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67章 全球娱乐生态与公益版图成型

2039 年初秋,晚星娱乐总部大厦的全球会议中心内,灯光璀璨,气氛庄重。来自 180 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公司负责人、核心团队成员及合作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加晚星娱乐第三卷全球战略收官会议。林晚星身着简约而大气的白色西装,站在巨大的环形屏幕前,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三年来晚星娱乐在娱乐、公益、人才培养领域的关键瞬间 ——《丝路回响》专辑全球热销的数据曲线、“非遗全球巡展” 卢浮宫站的热闹场景、新星导演作品斩获国际奖项的颁奖画面…… 每一个画面,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也标志着第三卷 “全球引领,生态构建” 目标的圆满达成。

当屏幕画面定格在 “晚星娱乐全球业务版图” 上,林晚星拿起话筒,声音清晰而坚定:“三年前,我们提出‘以娱乐为载体,以公益为内核,构建全球文化交流平台’的目标;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晚星娱乐已建成‘传统音乐 影视 综艺 Ip 衍生’的全球娱乐生态,‘晚星艺术基金’成为国际公益标杆,‘新星导演计划’为行业注入新生力量。这不仅是业务的拓展,更是文化与善意的全球传递。”

第三卷期间,晚星娱乐以 “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打造全球化内容” 为核心,逐步构建起覆盖 “传统音乐、影视、综艺、Ip 衍生” 四大板块的全球娱乐生态,业务覆盖 180 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从 “单点爆款” 到 “全域协同” 的跨越。

在传统音乐领域,晚星娱乐以《丝路回响》专辑为起点,构建了 “传统乐器挖掘 跨界融合 全球发行” 的产业链。除《丝路回响》全球销量超 800 万张、登顶 15 国古典音乐榜单外,后续推出的《华夏雅韵》系列专辑(收录古琴、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独奏作品)、《非遗之声》系列专辑(将苏绣、木雕等非遗技艺与音乐结合,用音乐诠释非遗故事)均取得亮眼成绩 ——《华夏雅韵?古琴篇》全球销量突破 500 万张,成为首个进入 billboard 世界音乐榜前十的中国古琴专辑;《非遗之声?苏绣篇》获 “全球世界音乐奖” 最佳传统融合专辑,专辑中用丝线振动模拟苏绣针法的《针语》一曲,在 Spotify 平台播放量突破 2 亿次。

为推动传统音乐的全球传播,晚星娱乐还与全球 200 家电台合作推出 “东方旋律” 栏目,每天播放 1 小时中国传统音乐,同时在 Youtube、tiktok 等平台发起 “# 我的传统乐器挑战”,鼓励全球用户分享自己演奏的传统乐器作品,话题播放量突破 50 亿次。“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晚星娱乐音乐事业部负责人说,“比如在 tiktok 上,有外国用户用小提琴演奏《丝路回响》中的《长安未央》,这种跨界演绎,正是传统音乐‘活态传承’的最佳体现。”

影视板块是晚星娱乐全球娱乐生态的核心,三年间推出的 15 部电影、20 部电视剧,涵盖 “历史史诗、现实题材、科幻未来” 三大类型,全球累计票房破 100 亿美元,其中《大汉丝路》(未上映已预售票房超 10 亿美元)、《非遗守护者》(讲述非遗传承人的现实故事)、《未来丝路》(科幻题材,描绘 2100 年的丝路文明)三部作品成为 “现象级” 代表作。

《非遗守护者》作为现实题材的标杆,以中国苏绣传承人、非洲木雕艺术家、欧洲玻璃工匠的真实故事为原型,通过 “三条故事线并行” 的叙事方式,展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影片在全球 120 个国家上映,累计票房超 8 亿美元,获 “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现实题材影片”,影片中 “苏绣大师为非洲儿童绣制传统图案” 的片段,在社交媒体上被转发超 1000 万次,引发 “非遗保护” 的全球讨论。

为确保影视内容的全球化适配,晚星娱乐建立了 “多语言改编 本土化发行” 机制 —— 在剧本创作阶段,邀请当地文化学者参与修改,确保内容符合当地文化习惯;在发行阶段,与全球 50 家院线合作,推出 “定制化放映计划”,如在欧洲增加影片中欧洲非遗技艺的解说彩蛋,在非洲增加非洲语言的配音版本。“我们希望每一部作品都能让不同国家的观众产生共鸣,” 晚星娱乐影视事业部负责人说,“比如《非遗守护者》在非洲上映时,很多观众看到非洲木雕艺术家的故事,都感动得落泪,这种情感共鸣,正是影视文化‘连接世界’的力量。”

综艺板块以 “文化体验、公益互动” 为核心,推出的《跟着非遗去旅行》《全球音乐大师课》《新星导演训练营》等 10 档综艺节目,在全球 30 个国家的电视台及视频平台播出,平均收视率进入当地同期综艺榜单前三。

《跟着非遗去旅行》是最具影响力的综艺作品,节目邀请全球知名艺人与非遗传承人组成 “旅行团”,前往中国、非洲、欧洲、美洲的非遗发源地,体验非遗技艺的创作过程 —— 如在苏州,艺人与苏绣大师共同绣制 “全球风景图”;在肯尼亚,艺人与木雕艺术家合作创作 “动物图腾”。节目不仅展现了非遗技艺的魅力,还通过 “公益拍卖” 环节,将艺人参与创作的非遗作品拍卖,所得款项用于非遗保护项目,三年间累计拍卖金额超 1 亿美元。“这档节目的核心是‘体验 公益’,” 晚星娱乐综艺事业部负责人说,“艺人通过亲身体验,能更深入地理解非遗技艺的价值;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既能感受文化的魅力,又能参与公益,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综艺不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文化与公益的传播载体。”

Ip 衍生板块围绕 “传统音乐、影视、综艺” 的核心 Ip,开发出 “非遗文创、影视周边、音乐衍生品” 三大类产品,全球合作零售商超 5000 家,衍生品年销售额突破 20 亿美元。

非遗文创产品是衍生板块的亮点,如基于《丝路回响》专辑开发的 “编钟造型 U 盘”(内置专辑所有曲目,U 盘外观为迷你编钟)、基于《跟着非遗去旅行》开发的 “苏绣纹样围巾”(采用苏绣技艺制作,图案源自节目中艺人与大师合作的作品)、基于《非遗守护者》开发的 “木雕钥匙扣”(由非洲木雕艺术家亲手制作,每一款都独一无二),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着文化意义,成为 “可带走的文化符号”。

为提升衍生品的文化内涵,晚星娱乐还在全球 100 家门店设置 “非遗体验区”,消费者可在购买衍生品的同时,体验简易的非遗技艺 —— 如在购买苏绣围巾时,可在苏绣艺人指导下绣制小图案;在购买木雕钥匙扣时,可使用安全工具雕琢小木料。“我们希望通过衍生品,让文化符号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晚星娱乐衍生事业部负责人说,“比如有消费者购买了编钟造型 U 盘后,开始主动了解编钟的历史,这就是衍生品‘文化传播’价值的体现。”

“晚星艺术基金” 作为晚星娱乐的公益核心,三年间围绕 “艺术教育普及、文化保护、公益帮扶” 三大方向开展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超 5 亿美元,受益人群超 1000 万,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机构的多项认可,成为国际知名的公益品牌。

在艺术教育普及领域,“晚星艺术基金” 推出 “艺术进校园”“乡村艺术教师培训”“困境儿童艺术帮扶” 三大项目,覆盖全球 2000 所学校,培养乡村艺术教师 5000 名,帮扶困境儿童 10 万名。

“艺术进校园” 项目通过向学校捐赠艺术器材(如乐器、绘画工具)、派遣艺术志愿者授课,让偏远地区的孩子能接触艺术教育 —— 在中国乡村学校,志愿者教孩子演奏古筝、绘画中国传统图案;在非洲乡村学校,志愿者教孩子制作非洲鼓、编织传统织物。项目还组织 “全球儿童艺术展”,将孩子们的艺术作品在全球 10 个国家的博物馆展出,2038 年的 “丝路儿童艺术展” 中,中国孩子的苏绣作品、非洲孩子的木雕作品、欧洲孩子的玻璃画作品共同亮相,吸引超 50 万观众参观。

“乡村艺术教师培训” 项目与全球 100 所艺术院校合作,为乡村艺术教师提供免费的线上线下培训,内容涵盖 “传统艺术教学方法”“跨文化艺术交流” 等,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来自中国云南的乡村教师王丽在培训后,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融入教学,带领学生创作的《山间小调》获 “全球儿童音乐大赛” 金奖,她感慨道:“基金的培训让我明白,艺术教育不仅是教孩子技巧,更是传递文化与自信。”

在文化保护领域,“晚星艺术基金” 的核心项目包括 “非遗全球巡展”“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计划”“濒危文化抢救”,其中 “非遗全球巡展” 已在法国、英国、肯尼亚举办 3 站,吸引观众超 50 万,“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计划” 已完成 20 项非遗技艺的数字化记录,建立 “全球非遗技艺数据库” 的雏形。

“濒危文化抢救” 项目则聚焦全球濒危的传统文化,如亚马逊雨林印第安人的传统织物技艺、北极因纽特人的冰雕技艺,通过 “技艺记录、传承人帮扶、文化推广” 的方式,防止文化消失。基金为亚马逊雨林的印第安织物传承人提供资金,帮助他们购买原材料、培养年轻传承人;为因纽特冰雕技艺制作高清纪录片,在全球视频平台播放,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很多濒危文化就像‘即将熄灭的火种’,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它们‘添柴’,让它们重新燃烧,” 晚星艺术基金负责人说,“比如因纽特冰雕技艺的纪录片在 Youtube 播放量突破 1 亿次后,有很多游客前往北极体验冰雕,为因纽特人带来了收入,也让这一技艺有了传承的动力。”

“晚星艺术基金” 的公益实践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三年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全球文化保护杰出贡献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艺术教育普及典范奖”、国际公益组织联盟 “全球公益创新奖” 等 10 项国际奖项,基金负责人多次受邀在联合国会议上分享公益经验,成为公益领域的 “中国名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为基金颁奖时评价道:“‘晚星艺术基金’的公益实践,创新地将‘艺术’与‘公益’结合,既保护了人类的文化遗产,又推动了艺术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公益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尤其是‘非遗全球巡展’,让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滋养,这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保护’理念的最佳实践。”

“新星导演计划” 作为晚星娱乐的人才培养核心项目,三年间面向全球选拔有潜力的新人导演,提供 “资金支持、导师指导、资源对接”,共培养 20 位新人导演,推出 10 部现实题材与传统文化题材的佳作,其中 3 部作品获国际电影节奖项,引领行业 “关注现实、传承文化” 的创作风向。

“新星导演计划” 的选拔注重 “创作理念与文化情怀”,每年通过全球征集、院校推荐、行业推荐三种方式筛选候选人,要求导演提交的作品需围绕 “现实题材” 或 “传统文化题材”,且具备 “人文关怀” 与 “创新表达”。

2037 年的选拔中,来自中国的新人导演李然凭借现实题材短片《非遗传承人的一天》入选,短片通过记录苏绣传承人的日常生活,展现非遗传承的坚守与不易;来自肯尼亚的新人导演卡伦凭借传统文化题材短片《木雕与童年》入选,短片讲述非洲木雕艺术家与孙子的故事,传递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我们选拔的不是‘技术最精湛’的导演,而是‘有温度、有情怀’的导演,” 新星导演计划负责人说,“因为只有真正理解现实与文化的导演,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入选的新人导演将获得全方位的扶持:资金方面,基金为每部作品提供 500-1000 万美元的制作资金;导师方面,邀请全球知名导演(如中国导演张艺谋、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担任导师,一对一指导剧本创作、拍摄技巧;资源方面,对接晚星娱乐的影视发行网络,确保作品能在全球上映。

中国新人导演李然在拍摄现实题材电影《绣娘》时,遇到 “找不到合适的苏绣传承人演员” 的问题,导师张艺谋帮助他联系到国家级苏绣传承人陈阿姨,同时基金提供资金,搭建了 “苏绣工坊” 实景拍摄场地;肯尼亚导演卡伦在拍摄《木雕世家》时,基金帮助他对接非洲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获取木雕技艺的历史资料,确保作品的文化真实性。“没有计划的扶持,我不可能完成这部电影,” 李然说,“从剧本修改到拍摄落地,每一步都有专业的指导,这让我能专注于创作,传递我对非遗传承的理解。”

“新星导演计划” 推出的 10 部作品中,有 7 部为现实题材,3 部为传统文化题材,这些作品不仅获得市场认可(平均票房超 3 亿美元),还引发行业对 “现实与文化题材” 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开始投入这类题材的创作。

《绣娘》作为现实题材的代表作,讲述苏绣传承人在现代社会中坚守与创新的故事,影片上映后获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现实题材影片”,带动国内 “非遗题材电影” 的创作热潮;《木雕世家》则成为非洲传统文化题材的标杆,影片在非洲上映时票房超 1 亿美元,推动非洲影视行业对本土文化题材的挖掘。“我们希望通过新人导演的作品,让行业意识到,现实题材与传统文化题材不仅有文化价值,还有市场价值,” 新星导演计划负责人说,“现在有很多影视公司来向我们取经,询问如何挖掘现实与文化题材的价值,这就是计划‘引领行业风向’的意义。”

当林晚星在全球战略会议上完成第三卷收官总结,屏幕上切换出系统面板的实时数据:

【当前积分: 点】

【爱意值: 点】

【剩余生命值:3823 天 5 小时】

【已解锁身份:国际音乐文化传播专家、国际非遗保护与传播专家、历史题材影视制作专家】

【已完成核心项目:《大汉丝路》实景搭建、《丝路回响》音乐专辑、《大汉丝路》开机仪式、“非遗全球巡展” 首站、“新星导演计划”】

看着屏幕上的数字,林晚星的心中满是感慨。积分与爱意值的增长,是全球观众、合作伙伴、国际机构对晚星娱乐的认可;剩余生命值的延长,是系统对她 “以文化传递善意、以娱乐推动公益” 理念的肯定;而解锁的身份与完成的项目,则是她从 “影视新人” 成长为 “全球文化传播者” 的见证。

“这些数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林晚星对在场的所有人说,“积分代表着我们的能力,爱意值代表着我们的责任,生命值代表着我们的使命。未来,我们要带着这份认可与责任,继续推动娱乐与公益的深度融合,让文化与善意传遍全球。”

在第三卷收官总结后,林晚星公布了第四卷的核心规划,明确未来两年的三大目标:完成《大汉丝路》拍摄与全球发行、推动 “非遗全球巡展” 覆盖 50 国、启动 “全球青年艺术家交流计划”,让晚星娱乐的全球娱乐生态与公益版图进一步扩大,实现 “文化巅峰,善意全球” 的愿景。

《大汉丝路》作为晚星娱乐的 “历史史诗标杆之作”,第四卷将完成敦煌、喀什、内蒙古三大实景基地的拍摄工作,同时进行后期制作与全球发行筹备,计划 2040 年在全球 200 个国家同步上映,目标票房突破 20 亿美元。

为确保影片质量,团队将继续邀请历史学者、考古专家全程参与,把控历史细节 —— 如在拍摄 “张骞出使西域” 戏份时,严格按照《史记》记载还原张骞的路线、服饰、外交礼仪;在拍摄 “西域贸易” 戏份时,参考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贸易文物,还原汉代商队的商品种类(丝绸、茶叶、瓷器、西域香料等)与交易方式(以物易物、使用五铢钱)。后期制作阶段,将采用 “实景拍摄 数字特效” 结合的方式,既保留实景基地的真实质感,又通过特效还原汉代长安城的壮阔、沙漠商队的绵延景象,让观众直观感受丝路的宏伟。

在全球发行方面,团队将推出 “《大汉丝路》全球文化季” 配套活动 —— 在影片上映前,在 200 个国家举办 “丝路历史展”,展示张骞出使的历史文献、汉代丝路贸易文物复制品;上映期间,邀请影片主创团队(李浩然、马赫沙拉?阿里、柳依依等)开展全球路演,在 100 个城市举办映后交流会,与观众分享拍摄故事与丝路文化感悟;上映后,联合全球教育机构推出 “《大汉丝路》影视研学课程”,将影片片段与历史知识结合,供中小学与大学使用。

“《大汉丝路》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全球丝路文化普及行动,” 林晚星说,“我们希望通过影片与配套活动,让全球观众既能欣赏到一部高质量的历史史诗,又能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让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

“非遗全球巡展” 第四卷将在第三卷 3 站(法国、英国、肯尼亚)的基础上,新增 47 个国家的展览,覆盖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五大洲,计划用 2 年时间完成,每站展览为期 10-15 天,同时同步推进 “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计划”,完成剩余 30 项非遗技艺的数字化记录,完善 “全球非遗技艺数据库”。

为确保巡展在不同国家的顺利落地,团队将采取 “本土化合作 特色化设计” 策略:

本土化合作:与每个国家的国家级博物馆、文化机构建立合作,由当地机构负责展览场地协调、政策对接、本地宣传,晚星艺术基金负责非遗传承人邀请、展品运输、活动策划,形成 “全球统筹 本地执行” 的高效模式。例如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将与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合作,由其提供展览场地,晚星艺术基金邀请澳大利亚原住民编织技艺传承人参与展览,实现 “全球非遗 本土非遗” 的联动展示。

特色化设计:每站展览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增设 “本土非遗互动环节”—— 在日本站,增加 “中国苏绣与日本和服刺绣技艺交流”;在巴西站,增加 “非洲木雕与巴西印第安木雕技艺对比体验”;在印度站,增加 “中国景德镇制瓷与印度蓝陶技艺合作创作”。同时,在巡展中设置 “非遗传承成果展”,展示前序站点中传承人合作创作的融合作品,如法国站的 “苏绣 玻璃吹制摆件”、英国站的 “银器 苏绣装饰”,让观众看到非遗技艺在交流中的创新。

“非遗全球巡展覆盖 50 国,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要让不同国家的非遗技艺在交流中相互滋养,” 晚星艺术基金负责人说,“比如在印度站,中国制瓷大师与印度蓝陶艺术家合作创作的‘青花蓝陶花瓶’,既保留了中国青花瓷的纹样,又融入了印度蓝陶的工艺,这种融合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

在 “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计划” 方面,团队将组建 10 个跨国拍摄小组,奔赴 47 个国家,完成剩余 30 项非遗技艺的 4K 高清视频拍摄与文字解析。数据库将新增 “非遗技艺互动学习板块”,开发 VR(虚拟现实)体验功能,用户可通过 VR 设备 “沉浸式” 体验非遗技艺创作过程 —— 如戴上 VR 眼镜,仿佛置身苏绣工坊,跟随大师学习针法;或 “走进” 非洲木雕工作室,感受刻刀雕琢木料的触感。“VR 功能能打破时空限制,让用户‘零距离’接触非遗技艺,” 清华大学数字媒体实验室负责人说,“比如偏远地区的孩子,即使无法前往巡展现场,也能通过 VR 设备学习苏绣、木雕技艺,这正是数字化保护计划‘普惠传承’的意义。”

“全球青年艺术家交流计划” 是第四卷的创新项目,旨在通过 “跨国交流、技艺互鉴、项目扶持”,培养一批兼具 “传统文化素养” 与 “全球视野” 的青年艺术家,为全球文化传承注入新生力量。计划将面向全球 18-35 岁的青年艺术家(涵盖音乐、美术、影视、手工技艺等领域),每年选拔 100 名优秀者参与,为期 1 年。

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跨国交流(3 个月):组织青年艺术家前往 50 国的非遗发源地,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体验非遗技艺 —— 如中国青年音乐家用古琴与非洲青年艺术家的非洲鼓合作创作;欧洲青年画家学习中国水墨画,结合欧洲油画技巧创作 “丝路风景图”;美洲青年手工艺术家学习中国苏绣,制作 “印第安图腾 苏绣” 融合作品。交流期间,将拍摄 “青年艺术家非遗之旅” 纪录片,在全球视频平台播放,展现青年艺术家与非遗的碰撞。

第二阶段:技艺互鉴(6 个月):将 100 名青年艺术家分为 20 个跨国小组(每组 5 人,来自不同国家),每组围绕 “丝路文化” 主题,合作完成 1 个艺术项目 —— 如 “丝路音乐专辑”(融合不同国家的传统乐器)、“丝路主题绘画展”(结合不同国家的绘画技巧)、“非遗文创设计”(基于非遗元素设计现代产品)。晚星娱乐将为每个小组提供 10 万美元项目资金,同时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担任导师,指导项目创作。

第三阶段:项目扶持(3 个月):对 20 个跨国小组的艺术项目进行评选,选出 10 个 “优秀丝路文化项目”,提供后续扶持 —— 包括项目全球推广(如音乐专辑全球发行、绘画展全球巡展、文创产品全球销售)、艺术家个人发展支持(如举办个人作品展、签约晚星娱乐旗下艺术经纪公司)。同时,将优秀项目纳入 “晚星艺术基金公益项目库”,项目收益的 30% 用于非遗保护,形成 “艺术创作 - 全球传播 - 公益反哺” 的良性循环。

“青年艺术家是文化传承的未来,他们的创意与视野,能让传统文化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传播,” 林晚星说,“比如青年艺术家将苏绣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让苏绣从‘博物馆里的技艺’变成‘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单品’;或用短视频形式,将非遗技艺的创作过程剪辑成 1 分钟短片,在 tiktok 上传播,吸引千万点赞。这种创新传播方式,正是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关键。”

计划还将与全球 100 所艺术院校建立合作,设立 “晚星艺术奖学金”,每年资助 100 名优秀学生参与计划,同时在院校开设 “丝路文化课程”,将非遗技艺与艺术教育结合。“我们希望通过与院校的合作,让丝路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中央美术学院负责人说,“比如在课程中,让学生用中国传统绘画技巧描绘非洲木雕,或用欧洲设计理念改造中国传统器具,这种跨文化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创新能力。”

当林晚星在全球战略会议上公布完第四卷规划,会议中心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来自 180 个国家的代表们,看着屏幕上晚星娱乐第三卷的成果与第四卷的蓝图,眼中满是期待 —— 这不仅是一家娱乐公司的战略规划,更是一场全球文化传承与交流的行动纲领。

会议最后,林晚星站在环形屏幕前,屏幕上缓缓播放着第三卷的关键瞬间:《丝路回响》专辑录制现场,民乐演奏家与交响乐团的默契配合;“非遗全球巡展” 卢浮宫站,苏绣大师与法国观众的微笑交流;新星导演作品颁奖礼上,年轻导演接过奖杯时的热泪盈眶;偏远地区的孩子,第一次触摸古筝时的好奇眼神…… 每一个画面,都诠释着 “娱乐与公益融合,文化与善意传递” 的理念。

“第三卷‘全球引领,生态构建’的收官,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林晚星的声音透过话筒传遍整个会议中心,“过去三年,我们用音乐连接世界,用影视传递文化,用公益守护非遗;未来两年,我们将继续以《大汉丝路》为帆,以‘非遗全球巡展’为桨,以‘全球青年艺术家交流计划’为舵,驶向‘文化巅峰,善意全球’的新航程。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文化传承’的初心,秉持‘全球共享’的理念,就一定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善意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林晚星的话音落下,屏幕上显示出 “第三卷‘全球引领,生态构建’正式收官,第四卷‘文化巅峰,善意全球’即将启航” 的字样,会议中心的灯光亮起,代表们纷纷起身鼓掌。这一刻,晚星娱乐的全球战略蓝图更加清晰,而林晚星知道,她的使命 —— 用文化传递善意,用生命承载文明 —— 也将在新的征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