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娶妻,除报恩外,更有情义与担当;曹参与周勃虽性情迥异,却皆秉持底线,无愧天地良心。
“中丞大人问得犀利,可仍未解我等疑惑——您如何知晓我三人底细?”
“守得住底线之人,行事自会引人注目。
我留意的不止你们,还有萧何。
至于樊哙、夏侯婴,虽算豪杰,却不及你们。
”
**柴髙之言令众人愕然。
此人莫非真能通神?评语一针见血,尤其对韩信、曹参的剖析更是精准。
非是柴髙不急招揽萧何,亦非轻视樊哙、夏侯婴。
初入大秦,若急于培植党羽,必招猜忌。
如今借扶苏之名组建班底,嬴政自然鼎力支持,连擢升三人官职亦无半分迟疑。
“既通兵略,便给你们机会一展所长。
”柴髙执杯指向沙盘。
酒宴设于军议厅,众人边饮边布阵。
章邯为主帅,李戡、王赍为副,统领“匈奴”兵马;韩信三人率“秦军”应战。
此战关乎去留,若连沙盘推演亦不能胜,何谈立足?
柴髙予其一刻钟熟悉兵制。
然秦军新阵令三人瞠目——铁骑替战车,游骑代步卒,弓骑易 ** 手,唯后军仍留传统步兵与辎重。
双方秘布战阵,战场模拟匈奴突袭长城之局。
大秦的后卫军在紧急驰援途中遭遇匈奴骑兵的伏击,面对如此险境,韩信三人将如何应对?
掌握全军 ** 后,当柴髙呈上第一份军报时,韩信陷入沉思。
情报显示匈奴人避开城墙防御,从薄弱处突破边关。
与此同时,章邯收到的第一份战报称:大秦增援部队正在逼近,人数不详。
双方几乎同时获得对等情报,随即展开兵力调配。
在派遣斥候方面,韩信与章邯展现出不同风格:章邯依照秦军传统派出三队骑兵,韩信则派出五支侦察小队。
隐于幕后的嬴政与扶苏相视一眼,这位韩信确有过人之处。
仅凭其对情报的重视程度,就已占据先机。
果然,在双方斥候均有折损的情况下,韩信率先获取关键情报。
掌握敌情后,他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重骑兵隐蔽待命,仅以轻骑兵和弓骑兵护送中军及粮草辎重向预定战场移动。
当章邯补充侦察骑兵发现敌军动向时,不禁哑然失笑。
如此明显的诱敌之计若还看不破,岂非徒有虚名?但他深知己方孤军深入、缺乏补给的致命弱点。
此子不简单,竟使出与丞相相似的阳谋。
章邯汲取前车之鉴,仅派小股部队试探性进攻。
这般小规模接触自然难见成效,双方陷入对峙僵局。
扶苏,若你为章邯,当如何决断?始皇帝饶有兴致地发问。
扶苏沉思良久,虽与柴髙多次推演战局,却始终未能得出完美方案。
儿臣会选择撤军。
趁秦军未形成合围前迅速退出长城。
虽柴中丞言此乃战术成功而战略失败,但儿臣以为保全兵力方为上策。
始皇帝未置可否。
这个决定虽在意料之外,却让他欣慰地看到儿子已具备统帅应有的全局观。
唯一遗憾的是,这位继承人始终带着过于谨慎的战争观。
这次遭遇让章邯等人陷入两难,局面完全出乎意料。
按常理,秦军本该固守或迎击,此刻却反常后撤。
“他们主动退却,莫非在集结兵力?若真如此,对方将领恐怕能力有限。
”
“若全军压上,能否速战速决?但贸然出击恐遭夹击。
”
此地山势错综,纵有斥候也难以锁定敌军伏兵。
章邯决定效仿对手策略,先作试探。
他们对周边地形了如指掌,增派斥候并非难事,但绝不会坐视秦军安然撤退。
秦军似有所觉,突然停止后撤,据守山谷险要。
匈奴本可突袭,却顾忌敌方重骑可能潜伏,遂暂缓攻势。
章邯审时度势,既无胜算便果断撤军。
既然秦军设套,不妨以牙还牙。
果然,匈奴佯退时秦军轻骑追出,反被章邯埋伏的骑兵全歼。
此役双方互有损伤,秦军折损更甚。
秦军主将震怒,尽遣轻骑追击匈奴,却使步兵与辎重暴露无防。
此时章邯部队已确认周边无重骑埋伏,当即回师强攻步兵。
秦军步兵虽伤亡惨重仍死战不退,直至全军覆没之际,重骑与游骑忽从后方杀出——原来秦军重骑迂回包抄,但大局已定,匈奴成功劫得粮草。
章邯未及庆贺,忽见山谷粮车燃起熊熊烈火。
“中计了!速退!”匈奴主力在章邯率领下另寻蹊径突围,仅小股部队陷入重围。
“罢了。
”韩信望着远去的烟尘收兵,“敌将果决,穷寇莫追。
”
秦军虽失粮草,却已退至长城沿线。
在这片故土上,补给终将源源不断。
(
他们折损了一些轻骑兵,以及全部步兵和辎重部队,所幸成功击退了章邯率领的匈奴军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