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柴髙已居首辅之位,若贸然与之对抗恐非良策。
冯劫面露难色。
若中丞不予理会尚好,倘若真要周旋,自己绝非其对手。
那人运筹帷幄之能,简直如有神助。
不可正面冲突,唯有徐徐图之。
你当察觉,柴中丞麾下并无多少亲信,多为太子旧部。
只要遏制其培植党羽之势,必能收奇效。
朝中众臣虽知中丞权势日盛,却也明白若无羽翼相护,终究是昙花一现。
冯劫对此颇有把握。
冯家虽暂被柴髙锋芒所掩,但根基深厚。
若非新政推行,这些盘根错节的官场关系还不会浮出水面。
柴髙正是洞察此节,方推行改制。
此事虽非朝夕之功,却需真心实意去经营。
如今纸张价格渐低,印刷之术也在筹备。
十数年后,必将涌现一批胸怀新思想的才俊。
不过这些谋划,他自然不会向冯去疾、李斯或蒙家透露。
治国之道,首在选贤任能。
他要做的,是借手中权柄播撒新思想的种子,最终缔造一个空前强盛的大秦帝国。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提升民生根本。
百姓饥寒交迫则科技难兴,社稷动荡不安则发展无望。
这或许正是柴髙改革屡受掣肘的根源。
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终究独木难支。
若能实现这番宏图,大秦崛起之势,又将给天下带来何等巨变?
这些变革需要循序渐进,扶苏的转变已然证明了一切。
在嬴政轻视的工匠群体中,同样蕴藏着宝贵的智慧。
柴髙的目标,正是开启民智。
然而眼下谈论这些为时尚早,当务之急是让百姓填饱肚子。
若让饥民读书,无异于痴人说梦,饥饿只会催生反抗。
所幸如今局势已不同以往,各地政策都在他的密切关注之下。
尽管交通不便,但文书传递尚且畅通。
为弥补消息滞后的弊端,柴髙已派人搜寻信鸽。
他记得汉朝便有了飞鸽传书,若能借此加快通讯,必能事半功倍。
《大秦令》虽已颁布,但仍需实地考察成效。
若效果不佳,或许该效仿后世,开办各类培训班。
待条件成熟,便可推行科举,广纳贤才。
在他设计的科举制度下,各门学科都将大放异彩。
但一切的前提,仍是解决温饱。
柴髙长叹一声,重重拍了下大腿,惹得夫人狠狠揪住他的耳朵。
“夫人饶命!为夫本想拍自己的腿,疼疼疼……我给夫人吹吹赔罪!”柴髙好不容易挣脱,为求自保,赶忙转移话题哄夫人开心。
一旁挑选丝线的两名媵妾掩嘴偷笑。
这般场景她们早已见惯,所幸夫君对女子极有耐心。
比如此刻,他替夫人揉腿的动作渐渐变了味,莫非又要“大战”一场?夫君样样都好,就是太过“胆大妄为”。
“夫人,若大秦半数孩童都能读书,你猜他们会如何?”柴髙搂着巴嫱,冷不丁冒出一句,气得夫人又要拧他耳朵。
他却突然转头望向门外——果然,贾雨村的喊声再度打断旖旎时光。
两名媵妾忍俊不禁,这位老大人向来只在院外嚷嚷,从不敢擅入内室。
若实在着急,他便差贴身丫鬟通传。
幸好这些丫鬟都是心腹,才免去许多尴尬。
夫君每次被打扰都垂头丧气,夫人甚至担心他憋出病来。
好在入夜后,他总有新奇花样,让她们领略闺房之乐。
果然不出所料,贾雨村那大嗓门又在外面嚷嚷起来。
不多时,一个面红耳赤的小丫鬟慌慌张张跑了进来。
知道了知道了,这老贾头总爱扫人兴致,改日定要好好治治他。
柴髙嘴上虽这么说,眼里却带着笑意。
三位夫人最清楚,自家这位爷发起火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犹记得那年咸阳出了个不肖子,地方官疏于管教,被他知道后当场就用皮鞭抽得那逆子皮开肉绽,险些闹出人命。
说来也怪,那事后大秦律法竟多了条新规——孤寡老人可由官府集中赡养。
这主意还是柴髙某夜梦醒时随手记下的,倒叫几位夫人对他刮目相看。
不过这位爷也有顽皮的时候,有次竟用墨笔给三位夫人画了黑眼圈,幸亏丫鬟机灵提醒,才没闹出笑话。
那晚他即兴作了五首打油诗,逗得满屋欢声笑语。
老贾头又鬼叫什么呢?要不是要紧事,看我不打断你的腿,让你孙子来顶替管家之职!这话他说过不止一次了。
贾雨村的孙子贾似道如今已长大成人,柴髙怜他祖孙不易,安排在中丞府做些文书差事。
老头倒不着急,总说等孙子成家后再来效力。
大人,出大事了!曹大人在前厅候了多时,说不敢劳动大人相迎,自作主张把人带来了。
好个曹天行!柴髙一拍大腿,这不是断了我表现的机会么?改日定要......等等,你说他还带了人来?几个?三个?四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