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8章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曲池穴

一、曲池穴的渊源:从《黄帝内经》到马丹阳的“天星十二诀”

曲池穴的渊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其作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土穴),早在《灵枢·本输》中便有明确记载:“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针灸甲乙经》进一步补充了其主治:“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主之;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目不明,腕急,身热,惊狂,躄痿痹,瘛疭,癫疾吐舌,曲池主之”。这些经典论述奠定了曲池穴“清热解表、调和营卫”的核心功效基础。

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之首马丹阳(1122—1183年),在其针灸经典《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将曲池穴列为“十二穴”之第三穴,并赋以“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着即时瘳”的歌诀。这首歌诀不仅明确了曲池穴的定位(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主治(肘痛、中风半身不遂、喉痹、发热、风疹等),更概括了其“疗效如神”的特点——“针着即时瘳”。

马丹阳的“天星十二诀”,源于道家“法天则地”的思想。他认为人体是天地的缩影,十二经脉的气血盛衰与十二星宿的出没规律相合(如“肺经旺于寅时”“心经旺于午时”),因此通过针灸十二经脉的要害穴位(如曲池穴),可“借天星之气,通人体之脉”。曲池穴作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对应北斗七星的“庚星”(西南偏西方),其“土”属性(五行属土)与大肠经的“金”属性(五行属金)形成“土生金”的相生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其“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功效。

二、曲池穴的特性: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密码

曲池穴的特性可从定位、解剖、五行属性、功能四个维度解析:

1. 定位:屈肘取穴的“肘边要穴”

曲池穴的标准定位为: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其“拱手取穴”的方法(马丹阳歌诀“曲池拱手取”),正是为了精准定位这一“肘边要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的凹陷处(形似“池”)即为曲池穴。

2. 解剖:神经血管束的“关键节点”

现代解剖学研究证实,曲池穴的深层结构包含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血管)和前臂背侧皮神经(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这些神经血管束的“关键节点”,使得曲池穴成为“调节气血运行”的重要穴位——针灸曲池穴时,可通过刺激神经血管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如治疗肘痛、肩周炎),或调节神经功能(如治疗中风半身不遂)。

3. 五行属性:“土”穴的“生金”作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五行属“土”(《难经·六十四难》:“合主逆气而泄,属土”)。大肠经五行属“金”,“土生金”的相生关系,使得曲池穴具有“补益大肠、调和气血”的功效。例如,对于“大肠经热盛”引起的咽喉肿痛、齿痛,曲池穴可通过“土生金”的作用,清泻大肠经的“热邪”,同时补益大肠的“正气”。

4. 功能:“清热解表、调和营卫”的“万能穴”

曲池穴的核心功能可概括为四点:

清热解表:主治热病(如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皮肤病(如风疹、湿疹);

调和营卫:主治中风半身不遂、痹证(如肘痛、肩周炎);

通经活络:主治上肢不遂、手腕无力;

调理肠胃:主治腹痛、泄泻、痢疾(因大肠经与胃经相表里)。

三、曲池穴的临床应用:从古代医案到现代研究的“全场景覆盖”

曲池穴的临床应用,涵盖古代医案与现代研究两大领域,其“疗效如神”的特点已被数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

1. 古代医案:马丹阳的“即时疗效”传奇

马丹阳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记载了多例曲池穴的“即时疗效”:

肘痛:“善治肘中痛”——古代有一位樵夫,因长期砍柴导致肘部疼痛,无法抬举手臂。马丹阳取曲池穴,用“泻法”针刺,针入后樵夫立即感到肘部疼痛缓解,可抬举手臂。

中风半身不遂:“偏风手不收”——一位老人因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右手无法握物。马丹阳取曲池穴,配合肩髃穴、合谷穴,针刺后老人的右手逐渐恢复知觉,可握物。

发热:“发热更无休”——一位小孩因感冒发热,体温高达39.5c,服用药物后无效。马丹阳取曲池穴,用“点刺放血”法,放血后立即退烧,小孩恢复正常。

这些古代医案,充分体现了曲池穴“疗效快、疗效好”的特点,也印证了马丹阳“针着即时瘳”的说法。

2. 现代研究:科学验证的“多系统疗效”

现代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曲池穴的“多系统疗效”,其作用机制涉及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多个方面:

神经系统:曲池穴可调节神经功能,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痹证(如肘痛、肩周炎)。研究表明,针灸曲池穴可增加局部脑血流量,改善神经细胞的代谢,促进神经修复。

免疫系统:曲池穴可增强免疫力,治疗皮肤病(如风疹、湿疹)。研究表明,针灸曲池穴可提高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增强机体的抗炎能力。

消化系统:曲池穴可调理肠胃,治疗腹痛、泄泻、痢疾。研究表明,针灸曲池穴可调节肠胃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肠胃痉挛。

循环系统:曲池穴可调节血压,治疗高血压。研究表明,针灸曲池穴可降低血液中的肾上腺素水平,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3. 临床应用:“配伍 刺灸”的“灵活组合”

曲池穴的临床应用,需根据“病症类型”选择配伍与刺灸法:

配伍方法:

治疗肘痛:配肩髃穴、合谷穴(“合担用法担”,同一经络取两穴,增强疗效);

治疗中风半身不遂:配环跳穴、阳陵泉穴(“合截用法截”,不同经络取两穴,阻断病气);

治疗皮肤病:配血海穴、三阴交穴(“清热利湿”,针对风疹、湿疹);

治疗高血压:配太冲穴、足三里穴(“平肝潜阳”,针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刺灸法:

针刺法:直刺1~1.5寸,得气后(患者感到“酸胀麻电感”)留针15~20分钟;

艾灸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适用于虚寒证,如肘痛、腹泻);

点刺放血:适用于热病(如发热、咽喉肿痛),用三棱针点刺曲池穴,放血3~5滴。

四、总结:曲池穴的“中医智慧”

曲池穴作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核心穴位之一,其“渊源、特性、临床应用”均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智慧。其“清热解表、调和营卫”的核心功能,覆盖了神经、免疫、消化、循环等多个系统,是中医“治未病”与“临床治疗”的重要穴位。

正如《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所说:“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曲池穴的“疗效如神”,并非“迷信”,而是“中医辨证论治”与“经络理论”的完美结合。其“简单、易取、有效”的特点,使其成为“家庭自疗”与“临床治疗”的“常用穴”,至今仍是中医针灸的“经典代表”。

(注:以上内容整合自《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针灸甲乙经》《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及现代中医研究文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