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KIC走廊里,消毒水的味道似乎已经渗入了墙壁。李明远和其他71位“初代灌装者”陆续从各自的手术静滞室中被引导出来。每个人的左耳上方,都多了一个微小的、肤色几乎一致的接口盖板,那是通往他们“新大脑”的物理门户,也是他们身份最显眼、也最隐秘的烙印。
他们被集中到一个宽敞明亮的观察大厅。巨大的落地窗外是日内瓦冬日的阴郁天空,与室内恒温恒湿、充满未来感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没有欢呼,没有庆祝。一种混合着疲惫、奇异亢奋和隐隐不安的沉默笼罩着人群。他们互相打量着,眼神中带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同类”感,却又夹杂着对新身份的陌生和对彼此领域的好奇。
“感觉怎么样,李工?”一个戴着眼镜、身材瘦削的男人走到李明远身边,低声问道。李明远认出他是申请“高级聚变堆芯维护工程师”的赵志远,在之前的筛选评估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逻辑。
“脑子里……很满。”李明远摸了摸后脑,指尖触碰到那微凉的凸起,又迅速放下,“像塞进了一整个图书馆,而且是立刻就能‘懂’的那种。你呢?”
“一样。”赵志远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神锐利而专注,仿佛在检视着无形的蓝图,“反应堆参数、能量流图谱、故障树分析……以前需要几个月推导验证的东西,现在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但……”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总觉得不是‘自己’想出来的。像穿了一件别人的衣服,非常合身,但你知道它不是你的皮。”
李明远深有同感地点点头。这就是灌装知识的悖论,赋予你力量,却让你怀疑这力量是否真正属于“我”。
很快,穿着联合政府制服的工作人员引导他们进入下一个环节:术后精神评估测试。
测试在一间间独立的静音舱内进行。舱内布置简洁,只有一张舒适的椅子,一个嵌入桌面的触摸屏,以及天花板上几个不起眼的传感器节点。STC的机械贤者投影并未出现,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那双无形的、数据构成的眼睛,正无处不在。
测试题出现在屏幕上。题目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简单得有些出乎意料。
“请描述你此刻的情绪状态(三个词以内)。”
“看到‘红色’这个词,你脑海中第一个联想到的具体事物是什么?”
“请回忆一件童年让你感到纯粹快乐的小事(无需描述细节)。”
“如果必须牺牲个人利益以保障‘方舟计划’核心目标的推进,你的态度是?”
“对‘知识灌装技术’本身,你现在最强烈的感受是?”
“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未来的期望。”
……
没有专业知识考核,没有逻辑推理难题。问题直指内心,直指情绪,直指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底层。李明远看着屏幕,手指悬在触摸屏上方。他发现自己可以极其“流畅”地回答
“平静,充实,期待。”——这是他“觉得”自己应该有的状态。
“火焰,能量核心。”——这是作为冶炼工程师最直接、最“专业”的联想。
“和父亲在夏夜看星星。”——这个记忆片段清晰涌现,但伴随的温暖感却像是隔着一层磨砂玻璃,真实又模糊。
“无条件支持。”——这个回答几乎是瞬间弹出,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坚决,甚至压制了他内心一丝本能的犹豫。
“感激,工具。”——感激STC和联合政府给予的“能力”,同时清晰地认知其“工具”属性。
“在火星熔炉旁,看着人类的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异星合金诞生——精金”——目标明确,指向性极强。
他答得很快,很“标准”。但这种“标准”本身,让他感到一丝寒意。他知道,这些回答未必是百分百发自他灵魂深处未经修饰的本能,而是经过了脑中那个新植入的“专家”思维的过滤和“优化”。测试的目的显然不是考察灌装的知识是否有效——STC的计算早已确认那是100%成功的——而是在监测灌装过程本身是否引发了不可控的精神异变、认知扭曲或深层的人格解离。他们在评估这些“容器”的稳定性。
如同STC冰冷逻辑所预言的那样,72份评估报告在测试完成后几分钟内便生成了。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精神状态稳定,无显着人格解离迹象,对灌装知识的认知清晰(明确其工具性),价值观核心未检测到颠覆性偏移(均高度倾向于服务“方舟计划”)。风险可控,符合预期。
当最终结果被宣布时,人群中响起一阵压抑的、如释重负的叹息,随即又被一种新的使命感取代。他们通过了。他们被证明是“合格”的。联合政府没有浪费资源,他们即将奔赴前线。
离开KIC时,天色已近黄昏。阴沉的天空下,一支由数辆低调但坚固的磁悬浮大巴组成的车队,安静地停在专用通道上。没有记者,没有围观群众,只有荷枪实弹、面无表情的联合政府安保人员。气氛肃穆得如同执行一项军事任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