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线拉回到刘备驻守新野,寄居在荆州集团董事长刘表麾下的时期。此时的刘氏集团,虽然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流浪创业”状态,但发展陷入了严重的瓶颈期。
公司现状可以概括为“三无”:
1. 无清晰战略: 每天除了练兵就是种菜,对于未来是北上抗曹,还是西取益州,完全没有清晰的路线图。CEO刘备本人也很迷茫,常对下属感叹:“公司规模小,人才少,品牌知名度不够,只能先苟着。”
2. 无核心产品: 关、张的武力算是“拳头产品”,但技术壁垒不高,曹操、孙权旗下都有同类型竞品。缺乏像诸葛亮后来发明的“连弩”、“木牛流马”那样的“专利技术”。
3. 无顶级人才: 管理层除了关、张、赵等几位原始合伙人,就是糜竺、孙乾这类处理行政和外交事务的干部。缺少一个能制定顶层战略、进行系统性产品研发的“首席技术官(CTO)”或“首席战略官(CSO)”。
用现代商业术语说,刘氏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草台班子”,靠着CEO的个人魅力和几位元老的执行力勉强维持,但缺乏持续增长的内在引擎和长期愿景。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人才引进”。一位名叫徐庶的谋士,因避乱来到荆州,化名单福,毛遂自荐加入了刘氏集团。徐庶相当于一位能力出色的“中层项目经理”,他一上任就帮刘备打了几个漂亮的小胜仗(挫败曹仁部队),证明了专业人才的价值。
刘备大喜过望,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缕光,对徐庶极为倚重。然而好景不长,曹操这位“行业猎头”兼“竞争对手”出手了。他得知徐庶是个人才,便模仿了当初挖关羽的策略,但手段更狠——他扣留了徐庶的母亲,逼徐庶来许都“入职”。
这对徐庶来说是致命的“竞业协议”和“道德绑架”。他不得不向刘备提交辞呈。刘备固然万分不舍,但他深知“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核心,他不能像曹操那样不择手段。他含着眼泪为徐庶送行,上演了一出“十里长亭相送”的悲情戏码。
这一送,反而送出了更大的机遇。
临别之际,徐庶心中愧疚,决定为刘备做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人才推荐”。他采用了最高明的“饥饿营销”策略:
· 第一步,抬高预期: 他先不说名字,只是感叹:“我才能低微,不堪大用。有一个人,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经理奇才。”
· 第二步,制造对比: 他形容自己与之相比,好比“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
· 第三步,吊足胃口: 他透露此人就在荆州本地,隐居隆中,号“卧龙”。但绝不轻易出山。
· 第四步,精准定位: 他将此人比作辅佐商汤的伊尹、辅佐周文王的姜子牙,明确其“王佐之才”的定位。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把刘备的好奇心和求贤欲吊到了顶点。一个能让徐庶自愧不如、堪比伊尹、姜子牙的顶级人才?这简直就是为他刘氏集团量身定做的“救世主”!
徐庶走后,刘备拿着这张写着“卧龙:诸葛亮,字孔明,躬耕于南阳”的“猎头推荐信”,心潮澎湃。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他创业生涯中,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人才投资”机会。他必须把握住!
【跨时空吐槽】
李世民(点评猎头艺术):“这徐元直,是个厚道人,也是个聪明人。他这一走,反而给刘备指了条明路。这‘饥饿营销’用得妙啊!先把诸葛亮的位格抬到天上,让刘备不得不去,不得不诚心去。比直接推荐,效果好了十倍不止!”
---
一顾与二顾:CEO的诚意与市场的观望
在确定了“招聘目标”后,刘备立刻启动了被他后世称为“三顾茅庐”的顶级人才引进计划。他带着他的两位原始合伙人——关羽和张飞,备足了“聘礼”(礼物),前往隆中这个“高级人才隐居地”。
第一次拜访(一顾茅庐): 结果吃了个闭门羹。
三人兴冲冲赶到,只见几间茅草屋,环境清幽。出来应门的只有一个书童,态度平淡。刘备恭敬地递上名片(名刺),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书童回答:“先生今早出门,归期未定。”
刘备追问:“去何处了?”
书童:“踪迹不定,不知何处。”
刘备再问:“要多久回来?”
书童:“归期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这场景,像极了初创公司CEO去挖角行业大牛,却连对方的面都没见到,只和一个冷淡的前台HR打了个照面。刘备只能悻悻而归,在路上还碰到一个名士打扮的人(诸葛亮的友人崔州平),聊了几句,更加觉得诸葛亮及其朋友圈都高深莫测。
第二次拜访(二顾茅庐): 做了更充分的准备,依然扑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