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联合政府总部,核心决策厅 2043年2月13日
窗外,日内瓦湖在冬日的薄雾中泛着清冷的光。城市里,农历新年的红色装饰尚未完全撤去,零星的爆竹声偶尔透过厚重的隔音玻璃传来,提醒着节日的气息。然而,在这座象征着人类最高权力与责任的大厦核心,空气却凝重得如同铅块。巨大的环形会议桌旁,数十个全息影像与实体身影交错,将宽敞的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
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压力。资源,这个如同勒紧人类文明脖颈的绞索,虽然因火星“普罗米修斯熔炉”的初步运转和小行星带开采机器人的投入而稍显松动,但远未达到令人喘息的程度。更大的焦虑,来自那日益逼近的、名为“宇宙融合”的未知深渊,以及来自裂缝彼端、名为“泰伦”的恐怖阴影。人类的时间,太少了。
此刻,会议的主题并非资源调度,也非军事部署,而是一项足以颠覆人类文明根基的提案——知识灌装。
回溯2037年12月
5年前,当STC——那个承载着失落宇宙无尽知识宝库的金属立方体——首次向当时的联合政府高层揭示其核心解决方案时,引起的震动不亚于第一次泰伦战争警报。
“认知提升方案:基于成熟脑机接口技术,定向灌装特定知识模块至受体大脑皮层,实现即时知识获取与理解。” STC那毫无起伏、带着独特金属质感的合成音在当时的秘密会议上响起,投影出的机械贤者形象目光如炬。“效率提升率预估:基础技术领域,87.6%;高级工程领域,73.2%;理论物理领域,58.9%。显着缩短个体知识积累周期,加速文明技术跃迁。”
会场一片死寂。彼时,人类刚从第一次泰伦战争的惨烈中缓过气来,利刃号的悲壮自毁与南极冰原上的惨烈牺牲,让所有人都深刻体会到了技术代差的绝望。STC提供的海量技术蓝图,如同天书,即使是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也需要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去理解、验证、转化。建造千黯号,改造火星,建立巴别塔和冥王星前哨……每一项工程都步履维艰,每一步都像是在攀登珠穆朗玛峰。
效率,成了悬在人类文明存续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STC的方案,像是一剂强效但充满未知副作用的猛药。
反对的声音立刻尖锐地响起。伦理学家痛斥这是对“学习”这一人类本质的亵渎,是对个体思想自由的终极侵犯。教育家忧虑这会彻底摧毁教育体系,扼杀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心理学家则警告大规模意识干预可能带来的群体性心理崩溃或不可预测的社会失序。更有人将其与科幻作品中的“思想钢印”相提并论,恐惧一旦闸门打开,灌装的内容将不再局限于知识。
“效率的提升,不能以牺牲人类的灵魂为代价!”一位当时的资深人文顾问激动地拍桌。
然而,支持者同样坚定。军事指挥官们(包括当时的英德里克)目睹了利刃号上年轻船员们以血肉之躯对抗星海巨兽的惨烈,他们需要能迅速理解并操作STC提供先进武器的士兵和工程师。工程主管们看着火星改造计划那令人绝望的百年甚至千年时间表,他们需要能立刻投入熔炉建设、精通异星地质与材料学的专家。科学家们面对浩如烟海却难以解读的异宇宙物理定律,他们需要缩短那令人窒息的摸索过程。
“诸位,我们讨论的不是哲学沙龙,而是生存!”一位当时负责深空工程的部长声音嘶哑,“泰伦不会给我们一百年去慢慢学习!宇宙裂缝对面的威胁,更不会!STC的方案,是目前唯一能让我们在灾难再次降临前,拥有自保之力的途径!我们需要的是能立刻拿起武器、建造堡垒、理解敌人的战士和工匠,而不是需要花二十年培养的‘完整人格’!”
争论持续了数月。最终,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联合政府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冻结该提案,列为最高机密,同时投入巨资进行极其严格、小规模、高度可控的临床前研究与伦理风险评估。STC被要求提供所有技术细节与潜在风险报告,并协助建立最严苛的监管框架。这项研究,在绝密状态下,持续了八年。
十年后的今天,那扇被谨慎冻结的大门,在更严峻的形势下,被重新推到了开启的边缘。会议桌上,争论的核心人物依然鲜明。
支持方
国防部代表,史密斯将军,肩章闪亮,面容刚毅。他的全息影像异常清晰。“各位,看看冥王星传回的数据!‘守望者’基地的建造速度远远落后于计划!为什么?因为我们需要能理解STC提供的轨道防御平台图纸、能操作那些自动化组装臂的技术工人!把他们从学校培养出来?等他们毕业,虫族的利爪可能已经撕开木星轨道了!知识灌装,是提升我们整体战备水平的唯一快速通道!我支持在严格监管下,优先对关键军工岗位人员进行定向灌装,仅限于工程操作、武器维护等特定领域知识。” 他语气斩钉截铁,目光扫过全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