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68章 《大汉丝路》沙漠戏份拍摄,克服极端环境

2039 年盛夏,《大汉丝路》拍摄团队分别进驻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启 “张骞出使西域穿越沙漠” 核心戏份的拍摄。此时的沙漠,白昼地表温度最高可达 50c,沙粒被阳光炙烤得发烫,风掠过沙丘时卷起的热浪,仿佛能将人吞噬。但为了还原汉代商队穿越沙漠的真实场景 —— 那绵延的驼队在沙丘间蜿蜒、夕阳下的身影被拉得修长、风沙中队员们坚毅的眼神,整个剧组都卯足了劲,在极端环境中追逐着 “历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林晚星作为总制片人,提前半个月抵达沙漠拍摄地,与导演、美术指导、当地气象部门反复沟通,制定了 “分时段拍摄”“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历史细节把控手册” 三大方案。她深知,沙漠戏份不仅是影片的视觉**,更是展现 “丝路精神 —— 坚韧、团结、探索” 的关键,每一个镜头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为还原汉代 “丝绸之路” 沙漠段的风貌,剧组在前期选址时,对比了国内 6 处沙漠地貌,最终选定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两处拍摄地各有侧重,共同构建起 “穿越沙漠” 的完整叙事场景。

库布齐沙漠以 “沙丘平缓、植被稀疏” 为特点,与史料中 “张骞初出长安,进入漠北沙漠” 的记载相符,适合拍摄 “商队启程”“首次遭遇风沙”“夜间扎营” 等戏份。为确保拍摄便利,剧组在距离拍摄地 20 公里处搭建了 “沙漠临时营地”,营地内设置住宿区、餐饮区、服装道具区、医疗区,可容纳 200 名工作人员与 30 名演员同时居住。

住宿区采用防风帐篷,帐篷外层覆盖隔热材料,内部配备空调与加湿器,缓解沙漠干燥炎热的环境;餐饮区提供 “防暑降温套餐”,每天准备绿豆汤、酸梅汤、西瓜等解暑食物,同时严格把控食材新鲜度,避免工作人员出现肠胃问题;医疗区配备 2 名急诊医生与 3 名护士,储备中暑药、外伤药、呼吸道药物等,应对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以 “沙丘高大、地形复杂” 着称,最高沙丘可达 30 米,沙丘间的沟壑纵横,适合拍摄 “商队穿越高大沙丘”“遭遇沙尘暴”“发现绿洲” 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戏份。由于此处距离城镇较远,剧组与当地牧民合作,租用了 10 顶传统蒙古包作为 “临时休息点”,同时安排 3 辆越野车 24 小时待命,确保物资运输与紧急救援的顺畅。

为保护沙漠生态环境,剧组还制定了 “绿色拍摄准则”—— 禁止在沙漠中丢弃垃圾,所有生活垃圾与拍摄废料均统一收集后运出沙漠处理;禁止车辆在植被区域行驶,划定专门的 “车辆通道”;拍摄使用的道具(如商队的货物、帐篷)均采用可降解材料,避免对沙漠生态造成破坏。“我们既要还原历史的真实,也要守护自然的美好,” 林晚星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历史通道,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我们不能为了拍摄而破坏沙漠生态。”

沙漠拍摄最大的挑战,便是变幻莫测的天气。7 月中旬,库布齐沙漠突发强沙尘暴,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被黄沙笼罩,能见度不足 5 米,狂风卷起的沙粒打在帐篷上 “噼啪” 作响,拍摄被迫中断。面对突发危机,林晚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展现出极强的统筹协调能力。

沙尘暴来临前 10 分钟,当地气象部门通过对讲机向剧组发出预警:“预计未来 30 分钟内将出现强沙尘暴,风力可达 8 级,能见度极低,请立即停止户外活动,转移至安全区域。” 林晚星接到预警后,立即通过剧组广播下达指令:“所有人员立即停止拍摄,携带重要设备向临时营地转移,演员优先乘坐车辆,工作人员两人一组,相互搀扶,注意脚下安全,严禁单独行动!”

此时,部分工作人员还在沙丘上摆放道具,演员李浩然与马赫沙拉?阿里正在拍摄 “商队查看地形” 的戏份。听到指令后,李浩然迅速协助道具组将重要设备(如摄像机、灯光设备)搬上车辆,马赫沙拉?阿里则帮助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整理衣物,确保所有人都能安全转移。20 分钟后,所有人员与设备均顺利抵达临时营地,无一人受伤。

“当时的情况很紧急,风沙越来越大,视线里全是黄色,连身边的人都看不清,” 道具组组长回忆道,“林总一直在广播里安抚大家的情绪,告诉我们转移路线,还反复确认是否有遗漏的人员,她的冷静让我们都安心了不少。”

转移至安全营地后,林晚星第一时间安排医疗团队为所有人员进行身体检查。由于沙尘暴中空气里的沙粒较多,部分工作人员出现了咳嗽、喉咙不适的症状,医疗团队立即为他们发放口罩与呼吸道药物,指导他们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有 2 名工作人员因奔跑转移时摔倒,出现轻微擦伤,医生为他们消毒包扎后,叮嘱他们注意休息。

“沙漠中的沙尘暴不仅影响拍摄,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尤其是呼吸道与皮肤,” 医疗组王医生说,“林总特别强调,人员安全比拍摄进度更重要,所以我们每天都会为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沙尘暴后更是增加了检查频次,确保每个人的身体都没问题。”

沙尘暴持续了 4 个小时后逐渐减弱,天空慢慢恢复清明,但沙漠中的能见度依然较低,无法继续拍摄原定的 “沙漠日出商队启程” 戏份。林晚星召集导演、摄影指导、灯光指导召开临时会议,讨论如何调整拍摄计划。

“虽然沙尘暴打乱了我们的拍摄进度,但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林晚星说,“沙尘暴后的沙漠,天空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土黄色调’,沙丘上的沙粒排列也发生了变化,这种自然形成的‘历史沧桑感’,正是我们想要展现的‘商队穿越沙漠的艰辛’。不如我们调整拍摄内容,今天下午拍摄‘沙尘暴后商队整理物资’的戏份,明天再拍摄‘日出启程’的戏份。”

导演与摄影指导一致认同这个提议。随后,林晚星亲自协调各部门:通知演员调整妆容(增加 “风沙痕迹”,如脸上的灰尘、凌乱的头发);让道具组整理被沙尘暴吹乱的商队物资(如歪斜的帐篷、散落的货物);指导灯光组调整灯光角度,利用沙尘暴后的特殊光线,营造出 “苍凉、坚韧” 的氛围。

当天下午,“沙尘暴后商队整理物资” 的戏份顺利拍摄完成。镜头中,李浩然饰演的张骞站在歪斜的帐篷前,用袖子擦去脸上的灰尘,眼神坚定地对队员说:“风沙虽大,但我们的目标不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走出沙漠!” 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西域向导则蹲在地上,帮助队员整理散落的丝绸,脸上带着 “共患难” 的微笑。这个镜头后来成为影片的 “名场面” 之一,观众纷纷评论:“从演员的眼神与动作中,我感受到了丝路商队的坚韧与团结。”

为让沙漠戏份更具历史真实感,林晚星要求剧组从 “演员技能培训”“商队细节指导” 两个方面入手,打磨每一个细节,确保汉代商队的 “衣食住行” 都符合历史记载。

汉代商队在沙漠中行进,需要掌握骆驼骑行、沙漠取水、辨别方向等技能。为让演员真实展现这些技能,剧组在拍摄前组织了为期一周的 “沙漠技能培训”,邀请当地牧民担任教练,手把手指导演员。

沙漠戏份中,演员需要骑骆驼完成 “商队行进” 的镜头。为确保安全与拍摄效果,牧民教练先向演员讲解骆驼的习性:“骆驼性格温顺,但在受到惊吓时会踢人,靠近时要从侧面接近,不要站在它的前后方;骑行时要坐稳,身体随着骆驼的步伐轻微晃动,不要突然站起来或大声喧哗。”

随后,演员们开始练习骆驼骑行。李浩然第一次骑骆驼时,由于紧张,双手紧紧抓住骆驼的缰绳,身体僵硬,骆驼走了几步就停下不走了。牧民教练见状,上前指导:“放松身体,眼睛看向前方,不要盯着骆驼的脖子,你越紧张,骆驼越会感到不安。” 李浩然按照教练的指导调整姿势,慢慢放松身体,骆驼果然开始稳步前行。经过三天的练习,所有演员都能熟练地骑骆驼行进,甚至能完成 “在骆驼上转身查看商队”“弯腰整理骆驼身上的货物” 等难度动作。

汉代商队在沙漠中行进,水源稀缺,需要掌握 “沙漠取水” 的技能。牧民教练向演员展示了两种古人常用的取水方法:一种是 “寻找植物根系取水”—— 在沙漠中寻找有植被生长的地方,挖掘植物根系,将根系中的水分挤出收集;另一种是 “利用昼夜温差取水”—— 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塑料布(古代用羊皮代替),坑中央放置一个容器,白天阳光照射使坑内水分蒸发,凝结在塑料布上,滴入容器中。

演员们亲自实践这两种方法。马赫沙拉?阿里在挖掘植物根系时,手指被沙粒磨破,但他依然坚持完成取水,他说:“通过亲自实践,我才真正理解了汉代商队的艰辛,他们在没有现代设备的情况下,仅凭智慧在沙漠中生存,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能理解角色的内心。”

沙漠中没有参照物,辨别方向全靠 “自然指南针”—— 太阳、星星、沙丘走向。牧民教练向演员讲解:“白天可以通过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上午太阳在东方,下午在西方;晚上可以通过北极星辨别北方,北极星位于天空的正北方,亮度较高,容易识别;沙丘的走向也能帮助辨别方向,库布齐沙漠的沙丘大多呈东西走向,迎风面较缓,背风面较陡。”

演员们在沙漠中进行 “辨别方向练习”,每天早上与晚上,他们都会根据太阳或星星的位置,判断自己所处的方向,并在地图上标记出来。经过练习,所有演员都能熟练地通过自然现象辨别方向,拍摄 “商队查看方向” 的戏份时,动作自然流畅,没有丝毫违和感。

为还原汉代商队的真实状态,林晚星邀请 5 位秦汉史专家组成 “历史细节把控小组”,全程驻守拍摄地,指导商队的 “货物摆放”“帐篷搭建”“服装穿戴” 等细节。

汉代商队运输的货物主要包括丝绸、茶叶、瓷器、铁器、西域香料等,这些货物的摆放有严格的讲究 —— 易碎的瓷器放在商队中间,用稻草包裹保护;沉重的铁器放在骆驼的两侧,保持平衡;轻便的丝绸与茶叶放在货物的上层,方便取用;西域香料则用密封的陶罐装好,避免气味散失。

历史专家王教授在现场指导道具组摆放货物:“你们看,这个陶罐里装的是西域香料,按照汉代的习惯,应该放在骆驼的前侧,靠近商队向导的位置,这样向导能随时查看香料是否完好;丝绸要卷成圆柱形,用麻绳捆绑在货物架上,不能随意堆放,否则在行进过程中容易散开。” 道具组按照专家的指导调整货物摆放,确保每一件货物的位置都符合汉代商队的实际情况。

汉代商队在沙漠中搭建的帐篷,采用 “游牧民族的穹顶帐篷” 样式,以木杆为支架,外用羊毛毡覆盖,帐篷门朝向南方(避免风沙直接吹入)。历史专家李教授指导工作人员搭建帐篷:“木杆的数量要根据帐篷的大小确定,这个帐篷需要 8 根木杆,每根木杆的长度要一致,否则帐篷会倾斜;羊毛毡要从下往上覆盖,边缘用绳子系紧,防止风沙从缝隙中进入。”

工作人员按照专家的指导搭建帐篷,虽然过程比预期复杂,但搭建完成的帐篷既稳固又符合历史样式。演员们在帐篷内拍摄 “商队夜间议事” 的戏份时,感受到了汉代商队的 “生活气息”,李浩然说:“坐在这样的帐篷里,周围是羊毛毡的味道,耳边是沙漠的风声,我仿佛真的回到了汉代,成为了张骞商队的一员。”

汉代商队成员的服装,根据身份不同有所区别 —— 向导穿着 “短褐”(粗布短衣),外罩 “皮甲”(皮质铠甲),方便骑马与行走;队员穿着 “曲裾深衣”,但衣襟的层数比士大夫的少,更适合活动;负责运输货物的杂役则穿着 “襦裙”(短上衣 长裙),裙摆较短,避免在搬运货物时被绊倒。

历史专家张教授在现场指导演员穿戴服装:“李浩然老师,您饰演的张骞是商队首领,应该穿着曲裾深衣,衣襟要绕身两圈,腰系革带,革带上悬挂铜制带钩,这样才符合首领的身份;马赫沙拉?阿里老师,您饰演的西域向导,皮甲的穿戴要注意,左边的甲片要压在右边的甲片上,这样在活动时更灵活,不会影响动作。” 演员们按照专家的指导调整服装穿戴,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汉代服饰的规制。

沙漠戏份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影片的整体质量。林晚星与摄影指导、灯光指导反复沟通,根据沙漠的光线变化与场景需求,制定了 “分时段拍摄” 计划,捕捉不同时段沙漠的 “独特美感”。

沙漠日出时分,天空从深蓝色逐渐变为橙红色,阳光洒在沙丘上,形成明暗交错的光影,适合拍摄 “商队启程” 的戏份,展现 “新的一天开始,商队充满希望” 的氛围。

每天凌晨 4 点,剧组工作人员就开始准备拍摄 —— 摄影组在沙丘上搭建拍摄平台,调整摄像机角度,确保能捕捉到 “太阳从沙丘后升起” 的画面;灯光组准备反光板,利用日出的自然光线,增强演员面部的亮度;演员们提前化妆,穿戴好服装,在指定位置等候。

当太阳从沙丘后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商队的骆驼与演员身上时,导演一声令下,拍摄正式开始。镜头中,张骞(李浩然饰)手持马鞭,站在商队最前方,对队员们说:“日出东方,我们的征程也将继续,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到达西域!” 随后,商队的骆驼依次起身,队员们牵着骆驼,沿着沙丘缓缓前行,长长的驼队在金色的阳光中形成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日出时分的沙漠太美了,阳光洒在沙丘上,像给沙漠镀上了一层金箔,” 摄影指导感慨道,“林总坚持让我们在日出时分拍摄,就是为了捕捉这种‘希望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商队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的信念。”

正午时分,沙漠地表温度最高,阳光直射,沙丘上的阴影最短,适合拍摄 “商队在炎热沙漠中行进” 的戏份,展现 “沙漠环境的恶劣与商队的坚韧”。

为避免演员与工作人员中暑,剧组采取 “分段拍摄” 的方式 —— 每拍摄 30 分钟,休息 15 分钟,演员与工作人员可进入帐篷或车辆中避暑;同时,在拍摄现场设置 “降温点”,准备冰块、解暑饮料等,供大家随时取用。

拍摄时,灯光组利用正午的强光,营造出 “炎热刺眼” 的氛围 —— 将反光板调整到合适角度,让阳光直射演员的面部,演员们脸上的汗水与疲惫的表情被清晰地捕捉到;摄影组采用 “低角度拍摄”,从沙丘底部向上拍摄商队行进的画面,凸显沙丘的高大与商队的渺小,增强 “环境的压迫感”。

镜头中,商队的队员们顶着烈日前行,有的队员用袖子遮挡阳光,有的队员不时擦拭脸上的汗水,有的队员牵着骆驼的缰绳,脚步略显沉重,但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西域向导,时不时从腰间的水囊里倒出少量水,递给身边年轻的队员,眼神中充满 “互助与关怀”。这个镜头展现了商队在极端环境中的 “团结精神”,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丝绸之路的 “人文温度”。

黄昏时分,沙漠的天空被染成暖橙色,沙丘的阴影被拉得很长,晚风带着一丝凉意掠过沙漠,此时的沙漠少了正午的燥热,多了几分静谧与温馨,适合拍摄 “商队夜间扎营” 的戏份,展现 “商队成员间的互助与温暖”。

拍摄前,道具组提前在指定位置搭建好 3 顶汉代穹顶帐篷,在帐篷外摆放好篝火堆(使用安全的电子火焰代替真实火焰,避免引发沙漠火灾),在篝火旁放置陶罐、木碗等道具,营造出 “商队扎营后准备晚餐” 的生活场景。灯光组则在沙丘后方设置柔光灯,模拟黄昏的自然光线,同时在篝火旁放置反光板,让演员的面部光线更柔和,凸显 “温暖” 的氛围。

当拍摄开始,演员们围绕在篝火旁,有的擦拭骆驼的缰绳,有的整理白天被风沙吹乱的衣物,有的用陶罐煮着 “茶水”(实际为红糖水,避免烫伤)。李浩然饰演的张骞坐在篝火旁,拿出一张羊皮地图,与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西域向导讨论次日的行进路线,两人不时用手指着地图,低声交流;年轻的队员们则围坐在一旁,听向导讲述西域的风土人情,脸上满是好奇与期待。

“黄昏的沙漠太适合拍这种温馨的戏份了,” 导演看着监视器说,“暖橙色的光线、长长的阴影、篝火旁的剪影,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让商队的‘生活感’扑面而来,观众能感受到,他们不仅是‘穿越沙漠的行者’,更是一群有温度、有情感的人。”

这个镜头拍摄完成后,林晚星特意来到监视器前查看回放,她笑着对演员们说:“大家的表现都很自然,尤其是浩然老师和马赫沙拉老师讨论地图的细节,还有年轻演员们倾听时的眼神,都特别真实,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商队日常’。”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拍摄的 “商队发现绿洲”“与西域商队重逢” 戏份,是沙漠戏份的 “情感**”。此处的绿洲虽面积不大,但有清澈的泉水与稀疏的胡杨树,与周围荒凉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适合展现 “绝境中的希望” 与 “跨文化的友谊”。

为还原 “绿洲” 的真实场景,剧组与当地环保部门合作,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前提下,在绿洲旁搭建了 “西域商队营地”—— 用羊毛毡搭建的帐篷、悬挂在树枝上的西域乐器(如都塔尔、弹布尔)、堆放在帐篷旁的西域特产(如葡萄干、哈密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西域风情。

拍摄 “商队发现绿洲” 戏份时,摄影组采用 “远景 近景” 结合的拍摄方式 —— 先用远景拍摄商队在高大沙丘间艰难行进,队员们疲惫不堪,有的甚至拄着木棍前行;再用近景拍摄张骞(李浩然饰)突然停下脚步,眼神中充满惊喜,随后他指向远方,大喊:“前面有绿洲!” 队员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脸上瞬间露出笑容,疲惫仿佛一扫而空,加快脚步向绿洲奔去。

拍摄 “与西域商队重逢” 戏份时,林晚星特别强调 “情感的真实性”—— 要求演员通过眼神、动作展现 “跨越陌生的友谊”。当汉代商队走进绿洲,西域商队的首领(由新疆演员阿卜杜热合曼饰演)主动上前,用汉代西域通用的 “胡语”(剧组提前请语言专家设计的台词)问候:“远方的朋友,欢迎来到绿洲!” 张骞(李浩然饰)虽然听不懂,但通过对方友好的眼神与手势,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伸出手,与西域首领紧紧握手,两个不同文化的商队首领,在绿洲中完成了 “跨越语言的交流”。

“这个镜头的核心是‘友谊’,” 林晚星对演员们说,“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友谊通道,汉代商队与西域商队的重逢,代表着不同文化的相互接纳与尊重,所以大家的眼神一定要真诚,动作一定要自然,让观众感受到这种‘无国界的友谊’。”

经过反复打磨,“与西域商队重逢” 的戏份最终呈现出令人动容的效果 —— 两个商队的成员围坐在绿洲的泉水旁,分享食物与水,汉代商队的队员拿出丝绸,西域商队的队员拿出葡萄干,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手势与笑容,彼此交流着旅途的故事。这个镜头后来成为影片的 “情感亮点”,不少观众在观影后评论:“看到两个商队在绿洲中分享的画面,我突然明白了丝绸之路的意义 —— 它不仅传递商品,更传递友谊与善意。”

当《大汉丝路》沙漠戏份(库布齐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部拍摄完成,剧组工作人员与演员们在沙漠临时营地举行了简单的 “庆功宴”—— 没有丰盛的菜肴,只有简单的盒饭与水果,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为克服极端环境、完成拍摄任务而自豪。

就在庆功宴进行时,林晚星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大汉丝路》沙漠戏份拍摄项目已达成核心目标 —— 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完成 “张骞出使西域穿越沙漠” 核心戏份拍摄,克服强沙尘暴等极端环境,确保剧组人员安全,还原汉代商队历史细节,拍摄画面获导演、摄影指导及历史专家高度认可,触发 “沙漠戏份拍摄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来自剧组工作人员认可、演员好评、历史专家评价)。当前剩余生命值:3888 天 5 小时(此前 3823 天 5 小时 65 天 = 3888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2 个月内,完成《大汉丝路》“西域城邦” 戏份的拍摄筹备工作,包括搭建 “西域龟兹城邦” 实景基地、邀请西域文化专家参与历史细节把控、组织演员进行西域文化与礼仪培训】,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西域文化传播推广者” 身份(可主导西域文化相关的影视、公益项目)。】

听到系统提示,林晚星看着身边热闹的庆功宴场景 —— 工作人员们互相分享拍摄趣事,演员们讨论着接下来的戏份,她的心中满是感慨。从筹备沙漠拍摄到克服沙尘暴危机,再到完成每一个镜头的打磨,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让整个剧组更加团结,让《大汉丝路》的拍摄更具意义。

“沙漠戏份的完成,只是《大汉丝路》拍摄的一部分,接下来还有‘西域城邦’戏份等着我们,” 林晚星在心中对自己说,“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对艺术的执着,就一定能完成这部丝路史诗,让更多人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精神。”

沙漠戏份拍摄完成后,林晚星组织剧组召开 “沙漠拍摄总结会”,总结拍摄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接下来的 “西域城邦” 戏份拍摄做好准备。

总结会上,各部门负责人依次汇报沙漠拍摄的情况 —— 摄影组分享了 “分时段拍摄” 的经验,认为根据沙漠光线变化调整拍摄计划,能有效提升画面质量;灯光组提出 “极端天气下灯光设备保护” 的不足,建议在后续拍摄中为灯光设备配备更完善的防风沙保护套;道具组强调 “历史细节把控” 的重要性,认为与历史专家的密切合作,是还原汉代商队真实场景的关键。

林晚星在总结时说:“沙漠拍摄让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接下来的‘西域城邦’戏份,涉及西域文化、建筑、礼仪等更多专业领域,我们要吸取沙漠拍摄的经验,改进不足,继续与专家合作,严格把控历史细节,确保‘西域城邦’戏份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根据系统新任务,林晚星团队迅速启动《大汉丝路》“西域城邦” 戏份的筹备工作,首要任务是搭建 “西域龟兹城邦” 实景基地(龟兹是汉代西域大国,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枢纽,具有代表性)。

剧组邀请了 3 位西域建筑专家、2 位秦汉史专家组成 “西域城邦设计小组”,根据《汉书?西域传》《大唐西域记》等史料记载,结合龟兹石窟(如克孜尔石窟)的建筑风格,设计 “西域龟兹城邦” 的整体布局 —— 包括城邦的城墙(采用土坯砌筑,高度约 8 米,城墙上设有箭楼)、宫殿(位于城邦中心,采用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羊毛毡)、市集(位于宫殿周边,设有商铺、摊位,售卖西域特产)、寺庙(采用石窟式建筑,内部绘制西域佛教壁画),确保每一处建筑都符合汉代龟兹的历史风貌。

同时,剧组与新疆库车市(汉代龟兹所在地)政府合作,将 “西域龟兹城邦” 实景基地选址在库车市郊外,既方便拍摄,又能在拍摄完成后作为 “丝路文化旅游景区” 对外开放,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我们希望‘西域龟兹城邦’实景基地不仅能满足拍摄需求,还能成为传播西域文化的‘活化石’,” 林晚星说,“让游客走进基地,就能感受到汉代西域的历史风貌,这也是《大汉丝路》拍摄的额外价值。”

此外,剧组还启动了 “演员西域文化与礼仪培训” 计划,邀请西域文化专家、礼仪专家为演员授课 —— 讲解汉代西域的历史文化(如龟兹的宗教、艺术、习俗)、教授西域礼仪(如见面礼、宴会礼)、指导西域语言(如简单的胡语对话),确保演员在拍摄 “西域城邦” 戏份时,能准确展现西域人物的形象与气质。

当 “西域龟兹城邦” 实景基地开始动工,演员培训计划有序推进,《大汉丝路》的拍摄已进入 “西域篇章” 的准备阶段。林晚星站在库车市郊外的基地选址地,看着远处的天山山脉,心中充满期待 —— 她知道,一部融合历史真实与艺术魅力的丝路史诗,正在一步步从构想变为现实,而她,将继续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热爱,在这条 “传承丝路精神” 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