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汉末三国路 > 第314章 疮痍之后

汉末三国路 第314章 疮痍之后

作者:长乐墨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2:35:35

建安十六年四月(公元211年)

南阳盆地的风,裹挟着焦土与初生草木的微弱气息,吹过宛城新修葺的箭楼。曾经被联军践踏的城池,如今插回了残破却倔强的“徐”字旗与“文”字旗。穰县、新野、朝阳、棘阳…高顺与赵云统率的大军所到之处,残存的联军守卒望风而降,偶有零星死硬据守的坞堡,在晋军步骑合围与霹雳车、三弓床弩的轰击下,也迅速化为齑粉。博望原野的血腥震慑犹在眼前,南阳郡的版图在铁血余威下,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战前的轮廓。只是,这轮廓之内,是遍地疮痍,十室九空,田野荒芜,城垣残破。

宛城,原太守府衙,如今成了王康的行辕。空气中弥漫着伤药与新刷桐木的气味,掩盖不住那份沉重的肃杀。王康端坐主位,玄甲未卸,征尘犹在。程昱、贾诩、法正三位心腹谋臣分坐两侧,面前几案上摊开的简牍堆积如山,每一卷都记录着这场旷世惨胜背后触目惊心的代价。

“主公,”程昱的声音带着连月劳碌的沙哑,枯瘦的手指划过一卷厚厚的名册,“高、赵二位将军已初步完成南阳肃清。俘获之联军战兵二十万,民夫辅兵三十万,总计五十万众,已按钧令分置宛城、新野、博望三大营区严加看管,由镇南将军徐晃部及新补充之镇军十营负责弹压。”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芒,“然,此五十万张嘴,日耗粮秣如山!虽以缴获之贼粮支应,亦非长久之计,更是不稳之渊薮。当速决其归属!”

王康的目光投向程昱:“五军都督府可有条陈?”

“有。”程昱立刻展开另一卷文书,“高顺、赵云、吕布、张合、马超五位都督联署:我军此役战损惨重,各营缺额总计达二十万之巨!当务之急,乃补足锋镝之锐。条陈建议:其一,自二十万战俘中,拣选精壮悍勇、无大恶者十万,充入各战兵营!拣选之要,以兖州籍贯者为优先(我军中兖州将校士卒甚众,易于统带,且主公亦兖州人,彼等或易归心)。”

“准。”王康毫不犹豫。乱世之中,兵源即是根本。将敌人转化为自己的力量,是最直接有效的补充。

“其二,”程昱继续道,“自屯田军中,再行抽调精壮十万,补入各战兵营缺额!屯田军虽非专职野战,然亦经年操练,通晓号令军阵,远胜新募之卒。”

王康沉吟片刻:“抽屯田军十万,其缺额如何补?”

“此其三也。”程昱指向俘虏名册,“自三十万民夫辅兵俘虏中,择其精壮老实、有耕作经验者十万,补充屯田军缺额!如此,战兵二十万缺额得补,屯田军规模不变,唯人员轮替而已。此策由五军都督府与并州屯田将军枣祗、雍州屯田将军韩浩共议,皆以为可行!”

“善。”王康点头。这如同一个巨大的血肉磨盘,将俘虏的血液泵入晋军这架战争机器的各个部分。“即刻着五军都督府督办!高顺总领其事,务求精审,宁缺毋滥!凡入战兵营之俘虏,需打散原有编制,严加甄别,由我军老卒带领,加紧操练!”

“诺!”程昱记下。

“剩余之三十万俘虏,”王康的声音冷了下来,“作何处置?”

贾诩此时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如古井:“主公,此三十万之众,多为伤弱、桀骜、或无可利用之民夫。久羁徒耗粮秣,稍有不慎便成燎原之火。老臣以为,当尽数发配至朔方、五原、云中、定襄、西河、敦煌六处苦役大营!令其修筑城池、驰道、烽燧、渠堰,开垦边塞荒地!以五年为期,期满视其表现,或可编入归化屯,或徙边为民。”他眼中闪过一丝冷酷的算计,“如此,既可解南阳羁縻之困,又可充实边塞劳力,更可消磨其戾气,榨取其筋骨之力为我所用。彭脱、孙岩、周牧、赵铁、郭泰、索颍六位苦役校尉处,老臣已去函问询,皆言营区尚可容纳。”

王康目光扫过地图上北疆辽阔而荒凉的边郡:“准。命程昱行文六处苦役营,着其准备接收。分批押送,严加看管!途中若有异动,格杀勿论!刑期自入营之日起算。”三十万青壮涌入,将使苦役营总规模突破四十万大关,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这将是悬在北疆的一柄双刃剑,既是巨大的劳力资源,也是潜在的火药桶。

“缴获之军资清点如何?”王康转向堆积如山的另一类简牍。

法正年轻的面容上带着疲惫,但声音清晰有力:“禀主公,工曹与军器监郑浑已初步点验完毕。缴获之完好及可修复兵甲器械堆积如山,尤以甲胄为巨!计有:铁甲约十五万领(多为袁曹精锐所遗,多有损伤需修复)、皮甲、札甲逾四十万领(多为联军郡国兵及辅兵装备,损毁严重)、弓弩刀矛戈戟盾牌等不计其数,车仗、攻城器械(云梯、冲车残件)堆积成山,完好及可驭战马约四万匹,驽马、驮马近十万匹!”

他取过一卷郑浑的奏报:“军器监正使郑浑建言:如此巨量缴获,形制杂乱,质量参差,直接配发我军效用低下且易生混乱。当尽数运回长安军器监及各地分坊!铁甲回炉重锻,按我‘铁札嵌镜’制式重铸;皮甲、札甲拆解,取其可用之皮革、铁片,按我军‘镶铁皮札甲’标准翻新改制;弓弩刀矛等,凡合我制式者修葺备用,不合者熔毁重铸!缴获之攻城器械,凡精巧可用者留用,余者拆解取其精铁木料!如此,虽耗时费力,然可化敌之资为我之锋镝,长远计利大于弊!”

“郑文公老成谋国。”王康赞许道,“准其所请!命工曹马钧、军器监郑浑统筹,征发沿途民夫,分批押运缴获军资回长安及各主要军器作坊!限期一年,务必完成改制!所需钱粮、人力,由仓曹、金曹优先支应!”

“诺!”法正应下。

“俘虏之中,可有关押之贼将?”王康问。

礼曹掾孙乾起身拱手:“回主公,确有擒获或主动归降之贼军将佐数百员,名册在此。其中不乏有名号者,如袁绍麾下之吕威璜、眭元进、韩莒子;曹操麾下之常雕、吕建、朱盖;孙策麾下之陈武、董袭(伤重被俘);刘备麾下之冯习、张南等。皆已单独关押,严加看管,未加虐待。”

“嗯。”王康手指轻叩案几,“传孤令:着礼曹详录其名号、官职、所属。由孙乾执笔,以孤名义修书予袁绍、曹操、孙策、刘备!告知彼等,其麾下将佐现羁押于我处。若欲赎还,需备足金帛、战马、精铁!赎金多寡,依其官职、名望而定!此事交由礼曹全权办理,价码需狠,然不可绝其念想。”这既是补充财政的手段,也是一种政治姿态,为日后可能的交涉留有余地。

“臣遵命!”孙乾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沉重的气氛并未因这些事务性决策而缓解。法正深吸一口气,取出了最后也是最沉重的一卷——兵曹赵俨呈报的抚恤详册。他声音低沉,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

“主公,兵曹核验已毕。博望一役,我军阵亡者,确数十三万一千四百二十七人;重伤致残、永失战力者,六万八千五百七十三人。两项合计,二十万众!此乃…大晋立国以来,前所未有之重创!”

堂内一片死寂,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十三万亡魂,六万八千伤残!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十三万破碎的家庭,六万八千个需要终生奉养的残缺身躯!

法正的声音带着压抑的痛楚:“按我军旧制:阵亡将士,抚恤金一万五千钱,赐‘永业抚恤田’二十亩,其家眷免赋税十年!重伤致残者,抚恤金一万钱,赐‘伤残赡养田’十五亩,免赋税十年!此乃定制,不可轻废,否则军心必溃!”

他展开一卷算筹记录:“仅以此制计:十三万阵亡将士抚恤金,需十九亿七千一百四十万钱!六万八千重伤致残者抚恤金,需六亿八千万钱!两项抚恤金合计,便高达二十六亿五千万钱!此尚不计赐田所涉之田亩划拨、免税十年之巨大岁入损失!若再将后续安置、伤残赡养所需计入…兵曹预估,此次抚恤善后所需钱粮总额,恐逾三十亿钱之巨!”

三十亿钱!

这个天文数字如同无形的巨石,狠狠砸在堂内每一个人的心头!程昱、贾诩这等老成谋国之人,脸色也瞬间变得极其凝重。王康端坐的身形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震,深潭般的眼眸中,第一次清晰地映出了深重的忧虑。

“三十亿…”王康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带着金属摩擦般的质感,“建安十四年,我大晋岁入几何?”

金曹掾徐岳虽不在场,但程昱对钱粮数字烂熟于心,立刻接口,声音艰涩:“回主公,建安十四年,我雍并凉三州岁入总计…二十八亿七千万钱。”这个数字在当时已是府库充盈的象征,可如今,仅仅一场战役的抚恤支出,就远超其一岁之入!

法正看着王康的脸色,继续沉重地补充:“此仅为抚恤一项!南阳重建、五十万俘虏与四十万苦役之口粮、军械改制之靡费、边塞六郡新增苦役之安置耗费…桩桩件件,皆需金山银海!兵曹赵俨泣血陈情:若今后数年,再启此等规模之大战,我大晋财政…恐有崩盘之虞!府库空虚尚可设法,若军心民心生变,则根基动摇!”

贾诩捋着稀疏的胡须,缓缓道:“文若(赵俨字)所虑极是。博望一胜,断四国脊梁,然我大晋亦是伤筋动骨。此非庆功之时,乃深根固本、休养生息之机。当务之急,非开疆拓土,而在内政!南阳疮痍,需吕宜、牵招殚精竭虑;三州疲敝,需各曹通力协作;抚恤之重,需钱粮缓缓图之;新补之兵,需时日严加操练。主公,三年之内,绝不可再起倾国之战!否则,前胜之果未及消化,后患之潮恐已滔天!”

王康沉默良久。窗外,宛城的天空依旧阴沉。他缓缓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大舆图前,手指抚过那刚刚用鲜血夺回的南阳盆地,又掠过北方辽阔的疆域,最终停留在代表长安的位置。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如同铁律般烙印在堂中:

“传孤钧令:”

“其一,抚恤之事,乃国本所系!兵曹所拟之制,一丝不苟执行!所需钱粮,由仓曹、金曹竭尽所能筹措!优先保障!若有克扣拖延、营私舞弊者,无论何人,立斩不赦,夷其三族!”

“其二,自即日起,大晋上下,转入休养生息!各州郡守、屯田官,全力督促农桑,兴修水利,恢复民生!工曹、牧曹,保障农具、耕牛、粪肥!孤要看到秋收之粮,堆满每一座官仓!”

“其三,各军都督府、各营校尉,严训新补之兵!务求令行禁止,如臂使指!一年为期,孤要看到一支虽带新血、然锋锐不堕之师!”

“其四,礼曹与各国交涉赎将之事,谨慎为之,价码可缓,勿绝其路。苦役营之三十万新丁,严加管束,以工代赈,榨尽其力以实边塞!”

“其五,”他的目光扫过程昱、贾诩、法正,“中枢九曹五监,当如臂使指,开源节流!给孤盯紧每一文钱、每一粒粮的去处!三年!孤只予尔等三年!三年之后,孤要一个府库充盈、甲兵复锐之大晋!”

他的目光最后落回南阳的地界:“徐晃。”

“末将在!”一直沉默侍立一旁的徐晃踏前一步,他伤臂犹裹着布,脸上带着大战后的疲惫与坚毅。

“南阳新复,百废待兴,又临荆襄、河洛前线,不容有失!孤留‘陷阵’、‘中垒’、‘虎贲’、‘靖武’、‘宣武’、‘定武’六营战兵,共计三万精锐,归尔节制!与吕宜之屯田军、新设之镇军十营,共守此土!待各军补充操练完成,元气尽复,再议回师长安!”

“末将徐晃,必不负主公重托!人在南阳在!”徐晃单膝跪地,甲叶铿锵。

王康微微颔首,不再言语。他转身,再次望向窗外。宛城之下,新补入营的士卒正在老卒的呵斥下笨拙地操练,缴获的破旧军械堆积如山等待转运,更远处,是望不到头的俘虏营区死寂的轮廓。空气中弥漫着药味、汗味、泥土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久久不散。博望的猩红被暂时掩埋在南阳初春的泥土之下,而一场关乎钱粮、关乎民生、关乎能否消化这庞大胜利果实、关乎帝国根基是否稳固的无声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长安铸币炉的火光,能否照亮这三十亿钱的深渊?北疆四十万苦役的怨气,又能否被边塞的风沙磨平?一切都悬于这艰难的喘息之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