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圣母皇太后林氏入住京师平南王府后,女帝清漓便开始了一项在朝臣们看来“任性胡闹”、“不成体统”,在普通百姓眼中却“孝感动天”、“堪为表率”的惊人举动。
她开始了极其规律的、雷打不动的“打卡式尽孝”。
每日三更天(凌晨三点左右),当整个京城还沉浸在沉睡之中,只有打更人的梆子声和几声犬吠偶尔响起时,女帝便已从温暖的龙榻上起身。
宫女内侍们轻手轻脚地伺候她洗漱更衣,她不会穿戴繁复的朝服,而是一身利落的常服,但仪仗护卫却丝毫不敢马虎,灯火通明,甲胄鲜明,浩浩荡荡地自宫门而出,踏着清冷的月光,前往平南王府给林太后进行“晨醒问安”。
抵达王府时,往往天边才刚刚泛起鱼肚白。她会亲自伺候母亲起身,陪着说会儿话,询问夜间安眠如何,可有何处不适。
待到天色稍明,估摸着早朝时间将至,她又会匆匆告别母亲,在仪仗的簇拥下返回皇宫,刚好赶上卯时(早上五点到七点)的早朝。
这仅仅是开始。
每日午间,只要政务不是特别繁忙紧急,她必定会再次出宫,策马或乘舆赶往平南王府,陪母亲共用午膳。
席间不仅亲自布菜,还会将朝中一些趣事、民间见闻说与母亲听,逗她开心。
即便偶尔午间因紧急政务实在脱不开身,晚膳也必定是雷打不动地要回王府与母亲共用。
她会细细过问母亲一天的饮食起居,陪她在花园散步,直至伺候母亲安然入睡,仔细交代好守夜的宫人后,才在沉沉夜色和护卫们更加警惕的目光中,返回皇宫。
然后第二天三更,再次循环。
如此这般,不过数日,整个京师,从达官显贵到市井小民,都被女帝这“披星戴月”、“不畏辛劳”的孝心给深深震撼了。
《皇家日报》更是抓住了这个绝佳的题材。
正刊由苏清欢亲自执笔,连篇累牍地发表评论文章,引经据典,歌颂女帝“以孝治天下”的身体力行,将其树立为千秋万代的道德楷模,文章写得花团锦簇,义正辞严。
而副刊则在副总编郑彬的妙笔生花下,将女帝每日奔波的身影描绘得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什么“晨曦微露中的孝心銮驾,照亮了京师的黎明”,“宫灯摇曳里的归途帝影,承载着人子的深情”,甚至还搞了个“陛下今日为太后做了什么”的小专栏,详细(当然有所美化)报道女帝的孝行,赚足了读者的眼泪和感慨。
一时间,民间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称赞女帝至孝,乃千古罕见的仁德之君。
茶馆里,甚至有人开始议论,那些阻挠太后入宫的官员,是不是自己就不孝顺爹娘?不然为何要阻止皇帝尽孝?
然而,这番高调至极、近乎刻意的举动,落在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有心人”眼里,却成了绝佳的、稍纵即逝的机会。
“陛下每日行踪固定,往返路线几乎不变,护卫虽众,但长此以往,必有疲惫松懈之时!此乃天赐良机!”
某些阴暗的角落里,有人发出了嗜血而兴奋的低语。他们认为抓住了女帝的“软肋”和“破绽”。
清漓对此,心知肚明。她这般大张旗鼓、不厌其烦地奔波,除了确实想多陪伴母亲、弥补过去分离的时光,并将“孝道”这面大旗牢牢扛起、站在道德制高点之外,更深一层的目的,便是引蛇出洞。
登基以来,那些隐藏在暗处的保守派、因新政而利益受损的旧勋贵、对女子称帝心怀不满的余孽、乃至某些野心不死的宗室,虽未在明面上掀起巨大风浪,但各种小动作不断,或阳奉阴违,或散布流言,或在她推行的政令上使绊子,让她不胜其烦,如同靴子里始终有几粒硌脚的石子。
她深知“千日防贼”之苦,精神需时刻紧绷,不如主动创造一个“机会”,将自己作为最诱人的饵料,将这些毒蛇从阴暗的洞穴里引出来,然后一网打尽,永绝后患!
此法虽险,堪称兵行险着,却最是直接有效。
果然,利益的诱惑和仇恨的驱使,让这些“蛇”很快就按捺不住了。清漓这“孝心打卡”才坚持了不到十天,他们便迫不及待地行动了。
这夜,月黑风高,乌云遮蔽了星月之光。清漓如常伺候林太后睡下后,启程返宫。
銮驾行至一条连接王府与皇宫主干道、相对僻静且必经的街巷——青石巷时,异变陡生!
“咻咻咻——!”
数道尖锐的破空之声撕裂了夜的宁静!淬毒的弩箭如同死亡的蝗群,从两侧屋檐、巷口阴影处密集射出,幽蓝的光芒在黑暗中显得格外瘆人,目标直指銮驾核心!
与此同时,“绷”的一声轻响,地面猛地弹起数道绊马索!两侧墙壁上机括咔咔作响,瞬间射出无数细如牛毛的毒针、布满铁锈的铁蒺藜,覆盖了銮驾前后左右大片区域!
手段之阴狠毒辣,全然不顾可能波及护卫和随行人员,显然是打算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无差别攻击,力求一击必杀,不留任何活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