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汉末三国路 > 第330章 弃子换息

汉末三国路 第330章 弃子换息

作者:长乐墨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2:35:35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冬,十一月初三,许昌丞相府。

寒风卷着细碎的雪粒,抽打着紧闭的窗棂,发出沙沙的轻响。室内铜兽炉炭火熊熊,却驱不散那股沉甸甸的阴冷。曹操裹着一件半旧的玄色貂裘,斜倚在胡床上,额角缠着浸了药汁的葛布,脸色在烛光下透着一层病态的灰败。案几上堆叠着几卷摊开的军报,字字句句都像冰冷的针,扎在他紧绷的神经上。

“兖州东郡急报,新征郡国兵三营,操演时因皮甲朽烂、矛杆开裂,引发骚乱,死伤数十人……”

“豫州颍川郡呈文,今冬酷寒,流民乞食者日增,郡仓存粮仅够支应郡兵两月……”

“徐州广陵太守报,江东水师巡弋淮口次数陡增,疑有异动……”

曹操闭着眼,手指用力按压着突突跳动的太阳穴,每一次搏动都带来一阵深入骨髓的锐痛。博望原野那场惨败,仿佛一道无法愈合的创口,时刻散发着溃烂的腐气。十五万精锐一朝丧尽,府库积蓄化为乌有。虽强行征募了十余万万新卒填补数字上的窟窿,然而仓促间哪来精良的军械甲胄?这些新卒,大多裹着粗陋的皮甲,甚至麻衣,手持未经打磨的粗铁矛头,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战力?不过是一群勉强充数的民夫罢了。

更可怕的是中原这四战之地带来的窒息压力。西面,王康占据司隶大片土地后,其潼关守将王续的旗号,如同悬顶利剑;北面,元气大伤的袁绍虽在延津与自己结下那脆弱的盟约,但其大将颜良、文丑在黎阳一线虎视眈眈的眼神从未松懈;南面,刘备新得益州,气势正盛,其大将关羽坐镇荆州,兵锋隐隐北指;东南的孙策,更是磨刀霍霍,对空虚的徐州垂涎三尺。四面皆敌。

“咳咳……”一阵剧烈的头痛袭来,曹操忍不住闷咳出声,眼前金星乱冒,冷汗瞬间浸透了内衫。侍立一旁的曹昂慌忙上前,欲要搀扶,却被曹操挥手制止。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端坐的尚书令荀彧:“文若,府库空虚,四战之地,强邻环伺……可有良策,解此倒悬?”

荀彧抬起头,目光坦然迎上曹操那双交织着痛苦、焦灼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的眼睛。他站起身,走到殿中悬挂的巨大舆图前。那图上山川城池勾勒分明,代表王康势力的朱砂色,已如燎原之火,牢牢占据着西北雍凉、司隶大片区域,甚至深入南阳,其触角(汉中)更直指新得的巴蜀;代表曹操的靛青色,则被死死压缩在兖、豫、徐三州之地,如同惊涛骇浪中摇摇欲坠的孤岛。

他的手指,精准地点在了司隶区域——那片被王康反复切割、迁徙,早已面目全非的土地上。

“丞相,”荀彧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如同冰泉流淌,在这压抑的殿堂中格外清晰,“困局非无解。破局之钥,或在于此——司隶!”

他手指用力点在洛阳的位置:“请丞相……奉天子还都于洛阳!将司隶之地,尽数还政于天子!”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皆是一震!曹丕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惊愕;荀攸眉头紧锁,若有所思;刘晔则捻着胡须,目光闪烁不定。奉天子以令诸侯,此乃曹氏起家之本,亦是丞相权倾朝野的根基!将天子送走?将名义上最后一块直属中央的司隶之地拱手交出?这无异于自断臂膀!

曹操瞳孔骤然收缩,身体微微前倾,死死盯住荀彧:“还政天子?文若,你可知你在说什么?!”

“臣深知此言惊世骇俗。”荀彧神色不变,语气反而更加沉定,“然此一时,彼一时。丞相请细思:其一,昔日奉天子,乃天下板荡,群雄并起,汉室余威尚存,挟天子确可号令四方,收揽人心。然今日,袁绍称赵公于邺城,王康为晋公于长安,孙策为吴公于武昌,刘备为楚公于成都……天下格局已定,诸侯裂土封疆,谁还真心视许都朝廷为共主?‘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效,早已名存实亡!徒留天子于许昌,非但不能号令四方,反成众矢之的,招引四方觊觎,更需耗费巨资供养汉室宗亲、旧臣,此其一弊也!”

他手指在舆图上司隶与雍州交界处划过:“其二,司隶之地,名存实亡。昔日京畿七郡,河南尹、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南尹。如今,河内、河东、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五郡,尽入王康并、雍二州版图。所余者,仅河南尹残部(洛阳周边)与弘农郡西陲弹丸之地。”荀彧的声音带着一丝冰冷的陈述,“且王康初定司隶时,强行徙司隶之民数十万口以实关中、并州。如今这两郡之地,城邑残破,户口凋零,十室九空,沃野化为蒿莱。其地,已成鸡肋,食之无味,其民,已成枯骨,榨之无油。河南尹、弘农二郡,昔年富庶之地,如今户不过三万七千,口不足二十万!且多散居于残城断壁之间,土地荒芜,百业凋敝。将这片残破凋零之地交还天子,名义上是‘还政’,实则是甩掉一个沉重的包袱!此二利也!”

荀彧的目光扫过程昱、刘晔等人,最后落回曹操脸上,声音压得更低,却字字如锤:“其三,许昌深处兖豫腹地,汉室旧臣如孔融、杨彪、赵彦等辈,盘踞朝堂,动辄以‘匡扶汉室’之名掣肘丞相施政,阳奉阴违,暗中串联,耗费丞相多少心力?若迁天子于洛阳,将这群‘忠臣’一并迁走,远离我腹心之地,丞相在兖、豫、徐三州,方能放开手脚,厉兵秣马,整肃吏治,推行屯田,积蓄力量!此三利也!”

他停顿片刻,眼中闪过一丝洞察世事的锐利:“其四,亦是关键!将残破的司隶还给天子,置于我兖州之西,王康雍州之东,恰可成为我与王康之间的缓冲地带!王康若再欲东进,首当其冲便是洛阳的天子朝廷!他王康,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兴兵攻打‘汉室正统’所在的洛阳?还是投鼠忌器,与我曹氏暂息干戈?此乃以退为进,借汉室之名,行自保之实!此四利也!”

“最后,”荀彧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清醒,“司隶残破至此,天子即便有心,又凭何翻起浪花?无兵无粮无民心,不过一尊泥塑木偶,困守于同样破败的洛阳旧宫罢了。丞相只需遣一得力大将,率精兵扼守虎牢天险!一则可控扼洛阳门户,二则屏障我兖州西境!如此,西线压力骤减,我方可倾尽全力,治理兖、豫、徐三州,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待府库充盈,甲兵犀利之时,天下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殿内一片寂静,只有荀彧的话语余音在梁柱间回荡,带着一种剥开迷雾、直指核心的震撼力。程昱眼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代之以深沉的思索;刘晔微微颔首,显然已被说服大半;连年轻的曹丕,也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

曹操靠在胡床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发出沉闷的“笃笃”声。他闭着眼,脑中飞速权衡着荀彧提出的这惊世骇俗之策。放弃许昌的政治象征意义,放弃名义上对司隶的控制,换来的是甩掉供养汉室的大包袱、摆脱旧臣的纠缠、建立关键的缓冲地带、集中力量经营核心三州……这其中的得失利弊,如同精密的算筹,在他心中飞快地拨动着。

许久,他缓缓睁开眼,那眼中的痛苦和迷茫已被一种枭雄的决断所取代,但依旧带着一丝深重的疑虑:“文若此策……确是老成谋国,釜底抽薪!然……”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如刀,“王康!王承业此人,虎踞西北,野心勃勃,其势已成!孤与他交恶日久,从争夺司隶到博望交锋,仇隙已深。他岂会轻易罢休?岂会坐视孤在兖豫徐休养生息?纵有司隶缓冲,若他铁了心要东进,区区虎牢关,又能挡其铁骑几日?纵使他碍于名义不攻洛阳,也可从南阳出兵。与之议和?互市?他岂肯答应?!”

这才是最核心的难题!与王康的关系,没有王康的默许,甚至仅仅是暂时的“无视”,任何休养生息的计划都是空中楼阁。

面对曹操这直指要害的质问,荀彧的脸上,却第一次露出了笃定而深沉的微笑。他微微躬身,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丞相所虑极是。王康枭雄之姿,断不会轻易予我喘息之机。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王康此人,虽雄猜阴鸷,然有一处软肋,或可为我所用!”

“哦?”曹操身体前倾,眼中精光爆射,“何处软肋?”

荀彧一字一顿,清晰地吐出那个尘封已久、却重逾千斤的名字:“陈留,卫兹,卫元嗣!”

卫兹!

这个名字如同一道惊雷,在曹操脑中炸响!尘封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乱起,自己散尽家财,于陈留首倡义兵,正是卫兹,这位陈留本地的豪族领袖、着名的义士,第一个站出来响应!他倾尽家资,助自己招募了五千义兵,成为自己起家的第一桶金!汴水之战,面对徐荣的西凉铁骑,自己几乎全军覆没,是卫兹亲率部曲断后,死战不退,最终力竭战死,才为自己赢得了逃出生天的机会!可以说,没有卫兹,就没有他曹操的今天!

而王康……曹操猛地想起,王康起家之地,亦是陈留!其早期势力微末之时,曾多次得到过卫兹的照拂与资助!更关键的是,汴水卫兹战死的消息传到远在朔方苦寒之地的王康耳中时,据说王康悲恸欲绝,当众立誓“此仇不共戴天,必以董卓、徐荣之头,祭奠元嗣公在天之灵”!后来王康势力壮大,横扫并州,入主长安,对卫兹留在陈留的族人确实多有照拂。这份对卫兹的感恩与追念,是王康枭雄底色下,罕有的、近乎固执的温情。

“丞相明鉴。”荀彧的声音将曹操从回忆中拉回,“卫兹公之子,卫臻,卫公振,如今正在朝中为议郎。此人秉承其父遗风,沉稳干练,素有清名。王康对元嗣公感念至深,视若恩主。若遣卫臻为使,持丞相亲笔信函,以归还司隶、尊奉天子、重开互市、永结盟好为名,亲赴长安……以卫臻的身份,以元嗣公的遗泽,动之以情,晓之以势,未必不能……说动王康,暂息干戈!”

荀彧的分析,如同在绝境中凿开了一道缝隙,透进了微弱却真实的光。曹操靠在胡床上,胸膛微微起伏,眼中激烈的情绪风暴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而清晰的算计。他沉默着,手指在貂裘光滑的毛领上缓缓摩挲,权衡着每一个细节,计算着每一种可能。

终于,他猛地坐直身体,那因头疾而略显佝偻的腰背瞬间挺直,一股久违的、属于乱世枭雄的决断气魄重新回到他身上。

“好!”曹操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就依文若之策!即刻拟诏,奏请天子,还都洛阳!命曹仁为司隶校尉,统精兵三万,进驻洛阳,整饬宫室,修缮城防!同时移驻虎牢关,扼守险要!许昌朝廷所有汉室宗亲、旧臣,悉数随驾迁往洛阳!”

他目光如电,扫过殿中诸人,最终落在荀彧身上:“至于出使长安之人……”他顿了顿,一字一句道,“非卫臻,卫公振不可!速召卫臻入府!孤要……亲自与他交代!”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殿外寒风依旧呼啸,雪似乎下得更紧了。然而相府之内,那股令人窒息的绝望气息,却仿佛被荀彧这石破天惊的一策和曹操最终的决断,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弃子换枰,以退为进,一场关乎中原未来命运的巨大转折,就在这风雪之夜的许昌相府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半个时辰后,议郎卫臻奉召匆匆踏入这间气氛凝重的殿堂。他年约三十许,面容清癯,眉宇间依稀可见其父卫兹的方正轮廓,眼神沉稳内敛,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袍,在满室锦绣华服中显得格外朴素。他向曹操及诸公深深一揖,举止从容,不卑不亢。

“公振来了。”曹操的声音刻意放缓,甚至带着一丝罕见的温和,他指了指下首的空位,“坐。”

卫臻依言落座,眼观鼻,鼻观心,静待下文。殿内烛火摇曳,映着他沉静的面容。

曹操的目光在卫臻脸上停留片刻,仿佛在透过他,看向那位早已故去的慷慨义士。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带着追忆:“公振,令尊元嗣公……为国捐躯,已近廿载矣。然其忠义慷慨,光照日月,孤……每每思之,未尝不痛彻心扉,扼腕长叹!”

提到父亲,卫臻平静的眼眸深处泛起一丝难以察觉的波澜,他微微垂首:“丞相挂怀,先父若泉下有知,亦当感念。为国尽忠,乃臣子本分,先父……死得其所。”

“死得其所……”曹操重复着这四个字,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元嗣公殉国之时,王康……王承业尚在朔方苦寒之地挣扎求存。然孤听闻,其得知元嗣公噩耗,悲恸呕血,当众立誓,必以董卓、徐荣之头,祭奠元嗣公在天之灵!其情其义,虽处敌对,孤亦为之动容!”他话锋一转,目光灼灼地盯住卫臻,“公振,你可知,王康能有今日之基业,其发轫之初,在陈留,亦曾多次蒙受元嗣公恩惠照拂?元嗣公于他,实有半师之谊,再造之恩!”

卫臻抬起头,迎着曹操的目光,坦然道:“丞相所言,确有其事。先父在世时,常言陈留王康,虽出身寒微,然勇毅果决,有鹰视狼顾之相,非池中之物。曾以粮秣、皮甲相赠,助其乡勇立足。王康……确曾感念先父恩义。”他话语平静,却清晰地勾勒出那段尘封的渊源。

“好!”曹操眼中精光一闪,身体微微前倾,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压迫感,“公振,如今社稷危难,中原板荡。王康虎踞西北,兵锋正盛。孤欲与其罢兵休战,重开互市,共尊天子,还天下百姓以喘息之机!然,孤与其仇隙已深,寻常使者,恐难入其眼,更难动其心!”

他停顿片刻,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托付江山的沉重:“孤思之再三,遍观朝野,唯有公振你!唯有你,卫元嗣之子!携元嗣公之遗泽,持孤之诚意,方能叩开长安城门,说动那王承业!此乃关乎中原三州百万生灵休戚之大事,关乎朝廷存续之重任!公振,你可愿……为孤,为这天下苍生,走这一遭长安?!”

卫臻静静地听着,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从被深夜召入相府的那一刻起,他心中已隐隐有所预感。他沉默片刻,目光扫过曹操鬓角新添的霜色,扫过殿内诸公凝重疲惫的面容,最后落在跳跃的烛火上。父亲卫兹临终前浴血奋战的景象,与王康听闻噩耗后那悲怆立誓的传闻,在他脑中交织。

他缓缓起身,对着曹操,深深一揖到底,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同金玉坠地:

“承蒙丞相信重,以天下苍生为念。臻,虽才疏学浅,然身为人子,承先父遗泽;身为汉臣,负社稷之责。此去长安,纵使刀山火海,龙潭虎穴,亦当竭尽驽钝,凭三寸之舌,动之以先父旧谊,晓之以黎民疾苦,陈说利害,务求……说动晋公,暂息干戈!为中原,争一线生机!”

“好!好一个‘为中原争一线生机’!”曹操猛地一拍案几,霍然起身,眼中迸发出激赏的光芒,连日来的阴郁仿佛被这掷地有声的承诺驱散了几分。他绕过案几,亲自走到卫臻面前,双手用力扶住他的臂膀。

“公振!孤便将此身家性命,三州存亡,尽托付于你了!”曹操的声音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决绝,“所需之物,孤即刻命人备齐!国书、礼单、互市条款草案,今夜便由文若亲自与你敲定!孤再修亲笔书信一封,以示诚意!”

“喏!”荀彧肃然领命。

曹操又看向卫臻,目光深沉:“公振,此去长安,有三事,需谨记于心,相机行事!”

“其一,动情!务必重提元嗣公!言明孤归还司隶、奉天子还都洛阳之举,非是示弱,实为顾念汉室正统,不忍再起干戈,涂炭生灵!将孤此举,与元嗣公当年为天下苍生慨然赴死之义,暗中勾连!”

“其二,晓势!直言中原凋敝,府库空虚,纵有兵卒,亦无甲胄粮秣可战!然,若王康执意相逼,孤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三州百万军民,必死战到底!届时,其所得不过一片焦土!不如互市得利,各取所需!”

“其三,示利!互市之利,务必算清!让他王康看到实实在在的钱粮流入其府库,缓解其‘安国券’之压!此乃打动其枭雄本性的关键!”

卫臻将曹操的每一条叮嘱都牢牢记在心中,沉声道:“丞相教诲,臻铭记五内,必不负所托!”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相府偏殿灯火通明。荀彧与卫臻伏案疾书,字斟句酌地拟定着国书条款与互市细节。曹操则亲笔书写着那封给王康的信函,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挥毫泼墨,字迹时而刚劲如刀,时而又流露出罕见的疲惫与恳切。程昱、刘晔等人亦在旁参详,气氛凝重而高效。

拂晓时分,风停雪住,天地间一片肃杀的银白。相府厚重的朱漆大门缓缓开启。

卫臻换上了一身庄重的玄色使臣礼服,立于阶前。他身后,是装载着国书、礼单、曹操亲笔信以及象征性贡品(主要是几件珍贵的古籍和玉器)的数辆马车。一队由百名曹军精锐老兵组成的护卫,盔甲虽旧,却擦拭得锃亮,神情肃穆,静静地拱卫在车队两侧。荀彧、程昱等重臣亲自送至府门。

曹操裹着厚厚的裘氅,立于高高的台阶之上,寒风卷起他花白的鬓发。他看着阶下整装待发的卫臻,最后叮嘱道:“公振,一路小心。虎牢关以东,自有曹仁接应。入潼关后……便要靠你自己了。孤在许昌,静候佳音!”

卫臻深深一揖,声音在清冷的晨风中格外清晰:“丞相保重!卫臻,定当不辱使命!”言罢,毅然转身,登上马车。

车辙碾过新积的冰雪,发出咯吱咯吱的轻响。车队在肃杀的晨光中缓缓启动,驶出相府,驶出许昌巍峨的城门,向着西方,向着那片被王康牢牢掌控、决定着中原命运的关中大地,迤逦而去。

曹操伫立在冰冷的台阶上,久久未动,目送着车队消失在长街尽头。凛冽的寒风如刀割面,他却恍若未觉。身后,荀彧的声音低沉响起:“丞相,卫臻此行,或能为我等争得一线喘息之机。然王康之心,深不可测。归还司隶、迁都洛阳,亦需即刻着手,刻不容缓。”

曹操缓缓收回目光,那深邃的眼眸中,疲惫与痛楚已被一种冰冷的、属于乱世霸主的坚毅所取代。他紧了紧身上的裘氅,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铁血意志:

“传孤令!即刻移驾尚书台!召集百官,商议天子还都洛阳事宜!命曹子孝(曹仁),点选精兵三万,三日内开拔,进驻洛阳、虎牢!迁都之事,一月之内,必须完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