉得住气。周锐那句“做好你自己的事,不要受无谓的干扰”,听起来是告诫,又何尝不是一种提醒?他需要看到的是一个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稳定输出和清晰判断的人。

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店铺运营更深层次的“观察”之中。我刻意地、几乎是强制性地,将“食卦”那种带有预判和窥探意味的能力,锁进了内心的最深处。我不再去试图“看透”谁的**和命格,那曾让我膨胀,也最终让我坠落。现在,我要练习的,是一种纯粹的“看”。

看物,看事,看人。不带异能,只凭本能与经验。

这个过程,起初极为艰难。就像习惯了依靠拐杖行走的人,突然要撤去支撑,每一步都显得踉跄而不确定。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调动起那种玄妙的感知,尤其是在面对李姐那隐藏着剧毒的眼神,或是揣摩周锐那讳莫如深的态度时,那种想要提前“窥知”答案的冲动,便会蠢蠢欲动。

我不得不一次次地在内心喝止自己,将注意力强行拉回到最具体、最微末的细节上。

我看物。

我不再仅仅记录食材的重量和损耗数据,我开始真正地“阅读”它们。清晨送来的蔬菜,还带着田间露水的凉意和泥土的腥气,我用手掌感受叶片的挺括或软塌,用指甲轻轻掐断根茎,听那一声细微的脆响,判断其新鲜饱满的程度。肉类不再是冰柜里红白相间的模糊块垒,我能分辨出不同部位肌肉纤维的粗细纹理,脂肪沉积的均匀与否,甚至能通过肉块在解冻过程中渗出血水的颜色和黏稠度,推断其屠宰时间和储存条件。

我看那锅日夜沸腾的骨汤。不再仅仅关心熬煮的时间和火候,我学会了观察汤色在不同光线下的微妙变化,从最初的浑浊乳白,到逐渐清澈泛着油光,再到最后那一层被熬煮出来的、金黄色的骨髓油花如何均匀地覆盖在汤面上。我用长柄勺轻轻搅动,看汤汁挂在勺壁的浓稠度,用鼻子细嗅那股融合了肉骨精华与香料复合气息的、层次分明的香味,判断它是否达到了最佳的风味峰值。

这些观察,琐碎、耗时,甚至有些“不务正业”。老赵头有时看到我对着几颗青菜或一锅汤发呆,会露出不解的神情,但也会在我虚心请教时,用他粗糙的手指和简洁的方言,点出某个我未曾留意的关键。比如,他说:“看这白菜帮子,瓷实,但筋多,煮久了容易塞牙,得斜着片薄了。” 或者,“汤滚得太急了,香味是出来了,但‘魂儿’还没熬透,得沉住气。”

这些来自底层实践的真知灼见,比我过去依赖卦象得出的任何结论,都更加踏实和珍贵。

我看事。

店铺的运营,是一套精密而脆弱的流程。我将自己抽离出来,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审视着每一个环节。

我看午市高峰期的流水线。如何安排煮烫顺序能最大限度缩短顾客等待时间?如何搭配菜品能提升出餐效率和客单价?我发现,将需要长时间煮熟的根茎类(如土豆、萝卜)和豆制品提前下锅,与易熟的叶菜和肉卷错开处理,能显着优化流程。我注意到,将畅销的丸子类放在取餐区最顺手的位置,能无形中促进销量。

我看顾客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记录他们点了什么,我更留意他们如何点单。是目标明确直奔主题,还是犹豫不决需要推荐?是独自一人匆匆解决,还是呼朋引伴边吃边聊?他们的表情是疲惫、愉悦,还是带着不满?这些细微的差别,背后隐藏着不同的需求和潜在的服务改进点。

一次,一位带着小孩的母亲来用餐,孩子哭闹不止,打翻了调料碗,弄得一片狼藉。母亲手忙脚乱,满脸歉意和窘迫。李姐在一旁皱着眉头,显然是嫌麻烦。我立刻上前,一边安抚母亲,一边利落地清理干净,并主动给孩子换了一个不易打翻的儿童碗,还送了一小份免费的、不辣的虾饺。母亲连声道谢,眼神里的感激是真实的。这件事本身微不足道,却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到,服务不仅仅是标准化流程,更是人情味的即时反应。

我看人。

这是我练习“无卦之观”最难,也最核心的部分。

我看店长老刘。他对我越发倚重,几乎将大部分日常管理和数据分析都交给了我,自己乐得清闲,更多地去应付总部那些繁琐的报表和会议。但我观察到,他在涉及财务和核心供应商选择等关键问题上,依旧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最终决定权。他并非完全信任我,或者说,他信任我的能力,但并未完全放下对我的戒备。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我看李姐。她的沉默和疏远之下,是更加活跃的暗中活动。我注意到,她与区域总部某位负责品控的、姓王的督导走动频繁了些,每次那位王督导来店,她都会异常热情,私下交谈的时间也明显变长。她在寻找新的靠山,或者,在编织新的罗网。

我看小王和小张。小王对我几乎是无条件的信任和追随,他单纯,知恩图报,是我目前最可靠的臂助。小张则依旧有些摇摆,他感激我的帮助,但也畏惧李姐积威,更渴望安稳,不愿轻易站队。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实际利益,才能将他彻底争取过来。

最后,我看那位依旧每晚出现的“沉静客”。他似乎完全游离于店内的任何波澜之外,像一座沉默的礁石。我递还给他那枚黄铜领带夹时,他明显愣了一下,接过领带夹,用手指细细摩挲着上面的纹路,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混合着追忆与伤感的情绪,但很快便恢复了古井无波。

“谢谢。”他声音低沉,没有多余的话,将领带夹仔细收好。

之后,他依旧来,依旧坐在角落,依旧在他的牛皮纸本子上写着什么。只是有一次,他破天荒地主动对我说了一句:“你的汤,最近火候稳了很多。”

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却让我心中一震。他尝出来了!他并非麻木的食客,他是一个真正的、拥有敏锐味觉和洞察力的“品鉴者”。他的身份,在我心中变得更加神秘。

这种纯粹的“观察”,逐渐显现出它的力量。

储备店长最终考评的前三天,一个意想不到的危机悄然降临。

这天下午,临近晚市,我突然发现小王在清洗一批刚送到的、用于制作特色“手工牛肉丸”的牛后腿肉时,眉头紧锁,动作迟疑。

“怎么了?”我走过去问道。

“张哥,你看这肉……”小王指着水池里的肉块,压低声音,“颜色好像比平时暗一点,而且……你闻闻,好像有股淡淡的、说不出来的味道,不像是正常的肉腥。”

我心里一紧,立刻拿起一块肉,凑近仔细查看。肉质确实略显暗淡,缺乏新鲜肉类应有的鲜亮光泽。放到鼻尖,一股极其微弱的、类似于脂肪开始氧化的“哈喇”味,隐隐传来,若非刻意去闻,几乎无法察觉。这不是变质,但绝对是次品,或者是不够新鲜的库存货。

“这批肉是谁送来的?”我沉声问。

“是……是李姐联系的新的供应商,说是价格比原来那家便宜百分之十五,店长同意了。”小王小声回答。

李姐!新的供应商!在这个节骨眼上!

我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用这批肉制作牛肉丸,口感、风味必然大打折扣,一旦被味觉敏锐的顾客(比如那位“沉静客”)或者前来考评的区域人员发现,就是重大的品质事故!李姐完全可以推脱是供应商的问题,但作为实际负责后厨品控和物料管理的我,难辞其咎!尤其是在举报信风波之后,这简直是送上门来的把柄!

我的心跳骤然加速,冷汗瞬间湿透了后背。怎么办?

立刻向老刘汇报?他很可能为了息事宁人,或者碍于李姐的情面,选择将就使用,最多训斥供应商几句。那样风险依然存在。

直接拒收?我没有这个权限,而且会立刻与李姐爆发正面冲突,打草惊蛇。

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以前在商界搏杀时的计算能力,在这种底层生存的危机中,再次被激活。只是这一次,驱动计算的,不再是卦象,而是我这一个多月来,通过最朴素的“观察”所积累下的、对物、对事、对人的认知。

我仔细观察这批肉。问题很隐蔽,但确实存在。我回忆起老赵头曾经闲聊时说过,有些不法商贩会给不够新鲜的肉涂抹一层淡淡的、用于掩盖气味的食用级添加剂,或者用特殊灯光照射使其看起来颜色鲜亮。这批肉,很可能就经过类似处理,送过来时看不出大问题,但在后续处理和烹饪过程中,瑕疵会逐渐暴露。

有了!

我立刻有了决断。

我没有声张,而是不动声色地对小王说:“嗯,我知道了。这批肉先单独放在一边,不要动。你去忙别的。”

然后,我找到正在前台核对账目的老刘。

“店长,”我语气如常,“新供应商送来的那批牛肉到了。我看品质好像……嗯,有点特别。为了确保咱们招牌‘手工牛肉丸’的口感和安全,我建议,在正式使用前,我们先取一小部分,按照标准流程做成丸子,煮熟后,我们自己内部先做个‘盲测’品鉴,大家都尝尝,确认没问题再大批量制作。毕竟是新供应商,谨慎点好,也正好让大家都熟悉一下新原料的特性。”

我这个提议,合情合理,冠冕堂皇。既点出了对新供应商肉的“疑虑”,又没有直接指责谁;既提出了解决方案,又将“品鉴”和“确认”的责任分摊给了包括店长、李姐在内的所有人。更重要的是,“盲测”这个词,显得专业且客观。

老刘愣了一下,看了看我,又下意识地瞥了一眼后厨方向(李姐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什么,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行,就按你说的办,谨慎点好。”

我立刻组织了一次小范围的“盲测”。我将原来供应商的牛肉和这批新送来的牛肉,分别取等量,由小王在隐蔽处按相同工艺制成丸子,煮熟后分别放在两个没有任何标记的碗里。参与者有我、老刘、李姐,以及被我叫来作为“客观第三方”的小张。

李姐的脸色在我提出盲测时就已经不太好看,但无法反对。

品尝结果,立见高下。

原来的牛肉丸,口感弹牙,肉香浓郁,汁水充足。

而新送来的牛肉丸,入口明显松散一些,缺乏嚼劲,肉香味寡淡,仔细品味,后口确实带着那一丝若有若无的、不新鲜的“闷气”。

老刘尝完之后,脸色沉了下来。他或许不懂高深的数据分析,但他的舌头是真实的。小张也小声嘟囔了一句:“好像……是原来的好吃点。”

李姐铁青着脸,试图辩解:“可能是这批肉刚好有点问题,或者制作过程有点差异……”

我平静地打断她,指着那两个空碗:“制作过程完全一样,是小王同时操作的。问题,应该出在原料上。”我没有看她,而是转向老刘,“店长,您看?”

老刘重重地放下筷子,做出了决定:“这批肉,退货!立刻联系原来的供应商,紧急补货!以后牛肉供应,还是用原来那家!价格贵点就贵点,品质不能出问题!”

危机,在爆发前被消弭于无形。

我没有动用任何非常手段,没有撕破脸皮,甚至没有一句指责。我只是运用了我通过“观察”积累的知识(识别肉质)、对流程的理解(提出盲测)、以及对人性(分摊责任,借助老刘的权威)的把握,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了一场针对我的、极其阴险的陷阱。

李姐看着我,眼神里的怨毒几乎要凝结成实质,但她什么也说不出来。

我转身,继续去忙我的工作,内心一片平静。

经过这件事,我隐隐感觉到,一种新的、更加稳固踏实的“洞察力”,正在我体内缓慢滋生。它不再依赖于虚无缥缈的卦象,而是扎根于这真实不虚的烟火人间,源于对万物细节的尊重与理解。

无卦之观,或许,才是真正的“观”之大道。

考评日,近在眼前。我握了握拳,指关节因为长期接触冷水和水洗剂而有些粗糙发白。我知道,我准备好了。不是依靠异能,而是依靠这个在泥泞中重新成长起来的、更加完整的自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