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摆烂嫡女,被迫点满基建技能 > 第193章 凤舆临京,风波骤起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大齐神武女帝登基后的第一个春天,本该是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季节。

女帝陛下下旨,欲迎其生母、平南王正妃林氏入京,尊为圣母皇太后,正位寿安宫!

消息一出,朝野上下,反应各异。百姓们多是津津乐道,觉得女帝陛下至孝,登基后不忘生母,实乃仁德之君。

茶馆酒肆里,说书先生已经开始编排女帝幼年承欢母亲膝下的温馨故事。

但在紫宸殿的朱红门槛之内,在那些簪缨世族、清流言官的圈子里,这消息不啻于一场惊雷。

后世史书,对这位孝瑞太后林氏的评价极高。

她是大齐皇朝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唯一一位未曾当过皇后,却以太后的身份获得太后谥号(孝瑞)并载入史册的女性。

她的丈夫,平南王司徒星河,终其一生是雄踞一方的藩王,而非君临天下的皇帝。

但她凭借女儿司徒清漓登临帝位,直接越过了“皇后”这一阶梯,以“皇帝生母”的身份,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皇太后。

其身后哀荣,亦非以“某皇后”结尾,而是以太史公笔下的“孝瑞太后”定论,这份殊荣,在大齐历史上,独此一份。

然而,此刻,这位未来将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太后,在其女帝女儿下旨迎其入京时,却遭遇了来自朝臣们汹涌澎湃的阻力。

那些堆积在清漓御案上的奏疏,几乎要将其淹没,字里行间充斥着“祖宗礼法”、“君臣大义”的凛然之词。

反对的理由,总结起来,无非三条,条条都试图打在“理”字上:

其一,“夫妇之伦,不可废也”——礼部几位须发皆白的老臣是这方面的急先锋。 他们在早朝上涕泪交加,仿佛清漓做了什么大逆不道之事。

“陛下!平南王殿下乃国之柱石,如今正坐镇南疆,保境安民。林王妃身为平南王正妃,理当随夫居于封地,恪守妇道,相夫教子(虽然‘子’已登基为帝,但广义上的‘子’还包括平南王府一脉)。岂有丈夫尚在,妻子便抛夫弃子,长居京师的道理?此乃悖逆人伦纲常,有伤风化,若天下妇人皆效仿,则家不成家,国将不国啊!”

他们甚至引用了《礼记·内则》中的句子,试图从经典中找到依据,证明妻子“从夫”是天经地义。

其二,“前车之鉴,后宫之忌”——这部分声音主要来自一些经历过先帝时期“戾太子之祸”的老臣及其门生故旧。

他们痛心疾首,一副“我为大齐操碎了心”的模样。

“陛下!请恕老臣直言!先帝在位时,为何会酿成戾太子谋逆、最终血流成河的惨剧?根源之一,便是刘皇后干政,外戚擅权!而如今的圣母皇太后林氏,恰恰是在刘皇后身边教养长大的!其行事作风、心性手段,难免深受刘皇后影响。如今陛下初登大宝,根基未稳,便急急迎母后入宫,赋予尊位,岂非是引狼入室,重蹈覆辙?难道要让我大齐江山,再经历一次外戚干政、宫闱混乱的噩梦吗?陛下三思啊!”

他们将林太后与刘皇后强行捆绑,试图勾起所有人对那段黑暗岁月的恐惧。

其三,“名分尴尬,宫闱不便”——这部分理由则显得有些牵强,甚至带着点阴阳怪气,却更显刁钻。

一些与宗室关系密切的官员提出:“太上皇虽暂居南疆行宫静养,但龙体尚安,终究有回銮的一日。宫中如今尚有太皇太后(郑氏)她老人家,以及母后皇太后在。林太后身为太上皇的弟媳,长期居住于宫中,于礼不合啊!这……传扬出去,岂非惹人非议?恐有损皇家清誉。”

他们刻意模糊焦点,营造出一种林太后入住会引发“不伦”猜测的氛围。

面对这汹汹而来的“正义”之声,清漓的反应是——直接无视。

她随手拿起一本言辞最激烈的奏疏,瞥了两眼,便像丢垃圾一样扔到了一边,朱批都懒得给一个。

她对侍立一旁的贴身女官笑道:“瞧瞧,朕不过是接自己娘亲来享享福,倒像是刨了他们家祖坟似的。”

她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无非是那些保守势力对她这个女帝的又一次试探和打压。

他们试图通过限制她最亲近、最信任的母亲入宫,来削弱她的支持和底气,提醒她即便坐上了龙椅,她依然要受这些陈腐“规矩”的束缚,依然不能完全自主。

更深一层,他们害怕林太后这位在南疆将王府打理得铁桶一般、手腕能力丝毫不逊于男子的女性,入宫后会成为清漓最得力的臂助,彻底打破朝堂上原有的权力平衡。

“哼,”清漓轻嗤一声,目光扫过窗外巍峨的宫墙,“朕都是皇帝了,天下之主,接自己亲娘来身边奉养,还得看这帮老古董的脸色?真是天大的笑话!”

她不仅没有妥协,反而更加雷厉风行。直接下旨给内务府和礼部,一切按照最高规格准备迎接太后仪仗,寿安宫务必修缮一新,陈设布置务必妥帖舒适,务必要让太后住得舒心。她甚至亲自过问了寿安宫花园里要移栽哪些母亲喜欢的花草。

然而,她的老师,如今的太傅苏大人,在一次私下奏对时,却面露忧色,委婉地提醒了她。

“陛下,”苏太傅须发皆白,语气恳切中带着一丝无奈,“老臣深知陛下纯孝之心,迎奉太后乃人子至情,天经地义。然……陛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臣一体,亦需顾及朝臣体面与舆情。若陛下执意强行迎太后入宫,届时真有那等迂腐固执之臣,纠结同僚,聚集于宫门之外,长跪不起,甚至……甚至以头抢地,血溅宫门……那般场面,恐难收拾,于陛下之声威,于太后之清誉,皆非美事啊。还请陛下暂缓一步,以寻一万全之策,方为上计。”

清漓看着自己这位老师,知道他并非存心反对,而是出于老成谋国的稳妥考虑,担心事情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

她沉吟片刻,脑中灵光一闪,一个“以退为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划雏形渐渐清晰。

“老师所言,老成持重,亦有道理。”清漓唇角微勾,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那便依老师所言,暂且……委屈母后一二。不过,这‘委屈’,可不能白受。”

于是,当圣母皇太后林氏的凤舆仪仗,在春日和煦的暖阳与京师万千百姓好奇、兴奋的围观中,浩浩荡荡、旌旗招展地抵达京城朝阳门时,出现了一幕让所有人都略感意外的场景。

女帝清漓,竟亲自率领部分皇室宗亲及文武百官,在城门处相迎!

母女相见,执手相看,温情脉脉。林太后风姿绰约,虽经长途跋涉,却不见丝毫疲态,眉宇间那份沉静与威仪,让许多初次得见的老臣心中都是一凛。

清漓更是眼眶微红,紧紧握着母亲的手,低语着思念之情。场面一度十分感人,让围观的百姓都为之动容。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女帝会直接将太后迎入紫禁城时,銮驾却方向一转,在羽林卫的护卫下,驶向了京师的平南王府。

这一下,不仅百姓哗然,连许多官员都摸不着头脑了。

平南王府早已洒扫庭除,准备妥当。进入正厅,屏退所有闲杂人等,只留下最心腹的侍从后,清漓才略带歉意地挽着母亲的手臂,解释道:

“母后,朝中有些老臣,食古不化,拘泥于所谓的礼法规矩,对您入住宫中颇有微词。女儿虽不惧他们,但太傅苏大人担心他们闹将起来,场面难看,反而伤了母后的颜面。女儿思前想后,只得暂且委屈母后,先在咱们自家王府住下。待女儿选个良辰吉日,必率文武百官,凤辇龙旗,鼓乐齐鸣,堂堂正正、风风光光地迎母后入主寿安宫!绝不让母后久等!”

林太后端坐于上首黄花梨木雕凤纹扶手椅上,她已四十多岁,但因常年养尊处优且善于保养,看起来不过三十许人,眉目间与清漓有五六分相似,却更多了一份历经风雨、执掌中馈数十年沉淀下来的沉静、通透与不怒自威的气度。

她穿着一身绛紫色缠枝莲纹缂丝宫装,头戴简单却价值连城的碧玉簪,通身的气派,比许多久居深宫、只知争宠的妃嫔更显雍容华贵,也更具压迫感。

听完女儿的解释,林太后并未如寻常妇人般露出失望或恼怒的神色,只是唇角微微逸出一丝冰冷的、略带嘲讽的笑意,那笑意却未达眼底,反而让其目光更显锐利。

“清漓,”她声音平和,语调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洞悉世事的穿透力,“你如今是皇帝,是这万里江山、亿兆黎民之主。我,既是你的生母,这皇太后的名分,便是天经地义,名正言顺。你要记住,这名分,不仅仅关乎我个人的荣辱安逸,更关乎你帝位的正统性与稳固性。”

她微微前倾身体,目光深邃地看着清漓,一字一句道:“若我的名分有瑕,不能正位中宫,将来史官笔下,便可借此大做文章,质疑你继承大统的正当性——一个连生母名分都无法在宫中得以正位的女儿,她的皇位,是否得来有疑?是否底气不足?是否……连最基本的孝道和人伦都无法周全?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敌人,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扑上来。所以,暂居王府可以,但这寿安宫,我必须进,而且要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进。不是你去‘请’,而是要让他们,‘求’着你,恭迎我入宫。”

清漓心中一震,仿佛被点醒了一般,立刻明白了母亲的深意。母亲看的,远比她更远,更透。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母女团聚,更是一场关乎皇权正统、关乎她统治根基的政治博弈和象征之战。母亲这是在用自己的“委屈”,为她铺路,为她立威!

“母后放心,”清漓郑重点头,眼神变得无比坚定,“女儿明白了!女儿绝不会让母后久等,也绝不会让任何人,有机会借此诋毁女儿继位的正当性!定让满朝文武,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恭迎母后入宫!”

林太后这才满意地微微颔首,端起手边侍女奉上的雨前龙井,轻轻呷了一口,姿态优雅从容,仿佛刚才谈论的并非关乎自身荣辱和王朝正统的大事,而是明日赏花该穿哪件衣裳一般风轻云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