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8 年暮春,甘肃敦煌的《大汉丝路》实景基地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天 —— 电影开机仪式在此举行。此时的未央宫前殿台基下,汉式旌旗随风舒展,编钟与古琴的旋律隐约回荡,来自全球的主创团队、历史学者、文化使节与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部丝路史诗的启航。更特别的是,这场仪式通过全球 100 家电视台、20 个主流视频平台同步直播,让超 1 亿观众跨越时空,沉浸式感受汉代礼仪的庄重与丝路文化的魅力。
作为总制片人,林晚星从筹备阶段就明确:“开机仪式不仅是电影拍摄的起点,更应是一次丝路文化的全球亮相。” 为此,团队耗时三个月,联合历史学者、礼仪专家打磨每一个细节,从服饰还原到流程设计,都力求 “以仪式为载体,让世界看见汉代文明的厚重与丝路精神的包容”。当直播信号传遍全球,当汉代 “拜师礼” 的庄重画面出现在各国观众的屏幕上,这场开机仪式已然超越了影视活动的范畴,成为一次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盛事。
《大汉丝路》开机仪式的筹备,始终围绕 “还原汉代礼仪、传递丝路精神” 两大核心展开。林晚星团队邀请了 3 位汉代礼仪研究专家、2 位考古学家组成 “礼仪指导小组”,从服饰定制、流程设计到道具制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考据,确保仪式既符合历史原貌,又具备现代传播的观赏性。
仪式上,主创团队(导演、演员、制片人)与礼仪人员的服饰,均参考汉代出土文物(如马王堆汉墓帛画、满城汉墓金缕玉衣附属服饰)定制,采用传统面料与工艺,力求还原汉代衣冠的庄重与典雅。
男性主创(如导演、李浩然饰演的林峰)穿着 “曲裾深衣”,面料选用深色(玄色、藏青色)的苎麻与丝绸混纺材质,衣襟绕身三圈,腰系革带,革带上悬挂铜制带钩与 “佩刀”(道具刀,无实际刃口),符合汉代士大夫的服饰规制。女性主创(如柳依依)则穿着 “直裾深衣”,面料选用浅色(米白、淡粉)的丝绸,衣襟垂直向下,袖口收窄,腰间系彩色丝带,丝带末端悬挂小巧的玉佩,行走时玉佩轻响,尽显汉代女性的温婉。
礼仪人员的服饰则更贴近汉代宫廷礼仪服饰 —— 侍卫穿着 “短褐”(粗布短衣),外罩 “铠甲”(皮质仿甲,无金属部件),头戴 “武弁”(皮质军帽);侍女穿着 “襦裙”(短上衣 长裙),长裙曳地,裙摆绣有简单的云纹图案,头戴 “巾帼”(丝织品头饰)。
“我们在服饰的细节上花了很多心思,比如曲裾深衣的绕襟层数、带钩的纹样、玉佩的形制,都严格参考出土文物,” 礼仪指导张教授说,“甚至连丝线的颜色都经过考据,汉代常用的‘绛色’(深红色)、‘缃色’(浅黄色),都在服饰中有所体现,避免出现现代色彩过于鲜艳的问题。”
开机仪式的流程分为 “迎宾礼”“拜师礼”“投壶倒计时”“誓言宣读”“使节致辞” 五个环节,既保留汉代礼仪的庄重感,又加入互动环节提升观赏性,让全球观众能更好地理解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
“迎宾礼” 环节,礼仪人员身着汉代服饰,在实景基地入口处行 “拱手礼” 迎接嘉宾,男性拱手时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女性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同时轻声说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展现汉代的待客之道。
“拜师礼” 环节是仪式的核心,主创团队向到场的 5 位历史学者、考古专家行 “拜师礼”—— 先拱手作揖,再屈膝跪地(膝盖触地,臀部不坐脚跟),双手奉上 “束修”(用丝绸包裹的腊肉,汉代拜师的传统礼物),专家接过束修后,回赠 “竹简”(刻有 “尊重历史、精益求精” 字样的仿古竹简),象征 “知识与责任的传承”。
“投壶倒计时” 环节则将汉代文人雅趣与开机仪式的 “倒计时” 结合 —— 设置汉代风格的 “投壶”(铜制壶身,壶口直径 15 厘米,壶内插有 10 支箭),主创团队依次投壶,每投中一支箭,屏幕上的倒计时数字便减少 1,从 10 减至 0 时,全场欢呼,象征电影拍摄正式启动。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环节,让观众既能感受到汉代礼仪的庄重,又能体会到历史文化的趣味,” 林晚星说,“比如投壶游戏,既符合汉代文人的娱乐方式,又能让全球观众直观理解‘倒计时’的意义,避免因文化差异产生隔阂。”
仪式上使用的道具,如竹简、投壶、束修、旌旗等,均采用汉代工艺制作,力求还原汉代的器物之美。
“誓言宣读” 环节使用的竹简,长 30 厘米、宽 5 厘米,采用当年生的青竹制成,经过 “杀青”(火烤去水分)、“刮青”(去除竹皮)、“书写”(用毛笔蘸墨书写誓言)等工序,与汉代竹简的制作工艺完全一致。竹简上的誓言用汉代隶书书写,字体工整、大气,符合汉代的书法风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