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43年2月中旬
日内瓦联合政府总部地下深层 - 知识灌装中心 (KIC) - 一级生物静滞手术室
空气冰冷,带着消毒剂和精密润滑油的混合气味。银白色的墙壁散发着柔和但毫无温度的光线。这里不像医院,更像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精密工厂车间,只是“加工”的对象是人类的大脑。
知识灌装的申请通道开启不到两周,全球数据库便涌入了超过两千万份申请。巨大的诱惑——无需漫长苦读,瞬间成为顶尖领域的专家——像致命的蜜糖,吸引着渴望一步登天者、怀才不遇者、以及少数真正心怀“方舟计划”使命感的理想主义者。
筛选过程,如同一道道冰冷的闸门,将汹涌的人潮层层过滤。
系统首先无情地剔除了所有不符合“方舟计划核心紧缺技术领域”的申请。想瞬间成为艺术大师?历史学家?金融操盘手?系统冰冷的提示:“申请领域不符合知识灌装适用范围。”
紧接着是年龄、基础学历、犯罪记录、精神疾病史的筛查。未成年人?直接驳回。毫无相关领域基础(如申请高级聚变工程师却只有高中物理水平)?驳回。有严重犯罪记录或未经治愈的精神疾病史?驳回。仅仅这一步,就筛掉了超过95%的申请者。
通过初筛的申请者,被接入高度复杂的VR心理评估系统。场景模拟涵盖高压工作环境、伦理困境抉择、面对未知恐惧的反应、对灌装知识的态度(是视为工具还是视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等等。系统通过分析其生理指标(心跳、皮电、脑波)、决策逻辑和潜意识反应,评估其心理稳定性、抗压能力、价值观以及对“灌装”可能带来的身份认同改变的潜在接受度。任何显示出极端功利主义、潜在反社会倾向、或对灌装知识表现出过度依赖或神秘化崇拜的个体,都会被标记甚至淘汰。
动机审查委员会(由心理学家、伦理学家、资深工程师组成)进行视频或面对面访谈。问题尖锐,“你为什么认为自己有资格接受灌装?”“你认为灌装的知识和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知识有何本质区别?”“如果灌装后,你发现自己无法超越这些知识进行创新,你会如何应对?”“你是否理解并完全自愿承担所有潜在风险?”委员会试图剥离申请者冠冕堂皇的说辞,洞察其最真实的驱动力——是为人类存续贡献力量,还是仅仅为了个人地位和财富的跃迁?强烈的利己主义动机并非绝对禁止,但必须与足够的能力和心理韧性相匹配。
最后一份名单,大约只有数百人,被呈交给新成立的“知识伦理监管委员会”。李静部长和让·杜邦顾问的目光如同手术刀,审视着每一份档案和评估报告。他们的否决权是绝对的。
“这个人,评估显示他在‘知识所有权’测试中表现出明显的模糊性,潜意识里倾向于认为灌装知识就是‘自己的’能力。有潜在滥用和轻视学习过程的风险。否决。” 李静指着屏幕上的一个名字,语气不容置疑。
“这个申请者,背景审查显示他与一个主张‘技术至上、淘汰低效自然人’的边缘组织有间接联系。风险过高。否决。” 杜邦补充道。
他们像最苛刻的守门人,严防死守任何可能侵蚀人类精神内核的缝隙。
最终,只有七十二人通过了这地狱般的筛选。他们来自全球各地,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具备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至少达到硕士或同等实践经验水平),心理评估显示坚韧、稳定,动机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符合“方舟计划”需求,并获得了伦理委员会的最终放行。他们被赋予了一个共同的代号,“初代灌装者”。
李明远(代号 G-042),一位原本在蓝星联合钢铁集团工作、拥有扎实材料学基础但始终无法突破STC异星冶金学壁垒的工程师,此刻正躺在手术台上。他是第一批接受灌装的受试者之一,领域,异星材料冶炼工程专家(高级)。
手术室内只有极少数必要人员,一位负责监督全流程的人类神经外科主任(主要职责是确认机器操作无误并在极端情况下接管),两位伦理委员会指派的观察员(全程录像并记录),以及STC远程监控数据流的机械贤者投影(悬浮在角落,静默无声)。
没有传统的麻醉师。李明远只接受了局部头皮麻醉和强效镇静剂,意识保持清醒但极度放松。这是伦理要求——受试者必须全程知晓并体验这一过程。
“G-042,李明远,身份确认。手术即将开始,请保持放松,有任何不适请立即告知。” 神经外科主任的声音通过头盔内置的通讯器传来。
李明远感到头部被一个复杂的环形金属框架轻柔但牢固地固定住。高精度扫描束无声地扫过他的头颅,在中央主屏幕上构建出他大脑的实时三维模型,目标区域——左侧颞顶叶交界处的一个微小节点被高亮标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