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明之铁血护国公 > 第55章 捷报九重帝心复

穿越大明之铁血护国公 第55章 捷报九重帝心复

作者:苍野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7:48:41

紫禁城,乾清宫。已是子夜时分,万籁俱寂,唯有檐角铁马在料峭春寒中偶尔相击,发出清脆又孤寂的叮当声。崇祯皇帝朱由检独自坐在御案之后,烛光摇曳,将他清瘦的身影长长地投在冰冷金砖上。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他一份也未批阅,只是怔怔地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手中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方温润的田黄石镇纸。辽东战事,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他心头,让他寝食难安。张世杰率军出关已近两月,除了初期一些小的捷报,再无重大消息传来。是胜是败?是僵持是溃退?他不敢深想,每一次思及,都感到一阵心悸。那个权柄日重、功高震主的臣子,若此战有失,大明……还能依靠谁?

就在这死寂般的焦虑几乎要将崇祯吞噬之时,宫墙之外,由远及近,骤然响起一阵撕心裂肺、却又带着某种惊人穿透力的马蹄声!那马蹄声疾如骤雨,快似流星,踏破了京师的宁静,也踏碎了崇祯心中的死寂。

“八百里加急!!”

“辽东八百里加急!!”

“大捷——!沈阳大捷——!!”

宫门值守的净军(武装太监)尖锐而带着狂喜的呼喊,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瞬间在层层宫阙间激荡开来!

崇祯猛地从御座上弹起,因为动作太快,眼前甚至一阵发黑,身形晃了晃才站稳。他心脏狂跳,几乎要撞破胸腔,声音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颤抖,对侍立在一旁,同样被惊动、面露惊疑的王承恩嘶声道:“快!快传!让他进来!直接到乾清宫!!”

片刻之后,一名风尘仆仆、甲胄上沾满泥泞的信使,在两名小太监的搀扶下,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冲进了乾清宫。他嘴唇干裂,眼窝深陷,显然是一路换马不换人,拼了命地赶回来的。一见到御座上的崇祯,信使再也支撑不住,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却高高举起一个密封的、盖着“平虏大元帅印”和“越国公张”火漆的铜管,用尽最后力气嘶喊:

“皇上!皇上!大捷!天大的大捷啊!越国公于松锦大破虏酋主力,阵斩伪清亲王豪格,虏酋皇太极闻讯呕血身亡!我军乘胜追击,已于一月前,攻克伪都沈阳!多尔衮携伪帝福临北窜,建州伪清,已亡了!!”喊完,他便脱力般瘫软下去,被小太监急忙扶住。

“什……什么?!”崇祯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耳边嗡嗡作响,他踉跄着从御案后奔出,几乎是抢一般从信使手中夺过那铜管,双手因为激动而剧烈颤抖,几乎掰了几次才拧开盖子,抽出里面厚厚一叠捷报文书。

他一目十行地扫过,上面是张世杰亲笔书写,字迹铁画银钩,力透纸背:

“臣张世杰顿首谨奏:赖皇上洪福,将士用命,已于辽西松山、杏山间,大破东虏主力十余万,阵斩伪肃亲王豪格以下贝勒、台吉数十员……虏酋皇太极闻败绩,惊惧呕血,旋殁于军中……臣乘胜逐北,直捣巢穴,于x月x日,攻克伪都沈阳,虏廷宗庙宫阙,尽为灰烬……伪睿亲王多尔衮挟幼酋福临并残部北遁……此战,缴获无算,解救被掳百姓数十万……辽东故土,已复大半!建州女真之患,自此犁庭扫穴,不复为忧矣!……”

每一个字,都像是一记重鼓,敲在崇祯的心头。他反复看了三遍,确认自己没有看错,没有在做梦!沈阳!那个努尔哈赤、皇太极经营了数十年的沈阳,那个让多少大明将士折戟沉沙、让多少边民血流成河的沈阳,回来了!困扰大明数十年,几乎成为心魔的辽东大患,竟然真的……被平定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崇祯猛地仰天大笑,笑声中充满了积压了十几年的抑郁、屈辱、焦虑在此刻尽数宣泄的狂喜,笑着笑着,眼泪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顺着他消瘦的脸颊滑落。“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孙朱由检……终于……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辽东平矣!建虏灭矣!!”他挥舞着手中的捷报,状若癫狂。

王承恩也是老泪纵横,噗通跪倒,连连叩头:“皇天庇佑!皇上圣德感天!此乃不世之功,不世之功啊!老奴……老奴为皇上贺!为大明贺!!”殿内外的宫女太监,也全都跪伏在地,山呼万岁,声音中充满了劫后余生般的喜悦。

狂喜的浪潮持续了将近一刻钟,崇祯才渐渐冷静下来。他抹去脸上的泪痕,深吸了几口气,重新坐回御座,但拿着捷报的手,依旧微微颤抖。他示意王承恩将脱力的信使带下去好生安置、重赏,殿内只留下他们君臣二人。

烛光下,崇祯的脸色从极度的兴奋潮红,慢慢转变为一种复杂的、带着深思的苍白。他再次细细阅读捷报上的每一个字,目光尤其在“臣张世杰”、“将士用命”、“缴获无算”、“解救百姓数十万”等字眼上停留。

“王伴伴,”崇祯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清冷,但仔细听,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和……寒意,“你听到了吗?沈阳光复,建虏已亡。张世杰……他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朕登基十七年来,梦寐以求之事,他……替朕做到了。”

王承恩何等精明,立刻听出了皇帝语气中那微妙的变化,他小心翼翼地道:“老奴听到了,此全赖皇上慧眼识人,委以重任,英公方能尽展其才,成此不世之功。英公……实乃国之柱石,皇上之幸,大明之幸。”

“柱石……是啊,柱石。”崇祯喃喃道,目光幽深,“可王伴伴,你不觉得,这根柱石……太过耀眼,也太过……庞大了吗?”他放下捷报,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节奏杂乱,显露出内心的不平静。

“他如今已是世袭罔替的英国公,开府仪同三司,总督辽东、蓟辽、宣大等处军务,手握天下近半精兵。如今又立下这擎天保驾、再造社稷之功……你说,朕……该如何封赏他?”崇祯的声音越来越低,像是在问王承恩,又像是在问自己,“封王?异姓不得封王,乃祖制!赏赐金银田宅?呵呵,他如今缺这些吗?他那‘皇家银行’,富可敌国!加太师?已是极阶……赏无可赏,封无可封啊!”

一股冰冷的寒意,从崇祯的心底慢慢升起,迅速蔓延至四肢百骸。张世杰的功劳太大了,大到已经赏赐不了,大到……功高震主!古往今来,这样的臣子,有几个能得到善终?又有几个皇帝,能容忍卧榻之侧有如此鼾睡之人?韩信、蓝玉……一个个名字在他脑中闪过,让他不寒而栗。

王承恩心头一紧,知道皇帝最深的猜忌已经被这巨大的捷报彻底勾了起来,他连忙劝慰道:“皇上,越国公对皇上,对大明,忠心耿耿,天地可鉴啊!他若有不臣之心,又何必……”

“不必说了!”崇祯猛地打断他,眼神锐利如刀,“朕知道他忠心!至少……现在是忠心的。但他麾下的骄兵悍将呢?李定国、刘文秀那些原本的流寇呢?还有那些唯他马首是瞻的勋贵!他们会不会生出不该有的心思?会不会……来个黄袍加身?!”

最后四个字,他几乎是咬着牙说出来的,带着深深的恐惧。他仿佛已经看到,在辽东,在无数将士的拥戴下,张世杰被强行披上龙袍的景象!这画面让他如坐针毡。

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有烛火噼啪作响,映照着崇祯阴晴不定的脸。巨大的喜悦和更巨大的猜忌,在他心中激烈交战。

一方面,他真心为辽东平定、国耻得雪而狂喜,这是足以载入史册、光耀千古的功业,他朱由检作为皇帝,必将因此青史留名!张世杰,确实是他,是大明的救星。

另一方面,张世杰那不受控制、日益膨胀的权势,又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朝中,勋贵集团已唯张世杰马首是瞻;军方,新军体系是他一手打造,只知有英公,不知有皇帝;财政,皇家银行掌握着命脉;如今更是收复辽东,功盖天下,民心所向……这样一个臣子,让他这个皇帝,如何自处?

“召集群臣!明日大朝,朕要亲自宣告此旷古烁今之捷报!告祭太庙,大赦天下!”崇祯猛地站起身,下达了命令。这是皇帝必须做的,他要用这场盛大的庆典,来彰显自己的皇威,将这份荣耀尽可能多地揽到自己身上。

“是,老奴即刻去安排!”王承恩应道。

“还有,”崇祯走了几步,又停下,背对着王承恩,声音低沉,“拟旨……晋封张世杰为……太子太师,加特进光禄大夫,赐蟒袍玉带,赏黄金万两,绸缎五千匹,准其在沈阳立碑纪功!”他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这些赏赐,这些都是虚衔和财物,对于如今的张世杰而言,不过是锦上添花,但已是崇祯在不动摇“祖制”(异姓不王)前提下,能给出的最高荣誉性赏赐了。

王承恩心中暗叹,这些赏赐与“犁庭扫穴”之功相比,实在显得有些……单薄了。但他不敢多言,只是躬身:“老奴遵旨。”

崇祯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复杂难明的光芒:“另外,以朕的名义,给张世杰去一道密旨。语气要亲切,要褒奖,要体现朕对他的绝对信任和倚重。但……要 提醒他,‘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朕不希望看到。让他尽快稳定辽东,然后……回京述职。朕,想他了。”最后三个字,他说得意味深长。

他要将张世杰调离他的根基之地辽东,调回京城,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唯有如此,他才能稍稍安心。

王承恩心中一凛,知道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棋,也是最能触动张世杰神经的一步。他小心翼翼地问:“若是……越国公以辽东未靖,女真余孽、蒙古威胁尚在为由,拖延归期……”

崇祯的脸上掠过一丝阴霾,他沉默了片刻,缓缓走到窗边,望着东方那即将破晓的天空,那里是辽东的方向。

“那他就是在告诉朕,他舍不得手中的权柄,他……有异心!”崇祯的声音冷得像冰,“若真如此……王伴伴,你说,朕该如何?”

王承恩伏在地上,不敢回答,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头顶。

崇祯也没有要他回答的意思,他自顾自地说道,声音飘忽,却带着一丝决绝:“但愿……他不会让朕失望。但愿他,还是那个在京城校场上,对朕说‘愿为陛下扫清**,重整河山’的张世杰。”

第二天,整个北京城都陷入了狂欢的海洋。“沈阳光复,建虏已灭”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传遍了每一个角落。鞭炮声从清晨响到深夜,酒楼茶肆人满为患,所有人都在兴奋地谈论着越国公张世杰的神武,谈论着大明的中兴。崇祯皇帝在太和殿举行了盛大朝会,亲自宣告捷报,接受百官朝贺,并下令告祭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一时间,皇帝的英明、英国公的伟绩,成为了所有人交口称赞的话题。

表面的盛世荣光之下,唯有深宫中的崇祯,以及少数洞察局势的核心重臣,才能感受到那潜藏在无尽荣耀下的汹涌暗流。

几天后,携带者皇帝厚重赏赐和那封语气亲切却暗藏机锋的密旨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北京,前往沈阳。

与此同时,一道更加隐秘的命令,从司礼监发出,交给了新任的东厂提督太监。命令只有简短的几个字:

“加派人手,盯紧辽东。越国公之一举一动,每日一报,不得有误!”

紫禁城的飞檐之上,朝阳喷薄而出,将金色的光芒洒满这座古老的宫殿,也照亮了崇祯皇帝眼中那无法消散的、深深的忧虑与忌惮。

捷报传来的狂喜已经过去,剩下的,是帝王心术的冰冷算计,以及对未来那深不可测的变局的,深深不安。

他给了张世杰无上的荣耀,也递出了试探的利刃。接下来,就要看那位权倾朝野、功高盖世的越国公,如何接招了。大明的中枢与边疆,这场无声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