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茶香暖八岁 > 第13章 荣誉之后

重生茶香暖八岁 第13章 荣誉之后

作者:凝宝Ella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5 05:53:20

副县长那句看似随意却又意味深长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家小院里激起的涟漪,久久未能平息。

“和周围的茶农一起,搞点更有规模的名堂……”

这句话,在林国栋的脑海里反复回响。他带着满身疲惫却又无比振奋的心情回到家,将座谈会上受到表扬、以及副县长最后那句叮嘱,原原本本地讲给家人听时,全家人的反应先是巨大的惊喜和荣耀感,随即,便陷入了更深沉的思考。

“县长……县长真的这么说?”爷爷林大山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泛着红光。被县里的大领导当众表扬,这是他这个老茶农一辈子都没敢想过的事情!这不仅仅是面子问题,更是对他们家坚持的道路、对他一辈子手艺的最高肯定!

“是啊,爸!县长亲口说的!还说咱们坚持品质、互帮互助的精神值得学习!”林国栋的声音也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他感觉自己走路都轻快了几分。

母亲周芳和奶奶李秀英更是喜极而泣,觉得这些日子的所有辛苦和担忧,都值了。连小莉莉也感受到家里的喜悦气氛,跟着拍手欢笑。

荣耀的光环,实实在在地笼罩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接下来的几天,林家几乎成了附近几个村子的焦点。不仅之前求助过的茶农再次登门道谢,就连一些原本不熟悉的乡邻,路过时也会投来羡慕和敬佩的目光。林国栋在单位里,也明显感觉到同事们的态度更加热情,甚至带着几分刮目相看。

然而,狂喜过后,现实的问题接踵而至,而且比以往更加具体和迫切。

首先到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订单”。座谈会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没过两天,就有县里其他部门、甚至邻县通过熟人关系辗转找来的人,指名要买“林大山家的茶”或者“林业员在座谈会上说的那个茶”。需求量虽然单次不大,但加起来,远远超过了林家目前手工炒制的产能。

“国栋,这……这咋办?张科长要两斤,李主任介绍的朋友要一斤半……咱们库里满打满算就剩下三四斤好茶了,还得留着点应付可能的老客户。”周芳拿着林国栋带回来的、写满名字和需求的小纸条,又喜又忧。

“推掉肯定不行,都是托了关系来的,得罪人。”林国栋眉头紧锁,“只能跟人家实话实说,产量有限,得排队等下一批。下一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炒出来。”

产能瓶颈,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摆在了面前。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出现了:品质要求的提升。这些新客户,很多是听说了“领导称赞”的名声而来的,对茶叶的期望值自然更高。有人委婉地提出,希望茶叶的包装能更“像样点”,不能老是油纸包;有人则对茶叶的匀整度、干燥度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

“人家说了,咱们的茶味道是真好,就是……就是样子有点‘土’,送人不太好看。”林国栋转述客户意见时,有些无奈。他们一直专注于内在品质,对外在形式确实没太多讲究。

爷爷听了,有些不服气,但也无法反驳:“茶是喝的,又不是看的!咱的手艺都在味道里!” 但他也明白,既然要走市场,就得适应别人的规则。

压力,在荣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沉重。林家再次召开了家庭会议,但这次的气氛,与以往解决具体困难时不同,更多了一种“发展规划”的意味。

“爸,妈,县长那句话,我琢磨了好几天。”林国栋作为家里见识最广的人,率先开口,“‘搞点更有规模的名堂’,意思可能就是不能光靠咱们自家这点人手单打独斗了。你看现在,需求来了,咱们接不住,这就是问题。”

爷爷抽着烟,沉默了片刻,说道:“理是这么个理。可这‘规模’,怎么搞?咱们这茶,讲究的就是手艺火候,人多了,乱糟糟的,质量咋保证?” 他最核心的担忧,在于技艺的传承和品质的掌控。

周芳也担忧地说:“是啊,炒茶这活儿,看着简单,里面门道多。请外人来,万一学了去,或者做得不用心,不是砸了咱们自己的牌子吗?”

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思维与现代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林家现在面临的,正是从家庭作坊向更高级形态过渡的阵痛。

林薇安静地听着,她知道这是必然要经历的一步。她不能直接提出“合作社”或“雇佣制”这些超前的概念,但她可以引导家人思考“合作”与“分工”的可能性。

她拿起桌上包茶叶用的白纸和红纸,一边摆弄,一边用孩子的方式说:“爷爷炒的茶最香,就像……就像这红纸,是核心!妈妈包的茶叶最好看,最干净,就像这白纸,是门面!爸爸认识的人多,负责卖茶,就像……就像送信的邮递员叔叔!”

她将生产过程拆解成“核心技艺(爷爷)”、“品质把控和包装(妈妈)”、“市场销售(爸爸)”几个环节,暗示每个人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部分。

林国栋眼睛一亮,接过女儿的话头:“薇薇说得有道理!咱们不一定非要请人来学炒茶。可以这样,爸还是技术核心,负责最关键的火候把握。采摘、摊晾、揉捻这些前期工序,可以请信得过的人来帮忙,按咱们的标准做。芳儿你心细,就负责监督这些环节的卫生和质量。我呢,就专心跑外面,联系客户,了解需求。这不就是……初步的分工吗?”

这个思路,让爷爷和周芳的抵触情绪小了一些。不涉及最核心的炒制技艺外传,又能提高效率,似乎可行。

“那……请谁呢?”周芳提出了最现实的问题,“请外人,总是不放心。”

爷爷磕了磕烟灰,沉吟道:“真要请人,也得是知根知底的实在人。我看……你三姑家的大小子,人挺老实,手脚也麻利,就是家里地少,闲着呢。要不……叫他来试试?工钱咱们按天算,或者按采的茶青分量算?”

引入亲戚,这是中国乡村社会最常见的原始雇佣形式,基于血缘和地缘的信任。

这个提议,让家庭会议进入了更具体的讨论。请多少人?工钱怎么定?每天干多久?质量标准如何统一?一系列琐碎却至关重要的问题摆上了桌面。讨论变得热烈而具体,一家人仿佛真的开始规划一个小小的“企业”了。

就在林家初步达成“有限度扩大生产、尝试雇佣亲戚帮忙”的共识,并准备着手实施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大客户”,悄然上门了。

这天傍晚,一辆在这个小县城里极少见的、风尘仆仆的吉普车,停在了林家院门外。车上下来两个男人,一个四十多岁,穿着灰色的确良衬衫,干部模样;另一个年轻些,像是司机或秘书。

干部模样的男人敲了敲门,客气地询问:“请问,这里是林大山同志家吗?”

林国栋闻声出来,看到对方和门口的吉普车,心里一惊,连忙迎上去:“是的是的,请问您是?”

“哦,我是地区外贸局的,姓刘。”男人微笑着递上一张名片,“我们听说你们家的茶叶品质非常独特,想过来实地看看,了解一下情况。”

地区外贸局?!

这个名头,比县里的任何部门都更具冲击力!外贸,意味着走出县城,甚至可能……走出国门?

林国栋的心跳骤然加速,连忙将两人请进屋里。爷爷、周芳也都紧张起来,不知所措。

刘科长很随和,坐下后简单说明了来意。原来,地区外贸局正在积极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潜力的土特产品,尝试开拓出口渠道。他们是从县里某些渠道(很可能是那次座谈会的效应)听说了林家茶叶的名声,特意前来考察。

“我们主要是想看看茶叶的样品,了解一下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性。”刘科长说明来意,“如果确实有特色,符合要求,我们可以考虑帮助联系外面的渠道。”

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比供销社的收购、甚至比副县长的鼓励,都更接近“做大做强”的梦想!

林国栋强压激动,连忙让周芳取出最好的茶叶样品。爷爷亲自泡茶,娴熟的手法和对水温、时间的精准把控,让刘科长频频点头。

茶汤橙黄透亮,香气浓郁独特,刘科长细细品了一口,眼中露出赞赏的神色:“嗯!确实不错!香气很特别,口感醇厚,回甘也好。是纯手工制作的?”

“是的,全手工,一点机器没用。”爷爷自豪地回答。

刘科长又询问了茶园的管理、产量规模等情况。当听到目前全靠家庭手工,产量极其有限时,他微微蹙了下眉头。

“品质是没得说,很有特色。”刘科长放下茶杯,语气变得务实起来,“但是,林同志,如果要考虑外销,哪怕是小批量的试销,对产品的稳定性、包装的标准化,以及最重要的——持续供应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以你们目前的产量……恐怕很难满足最基本的订单需求啊。”

刘科长的话,像一盆冷水,让沉浸在兴奋中的林家人瞬间清醒过来。

外销的机遇前所未有,但对方提出的要求,也远远超出了他们目前的能力范围。稳定、标准、持续供应……这些现代化的商业词汇,与他们小而美的家庭作坊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送走刘科长后,林家小院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吉普车卷起的尘土渐渐落下,但每个人心中的波澜却无法平息。

外贸局的青睐,如同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在他们面前打开了一条缝隙,让他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门槛之高,也让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自身的渺小。

“稳定供应……持续能力……”林国栋喃喃重复着这两个词,感到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沉重。

爷爷看着自己的双手,第一次对自己的手艺产生了某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一个人,一双手,再厉害,又能炒出多少茶呢?

周芳和奶奶也忧心忡忡。

林薇看着家人凝重的表情,知道林家正站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是安于现状,满足于小有名气和县内市场?还是迎接挑战,冒着风险去尝试扩大规模,抓住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外销机遇?

这来自地区外贸局的“甜蜜的烦恼”,将如何影响林家刚刚达成的“有限扩大”计划?他们是否有勇气和能力,去跨越这道看似高不可攀的门槛? 未来的路,似乎清晰了一些,却也更加崎岖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