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 第166章 “晚星艺术基金” 启动 “非遗全球巡展”

当《大汉丝路》在敦煌基地的拍摄工作有条不紊推进时,林晚星的目光已投向了更广阔的文化传播领域 —— 依托 “晚星艺术基金”,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 “非遗全球巡展” 项目。在她看来,非遗技艺是 “人类文明的活态密码”,而跨越国界的巡展,不仅能让不同文化的传统技艺相互碰撞,更能为文化出海开辟一条 “以技艺为媒、以体验为桥” 的新路径。

历经半年筹备,“非遗全球巡展” 首站于 2038 年秋在法国卢浮宫拉开帷幕。精选自中、非、欧、美四大洲的 50 项非遗技艺集中亮相,从中国苏绣的细腻针脚到非洲木雕的粗犷纹理,从欧洲玻璃吹制的流光溢彩到美洲印第安织物的神秘图腾,每一项技艺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更特别的是,巡展配套的 “大师工作坊”“校园体验课”“文创市集”,让观众不再是 “被动观看”,而是能亲手触摸、亲身参与非遗创作,真正实现 “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对话”。当卢浮宫的展厅里,中国苏绣大师的银针在绸缎上流转,非洲木雕艺术家与法国学生共同雕琢木料,这场跨越时空的非遗盛宴,已然成为文化出海的全新标杆。

“非遗全球巡展” 的筹备,始终围绕 “精选技艺、创新形式、深化体验” 三大方向展开。林晚星团队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中心,组建了由 12 位国际非遗研究专家、8 位文化学者组成的 “选品与策划小组”,从技艺代表性、文化独特性、互动可行性三个维度,完成了 50 项非遗技艺的筛选与巡展方案的设计。

选品小组耗时三个月,从全球 200 余项候选非遗技艺中,最终确定 50 项参展技艺,涵盖 “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纺织” 三大类别,确保每一项技艺都能代表所属文化的核心特色,同时具备 “可展示、可体验、可传播” 的特点。

入选的中国非遗技艺共 15 项,既有苏绣、湘绣、蜀绣等 “中国四大名绣”,也有景德镇制瓷、龙泉青瓷、宜兴紫砂等传统制瓷技艺,还有剪纸、皮影、景泰蓝等兼具观赏性与互动性的技艺。其中,苏绣以 “双面绣” 技艺为核心展示内容 —— 一块绸缎两面能绣出不同图案,正面是 “牡丹绽放”,反面是 “孔雀开屏”,针脚细密如丝,色彩过渡自然,尽显东方技艺的细腻。

选品时,专家们特别注重 “技艺的活态传承”—— 每一项中国非遗都搭配一位国家级传承人,确保能现场演示核心技艺,同时携带 “从原材料到成品” 的完整制作流程展品,如苏绣展区会展示蚕茧、丝线、绣绷等工具,让观众了解 “一枚绣品从养蚕开始的全过程”。

非洲入选的 10 项非遗技艺,以 “传统木雕”“手工编织”“部落面具制作” 为核心,来自肯尼亚、尼日利亚、南非等 8 个国家。肯尼亚的 “乌木木雕” 以当地特产的乌木为原料,雕刻题材多为非洲草原的动物(狮子、大象、长颈鹿),线条简洁有力,神态栩栩如生,传递出非洲大陆的原始生命力;尼日利亚的 “约鲁巴编织” 则用天然植物纤维编织成 baskets(篮子)、mats(垫子),编织纹样蕴含部落的图腾符号,兼具实用与装饰价值。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非洲非遗的文化内涵,选品小组还特别要求非洲传承人携带 “技艺背后的部落故事”—— 如乌木木雕的每一种动物造型,都对应部落的某种信仰,狮子象征 “勇气”,大象象征 “力量”,传承人会在演示时讲解这些故事,让技艺不再是孤立的 “手工艺品”,而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欧洲入选的 12 项非遗技艺,涵盖 “玻璃吹制”“手工皮革”“传统钟表制作” 等,来自意大利、法国、德国等 6 个国家。意大利威尼斯的 “穆拉诺玻璃吹制” 是欧洲非遗的代表 —— 工匠用 1000c以上的火焰熔化玻璃,再通过吹管将玻璃吹成各种形状(花瓶、酒杯、摆件),玻璃表面可绘制精美的花纹,色彩鲜艳如宝石,这项技艺已在穆拉诺岛传承了 800 多年。

法国的 “巴黎手工皮革” 则以 “细腻的缝线” 和 “天然的皮革纹理” 为特色,工匠会用手工切割皮革、缝制皮包,每一个针脚都整齐均匀,皮革表面不做过多修饰,保留天然的纹路与瑕疵,尽显 “复古与精致”。选品时,专家们特别关注 “技艺与当地文化的关联”—— 如穆拉诺玻璃的花纹设计,就融入了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元素,与卢浮宫的古典艺术氛围相得益彰。

美洲入选的 13 项非遗技艺,以 “印第安织物”“玛雅陶艺”“墨西哥银饰” 为核心,来自美国、墨西哥、秘鲁等 7 个国家。秘鲁的 “印加织物” 用 Alpaca(羊驼毛)编织而成,织物上的几何纹样源自印加文明的历法与天文知识,每一种纹样都代表不同的 “自然力量”(太阳、月亮、河流),色彩以大地色系(棕色、土黄、墨绿)为主,尽显古老文明的厚重。

墨西哥的 “塔拉韦拉陶艺” 则以 “白底蓝纹” 为特色,陶艺表面绘制的图案多为墨西哥民间故事(如玉米神的传说),线条流畅,充满童趣。选品小组特别安排美洲非遗展区设置 “图腾解读墙”,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织物、陶艺上的图腾含义,帮助观众跨越文化差异,理解技艺背后的文明密码。

为避免传统非遗展览 “看一眼就走” 的尴尬,选品与策划小组创新设计了 “展览 工作坊 校园课 文创市集” 四位一体的巡展形式,让观众能从 “看、学、做、买” 四个维度,全方位感受非遗的魅力。

核心展览区:按 “四大洲文化分区” 布置,每个展区采用与所属文化匹配的装修风格 —— 中国展区用红木展柜、丝绸帷幔,搭配古琴背景音乐;非洲展区用茅草屋顶、土黄色墙面,搭配非洲鼓乐;欧洲展区用白色展架、水晶灯,搭配古典音乐;美洲展区用原木展柜、编织挂毯,搭配印第安传统音乐。每个展区设置 “技艺演示台”,传承人每天定时演示核心技艺,如苏绣大师每天演示 2 小时 “双面绣”,玻璃吹制工匠每天演示 3 次 “玻璃花瓶制作”。

非遗大师工作坊:在展览区旁设置独立的工作坊空间,每个工作坊对应 1-2 项非遗技艺,观众可预约参与 “1 小时体验课”—— 在苏绣工作坊,观众能在大师指导下,用简易绣绷和丝线绣出 “小花朵”;在木雕工作坊,观众可使用安全工具,雕琢一小块木料;在玻璃吹制工作坊,观众能在工匠协助下,体验 “吹制小玻璃珠” 的过程。工作坊的工具与材料都经过安全处理,确保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参与。

非遗进校园活动:巡展期间,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当地中小学,开展 “非遗体验课”—— 如在法国巴黎的一所小学,非洲木雕艺术家带着学生用黏土制作 “小面具”,讲解非洲部落的面具文化;中国苏绣传承人教学生用彩线编织 “中国结”,介绍中国结的吉祥寓意。体验课结束后,学生的作品会在学校的 “非遗小展览” 中展示,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

非遗文创市集:在展览场馆外设置文创市集,销售非遗衍生产品 —— 既有传承人亲手制作的非遗成品(如小型苏绣摆件、木雕钥匙扣),也有基于非遗元素设计的现代文创产品(如印加织物图案的 t 恤、穆拉诺玻璃纹样的笔记本)。市集还设置 “非遗故事角”,传承人会在市集里讲述技艺传承的故事,让观众在购买文创产品的同时,也带走一份文化记忆。

2038 年 9 月 15 日,“非遗全球巡展” 首站在法国卢浮宫的德农馆拉开帷幕。开幕式当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法国文化部官员、50 位非遗传承人及全球 100 余家媒体出席,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当卢浮宫的古典穹顶下,中国苏绣的银针、非洲木雕的刻刀、欧洲玻璃的火焰、美洲织物的彩线共同呈现时,这场跨越时空的非遗盛宴,瞬间点燃了全球对传统技艺的关注。

中国苏绣展区是首站展览的 “焦点之一”。国家级苏绣传承人陈阿姨坐在绣绷前,手持银针,在一块白色绸缎上绣制 “双面绣?牡丹孔雀图”。她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丝线间,每一针都精准落在预定位置,正面的牡丹花瓣层层叠叠,色彩从浅粉过渡到深红;反面的孔雀羽毛细密整齐,蓝绿色的丝线在灯光下泛着光泽。周围的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有人举着手机拍摄,有人轻声赞叹 “太神奇了,两面居然不一样”。

展区内还展示了陈阿姨耗时三年完成的 “苏绣?清明上河图片段”,绣品长 2 米、宽 0.5 米,生动还原了清明上河图中 “虹桥热闹场景”—— 桥上的行人、桥下的船只、岸边的商铺,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甚至能看到行人脸上的表情。法国观众玛丽娜看完后,激动地说:“我之前在卢浮宫看过很多西方绘画,但苏绣这种‘用针线作画’的艺术,还是第一次见。它的细腻和精致,让我感受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在苏绣工作坊,不少观众预约了体验课。10 岁的法国男孩路易在陈阿姨的指导下,用红色丝线在小绣绷上绣出了一个 “小爱心”。“这比玩电子游戏有趣多了,” 路易举着自己的作品说,“我要把它送给妈妈,告诉她这是中国的传统技艺。”

非洲木雕展区同样人气火爆。肯尼亚乌木木雕传承人卡鲁坐在展区中央,手持刻刀,正雕琢一块乌木。他的动作熟练而有力,几分钟内,乌木的轮廓就逐渐显现出 “狮子” 的形状 —— 狮子的头部微微抬起,嘴巴张开,仿佛在咆哮。周围的观众被他的技艺吸引,纷纷提问 “为什么选择雕刻狮子”“乌木在肯尼亚有什么特殊意义”。

卡鲁放下刻刀,笑着解释:“在我们的部落,狮子是‘勇气’的象征。我的祖父是木雕艺人,他告诉我,每一块乌木都有自己的‘灵魂’,雕刻的过程就是唤醒它灵魂的过程。” 他还拿出自己祖父雕刻的 “老狮子木雕” 与自己的作品对比,“祖父的狮子线条更粗犷,我的狮子加入了一些现代审美,让它更符合年轻人的喜好,但核心的‘勇气’寓意没有变。”

最热闹的环节是 “非洲木雕与当地学生合作创作”。卢浮宫邀请了巴黎一所中学的 20 名学生,与非洲木雕艺术家共同完成 “木雕?城市与草原的对话” 作品 —— 学生们用铅笔在木料上画出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卢浮宫,艺术家们则在旁边雕刻非洲的狮子、大象,最终将两者融合在同一块木雕上。15 岁的学生艾米丽说:“我从来没想过,巴黎的建筑和非洲的动物能出现在同一件木雕上。这让我明白,不同的文化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欧洲展区的穆拉诺玻璃吹制演示,同样吸引了大量观众。意大利玻璃工匠马可穿着防火服,站在 1200c的火焰炉前,手中拿着一根长长的吹管,吹管的一端蘸着熔化的玻璃液,像一团红色的岩浆。他轻轻向吹管内吹气,玻璃液逐渐膨胀,变成一个 “小气球”,随后他用铁钳夹住玻璃,快速塑形,几分钟内,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花瓶就诞生了 —— 花瓶的颈部细长,腹部圆润,表面还绘制着金色的藤蔓花纹,在灯光下流光溢彩。

“穆拉诺玻璃吹制技艺已经传承了 800 多年,我的家族从 16 世纪就开始做玻璃,” 马可一边演示一边说,“现在很多人用机器生产玻璃,但手工吹制的玻璃有‘温度’,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火焰和气流会让玻璃产生怎样的变化。” 他还展示了家族收藏的 “19 世纪穆拉诺玻璃花瓶”,与自己制作的花瓶对比,“虽然技艺相同,但现代玻璃的颜色更丰富,这是我们对传统技艺的创新。”

在玻璃吹制工作坊,观众可在马可的协助下,体验 “吹制小玻璃珠”。法国观众皮埃尔说:“当我拿着吹管,感受到玻璃液的热度,看着它在我手中变成一个小珠子时,我才明白这项技艺有多难。千年传承下来的技艺,真的太了不起了。”

美洲印加织物展区,秘鲁传承人索菲亚正在演示 “羊驼毛编织”。她坐在传统的编织机前,手中拿着多根彩色羊驼毛线,手指快速穿梭,编织机上逐渐显现出 “太阳图腾” 的纹样 —— 圆形的太阳周围环绕着几何线条,代表太阳的光芒。“这个图腾源自印加文明的太阳崇拜,印加人认为太阳是生命的源泉,” 索菲亚说,“我们现在编织的图案,都是从古老的印加织物中复原的,每一种纹样都有对应的含义,比如三角形代表山脉,正方形代表土地。”

展区的 “图腾解读墙” 前,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墙上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印加织物上常见的 10 种图腾含义,还展示了 “从羊驼毛到织物” 的完整流程 —— 从羊驼的饲养、剪毛,到毛线的染色(用天然植物染料,如红色用胭脂虫、蓝色用靛蓝),再到编织的过程。法国观众让 - 吕克说:“我之前对印加文明了解很少,通过这个展区,我不仅看到了精美的织物,还了解了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这比单纯看展览更有意义。”

在织物工作坊,观众可体验 “简单的印加编织”—— 用两根毛线编织 “小挂饰”,索菲亚会教大家编织最基础的 “太阳纹”。“虽然只是简单的编织,但能让大家感受到印加织物的魅力,” 索菲亚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古老的印加技艺在现代社会获得新生。”

“非遗全球巡展” 首站卢浮宫展览为期 15 天,共吸引超 20 万观众参观,其中既有普通游客,也有文化学者、艺术收藏家,还有不少外国政府官员。展览期间,全球 100 余家媒体进行报道,《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费加罗报》等国际主流媒体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场巡展 “为文化出海提供了全新路径”。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写道:“‘非遗全球巡展’在卢浮宫的亮相,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非遗盛宴。它没有将非遗技艺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通过传承人现场演示、观众互动体验,让传统技艺活了起来。中国苏绣的细腻、非洲木雕的粗犷、欧洲玻璃的精致、美洲织物的神秘,在这里相互碰撞、融合,让观众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共通性。这种‘以技艺为媒’的文化传播方式,比传统的文化宣传更有感染力,为文化出海开辟了新路径。”

《泰晤士报》则重点关注巡展的 “创新形式”:“‘展览 工作坊 校园课 文创市集’的模式,让非遗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统艺术’,而是能走进普通人生活的‘文化体验’。当法国学生与非洲艺术家共同创作木雕,当中国苏绣大师教欧洲观众绣中国结,文化的隔阂在不知不觉中被打破。这种‘沉浸式体验’的文化传播,值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法国《费加罗报》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的话:“‘晚星艺术基金’发起的这场巡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活态传承’理念的最佳实践。它不仅展示了非遗技艺的魅力,更促进了不同国家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与合作。中国苏绣传承人向非洲木雕艺术家分享丝线染色技艺,欧洲玻璃工匠与美洲织物艺人交流图案设计理念,这种 “技艺互鉴” 让非遗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能相互滋养、共同发展的活态资源。我们期待与 “晚星艺术基金” 继续合作,将这场巡展推向更多国家,让非遗的魅力传遍全球。”

首站展览结束后,巡展团队对 1000 名观众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 的观众表示 “通过巡展对其他国家的非遗技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88% 的观众认为 “互动体验环节让自己对非遗产生了浓厚兴趣”,75% 的观众表示 “会主动关注或学习更多非遗相关知识”。

来自法国的文化学者安娜在问卷中写道:“我研究东方艺术多年,但直到亲眼看到苏绣大师的演示,才真正理解‘针尖上的艺术’有多精妙。双面绣的每一针都蕴含着工匠的耐心与智慧,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不同文化共通的‘工匠精神’。”

美国游客托马斯则分享了自己的体验:“在玻璃吹制工作坊,我亲手吹制了一个小玻璃珠,虽然过程很简单,但当看到自己制作的玻璃珠在灯光下发光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创造的快乐’。这让我明白,非遗不是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能让普通人感受到文化魅力的‘生活艺术’。”

更令人惊喜的是,不少观众在展览结束后,主动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 —— 法国有 30 名观众报名参加了当地的 “手工皮革兴趣班”,美国有 20 名观众通过巡展团队联系到秘鲁印加织物传承人,希望学习羊驼毛编织技艺,还有 100 多名观众通过 “晚星艺术基金” 的捐赠通道,为非遗保护项目捐款。

巡展还获得了全球文化界的高度认可,多个国际文化组织与博物馆向 “晚星艺术基金” 发出合作邀请。英国大英博物馆馆长表示:“‘非遗全球巡展’的创新模式,为博物馆的‘活态展览’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希望能邀请这场巡展到大英博物馆举办,同时与‘晚星艺术基金’合作,开展‘中英非遗技艺互鉴’项目,让英国的传统银器制作技艺与中国的苏绣技艺进行交流。”

非洲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则提出,希望与 “晚星艺术基金” 共同建立 “非洲非遗技艺数据库”,将巡展中的非洲木雕、手工编织等技艺进行数字化记录,确保这些 “口传心授” 的技艺能永久保存。“很多非洲非遗传承人都是老年人,他们的技艺如果不及时记录,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组织负责人说,“‘晚星艺术基金’在巡展中展现出的‘专业与用心’,让我们相信,与他们合作能更好地保护非洲的非遗技艺。”

当 “非遗全球巡展” 首站卢浮宫展览圆满落幕,全球媒体的赞誉、观众的热情反馈与文化界的合作邀请不断传来时,林晚星正在办公室整理巡展的照片与视频 —— 苏绣大师专注刺绣的神情、非洲艺术家与法国学生合作的笑脸、观众体验玻璃吹制时的兴奋表情,每一个画面都让她感受到 “文化传播的力量”。

就在这时,脑海中熟悉的系统提示音响起: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非遗全球巡展” 项目已达成核心目标 —— 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精选全球 50 项非遗技艺,首站卢浮宫展览吸引超 20 万观众,获国际媒体与文化界高度认可,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跨国文化交流,触发 “非遗巡展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爱意值

点(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全球观众反馈、国际文化界评价)。当前剩余生命值:3823 天 5 小时(此前 3733 天 5 小时 90 天 = 3823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4 个月内,完成 “非遗全球巡展” 接下来的 5 站(英国伦敦、肯尼亚内罗毕、美国纽约、秘鲁利马、中国北京)展览筹备与执行;同时,联合全球非遗传承人发起 “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计划”,建立 “全球非遗技艺数据库”,对 50 项参展技艺进行高清视频记录与文字解析】,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国际非遗保护与传播专家” 身份(可主导全球非遗保护项目的顶层设计与资源协调)。】

听到系统提示,林晚星在笔记本上写下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共享”。她意识到,“非遗全球巡展” 首站的成功只是开始,接下来的 5 站展览与数字化保护计划,将让非遗技艺突破时空限制,真正实现 “全球共享、永久传承”,而这,正是文化出海最深远的意义。

为落实系统新任务,“晚星艺术基金” 迅速组建专项团队,启动 “非遗全球巡展” 后续 5 站筹备与 “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计划”,让非遗的魅力持续在全球传递,同时为非遗技艺的永久传承奠定基础。

“非遗全球巡展” 后续 5 站将分别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肯尼亚内罗毕国家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秘鲁利马国家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博物馆、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每一站都会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调整展览内容与互动形式,确保巡展既能保持 “全球统一标准”,又能融入 “地方特色”。

英国伦敦站(2038 年 11 月):重点打造 “中英非遗技艺互鉴” 环节,邀请英国传统银器制作传承人现场演示技艺,与中国苏绣传承人合作创作 “银器 苏绣” 融合作品(如银器底座搭配苏绣装饰面的摆件);同时,在工作坊中增加 “英国刺绣与中国苏绣对比体验”,让观众感受东西方刺绣技艺的异同。

肯尼亚内罗毕站(2039 年 1 月):聚焦 “非洲非遗的本土传承”,展览区增设 “非洲非遗传承人手记” 展墙,展示木雕、编织传承人记录的技艺传承故事;校园体验课则走进肯尼亚乡村学校,让当地学生近距离接触本国非遗技艺,培养 “本土文化自信”。

美国纽约站(2039 年 3 月):创新推出 “非遗 现代艺术” 跨界环节,邀请美国现代艺术家与全球非遗传承人合作,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艺术创作 —— 如用印加织物图案设计现代服饰,用穆拉诺玻璃技艺制作现代雕塑;同时,在文创市集中设置 “非遗元素现代设计展区”,展示设计师基于非遗元素创作的服装、饰品、家居产品,让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

秘鲁利马站(2039 年 5 月):突出 “美洲非遗的历史溯源”,联合秘鲁国家考古学博物馆,在展览区设置 “印加文明与非遗技艺” 专区,展示印加遗址出土的织物残片与现代印加织物的对比,让观众了解非遗技艺的历史传承;工作坊则增加 “羊驼毛采集体验”,让观众亲身参与 “从羊驼剪毛到毛线制作” 的过程,感受非遗技艺的 “全链条魅力”。

中国北京站(2039 年 7 月):打造 “全球非遗汇聚中国” 的收官盛宴,展览区增设 “非遗技艺交流成果展”,展示前 5 站巡展中传承人合作创作的融合作品;同时,举办 “全球非遗传承论坛”,邀请 50 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国际文化学者、政府官员共同探讨 “非遗活态传承的全球路径”,为巡展画上圆满句号。

“每一站巡展都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因地制宜的创新’,” 林晚星说,“比如在肯尼亚内罗毕站,我们希望让当地民众感受到‘本土非遗的珍贵’;在北京站,我们则希望通过‘全球非遗汇聚’,让中国观众看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这正是巡展的核心价值所在。”

“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计划” 由 “晚星艺术基金” 联合全球 50 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清华大学数字媒体实验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共同发起,计划用 6 个月时间,完成 50 项技艺的数字化记录与 “全球非遗技艺数据库” 搭建。

高清视频记录:为每一项非遗技艺拍摄 “从原材料到成品” 的完整高清视频(分辨率 4K,时长 30-60 分钟),视频分为 “技艺概述”“步骤解析”“传承人访谈” 三部分 ——“技艺概述” 介绍技艺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步骤解析” 用特写镜头展示技艺的每一个细节(如苏绣的针法、木雕的刻刀角度);“传承人访谈” 记录传承人对技艺传承的思考与建议。

文字解析与图纸绘制:为每一项技艺撰写详细的文字解析(包括原材料选择标准、工具清单、步骤说明、常见问题解决方案),同时绘制技艺关键步骤的图纸(如玻璃吹制的塑形图纸、织物编织的纹样图纸),确保文字与图纸能 “辅助视频理解”,让学习者能通过 “视频 文字 图纸” 快速掌握技艺要点。

全球非遗技艺数据库搭建:数据库采用 “多语言(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开放式访问” 模式,用户可通过电脑、手机登录数据库,免费观看非遗技艺视频、查阅文字解析与图纸;同时,数据库设置 “传承人互动板块”,用户可向传承人提问,传承人定期在线回复,形成 “线上传承社区”。

“很多非遗技艺都是‘口传心授’,一旦传承人离世,技艺很可能就会失传,”“晚星艺术基金” 非遗项目负责人说,“数字化保护计划就是要为这些技艺‘留下永久档案’,让无论身处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人,都能通过数据库学习非遗技艺,实现‘非遗技艺的永久传承与全球共享’。”

当巡展后续 5 站的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全球非遗技艺数据库” 的拍摄团队陆续奔赴各国,“晚星艺术基金” 的文化出海之路越走越宽。林晚星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心中充满期待 —— 她知道,那些承载着人类文明记忆的非遗技艺,将通过巡展与数据库,在全球范围内绽放新的光彩,而这,正是文化出海最动人的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