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270章 —安心

莹火虫下的星光 第270章 —安心

作者:蝶舞轻薇薇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8:06

暮色像一层轻柔的茧,将沈知言工作室的窗棂裹住时,他才从指尖的丝线里抬起头。窗外的梧桐叶被晚风卷着,簌簌落在青瓦上,混着案头沉香的余韵,竟让人想起下午在平江路深处,苏曼卿那间摆满绣绷的小屋里,檐下风铃叮咚的声响。

他起身,走到靠墙的木架旁,小心翼翼地取下那个铺着素色锦缎的长方木盒。盒盖打开的瞬间,几缕细碎的丝线随着气流轻轻晃动——那是《牡丹图》的残片,已经在他这里放了三个月。三个月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对着这些碎片出神,断裂的针脚像一道道结痂的伤口,褪色的丝线在光线下泛着陈旧的黄,尤其是那朵盛放的姚黄,花瓣边缘缺了一大块,露出底下泛黄的绢本,像美人脸上一道难以遮掩的疤痕。之前每次触碰,他心里总有种莫名的惶惑,仿佛手中的不是绣品碎片,而是一段脆弱到一触即碎的时光,生怕自己的一丝不慎,就会让这仅存的痕迹彻底消散。

但今天不同。指尖落在那片带着淡粉晕染的花瓣残片上时,沈知言感觉到的不是以往的沉重,而是一种罕见的安心,像有一汪温水,缓缓漫过心底那些紧绷的褶皱。这种安心,分明是下午与苏曼卿见面时,一点点在心里扎下根来的。

他还记得,推开苏家那扇雕花木门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预想中挂满成品绣品的墙壁,而是院子里一架长得正盛的木香花,细碎的白色花瓣垂下来,香气清冽又绵长。苏曼卿就坐在木香花架下的竹椅上,手里握着一枚绣绷,绷上是半朵刚起针的白梅,银针在她指间翻飞,动作流畅得像呼吸一样自然。听到脚步声,她抬起头,眼里没有丝毫生疏的客套,反倒像见了多年未见的老友,笑着起身:“沈先生,久等了。”

她的声音温软,带着江南女子特有的软糯调子,却又透着一股利落的底气。沈知言之前只在业内的画册上见过苏曼卿的作品,那些苏绣以针代笔,以线着色,尤其是她笔下的花卉,鲜活得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绣缎上滴落露水,因此总以为她该是个心思细腻到极致,甚至有些孤僻的人。可眼前的苏曼卿,穿着一件月白色的棉麻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纤细却有力的手腕,指尖带着淡淡的丝线味道,言谈间没有半分架子,反倒透着股烟火气。

“我听伯父提起过您,说您修复古绣,是把心都沉进去了的。”苏曼卿引他进屋,顺手给她倒了杯新沏的碧螺春,茶汤清澈,带着雨后茶山的清新,“您这次来,是为了那幅《牡丹图》吧?”

沈知言有些意外,随即点点头:“没想到苏小姐也知道这幅绣品。”

“何止是知道。”苏曼卿笑了笑,转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泛黄的线装书,翻开其中一页,里面夹着一张老照片,“这是我祖母年轻时的作品。她当年最得意的就是这幅《牡丹图》,姚黄魏紫,用的是‘套针’和‘施针’结合的技法,花瓣的晕染,是用了二十四种色线渐变的。”

沈知言凑近去看,照片上的绣品完整无缺,那朵姚黄开得恣意张扬,花瓣层次分明,丝线的光泽在镜头下流转,仿佛能让人闻到牡丹特有的馥郁香气。他心里一动,指着照片上姚黄花瓣的边缘:“我之前研究残片,发现这里的针脚很特别,每一针都斜着嵌入,却又不露痕迹,像是……”

“像是自然晕开的颜色。”苏曼卿接过他的话头,眼里闪过一丝赞许,“这是我祖母独创的‘晕针’,在套针的基础上,把线的松紧度控制到极致,才能让颜色过渡得如此自然。可惜,这种针法,到我母亲那一代就已经快失传了,我也是翻了很多老笔记,才慢慢琢磨出来一些门道。”

说到这里,她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惋惜,却又很快振作起来:“不过沈先生,您能注意到针脚的细节,说明您是真的懂它。很多修复师只想着把碎片拼起来,补好缺损,却忽略了每一针背后的心意。古绣不是死的物件,它是绣者的心血,是当时的时光,修复它,不光是技术,更是要读懂它的脾气。”

沈知言心里猛地一震。这话,恰恰说到了他这三个月来的困惑。他修复过不少古绣,从宋代的缂丝到清代的京绣,每一次都能凭借精湛的技艺将破损处修补得天衣无缝,可唯独这幅《牡丹图》,让他迟迟不敢下手。他能拼好碎片的位置,能找到相似的色线,能模仿大致的针脚,可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从绣品里透出来的、鲜活的生命力。他怕自己补上去的部分,会像一道生硬的补丁,破坏了原有的气韵。

“我就是怕……”沈知言迟疑着开口,“怕补得不好,反而糟蹋了它。尤其是那朵姚黄的缺损处,正好是花瓣最饱满的地方,颜色的渐变、针脚的疏密,稍有不慎,就会显得刻意。”

“我明白。”苏曼卿点点头,拿起桌上的一枚银针,在指尖转了个圈,“我祖母常说,绣花先绣心。她绣那朵姚黄的时候,正是家里最顺遂的日子,所以针脚里都带着一股子舒展的劲儿。您看这残片上的针脚,每一针都很有力,却又不张扬,像是春风拂过花瓣时的样子。”

她起身,从里屋拿出一个旧绣绷,绷上是一小块残破的绣片,上面也是牡丹的一角,针法和《牡丹图》如出一辙。“这是我祖母当年练习时的废片,您看这里,”她指着绣片上一处颜色略深的地方,“这里本来绣错了一针,她没有拆掉,而是顺着那针的方向,补了几针,反倒成了花瓣上的一道自然阴影。这就是绣者的巧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带着灵气的。”

沈知言凑近细看,果然,那处“错针”被巧妙地融入了整体,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反而让花瓣多了几分立体感。他忽然想起自己修复过的那些古绣,总是力求“完美”,把所有的“瑕疵”都修补干净,却忘了,真正的匠心,往往藏在那些不刻意的细节里。

“修复不是复制,是延续。”苏曼卿的声音轻轻传来,像一缕清风,吹散了沈知言心头的迷雾,“您不需要把它补得和原来一模一样,您要做的,是读懂它原本的气韵,然后用您的针脚,让这份气韵继续走下去。就像一棵树,断了枝桠,再长出来的新枝,虽然不是原来的样子,却依然带着这棵树的风骨。”

沈知言沉默了很久,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口袋里随身携带的一枚旧银针——那是他入行时,师父送给他的,师父说,修复师的手,要稳,心要静,要让每一针都带着对古物的敬畏。以前他以为,敬畏就是小心翼翼,就是不敢有丝毫改动,可今天听苏曼卿一说,他才明白,真正的敬畏,是读懂它,理解它,然后用自己的专业,让它以另一种方式“活”过来。

“苏小姐,多谢。”他抬起头,眼里的惶惑已经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通透的平静,“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苏曼卿笑了,眼里的光芒像极了她绣绷上的白梅,干净又有力量:“沈先生本来就懂,只是需要有人点透而已。您放心去做,若是遇到针法上的疑问,随时可以来找我。我这里有我祖母的笔记,上面记着不少关于‘晕针’的细节,或许能帮到您。”

后来,他们又聊了很多,从苏绣的历史聊到针法的演变,从各自入行的经历聊到对古绣传承的看法。苏曼卿说起自己小时候,跟着祖母在院子里学绣,祖母手把手地教她穿针引线,告诉她每一种丝线的脾气,每一种针法的妙处;沈知言则说起自己第一次修复古绣时的紧张,说起那些在深夜里对着残片反复琢磨的日子。他们像是两个在同一条路上行走的人,虽然出发的方向不同,却有着同样的执着和热爱。

临走时,苏曼卿送了他一小盒丝线,都是她按照古法染制的,颜色温润,光泽柔和。“这是我仿照祖母当年的配方染的,您试试,或许能用在《牡丹图》上。”她递过丝线盒时,指尖不经意地碰到了沈知言的手,两人都微微一顿,随即相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此刻,沈知言将那盒丝线放在案头,打开来,里面的色线排列得整整齐齐,其中就有那二十四种渐变的黄色,从浅到深,像极了夕阳下牡丹花瓣的颜色。他拿起一片《牡丹图》的残片,那是姚黄花瓣的一角,边缘的针脚细密而有力,正如苏曼卿所说,带着一种舒展的灵气。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先去拼凑碎片的位置,而是静下心来,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苏曼卿描述的画面:木香花架下,一位老人握着绣针,指尖翻飞,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阳光透过花叶的缝隙,洒在绣绷上,丝线在光线下泛着温暖的光泽。那一刻,绣者的心意,仿佛顺着时光的河流,缓缓流淌到他的心里。

再睁开眼时,沈知言的眼神里没有了丝毫犹豫。他拿起一枚银针,穿上一根淡黄色的丝线,指尖稳稳地落在绢本上。银针穿过绢丝的瞬间,没有了以往的迟疑,反而多了一种从容。他不再去刻意模仿每一针的位置,而是顺着原有针脚的气韵,让新的丝线自然地延续下去。

绣绷上,残破的花瓣渐渐有了生机。新补的针脚与旧的针脚交织在一起,不仔细看,几乎分辨不出哪里是原有,哪里是修补。那些曾经让他头疼的缺损处,此刻仿佛成了自然的留白,被他用细腻的针法填补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古绣的沧桑感,又延续了它原本的气韵。

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工作室里只亮着一盏昏黄的台灯,灯光洒在绣绷上,丝线的光泽在灯光下流转,像有生命一般。沈知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听不见窗外的风声,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指尖的银针和丝线,以及心中那份前所未有的安心。

他知道,这种安心,来自于苏曼卿的那些话,来自于对绣者心意的理解,更来自于对自己技艺的笃定。以前,他总觉得修复古绣是一场与时光的博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可现在他明白,修复古绣更像是一场与时光的对话,你读懂了它,它便会对你敞开心扉,让你带着它,走过更长的岁月。

指尖的针脚越来越流畅,姚黄的花瓣在绢本上慢慢舒展,仿佛真的要在夜色里绽放开来。沈知言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浅浅的笑意。他想起苏曼卿说过的,绣花先绣心。此刻,他的心里没有了杂念,只有对这幅《牡丹图》的敬畏,对苏绣技艺的热爱,以及一种莫名的期待——期待着当这幅残破的绣品重获新生时,苏曼卿看到它,会露出怎样的笑容。

沉香的余韵在空气中弥漫,与丝线的味道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气息。沈知言继续绣着,银针在他指间翻飞,像一只轻盈的蝶,在绢本上起舞。他知道,今夜或许又要熬夜,但他不再觉得疲惫,反而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力量。因为他明白,自己修复的不仅仅是一幅古绣,更是一段即将被遗忘的时光,一份珍贵的匠心传承。

夜色渐深,工作室里的灯光却依旧明亮。那幅《牡丹图》的碎片,在沈知言的手中,一点点重聚,一点点焕发生机。而他的心里,那份安心如同窗外的月光,温柔而坚定,笼罩着每一针,每一线,也笼罩着这段因古绣而结缘的,温暖时光。他知道,只要心里有这份理解和敬畏,无论遇到怎样的残破,他都能让那些沉睡的针脚,重新在绢本上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窗外的月色渐渐爬上窗棂,像一层薄薄的银纱,轻轻覆在沈知言的绣绷上。他手中的银针依旧在绢本上流转,只是动作间多了几分随性的舒展,不再像往日那般刻意紧绷。案头那盒苏曼卿送的丝线,已被他用去了大半,尤其是那几种过渡自然的黄色,恰好填补了姚黄花瓣的缺损,新线与旧线在光线下交融,竟生出一种时光沉淀后的温润质感。

他停下针,抬手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目光落在绣绷上那朵渐渐完整的姚黄上。原本缺失的花瓣边缘,此刻已被细密的“晕针”填满,每一针都顺着旧有针脚的走向,松紧有度,颜色从浅鹅黄过渡到深蜜黄,恰如苏曼卿祖母笔记里记载的那般,“如露染花瓣,自然天成”。沈知言指尖轻轻拂过补绣的地方,触感与旧绢融为一体,没有丝毫突兀,仿佛这缺损从未存在过,又或者,这缺损本就是为了等待今日的填补,让时光在针脚间完成一场温柔的接力。

桌角的青瓷茶杯早已凉透,杯底沉淀着几片舒展的碧螺春叶,那是下午在苏曼卿家中喝剩的茶,他竟忘了续水。此刻鼻尖萦绕的,除了沉香的醇厚,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丝线香气,那是苏曼卿染线时特有的味道——混合着草木的清香与染料的温润,像极了她院子里木香花的气息。沈知言忽然想起,苏曼卿说起染线时,眼里闪烁的光芒,她说,古法染线最是磨人,要反复浸泡、晾晒,还要根据天气调整时间,一点都急不得,就像绣花,心浮气躁是绣不出好东西的。

那时他只觉得这话透着匠人的执着,此刻亲自动手,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他之前找过不少现代染制的丝线,颜色虽相近,却总少了几分灵气,要么过于鲜亮,破坏了古绣的陈旧感;要么过于暗沉,显得死气沉沉。而苏曼卿送的这些线,像是从时光里走出来的一般,带着自然的肌理和柔和的光泽,与百年前的旧绢相得益彰。这大概就是“懂”的力量,懂绣品,懂针法,更懂每一件器物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坚守。

沈知言重新拿起银针,这次他要修补的是魏紫花瓣上一处断裂的针脚。那处断裂很是刁钻,恰好卡在花瓣的褶皱处,旧针脚又细又密,稍不留意就会打乱整体的纹路。他想起苏曼卿给他看的那片练习废片,想起她那句“修复不是复制,是延续”,便不再执着于复刻每一针的位置,而是静下心来,感受旧针脚里藏着的力道——那是一种沉稳中带着灵动的劲儿,像是绣者绣到兴起时,手腕微微一旋,便让花瓣有了迎风而动的姿态。

他深吸一口气,银针穿线,指尖微旋,丝线顺着褶皱的弧度嵌入绢本。一针,两针,三针……新的针脚像水流一般,顺着旧针脚的脉络缓缓铺开,将断裂的地方温柔衔接。当最后一针收尾时,沈知言忽然觉得,这针脚里仿佛也有了自己的心意,不是刻意模仿,而是带着对绣者的理解,对苏曼卿提点的感念,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窗外的风声渐渐停了,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夜鸟啼鸣,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沈知言的工作室里,只有银针穿梭绢本的细微声响,那声音细碎而规律,像时光在耳边轻轻低语。他又补了几处细小的缺损,不知不觉间,天已泛起了鱼肚白,东方的天际染开一抹淡淡的橘红,将工作室的墙壁映得温暖起来。

他终于放下针,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和手腕。晨光透过窗户,洒在绣绷上,那幅《牡丹图》已褪去了之前的残破模样,姚黄魏紫次第绽放,花瓣层层叠叠,带着几分慵懒的舒展,仿佛刚从晨露中苏醒。那些曾经让他辗转反侧的缺损,此刻都成了恰到好处的点缀,让整幅绣品既有古物的沧桑,又有新生的鲜活。

沈知言的目光落在姚黄花瓣最饱满的地方,那里正是他用苏曼卿送的丝线补绣的核心区域。阳光之下,丝线的光泽流转,与旧线完美融合,竟让人看不出一丝修补的痕迹,只觉得那朵牡丹,比照片里的还要多了几分气韵。他的心里,那种安心的感觉愈发浓厚,像被晨露浸润过的土壤,踏实而温暖。

他想起下午离开时,苏曼卿站在木香花架下,笑着对他说:“沈先生,期待看到它重焕生机的样子。”那时他还只是点头,心里虽有触动,却仍有几分不确定。而此刻,他忽然无比期待与苏曼卿再次见面,想让她看看,这幅承载着她祖母心血的《牡丹图》,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找回了遗失的时光。

沈知言走到案前,小心翼翼地将绣绷收起,放进铺着锦缎的木盒里。他拿起那本苏曼卿借给他的祖母笔记,指尖摩挲着泛黄的纸页,上面是娟秀的字迹,记满了针法的心得和染线的配方,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一位老人对苏绣的执着与热爱。他忽然觉得,古绣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像苏曼卿的祖母,将技艺藏在针脚里;像苏曼卿,从老笔记里重拾遗失的针法;又像他自己,用修复的手艺,让这些古老的绣品得以延续。他们都是时光的摆渡人,用匠心,将那些即将被遗忘的美好,一点点传递下去。

晨光越来越亮,透过窗棂,照亮了工作室的每一个角落。沈知言给自己泡了一杯新的碧螺春,茶汤清澈,香气袅袅。他坐在窗前,看着杯中舒展的茶叶,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笑意。心里没有了往日的焦灼与惶惑,只剩下满满的平静与期待。他知道,《牡丹图》的修复还未完全结束,但他已不再着急,因为他明白,好的修复,需要时间,更需要一颗懂得等待与尊重的心。

而这份安心,终将伴随着每一针每一线,让这幅百年古绣,在时光的长河里,继续绽放属于它的光彩。或许再过些日子,当他带着修复完整的《牡丹图》再次走进苏家的木香花院,苏曼卿看到那朵重获新生的姚黄时,眼中也会露出如他此刻一般,温暖而明亮的笑容。那笑容里,会有对祖母的思念,对技艺的敬畏,更有对传承的欣慰——就像此刻,他心中涌动的所有情绪一样,纯粹而真挚。

晨光彻底漫进工作室时,沈知言才惊觉自己竟一夜未眠。眼底虽有淡淡的青影,心头却无半分倦意,反倒像被晨雾涤荡过一般,清明而通透。他将那杯温热的碧螺春一饮而尽,茶味清冽,顺着喉咙滑下,唤醒了周身的感官。窗外的梧桐叶上还凝着晨露,阳光穿过叶片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是绣品上未曾完工的碎锦,带着几分随性的诗意。

他重新取出《牡丹图》的绣绷,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将其轻轻置于窗前的案几上。晨光斜斜地洒在绢本上,那些补绣的针脚在光线下愈发清晰,却又与旧有针脚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分不清彼此。沈知言俯身细看,魏紫花瓣的褶皱处,他昨日补的几针正顺着旧线的弧度自然延展,像是原本就长在那里一般,没有丝毫刻意雕琢的痕迹。他指尖轻轻拂过,绢本的触感细腻而温润,带着百年时光沉淀下来的厚重,却又因新生的针脚而多了几分鲜活的灵气。

这时,手机轻轻震动了一下,是苏曼卿发来的信息,字迹依旧是温软的调子:“沈先生,晨起翻到祖母留下的染线方子,其中一种‘霞影黄’,或许正适合姚黄的花蕊,需不需要我抄给你?”

沈知言看着信息,嘴角不自觉地弯起。他仿佛能想象到苏曼卿此刻的模样,大概正坐在木香花架下的竹椅上,手边放着那本旧笔记,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眼神专注而温柔。他指尖敲击屏幕,回得也简单:“多谢苏小姐,若方便,盼能一见,顺带归还笔记。”

信息发出不过片刻,便收到了回复:“好,那午后你来院里吧,我让厨房炖了莲子羹,配着茶喝正好。”

放下手机,沈知言的心里又添了几分浅浅的期待。他将绣绷重新收好,转身开始整理工作室。案几上散落的丝线被一一归置进锦盒,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丝线分门别类,排列得整整齐齐;用过的银针被擦拭干净,插进竹制的针筒里,阳光照在针身上,反射出细碎的银光;那些暂时用不上的残片,被小心地铺在素色锦缎上,收进木盒的底层。整个过程,他做得从容而细致,没有了以往的急躁,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对器物的珍视。

整理妥当后,他拿起苏曼卿借给他的那本笔记,细细翻阅起来。笔记的前半部分多是针法心得,从基础的平针、套针,到复杂的晕针、缠针,都记载得详尽而细致,甚至还有几幅手绘的针脚示意图,线条娟秀,一目了然。翻到后半部分,便是染线的配方,苏曼卿提到的“霞影黄”赫然在列,配方旁还标注着一行小字:“暮春霞起时采槐花粉,拌以蜜水,浸丝线三宿,晒至半干,复浸于晨露中,如此三番,色如霞晕,暖而不燥。”

沈知言轻声念着,心里满是感慨。这般繁琐的工序,这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古法技艺的精髓所在。现代染线多是机器批量生产,效率极高,却少了这份与自然相融的耐心,也少了那份藏在工序里的心意。他忽然明白,苏绣之所以能成为传世技艺,不仅在于针法的精妙,更在于这份对“物”的敬畏——敬畏丝线的脾气,敬畏自然的时序,敬畏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

他合起笔记,放在案头最显眼的位置。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自己珍藏的古绣图谱,里面收录了历代苏绣名家的作品,其中便有几幅与《牡丹图》风格相近的花卉绣品。他翻开一页,上面是清代一位苏绣大师的《百牡丹图》,其中一朵姚黄的针法,与苏曼卿祖母的《牡丹图》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那位大师的针脚更显凌厉,而苏曼卿祖母的针脚则多了几分温婉。

沈知言对比着看了许久,越发觉得苏曼卿的话有道理。每一位绣者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一幅绣品都藏着绣者的心境,修复不是要抹去这些独特的印记,而是要让这些印记在时光的打磨下,依然能清晰地呈现出来。就像《牡丹图》,它既要有苏曼卿祖母那份温婉舒展的气韵,也要有他作为修复师,对这份气韵的理解与延续。

不知不觉间,已近午时。沈知言简单收拾了一下,将笔记、绣绷以及几处还需确认的残片小心地装进随身的行囊里,锁上工作室的门,朝着平江路的方向走去。

春日的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平江路上游人不多,青石板路被晒得暖暖的,踩在上面格外舒服。路边的老槐树抽出了新叶,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偶尔有几片花瓣飘落,轻轻落在肩头,带着淡淡的花香。沈知言放慢了脚步,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惬意。以往来这里,多半是为了寻访古物或请教技艺,心头总有琐事牵绊,从未像此刻这般,能静下心来感受沿途的风景。

走到苏家那扇雕花木门前时,远远便闻到了一股淡淡的莲子香,混着木香花的清冽,让人身心舒畅。他抬手轻叩门环,门很快便被打开了,是苏曼卿的侍女,笑着对他说:“沈先生,小姐在院里等您呢。”

沈知言点点头,跟着侍女走进院子。木香花架下,苏曼卿正坐在竹椅上,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旁边的石桌上,放着一个白瓷碗,里面盛着温热的莲子羹,袅袅地冒着热气。听到脚步声,她抬起头,眼里笑意盈盈:“沈先生,来了。”

“劳苏小姐久等。”沈知言走上前,将行囊放在石桌上,“这是令祖母的笔记,多谢借阅,让我受益匪浅。”

苏曼卿接过笔记,随手放在一旁,拿起石桌上的莲子羹,递给他一碗:“先尝尝吧,刚炖好的,加了点冰糖,不腻。”

沈知言接过碗,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来,暖意顺着手臂蔓延开来。他舀了一勺放进嘴里,莲子软糯,汤汁清甜,带着淡淡的荷香,恰到好处地驱散了一路的风尘。“味道很好,多谢苏小姐。”

“喜欢就多喝点。”苏曼卿笑着,也拿起自己的那碗,轻轻舀着,“您今日来,是修复上遇到什么疑问了吗?”

沈知言放下碗,从行囊里取出绣绷和那几片残片,放在石桌上:“主要是想让你看看补绣的部分,尤其是姚黄的花瓣,还有几处细节,想听听你的意见。另外,也想问问‘霞影黄’的染线法子。”

苏曼卿放下碗,凑近案几,目光落在绣绷上。当看到那朵重获生机的姚黄时,她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指尖轻轻拂过补绣的区域,动作轻柔得像是在触碰易碎的珍宝。“沈先生,您做得真好。”她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惊喜,几分感动,“这针脚的气韵,和祖母的几乎一模一样,甚至……多了几分鲜活。”

听到这话,沈知言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大概是对一位修复师最高的赞誉——不是修补得天衣无缝,而是让绣品重获了本该有的生命力。“这都要多谢你。”他看着苏曼卿,语气真诚,“若不是你提点我‘修复是延续而非复制’,又借我令祖母的笔记,我恐怕至今还在原地打转。”

“我们本就是为了同一件事。”苏曼卿摇摇头,眼里的光芒温柔而明亮,“您看这里,”她指着姚黄花瓣的边缘,“祖母的‘晕针’最讲究的就是‘留白’,您补的这几针,正好留了一丝空隙,既填补了缺损,又没有显得拥挤,太懂她的心思了。”

沈知言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那处确实是他刻意留出来的。当时他想起苏曼卿说的,绣者的巧思往往藏在不刻意的细节里,便没有将缺损处完全铺满,而是留了一丝若有若无的缝隙,没想到恰好契合了原绣者的心意。“我也是照着令祖母笔记里的说法,慢慢琢磨的。”

“笔记里只写了技法,真正能读懂这份‘留白’的心意,才是最难的。”苏曼卿看着他,眼里满是赞许,“沈先生,您是真正懂古绣的人。”

两人并肩站在案几前,一边看着绣绷,一边讨论着细节。苏曼卿说起祖母绣这幅《牡丹图》时的情景,说她那时总爱坐在这木香花架下,趁着晨光正好,或是暮色降临,一针一线地绣着,有时绣到兴起,便会哼起江南的小调,声音轻柔,和着风声、花香,格外动人。沈知言则说起自己补绣时的心境,说起那些在深夜里,对着残片反复感受原绣者针法力道的时刻。

阳光透过木香花的枝叶,洒在他们身上,斑驳的光影在绣绷上流转,像是时光在无声地诉说。偶尔有微风拂过,带着花瓣的清香,吹动案几上的笔记,纸页轻轻翻动,发出细碎的声响。两人的话语不多,却总能精准地get到对方的心意,仿佛是相识多年的老友,无需过多言语,便能明白彼此心中所想。

聊到姚黄的花蕊时,沈知言提起了“霞影黄”:“你说的‘霞影黄’,笔记里记载得很详细,但其中‘浸于晨露中’这一步,我有些不确定,该如何收集晨露,又该浸泡多久才合适?”

苏曼卿想了想,从屋里取出一个小小的陶碗,碗壁上还带着淡淡的青苔痕迹。“这是祖母当年用来收集晨露的碗。”她将陶碗递给沈知言,“晨露要选清晨未被日晒的,最好是从木香花叶上收集,带着花的香气,染出来的丝线会更温润。浸泡的时间,笔记里写的是‘三宿’,但要注意,不能放在阳光下晒,要放在阴凉通风处,让丝线慢慢吸收露水中的气息。”

沈知言接过陶碗,碗身粗糙却带着温润的触感,仿佛还残留着百年前晨露的清凉。“多谢你,说得这么详细。”

“这些都是祖母教我的。”苏曼卿笑了笑,眼里带着几分怀念,“我小时候,总爱跟着她一起收集晨露,看着她把丝线放进露水里,心里总觉得很神奇。那时不懂,只觉得是好玩的游戏,现在才明白,每一道工序里,都藏着对技艺的敬畏。”

沈知言点点头,深以为然。他修复过无数古绣,见过太多精妙的技法,也读过太多古籍记载,但从未像此刻这样,真切地感受到技艺背后那份鲜活的情感。那些染线的工序,那些绣花的时光,不是冰冷的文字和技法,而是绣者将自己的心意、自己的时光,一点点融进丝线里,让每一幅绣品都有了温度,有了灵魂。

两人又聊了许久,从“霞影黄”的染制,聊到苏绣中其他失传的针法,从《牡丹图》的修复,聊到古绣传承的困境。苏曼卿说起,现在愿意静下心来学苏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古老的针法都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她翻遍了祖母留下的笔记,又走访了很多老艺人,才勉强找回了一些技法,但还有很多,早已淹没在时光里。

说起这些时,她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几分怅然,却又很快振作起来:“不过没关系,只要还有人记得,还有人愿意去做,就总有希望。就像这幅《牡丹图》,若不是您愿意花心思修复,它可能就一直沉寂在木盒里,再也没有人能看到它的美。”

沈知言看着她,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强烈的共鸣。他想起自己刚入行时,师父就对他说,修复古物,不仅是手艺,更是责任。那些古老的器物,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若是没人愿意修复,它们就会一点点腐朽、消失,成为永远的遗憾。而他和苏曼卿,虽然做的事情不同,一个修复,一个传承,却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让这些古老的美好,得以延续。

“你说得对,只要有人愿意坚持,就有希望。”沈知言的语气坚定,“以后若是遇到失传的针法,或是需要修复的古绣,我们都可以一起探讨,一起想办法。古绣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

苏曼卿抬起头,看着他,眼里闪过一丝光亮,随即用力点点头:“好。沈先生,有你这句话,我心里就更有底了。”

阳光渐渐西斜,木香花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落在青石板路上,像是一幅流动的绣品。沈知言看了看天色,知道该离开了。他将绣绷、残片和那只陶碗小心地收进行囊,又拿起那本笔记,递还给苏曼卿:“笔记多谢你,帮了我大忙。”

“您若是还需要,随时可以来拿。”苏曼卿接过笔记,轻轻放在案几上,“染‘霞影黄’的时候,若是有什么不明白的,也可以随时找我。”

“一定。”沈知言点点头,转身准备离开。

“沈先生。”苏曼卿忽然叫住他。

沈知言回过头,看向她。

苏曼卿从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锦袋,递给他:“这里面是一些槐花粉,是我去年晒干收起来的,应该还能用。您染线的时候,或许能用得上。”

沈知言接过锦袋,入手轻飘飘的,却又觉得沉甸甸的。锦袋上绣着一朵小小的白梅,针脚细密,一看便知是苏曼卿亲手绣的。“多谢苏小姐,太麻烦你了。”

“不麻烦。”苏曼卿笑着,眼里的光芒像极了此刻的夕阳,温暖而柔和,“能为祖母的绣品出一份力,我很高兴。”

沈知言看着她,心里有太多的话想说,最终却只化作一句:“等《牡丹图》完全修复好,我第一时间带过来给你看。”

“我等着。”苏曼卿点点头,站在木香花架下,看着他转身离开。

沈知言走在青石板路上,手里紧紧攥着那个装着槐花粉的锦袋,心里满是温暖。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带着春日特有的暖意,路边的花香萦绕鼻尖,让人心旷神怡。他回头望了一眼苏家的小院,雕花木门紧闭,木香花的枝条从墙头探出来,在风中轻轻摇曳,像在挥手告别。

回到工作室时,夕阳已经落到了西边的天际,将天空染成了一片绚烂的橘红。沈知言没有立刻开始工作,而是将锦袋里的槐花粉倒出来,放在一个干净的白瓷盘里。槐花粉是淡黄色的,带着淡淡的草木清香,仿佛还残留着去年暮春的阳光气息。他又取出那只陶碗,仔细清洗干净,放在窗台上,准备明日一早去收集晨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