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271章 —动手修复

莹火虫下的星光 第271章 —动手修复

作者:蝶舞轻薇薇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8:06

有一次,沈知言对着案头那本泛黄的古绣笔记,指尖捏着一枚细如发丝的绣针,反复摩挲着素白绸缎上刚绣出的几针,眉头却拧成了死结。笔记中关于“施针”力度的描述仅有寥寥数语——“轻若游丝贴缎面,重似衔泥附经纬”,可这“轻”与“重”的分寸,竟比参透古籍中的晦涩篆字还要难。他对着自己绣出的针脚看了半响,总觉得力道要么虚浮飘洒,针脚浮在绸缎表面,风一吹便似要脱落;要么又过重滞涩,丝线嵌入绸缎纤维,留下了生硬的压痕,完全没有笔记中描述的那种“刚柔相济、气韵贯通”的质感。

沈知言叹了口气,将绣绷轻轻推到案边,拿起手机对着自己的练习作品拍了张照片。镜头里,素白的绸缎上,几列参差不齐的针脚像极了初学写字孩童的笔画,歪歪扭扭,毫无章法。他犹豫了片刻,还是点开了与苏曼卿的对话框,将照片发了过去,附带一句消息:“苏老师,我练习施针时总把握不好力度,您看这些针脚,问题出在哪里?”

发送完毕,他便将手机放在一旁,重新坐回案前,拿起绣针试图再尝试几次。可指尖刚一用力,便又陷入了之前的困境,要么太轻,要么太重,反复几次,绸缎上已然留下了几处无法抹平的痕迹。他心中愈发焦躁,古绣修复本就是件磨性子的活儿,差一分一毫,都可能让一件传世珍品失了原本的神韵,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沈知言入行已有五年,从最初跟着师傅学习辨识丝线、熟悉针法,到后来独立修复一些简单的绣品,他一直秉持着严谨细致的态度,可唯独这“施针力度”,像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屡屡让他受挫。

就在他对着绣绷一筹莫展时,手机“叮”地响了一声,是苏曼卿的回复。沈知言立刻拿起手机,指尖划过屏幕,映入眼帘的先是一段文字:“知言,你看你照片里的针脚,前几针力道太浅,丝线与绸缎没有完全贴合,这样绣出来的纹样不牢固,时间久了容易起毛脱落;后几针又过于用力,把绸缎的经纬都压变形了,破坏了面料的肌理,古绣最讲究‘顺势而为’,针脚要跟着面料的纹路走,力道要藏在指尖,而非用手臂去硬压。”

文字下方,还附着一段小视频。沈知言连忙点开,屏幕里立刻出现了苏曼卿的工作台。那是一张古朴的梨花木桌,桌面上铺着一块浅米色的绸缎,与他练习用的面料材质相似。苏曼卿的手出现在画面中,那是一双典型的绣者的手,指尖因常年握针而带着一层薄茧,指腹却异常细腻,手腕纤细,动作沉稳而舒缓。

视频里,苏曼卿没有说话,只专注地演示着施针的过程。她先将丝线穿过针孔,指尖捏着绣针,针尖轻轻落在绸缎上,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沈知言屏住呼吸,紧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他看到苏曼卿的手腕微微转动,指尖看似轻柔,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掌控力,针尖刺入绸缎的瞬间,力道仿佛透过屏幕传递了过来——不深不浅,恰好让丝线嵌入面料的缝隙,又没有压迫到经纬。她的针脚细密均匀,每一针落下,都像是自然生长在绸缎上一般,与面料完美融合,没有一丝突兀。

沈知言反复播放着这段视频,手指甚至下意识地模仿着苏曼卿的动作。他注意到,苏曼卿施针时,手臂始终保持着放松的状态,力量完全集中在指尖和手腕,针入面料时,指尖会有一个极其细微的下沉动作,那便是力度的关键所在。而他自己之前练习时,总是不自觉地用手臂发力,力道要么无法传递到针尖,要么便用力过猛,完全违背了“以指为引,以腕为轴”的要诀。

他将视频暂停在苏曼卿指尖下针的瞬间,放大画面,仔细观察着针脚与绸缎的接触点。那一处的丝线服帖地卧在面料上,边缘平滑,没有一丝起毛或褶皱,就像笔记中描述的“游丝贴缎”,既有轻盈之感,又不失稳固。沈知言又对比了自己照片中的针脚,那些力道过浅的,丝线浮在表面,边缘翘起;力道过重的,绸缎被压出凹陷,丝线也显得僵硬,两相比较,差距一目了然。

“原来如此……”沈知言喃喃自语,心中的迷雾仿佛被一缕阳光驱散。他再次拿起绣针,按照视频中苏曼卿的姿势调整好手臂和手腕,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指尖捏着针,目光专注地落在绸缎上,手腕轻轻转动,针尖缓缓刺入面料。这一次,他刻意放松手臂,将力量集中在指尖,感受着丝线与面料接触的瞬间,指尖微微下沉,恰到好处地控制着力道。

一针落下,他立刻停下,仔细观察针脚。这一针虽然依旧算不上完美,但比起之前,已然有了质的飞跃——丝线稳稳地嵌在绸缎中,既没有浮起,也没有压伤面料。沈知言心中一阵狂喜,连忙又绣下第二针、第三针,虽然偶尔还是会有偏差,但整体的针脚已然规整了许多,那种“刚柔相济”的感觉,似乎终于触碰到了一丝皮毛。

他越绣越投入,指尖的动作越来越熟练,手腕的转动也愈发自然。阳光透过工作室的窗户,洒在绸缎上,映照出细密的针脚,光影流转间,那些针脚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在素白的面料上缓缓舒展。沈知言完全沉浸在这种专注的状态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之前的挫败,眼中只剩下手中的针、线与绸缎。

不知过了多久,手机再次响起,还是苏曼卿发来的消息:“知言,施针的力度没有捷径,全靠多练多悟。你可以先从最基础的平针练起,感手指尖与丝线、面料的互动,找到那种‘心手合一’的感觉。古绣修复,修的不仅是绣品,更是心性,静下心来,慢慢体会。”

沈知言看到消息,停下手中的动作,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苏曼卿是业内公认的古绣修复大师,技艺精湛,性子却极为温和,对待后辈向来不吝赐教。他入行之初,曾有幸听过苏曼卿的讲座,后来通过师傅引荐,才得以与苏曼卿有了联系,偶尔向她请教问题,苏曼卿总是耐心解答,从未有过一丝敷衍。

他低头看着自己手中的绣品,那些逐渐规整的针脚,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印记,记录着他的进步。沈知言想起自己刚入行时,第一次接触古绣修复,面对那些残破的绣品,心中满是敬畏与忐忑。古绣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与历史,每一件绣品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故事,而他们这些修复师,便是要以手中的针与线,为这些残破的珍宝“续命”,让它们重新绽放光彩。

这份工作,看似枯燥,实则充满了挑战与乐趣。有时候,为了修复一处破损的纹样,他可能需要查阅数十本古籍,对比上百种丝线;有时候,仅仅是一个针脚的修复,便要反复练习数十次、上百次。但每当看到一件残破的绣品在自己手中逐渐恢复原貌,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

就像此刻,仅仅是掌握了施针力度的一点窍门,便让他心中充满了喜悦与动力。他再次拿起手机,给苏曼卿回复消息:“谢谢苏老师,您的视频和指点让我茅塞顿开,我现在再练习,感觉比之前顺畅多了,我会继续努力的。”

发送完消息,沈知言将手机放在一边,重新拿起绣绷。阳光依旧温暖,工作室里弥漫着丝线特有的清香。他捏着绣针,指尖轻盈而坚定,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绣在绸缎上。这一次,他不再急躁,不再焦虑,而是静下心来,感受着指尖的力道,感受着丝线与面料的贴合,感受着每一个针脚带来的细微变化。

他知道,想要真正掌握“施针”的力道,达到苏曼卿那样的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并不畏惧,因为他对古绣修复的热爱,早已融入了血液之中。每一次练习,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向这份古老的技艺靠近,都是在为传承这份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视频里苏曼卿演示的画面,仿佛还在眼前,那沉稳的手腕,那精准的指尖,那服帖的针脚,都成为了他心中的标杆。沈知言一边绣着,一边在心中默默记下此刻的感受,他要把这种“心手合一”的状态,牢牢刻在脑海里,然后通过一次次的练习,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本能。

时间在一针一线中悄然流逝,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工作室里的灯光亮起,柔和的光线照亮了绣绷上的针脚。沈知言放下绣针,伸了个懒腰,看着自己一下午的成果,嘴角忍不住上扬。那些针脚虽然还带着些许生涩,但已然有了章法,力道也控制得越来越精准,再也没有了之前的虚浮与滞涩。

他拿起手机,再次翻看苏曼卿发来的视频,这一次,他不再仅仅关注动作,更能体会到视频中那份从容与专注。苏曼卿在演示时,眼神专注而温柔,仿佛手中的针与线,是世间最珍贵的事物。那种对技艺的敬畏与热爱,深深感染了沈知言。

他想起师傅曾经说过的话:“古绣修复,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每一针,都要对得起手中的绣品,对得起这份传承。”沈知言一直将这句话记在心中,而苏曼卿的言传身教,更让他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或许,这就是传承的意义。老一辈的匠人,用他们的经验与技艺,引领着后辈前行;而后辈,则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将这份古老的技艺发扬光大。就像苏曼卿今天为他录制的这段小视频,看似简单,却包含着她多年的经验与心得,这便是一种无声的传承。

沈知言将绣绷收好,整理好案头的丝线与绣针。他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他又会坐在这张案前,继续练习施针的力道,继续在古绣修复的道路上前行。这条路或许漫长而艰辛,但他心中充满了希望与坚定。因为他知道,只要心中有热爱,手中有技艺,便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让那些沉睡的古绣,重新在时光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而苏曼卿发来的那段小视频,他一直珍藏在手机里,每当遇到困惑或懈怠时,便会拿出来翻看。视频里,苏曼卿的指尖轻舞,针脚流转,不仅教会了他施针的力道,更教会了他何为匠心,何为传承。那短短几十秒的画面,如同一份珍贵的礼物,伴随他在古绣修复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沈知言盯着手机屏幕里苏曼卿发来的视频,指尖还残留着刚才模仿施针时的触感,那股从指尖到腕间的力道流转,像是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之前横亘在心头的迷雾,终于被这短短几十秒的画面吹散了大半。他又将视频回放了一遍,这一次,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针脚与力道上,而是落在了苏曼卿那双手上——那是一双属于苏绣传承人的手,不是修复师那般带着几分“修补”的谨慎,而是透着创造与赋予的灵动,指尖的薄茧是常年捻针的印记,指腹的细腻却藏着对丝线、对绸缎最温柔的感知。

视频里的光线很柔和,应该是苏曼卿工作室里那盏老台灯,暖黄的光晕落在浅米色的绸缎上,将面料的经纬纹理照得清晰可见。苏曼卿没有急于下针,先是伸出食指,轻轻抚过绸缎表面,指尖带着极轻的力度,顺着经纬的方向缓缓滑动,像是在与面料对话,又像是在感受它的呼吸。沈知言忽然想起,自己之前练习时,从没有这样的步骤,总是拿起针便急于绣制,忽略了面料本身的特质——不同的绸缎,经纬疏密不同,韧性也各异,施针的力道自然要随之调整,这大概就是苏曼卿所说的“顺势而为”。

紧接着,苏曼卿拿起那枚绣针,丝线是最常见的桑蚕丝,色泽温润,在光线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她捏针的姿势很特别,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针柄,中指微微抵在针身中段,另外两指自然弯曲,手腕保持着一个微微上扬的角度,既不僵硬,也不松懈。沈知言下意识地学着这个姿势捏起自己手中的针,只觉得手臂瞬间放松了许多,之前那种刻意用力导致的肌肉紧绷感,竟悄然消散了。

视频里,苏曼卿的针尖终于落下,落在绸缎上事先标记好的一个小点上。那一下,轻得几乎听不到声音,仿佛一片羽毛轻轻触碰水面,针尖刺入面料的瞬间,手腕只做了一个极其细微的转动,力道从指尖缓缓传递到针尖,既没有穿透面料,也没有只停留在表面。沈知言将视频放慢了倍速,反复观看这个瞬间,他发现,苏曼卿的指尖在刺入时,有一个极短暂的下沉动作,幅度小到几乎难以察觉,但就是这个动作,让丝线恰到好处地嵌入了经纬之间,与面料完美地融为一体。

“原来力道不是靠压,是靠送。”沈知言喃喃自语,一边说,一边拿起绣绷,按照视频里的样子,先轻轻抚摸着自己的练习绸缎。指尖划过面料,能清晰地感受到经纬的走向,那些细微的纹路,像是有生命一般,在指引着针脚的方向。他深吸一口气,调整好捏针的姿势,手腕微微上扬,针尖对准绸缎上的一点,模仿着苏曼卿的动作,指尖轻轻发力,手腕随之转动。

这一次,针脚落下时,没有了之前的滞涩感,丝线顺畅地嵌入面料,拉起时也没有浮起的迹象。沈知言心中一阵欣喜,连忙绣下第二针,这一针,他更加专注,感受着指尖力度的变化,感受着手腕转动的角度,每一个动作都力求贴合视频中的模样。虽然偶尔还是会有偏差,比如某一针的力道稍重,压得面料微微凹陷,或是某一针稍轻,丝线与面料的贴合度不够,但比起之前那些歪歪扭扭、力道失衡的针脚,已然是天壤之别。

他越绣越投入,不知不觉间,竟忘了时间。工作室里很安静,只有针尖划过绸缎的细微声响,还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阳光渐渐西斜,透过窗户洒在绣绷上,将那些新绣的针脚映照得愈发清晰,它们细密、规整,带着一种初生的青涩,却已然有了苏绣针脚特有的灵动与温润。

就在沈知言沉浸在这种久违的顺畅感中时,手机又一次震动起来,依旧是苏曼卿的消息。他停下手中的针,拿起手机,屏幕上的文字带着苏曼卿特有的温和:“知言,看你没有回复,想必是在练习了。施针的要诀,除了力道,更在于‘心’。你要把自己的心意,通过指尖的针与线,传递到面料上。苏绣讲究‘针随心动,线随情走’,每一针都藏着绣者的情绪与感悟,力道不过是承载这份心意的载体罢了。”

“针随心动,线随情走。”沈知言将这八个字在口中反复咀嚼,心中忽然有了新的感悟。他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到苏曼卿的绣品,那是一幅《荷塘清趣》,荷叶用的是苏绣特有的虚实针,针脚疏密有致,竟绣出了荷叶上露珠滚动的通透感,荷花则用了套针,色彩层层叠加,从花瓣边缘的淡粉到花心的深艳,过渡得自然而细腻,仿佛下一秒就会有清香溢出。当时他只觉得震撼,却不知这份灵动背后,是绣者将自己对荷塘的感悟,对自然的热爱,都融入了每一针每一线中。

他低头看着自己手中的绣品,那些简单的平针,虽然规整了许多,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大概就是苏曼卿所说的“心意”吧,他刚才只顾着模仿动作与力道,却忘了去感受丝线的流动,忘了去赋予针脚情感。沈知言放下绣针,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渐渐染上暮色的天空,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苏曼卿的过往。

苏曼卿出身苏绣世家,祖上三代都是苏绣名匠,她的祖母曾是宫廷绣女,一手双面绣技艺冠绝江南。苏曼卿自小在绣绷边长大,三岁便跟着祖母认丝线,五岁学习穿针引线,十岁就能独立绣制简单的荷包。旁人都说她天赋异禀,可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份“天赋”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

小时候,为了练习捏针的稳定性,她要在指尖顶着一枚绣针,保持一个姿势半个时辰,手臂酸到抬不起来也不能放下;为了熟悉各种针法,她把家里收藏的古绣图样翻了一遍又一遍,对着祖母的绣品,一针一线地模仿,常常绣到深夜,指尖被针扎破是常有的事,伤口愈合了又破,破了又愈合,久而久之,便留下了一层厚厚的茧。

十五岁那年,苏曼卿的祖母病重,临终前,将一枚祖传的银质针筒交给她,针筒上刻着“守艺”二字。祖母握着她的手说:“曼卿,苏绣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守得住传统,也要接得住时代。我们手中的针,不仅要绣出山水花鸟,更要绣出中国人的风骨与情怀。”这句话,苏曼卿记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

成年后,苏曼卿没有像家族里的长辈那样,只专注于绣制传统题材的作品,而是开始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苏绣。她曾为一部古装影视剧设计绣制服饰纹样,将传统的缠枝莲与现代的几何图案结合,既保留了苏绣的精致,又符合当下的审美;她也曾走进校园,给孩子们上苏绣体验课,用简单的针法教他们绣制小书签、小挂件,让这份古老的技艺在年轻一代心中埋下种子。

有人说她“不务正业”,放着好好的传统绣品不做,去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可苏曼卿并不在意,她始终记得祖母的话,守艺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让苏绣在新时代里活下去,活得更好。她的工作室里,既有绣着《百鸟朝凤》《清明上河图》的传统巨作,也有绣着动漫角色、潮流符号的现代小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思考。

沈知言也是在一次苏绣公益讲座上认识苏曼卿的。那天,苏曼卿穿着一身素雅的棉麻长裙,头发简单地挽在脑后,手里拿着一枚绣针,从容地站在台上,从苏绣的历史讲到针法的演变,从丝线的挑选讲到色彩的搭配,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透着对这份技艺的热爱与敬畏。

讲座结束后,沈知言鼓起勇气上前请教,他当时刚接触苏绣不久,对很多基础针法都一知半解。苏曼卿没有丝毫架子,耐心地为他解答,还亲自示范了几种简单的针法,指尖翻飞间,一朵小小的梅花便在素色绸缎上绽放开来。也就是从那时起,沈知言便下定决心,要跟着苏曼卿好好学习苏绣,将这份美丽的技艺传承下去。

思绪回到工作室,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沈知言打开灯,柔和的灯光照亮了案头的绣绷。他重新拿起绣针,这一次,他没有急于下针,而是闭上眼睛,静下心来,回忆着苏曼卿视频中的动作,感受着心中对苏绣的热爱与敬畏。

再次睁开眼时,他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指尖捏着针,针尖落下,这一次,他不仅控制着力道,更试着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其中。他想象着春日里刚抽芽的柳枝,那种鲜嫩、柔软的感觉,用轻柔的力道绣出第一针;想象着夏日里挺拔的翠竹,那种坚韧、挺拔的姿态,用稍显有力的力道绣出第二针。一针一线,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带着情感的表达。

渐渐地,沈知言发现,当他将心意注入针脚时,力道的控制反而变得更加自然了。那些之前总也把握不好的分寸,仿佛有了生命,能够随着他的情绪变化而调整。他绣得越来越投入,指尖的动作越来越娴熟,手腕的转动越来越流畅,工作室里,只剩下针尖与绸缎摩擦的细微声响,还有他均匀的呼吸声。

不知过了多久,沈知言感觉到手腕有些发酸,才停下手中的动作。他放下绣针,伸了个懒腰,低头看向绣绷,不由得愣住了。素白的绸缎上,已经绣出了一小段柳枝,柳叶用的是虚实针,针脚疏密得当,既有轻盈飘逸之感,又不失韧性;柳枝用的是滚针,线条流畅自然,仿佛能看到微风拂过,柳枝轻轻摇曳的模样。

这是他第一次绣出如此有“灵气”的作品,虽然只是一小段,却比他之前练习的所有针脚都要出色。沈知言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他拿起手机,对着绣绷拍了一张照片,发给苏曼卿,附带一句消息:“苏老师,我按照您说的,试着把心意融入针脚,您看,是不是比之前好多了?”

发送完消息,他便坐在案前,耐心地等待回复。这一次,他没有像之前那样焦躁,而是拿起苏曼卿发来的视频,又仔细地看了一遍。视频里,苏曼卿的动作依旧沉稳而专注,每一针落下,都像是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使命。沈知言忽然明白,苏曼卿之所以能成为苏绣界的领军人物,不仅在于她精湛的技艺,更在于她对这份事业的敬畏之心,在于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苏绣的执着。

没过多久,苏曼卿的回复便来了,依旧是一段温和的文字:“知言,看到你的进步,我很欣慰。你看,只要静下心来,把自己的情感与感悟传递给针与线,它们自然会给你回报。苏绣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每一件绣品,都是绣者心灵的写照。”

文字下方,还附着一段语音,苏曼卿的声音温柔而有磁性:“知言,明天有空来我的工作室一趟吧,我这里有一些早年练习的绣品,还有一些丝线的样本,或许能对你有所帮助。另外,我最近在琢磨一种新的针法,想和你聊聊,看看年轻人的想法。”

沈知言看到消息,心中一阵激动。能去苏曼卿的工作室,近距离接触她的作品和收藏,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立刻回复:“谢谢苏老师!我明天一早就过去,麻烦您了!”

放下手机,沈知言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看着案头的绣绷,看着那些带着温度的针脚,忽然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苏绣传承了千年,历经风雨,能够流传至今,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坚守与传承。而他们这一代人,不仅要学好传统的技艺,还要想办法让苏绣适应时代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苏绣、喜欢苏绣。

那天晚上,沈知言睡得格外踏实。梦中,他仿佛置身于苏曼卿的工作室,四周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绣品,从传统的山水花鸟到现代的潮流设计,琳琅满目。苏曼卿站在他身边,耐心地为他讲解每一件作品的针法与创作理念,指尖偶尔划过绣品,带着温柔的力道。

第二天一早,沈知言起得格外早。他精心收拾了一番,穿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带上自己昨天绣的那段柳枝绣品,便匆匆赶往苏曼卿的工作室。苏曼卿的工作室位于老城区一条安静的巷子里,是一座古朴的江南民居,白墙黛瓦,庭院里种着几株翠竹,透着淡淡的雅致。

推开工作室的大门,一股淡淡的丝线清香扑面而来。工作室的空间不大,却布置得很温馨,靠墙的位置摆着一排书架,上面放满了关于苏绣的书籍、图样和各种工具;中间是一张大大的梨花木工作台,上面铺着一块深色的绸缎,旁边放着几筐五颜六色的丝线,还有十几枚不同型号的绣针;墙上挂满了苏曼卿的作品,有大幅的《百鸟朝凤》,也有小巧的荷包、扇面,每一件都精美绝伦。

苏曼卿正坐在工作台前,专注地绣着什么。听到开门声,她抬起头,看到沈知言,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知言,来了。快坐。”

沈知言连忙走上前,恭敬地鞠了一躬:“苏老师,打扰您了。”

“不用客气,”苏曼卿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吧。把你昨天绣的作品给我看看。”

沈知言连忙从包里拿出绣绷,递了过去。苏曼卿接过绣绷,仔细地看着上面的针脚,眼神专注而认真。她伸出手指,轻轻抚过那些柳枝与柳叶,指尖的动作温柔而细腻,像是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

“不错,”苏曼卿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赞赏,“针脚比之前规整了很多,力道也控制得很好,尤其是柳叶的虚实针,已经有了几分韵味。最重要的是,我能感受到你注入其中的情感,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得到苏曼卿的认可,沈知言的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谢谢您,苏老师。这都是您指导得好。”

“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苏曼卿将绣绷还给沈知言,“学习苏绣,天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坚持与用心。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比你还要笨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