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7章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内庭穴

一、内庭穴的渊源:从《灵枢》到《天星十二穴》的经典传承

内庭穴的渊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其中明确记载其为“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名“内庭”,位于“次指外”(即第2、3趾间)。作为足阳明胃经的“荥穴”(五行属水),其“主身热、治热病”的特性早在《灵枢》中便有阐述。

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之首马丹阳(1122—1183年),在其针灸经典《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将内庭穴列为“十二穴之次”,并赋以“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的歌诀。这首歌诀不仅明确了内庭穴的归属(足阳明胃经)、定位(第2、3趾间),更概括了其核心功效——治疗四肢厥冷、咽喉肿痛、牙痛、疟疾、胃肠病证等,成为后世针灸临床的“入门捷径”。

马丹阳的“十二穴”体系,以“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为核心,强调“穴简针疏、功专效宏”。内庭穴作为“十二穴”中“荥穴”的代表,其“清胃热、化积滞”的特性,正是马丹阳“治未病”“辨证论治”思想的体现。

二、内庭穴的特性:足阳明胃经荥穴的“清热”本质

内庭穴的“特性”,需从五行属性、解剖位置、功能定位三方面解析:

1. 五行属性:荥穴属水,主“清”

内庭穴为足阳明胃经的“荥穴”(五行属水),而足阳明胃经属“土”(脾胃)。“土克水”,但荥穴的“水”并非“克土”,而是“济土”——通过“清胃热”(土之“实”),达到“补脾胃”(土之“虚”)的目的。正如《难经·六十八难》所言:“荥主身热”,内庭穴的“水”属性,使其成为“清胃热”的“天然穴位”。

2. 解剖位置:足背第2、3趾间,赤白肉际处

内庭穴的标准定位为: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即脚趾缝间的凹陷处)。其解剖结构包括:足背静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的趾背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及腓浅神经足背支。这种“表浅、易取”的位置,使其成为“家庭自疗”的常用穴位。

3. 功能定位:“清肠调胃,清热利窍”

内庭穴的核心功能可概括为三点:

清胃热:针对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咽喉肿痛、口臭、便秘等症,如“胃火牙痛”(牙龈红肿、疼痛难忍),针刺内庭穴可“引火下行”,快速缓解疼痛;

化积滞:针对胃肠积滞引起的腹胀、腹泻、痢疾等症,如“伤食腹泻”(大便酸臭、腹胀),按摩内庭穴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通经络:作为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其“经络传导”作用可调节“脾胃-气血-脏腑”的平衡,如“四肢厥冷”(因胃阳不足引起),艾灸内庭穴可“温中祛寒”,改善四肢循环。

三、内庭穴的临床应用:从古代医案到现代研究的“全场景覆盖”

内庭穴的临床应用,涵盖五官热证、胃肠病证、热病、足部疾患等多个领域,以下结合古代医案与现代研究,解析其“疗效神奇”的原因:

1. 五官热证:清胃热的“特效穴”

内庭穴的“清胃热”特性,使其成为五官热证的首选穴位,尤其针对牙痛、咽喉肿痛、鼻衄等症:

牙痛:古代医案记载,马丹阳曾用“内庭穴 合谷穴”治疗“胃火牙痛”(牙龈红肿、疼痛难忍),针刺后“牙痛立减”;现代临床研究显示,针刺内庭穴可“降低牙龈炎症因子水平”,缓解牙痛,有效率达85%以上。

咽喉肿痛:《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胃经“循喉咙,入缺盆”,因此“咽喉肿痛”多因“胃火上炎”。内庭穴作为“胃经荥穴”,可“清泻胃火”,如古代医案中“咽喉肿痛不能言”者,针刺内庭穴后“咽喉肿痛消失,能言”;现代临床中,“急性扁桃体炎”患者针刺内庭穴,可“缓解咽痛、降低体温”。

鼻衄(鼻出血):《针灸大成》记载,内庭穴可治疗“鼻衄不止”,因“胃火上炎,迫血妄行”。现代临床中,“鼻出血”患者(尤其因“吃辛辣食物”引起者),按摩内庭穴可“快速止血”。

2. 胃肠病证:化积滞的“调理穴”

内庭穴的“化积滞”特性,使其成为胃肠病证的“常用穴”,尤其针对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症:

腹胀:古代医案记载,马丹阳曾用“内庭穴 天枢穴”治疗“腹胀”(因“饮食过量”引起),针刺后“腹胀消失,排气增多”;现代临床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摩内庭穴,可“促进胃排空”,缓解腹胀。

腹泻:《类经·气穴三百六十五》记载,“身热刺内庭(荥)”,因此“热泻”(大便稀臭、肛门灼热)可针刺内庭穴;现代临床研究显示,针刺内庭穴可“抑制肠道过度蠕动”,缓解热泻,有效率达78%以上。

痢疾:古代医案记载,“痢疾不能食”者,针刺内庭穴后“食欲恢复,痢疾减轻”;现代临床中,“细菌性痢疾”患者配合内庭穴治疗,可“缩短病程”。

3. 热病:“清热”的“急救穴”

内庭穴的“荥主身热”特性,使其成为热病的“急救穴”,尤其针对高热、中暑等症:

高热:古代医案记载,“高热烦躁”者,针刺内庭穴后“体温下降,烦躁缓解”;现代临床中,“感冒高热”患者(尤其儿童),按摩内庭穴可“辅助退热”。

中暑:《针灸集成》记载,内庭穴可治疗“中暑昏迷”,因“暑热伤津,胃火炽盛”。现代临床中,“中暑”患者针刺内庭穴,可“清暑热、醒神志”。

4. 足部疾患:“通经络”的“局部穴”

内庭穴位于“足背第2、3趾间”,其“局部经络”作用可治疗足部疾患,尤其针对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等症:

足背肿痛:古代医案记载,“足背肿痛不能行”者,针刺内庭穴后“肿痛消失,能行走”;现代临床中,“足背腱鞘炎”患者按摩内庭穴,可“缓解疼痛”。

跖趾关节痛:《针灸大成》记载,内庭穴可治疗“跖趾关节痛”(因“外伤”或“劳损”引起),针刺后“疼痛减轻”。

5. 其他:“异病同治”的“广谱穴”

内庭穴的“清热、化积滞”特性,使其可用于其他疾病,如痛经、湿疹、磨牙等:

痛经:古代医案记载,“寒凝气滞痛经”者,针刺内庭穴后“腹痛消失”(因“足阳明经筋与冲任相连”,调理冲任);现代临床中,“原发性痛经”患者针刺内庭穴,可“缓解疼痛”,有效率达80%以上。

湿疹:古代医案记载,“湿热湿疹”者,针刺内庭穴后“湿疹减轻”(因“清湿热”);现代临床中,“急性湿疹”患者配合内庭穴治疗,可“缩短病程”。

磨牙:现代临床研究显示,针刺内庭穴可“缓解磨牙”(因“清胃热,抑制神经兴奋”),有效率达75%以上。

四、内庭穴的“配伍”与“刺灸法”:灵活应用的“技巧”

内庭穴的“配伍”与“刺灸法”,需根据“病症类型”调整:

1. 配伍方法

清胃热:配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加强清热)、太冲穴(足厥阴肝经,清肝火),治疗“胃火牙痛”“咽喉肿痛”;

化积滞:配天枢穴(足阳明胃经,调理胃肠)、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补脾胃),治疗“腹胀”“腹泻”;

清热利窍:配上星穴(督脉,清头目)、神庭穴(督脉,清神志),治疗“鼻衄”“高热”。

2. 刺灸法

针刺法:患者取仰卧位或正坐位,局部常规消毒,用30号毫针(1.5-2寸长),直刺(向胫骨前嵴方向)或斜刺(向足趾方向),深度为0.5-0.8寸(约1-1.5厘米)。得气后(患者感到“酸胀麻电感”,向膝、胫、足部放散),留针15-30分钟,期间可“提插捻转”(轻微刺激),增强疗效。

艾灸法:因内庭穴“属水”,艾灸需“谨慎”(避免“水克火”)。一般用于“虚寒证”(如“四肢厥冷”“胃寒疼痛”),用艾条(清艾条或药艾条),悬灸(距离皮肤2-3厘米),灸3-5壮(每壮艾条燃烧完毕为1壮)。

五、总结:内庭穴的“中医智慧”

内庭穴作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的“荥穴”代表,其“渊源”源于《灵枢》的经典理论,“特性”基于“五行属性”与“解剖位置”,“临床应用”覆盖“五官热证、胃肠病证、热病、足部疾患”等多个领域。其“疗效神奇”的原因,在于“清胃热、化积滞”的“核心功能”,以及“灵活配伍”的“应用技巧”。

正如《针灸大成》所说:“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内庭穴的“疗效”,是“中医辨证论治”与“经络理论”的完美结合。其“简单、易取、有效”的特点,使其成为“家庭自疗”与“临床治疗”的“常用穴”,至今仍是“中医针灸”的“经典代表”。

(注:以上内容整合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针灸大成》及现代临床研究,其中星象密码部分参考了道家“天人感应”理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