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240章 —牡丹雅集

莹火虫下的星光 第240章 —牡丹雅集

作者:蝶舞轻薇薇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8:06

谷雨刚过,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姚黄终于尽数绽放。那几日的晨光总带着点温柔的韧劲,穿过玻璃展厅的幕墙,落在院子里的花池上,将层层叠叠的金黄花瓣染得透亮。顾星晚蹲在青石板上,正用软布轻轻擦拭花池边的小木牌——“姚黄·洛阳种,江南生”这几个字被她描了新的红漆,在阳光下亮得像团小火苗。

“星晚,你看这串灯笼挂在这里怎么样?”苏婉的声音从月亮门那边传来,她手里举着串竹骨纱灯,米白色的纱面上绣着淡青色的牡丹纹样,风一吹,纱灯轻轻晃着,纹样在地上投出细碎的光影。顾星晚站起身,眯着眼看了看:“再往左挪半尺,正好对着牡丹的主枝,晚上亮灯的时候,光就能落在花瓣上了。”

两人合力将纱灯挂在廊下的木钩上,苏婉拍了拍手上的灰,忽然从布包里掏出个锦盒:“给你看个好东西。”打开锦盒的瞬间,顾星晚眼前一亮——里面是套青花白瓷的茶具,茶杯上画着寥寥几笔姚黄,笔触清雅,正是苏婉的手笔。“这是我特意烧的,今天雅集就用它泡茶。”苏婉笑着说,“茶我也备好了,是去年明前的碧螺春,用牡丹花瓣窨过,你尝尝。”

顾星晚刚接过茶杯,就听见院子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老张推着辆旧自行车进来,车后座上绑着个竹筐,里面装满了新鲜的艾草和菖蒲。“顾小姐,苏先生,我按照你们说的,在巷口老王家买的艾草,新鲜得很。”他说着,把艾草分给两人,“这些挂在花池边,既能驱虫,又能添点雅气,咱们江南的雅集,可不就讲究这个嘛。”

三人忙到正午,院子里已经换了模样。廊下挂着四串竹骨纱灯,花池周围摆着几张老旧的八仙桌,桌上铺着素色的粗布桌布,放着苏婉的青花茶具和顾星晚准备的点心——桂花糕、绿豆糕,还有用牡丹花瓣做的花饼。院子角落的石桌上,摆着苏婉带来的画架和颜料,旁边堆着一沓宣纸,等着客人们来写生。

“顾小姐,苏先生,客人差不多要到了。”老张看了看天色,提醒道。顾星晚点点头,赶紧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素色旗袍——这是苏婉特意给她做的,领口和袖口绣着细细的姚黄纹样,走起路来,纹样像在轻轻晃动。苏婉也换了件藏青色的旗袍,头发上别着支玉簪,透着股雅致的书卷气。

第一个来的是住在附近的陈阿姨,她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自己做的酱鸭和腌萝卜。“顾小姐,苏先生,我来给你们添个菜。”陈阿姨笑着说,“我家老头子本来也要来,结果临时有事,让我替他向你们问好。”顾星晚赶紧接过竹篮,把酱鸭和腌萝卜摆在桌上:“陈阿姨,您太客气了,快坐,我给您泡杯牡丹窨的碧螺春。”

没过多久,客人们就陆续到了。有艺术中心的常客,有苏婉的画友,还有不少听说牡丹雅集特意赶来的街坊邻居。院子里渐渐热闹起来,有人围着花池赏花,举着手机拍照;有人坐在八仙桌旁,喝着茶,吃着点心,聊着天;还有几位画家,已经坐在石桌旁,拿起画笔开始写生。

“苏先生,您看我这画的牡丹,是不是少了点韵味?”一位年轻的画家拿着画纸,走到苏婉身边请教。苏婉接过画纸,仔细看了看,指着画中的牡丹说:“你画的牡丹花瓣太规整了,少了点自然的灵动。你看院子里的姚黄,每片花瓣的弧度都不一样,有的微微卷曲,有的轻轻舒展,这才是牡丹的韵味。”她说着,拿起画笔,在画纸上寥寥几笔,就将牡丹的灵动勾勒了出来。

年轻画家恍然大悟,赶紧回到石桌旁,重新拿起画笔。顾星晚看着这一幕,笑着对苏婉说:“苏姨,您真是桃李满天下啊。”苏婉摇摇头:“我只是把自己知道的告诉他们,真正的韵味,还得他们自己去体会。就像这牡丹,你只有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才能画出它的魂。”

院子里的笑声此起彼伏,老张忙着给客人们添茶,顾星晚则陪着大家聊天,讲述牡丹的成长故事。“顾小姐,这株牡丹真的是从洛阳带来的?”一位客人好奇地问。顾星晚点点头:“是啊,三年前我从洛阳带来的,刚来的时候,它差点没熬过江南的梅雨季,后来在我和苏姨、张叔的精心呵护下,才慢慢扎根、生长,直到今天绽放出这么美的花朵。”

客人们听着牡丹的故事,都露出了敬佩的眼神。“没想到牡丹这么坚韧,在江南也能长得这么好。”一位客人感慨道。顾星晚笑着说:“其实牡丹和人一样,只要有坚持的勇气和用心的呵护,无论身处何方,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不知不觉,夕阳已经西下。顾星晚和苏婉一起,点亮了廊下的竹骨纱灯。暖黄的灯光透过纱面,落在牡丹的花瓣上,将金黄的花瓣染得更加温柔。客人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太美了,就像画里的场景一样。”一位客人赞叹道。

苏婉走到院子中央,手里拿着一把折扇,笑着对大家说:“今天感谢大家来参加牡丹雅集,我给大家表演一段扇子舞,希望大家喜欢。”说着,她打开折扇,扇面上画着一株姚黄,在灯光下格外醒目。随着悠扬的笛声响起,苏婉翩翩起舞,扇子在她手中轻轻晃动,像一朵绽放的牡丹,灵动而优雅。

客人们都看呆了,纷纷鼓掌叫好。顾星晚也跟着鼓掌,心里满是感动。她看着苏婉的舞姿,看着院子里的牡丹,看着客人们脸上的笑容,忽然觉得,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有花,有梦,有温暖的人,有值得守护的一切。

笛声渐渐停了,苏婉也停下了舞步。她走到顾星晚身边,笑着说:“星晚,该你了。”顾星晚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她走到花池边,拿起一把吉他,轻轻拨动琴弦。悠扬的吉他声在院子里响起,顾星晚轻声唱道:“江南的雪,落在牡丹枝桠,我在这里,等你绽放……”

客人们都安静下来,静静地听着顾星晚的歌声。歌声里带着对牡丹的喜爱,对江南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老张坐在青石板上,一边听着歌,一边喝着茶,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陈阿姨则拿出手机,录下了这段歌声,说要带回家给老头子听。

夜深了,客人们渐渐散去。顾星晚和苏婉、老张一起,收拾着院子里的东西。月光洒在院子里,将牡丹的影子拉得很长,竹骨纱灯依旧亮着,暖黄的灯光映在青石板上,像一片温暖的海洋。

“今天真是太开心了。”顾星晚笑着说,“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喜欢这株牡丹,喜欢我们的牡丹雅集。”苏婉点点头:“是啊,这株牡丹不仅是我们的骄傲,也是大家的骄傲。以后我们每年都举办牡丹雅集,让更多的人了解牡丹,了解江南的美。”

老张也笑着说:“好啊,以后每年我都来帮忙,给大家准备茶水和点心。”三人相视一笑,心里满是温暖。

从那以后,每年谷雨过后,双面江南艺术中心都会举办牡丹雅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有人来赏花,有人来写生,有人来听牡丹的故事,有人来寻找艺术的灵感。这株从洛阳来到江南的姚黄,不仅在江南的水土里扎下了根,绽放了花,还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传递着温暖与美好。

顾星晚和苏婉依旧会在每个冬天,为牡丹做好过冬的准备;每年春天,她们都会一起等待牡丹绽放;每年谷雨过后,她们都会一起举办牡丹雅集。院子里的牡丹依旧在四季更迭中静静生长,而顾星晚与苏婉的友谊,也像这株牡丹一样,在岁月的滋养下,愈发深厚、愈发珍贵。

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院子里,那株姚黄,就像一个永恒的守护者,静静地站在那里,见证着江南的四季更迭,见证着顾星晚和苏婉的友谊,也见证着艺术与生活的美好交融。而牡丹雅集,也成为了江南冬日里最温暖的期待,成为了人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夜色渐浓时,最后一批客人的脚步声终于消失在巷口。顾星晚蹲在青石板上,小心翼翼地将散落在花池边的宣纸叠好,指尖蹭到纸上未干的颜料,留下一小片淡青的痕迹。苏婉站在廊下,正轻轻转动着竹骨纱灯的灯芯,暖黄的光晕随着她的动作慢慢收缩,最后凝成一点柔和的光,落在牡丹的花瓣上。

“剩下的点心收进竹篮里吧,明天热一热还能吃。”老张提着个空茶壶走过来,壶底还沾着点碧螺春的茶渣,“今天可累坏你们俩了,我去烧点热水,咱们喝杯茶再歇着。”顾星晚点点头,刚把宣纸放进木盒,就瞥见花池边的小木牌歪了——大概是傍晚人多,被谁不小心碰了一下。她伸手去扶,手指刚碰到木牌,就摸到一片湿漉漉的凉意,低头一看,原来是几滴未干的露水,正顺着“姚黄”两个字慢慢滑落。

苏婉走过来,也蹲下身,看着木牌上新鲜的红漆:“明年再描漆的时候,咱们在旁边加一行小字吧,就写‘岁逢谷雨,雅集如约’。”顾星晚眼睛一亮:“这个好!每年雅集过后,咱们就添一行,等这木牌写满了,就是咱们牡丹雅集的故事了。”两人相视而笑,月光洒在她们身上,将两个身影拉得很长,与牡丹的枝桠影子交叠在一起,像一幅淡墨勾勒的画。

老张端着热茶过来时,正好看见这一幕。他把茶杯放在石桌上,笑着说:“你们俩啊,对这木牌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上心。”苏婉接过茶杯,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这木牌可不是普通的牌子,它记着牡丹的成长,也记着咱们的日子。你还记得去年冬天,星晚为了护着这木牌,差点摔在雪地里吗?”

顾星晚脸颊一热,赶紧喝了口茶掩饰:“那时候雪下得太大,木牌被雪埋住了,我怕被人踩坏,就想着赶紧挖出来,谁知道脚下一滑……”话没说完,就被老张的笑声打断:“我记得!那天你摔在雪地里,手里还紧紧攥着木牌,活像个护着宝贝的孩子。还是苏先生把你扶起来的,当时你冻得嘴唇都紫了,却先问木牌有没有事。”

三人坐在石桌旁,就着热茶,聊着白天雅集的趣事。陈阿姨带来的酱鸭香还萦绕在院子里,竹骨纱灯的光晕轻轻晃动,牡丹的花瓣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顾星晚忽然想起傍晚苏婉跳扇子舞的模样,那把画着姚黄的折扇在她手中轻轻转动,像一朵真正的牡丹在夜色中绽放。“苏姨,您那把扇子真好看,能借我看看吗?”

苏婉笑着点头,从布包里掏出折扇递给她。顾星晚接过扇子,轻轻打开,扇面上的姚黄笔触细腻,花瓣的纹理清晰可见,最妙的是花瓣边缘那一点淡粉——像是被夕阳染过的颜色,温柔得恰到好处。“这扇面上的牡丹,是您特意为今天的雅集画的吗?”顾星晚轻声问。苏婉点点头:“前几天夜里睡不着,就想着画点什么,正好想起咱们的姚黄,就画在了扇面上。没想到今天跳扇子舞的时候,倒派上了用场。”

顾星晚轻轻扇动扇子,一股淡淡的墨香混着牡丹的香气扑面而来。她忽然想起第一次见苏婉的场景,那位穿着素雅旗袍的老太太,拄着拐杖站在花池边,眼神里带着几分审视,盯着牡丹看了很久。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她们会成为这样好的朋友,一起守护着这株牡丹,一起举办牡丹雅集。

“对了,星晚,”苏婉忽然开口,“明年的牡丹雅集,咱们可以加个新节目。”顾星晚放下扇子,好奇地看着她:“什么节目?”“我想请几个老朋友来,唱几段昆曲。”苏婉眼里闪着光,“咱们江南的雅集,怎么能少了昆曲呢?你看这牡丹,配上昆曲的婉转,肯定特别有韵味。”顾星晚拍手叫好:“这个主意太棒了!我还可以找艺术中心的同事,做几个牡丹形状的道具,到时候肯定特别好看。”

老张也凑过来说:“那我就负责准备茶水和点心!明年我要做牡丹形状的馒头,再酿点牡丹酒,让客人们尝尝鲜。”三人越说越兴奋,月光下,院子里的笑声此起彼伏,牡丹的枝桠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回应她们的期待。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后半夜。老张打了个哈欠,说:“时候不早了,你们俩也早点休息吧,明天还有得忙呢。”顾星晚和苏婉点点头,一起收拾好东西,各自回家。走出门的时候,顾星晚回头望了一眼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竹骨纱灯的光晕依旧亮着,牡丹静静地站在院子里,像一个守护者,守着这片温暖的天地。

接下来的日子里,顾星晚和苏婉开始忙着筹备明年的牡丹雅集。苏婉联系了以前的昆曲票友,约定明年谷雨过后,来艺术中心表演;顾星晚则忙着设计牡丹形状的道具,还特意去花市买了些牡丹种子,打算种在院子的角落,让明年的院子里开满牡丹。老张也没闲着,他从乡下找来了酿酒的师傅,学着酿牡丹酒,还经常拿着自己做的牡丹馒头,来艺术中心让顾星晚和苏婉尝尝味道。

转眼就到了冬天,江南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早了些。顾星晚和苏婉一起,像往年一样,给牡丹的枝桠缠上草绳,在根部堆上厚厚的松针。老张也来帮忙,他还特意做了个小小的草棚,搭在花池边,防止寒风冻伤牡丹的根系。“明年春天,咱们的牡丹肯定能开得更艳。”老张拍着手上的泥土,笑着说。顾星晚和苏婉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冬天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第二年的谷雨。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姚黄如期绽放,金黄的花瓣层层叠叠,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顾星晚和苏婉、老张一起,忙着布置院子——廊下挂着新做的竹骨纱灯,上面绣着昆曲的脸谱纹样;花池周围摆着几张新的八仙桌,桌上铺着苏婉亲手绣的牡丹桌布;院子角落的石桌上,放着老张酿好的牡丹酒,酒香混着牡丹的香气,在院子里弥漫开来。

第一个来的依旧是陈阿姨,她手里提着个更大的竹篮,里面装着自己做的酱鸭、腌萝卜,还有一盒牡丹形状的糕点。“顾小姐,苏先生,老张,我来啦!”陈阿姨笑着说,“今年我特意学了做牡丹糕点,你们快尝尝。”顾星晚赶紧接过竹篮,把糕点摆在桌上:“陈阿姨,您太客气了,快坐,我给您倒杯牡丹酒。”

没过多久,客人们就陆续到了。有熟悉的老面孔,也有不少新客人——都是听说牡丹雅集加了昆曲表演,特意赶来的。院子里比去年更热闹了,有人围着花池赏花,有人坐在八仙桌旁品尝牡丹酒和糕点,还有人拿着相机,四处拍照留念。

苏婉的昆曲票友们也来了,他们穿着精致的昆曲戏服,在院子的中央搭了个小小的戏台。随着悠扬的笛声响起,第一位票友缓缓走上戏台,唱的是《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婉转的歌声在院子里响起,客人们都安静下来,静静地听着。顾星晚站在花池边,看着戏台上的演员,看着院子里的牡丹,忽然觉得,这歌声、这牡丹、这江南的春天,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美好。

一曲唱罢,客人们纷纷鼓掌叫好。接下来,票友们又表演了几段经典的昆曲选段,每一段都赢得了满堂喝彩。陈阿姨看得入了迷,一边鼓掌一边说:“太好听了!明年我还要来,还要带更多的朋友来。”

表演结束后,客人们又开始自由活动。几位画家坐在石桌旁,拿起画笔写生;有人围着苏婉,请教昆曲的唱法;还有人跟着老张,学着酿牡丹酒。顾星晚则陪着几位新客人,讲述牡丹的成长故事和牡丹雅集的由来。“这株牡丹真的太神奇了,在江南也能长得这么好。”一位新客人感慨道。顾星晚笑着说:“其实不是牡丹神奇,是因为有很多人在守护它——苏姨、张叔,还有每一位来这里的客人,是大家的爱,让这株牡丹在江南的水土里扎下了根。”

夕阳西下的时候,顾星晚和苏婉一起,点亮了廊下的竹骨纱灯。今年的纱灯比去年更多了,暖黄的灯光透过纱面,落在牡丹的花瓣上,落在戏台上,落在客人们的脸上,将整个院子都染得温暖而柔和。苏婉走到院子中央,拿起那把画着姚黄的折扇,笑着对大家说:“今年的牡丹雅集,要特别感谢我的票友们,感谢老张的牡丹酒,感谢顾星晚的道具,更要感谢每一位来参加雅集的客人。明年的今天,我们还要在这里,举办更热闹的牡丹雅集!”

客人们纷纷鼓掌,欢呼声在院子里回荡。顾星晚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这株牡丹雅集,已经不仅仅是她和苏婉的期待,更是所有热爱牡丹、热爱江南的人的期待。

夜深了,客人们渐渐散去。顾星晚和苏婉、老张一起,收拾着院子里的东西。月光洒在院子里,牡丹的影子在地上轻轻晃动,竹骨纱灯的光晕依旧亮着,像是在诉说着今天的热闹与美好。

“明年,咱们再加点什么节目呢?”老张一边收拾茶壶,一边问。顾星晚想了想,说:“我觉得可以加个牡丹剪纸的环节,让客人们自己动手剪牡丹,这样大家能更有参与感。”苏婉点点头:“这个主意好!我还可以教大家画牡丹扇面,让每个人都能带走一件属于自己的牡丹纪念品。”

三人坐在石桌旁,喝着剩下的牡丹酒,聊着明年的计划。牡丹的香气在夜色中愈发浓郁,月光下,那株姚黄静静地站在花池里,像是在倾听着她们的对话,也像是在期待着明年的牡丹雅集。

从那以后,每年的谷雨过后,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牡丹雅集都会如期举行。雅集的节目越来越丰富,有昆曲表演、牡丹写生、牡丹剪纸、牡丹扇面绘制……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这里渐渐成为了江南有名的文化盛市。

顾星晚和苏婉的友谊,也在一年又一年的牡丹雅集中愈发深厚。她们一起守护着牡丹,一起筹备着雅集,一起见证着江南的四季更迭,一起感受着生活的美好与温暖。老张依旧是雅集最忠实的支持者,每年都会提前准备好茶水、点心和牡丹酒,看着院子里的热闹景象,脸上总是露出满足的笑容。

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院子里,那株姚黄,已经从当初瘦弱的小苗,长成了枝繁叶茂的牡丹树。每年春天,它都会绽放出最美的花朵,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每年谷雨过后,它都会见证一场热闹而温暖的牡丹雅集。它就像一个永恒的守护者,静静地站在那里,见证着时光的流逝,见证着友谊的深厚,也见证着艺术与生活的美好交融。

而顾星晚,也在守护牡丹、筹备雅集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她不再是那个初到江南时迷茫的女孩,而是成为了一个自信、从容、充满热爱的策展人。她知道,只要这株牡丹还在绽放,只要牡丹雅集还在继续,她的生活就会充满温暖与希望。

在江南的每一个春天,当姚黄的花瓣在阳光下绽放,当牡丹雅集的歌声在院子里响起,顾星晚都会想起那个寒冷的冬日,她第一次在花池边看到牡丹芽苞的场景。那时候的她,或许从未想过,这株来自洛阳的牡丹,会在江南的水土里,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会成为她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岁月流转,牡丹依旧。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院子里,那株姚黄,依旧在四季更迭中静静生长,而牡丹雅集,也依旧在每年的谷雨过后,如期而至,成为江南大地上一道最温暖、最动人的风景。!

晨光刚漫过双面江南艺就抱着一摞大红宣纸走进了院子。青石板上还沾着晨露,踩上去轻轻打滑,她小心翼翼地挪到花池边的八仙桌旁,将宣纸轻轻放在桌上——这些纸是她特意托人从宣城买来的生宣,纸质绵密,最适合剪纸。

“星晚,你来得这么早?”苏婉的声音从月亮门传来,她手里提着个竹编食盒,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牡丹馒头,热气透过竹缝慢慢散开,混着淡淡的麦香。顾星晚回头笑了笑,指尖拂过宣纸上细腻的纹理:“我想早点把剪纸的东西准备好,省得待会儿客人来了手忙脚乱。”

苏婉走到桌旁,打开食盒,取出两个牡丹形状的馒头递给她:“先垫垫肚子,忙起来就顾不上吃饭了。”顾星晚接过馒头,咬了一口,松软的面皮里夹着淡淡的牡丹花香,是老张特意加了牡丹花瓣碎做的。“对了苏姨,您的画具都准备好了吗?”她一边嚼着馒头,一边问。苏婉点点头,指了指院子角落的石桌:“我昨天就带来了,颜料和画笔都在竹篮里,就等客人们来了。”

说话间,老张推着辆旧自行车进来了,车后座上绑着个大木盆,里面装着刚调好的糨糊。“顾小姐,苏先生,糨糊我按您说的,加了点牡丹蜜,这样粘剪纸的时候,能有股香味。”他说着,把木盆放在八仙桌旁,又从车筐里拿出一沓剪刀——有大的圆头剪,有小的尖嘴剪,都是他特意在五金店磨过的,刀刃亮得反光。

三人忙到辰时,院子里已经热闹起来。顾星晚在八仙桌上铺好大红宣纸,摆上剪刀和糨糊;苏婉在石桌上支起画架,调好颜料,将空白的折扇整齐地码在一旁;老张则忙着给客人们倒牡丹酒,时不时还会拿起一个牡丹馒头,递给路过的孩子。

“顾小姐,这剪纸怎么剪啊?我从来没剪过。”一位穿着碎花裙的年轻姑娘走到八仙桌旁,手里捏着一张宣纸,眼神里满是期待。顾星晚笑着拿起一张剪好的牡丹样纸,递给她:“别着急,咱们先从简单的花瓣开始。你看,先把纸对折三次,然后沿着这个样纸的边缘剪,剪的时候慢一点,别剪偏了。”

姑娘点点头,按照顾星晚说的,小心翼翼地将宣纸对折,拿起小剪刀慢慢剪起来。刚开始的时候,她的手还有点抖,剪出来的花瓣歪歪扭扭的,可越剪越熟练,没过多久,一朵小小的牡丹剪纸就成型了。“顾小姐,你看我剪的怎么样?”她举起剪纸,眼里闪着兴奋的光。顾星晚接过剪纸,仔细看了看,笑着说:“剪得真好!尤其是花瓣的弧度,特别自然。你要是喜欢,可以把它粘在扇子上,或者贴在窗户上。”

姑娘高兴地答应着,又拿起一张宣纸剪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客人被剪纸吸引,围在八仙桌旁,有的跟着顾星晚学剪牡丹,有的则自己发挥创意,剪起了蝴蝶、蜻蜓,搭配着牡丹剪纸,格外好看。顾星晚穿梭在人群中,耐心地指导着每个人,指尖时不时会沾到红色的纸屑,像落了点胭脂。

另一边,苏婉的石桌旁也围满了人。“苏先生,您能教教我怎么画牡丹扇面吗?”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拿着一把空白折扇,恭敬地问。苏婉点点头,接过折扇,拿起一支狼毫笔,蘸了点淡墨:“画牡丹扇面,最重要的是构图。你看,咱们把主花画在扇面的右侧,左侧留些空白,再点缀几片叶子,这样显得疏密有致。”

她说着,笔尖在扇面上轻轻一点,然后慢慢勾勒出牡丹的轮廓。淡墨在宣纸上晕开,渐渐形成了一片饱满的花瓣,接着是第二片、第三片,层层叠叠,栩栩如生。老先生看得入了迷,也拿起笔,学着苏婉的样子,在扇面上慢慢画起来。苏婉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笔尖再轻一点,墨别蘸太多,这样花瓣的边缘才会柔和。”

顾星晚忙完剪纸的这边,也走到石桌旁,看着苏婉画扇面。阳光透过牡丹的枝叶,洒在苏婉的脸上,她的眼神专注而温柔,笔尖在扇面上灵动地跳跃,像是在跳一支优雅的舞蹈。顾星晚忽然觉得,苏婉画的不仅仅是牡丹,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

“苏姨,您看我剪的这个牡丹,能贴在扇面上吗?”刚才学剪纸的姑娘拿着剪好的牡丹剪纸,走到苏婉身边问。苏婉笑着点点头:“当然可以!你把剪纸粘在扇面的空白处,再让星晚给你题几个字,就是一把独一无二的牡丹扇了。”姑娘高兴地答应着,顾星晚赶紧找来一支小楷笔,在扇面上写下“牡丹雅集·岁在谷雨”几个字,字迹娟秀,与剪纸和扇面的牡丹相得益彰。

院子里的气氛越来越热闹,剪纸的剪刀声、画画的笔尖摩擦声、客人们的谈笑声,还有远处传来的昆曲唱腔,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交响曲。老张提着牡丹酒,穿梭在人群中,时不时会停下来,看看客人们剪的纸、画的扇面,笑着说:“大家真是心灵手巧,剪的纸、画的扇面,比我酿的牡丹酒还香。”

正午时分,顾星晚和苏婉一起,把客人们剪好的牡丹剪纸贴在了院子的白墙上。大红的剪纸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有的是盛开的牡丹,有的是含苞待放的花苞,还有的搭配着蝴蝶、蜻蜓,像是一片红色的花海。客人们纷纷站在白墙前拍照留念,脸上满是笑容。

“星晚,你看咱们的‘牡丹墙’多好看!”苏婉拉着顾星晚的手,指着白墙上的剪纸,眼里满是欣慰。顾星晚点点头,心里暖暖的:“是啊,这都是大家一起完成的,比我自己剪一百张都好看。”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在老家过年时,妈妈也会带着她剪剪纸,贴在窗户上,那时候的她,总觉得剪纸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一张普通的纸,经过剪刀的裁剪,就能变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没想到多年后,在江南的这个院子里,她能和这么多人一起,用剪纸编织出这样美丽的画面。

下午的时候,昆曲表演开始了。客人们纷纷围到戏台旁,静静地听着。顾星晚和苏婉坐在花池边的青石板上,手里拿着自己画的牡丹扇,轻轻扇着。阳光洒在她们身上,牡丹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昆曲的婉转唱腔在院子里回荡,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那么宁静。

“明年的牡丹雅集,咱们可以把大家剪的剪纸和画的扇面,做成一个小小的展览。”苏婉忽然开口,眼里闪着光。顾星晚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太棒了!这样不仅能让大家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还能留下更多关于牡丹雅集的回忆。”老张也凑过来说:“那我明年就多酿点牡丹酒,再做些牡丹形状的小点心,让大家吃得开心、玩得开心。”

三人相视一笑,心里满是期待。她们知道,明年的牡丹雅集,一定会比今年更热闹、更精彩。

夕阳西下的时候,客人们渐渐散去。顾星晚和苏婉、老张一起,收拾着院子里的东西。白墙上的牡丹剪纸被小心翼翼地取下来,叠好放进木盒;石桌上的画笔和颜料被整齐地收进竹篮;八仙桌上的剪刀和糨糊被擦干净,放回原处。

月光洒在院子里,牡丹的影子在地上轻轻晃动。顾星晚看着手里的牡丹扇,扇面上是苏婉画的姚黄,扇柄上还挂着她自己剪的小牡丹剪纸,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把扇子不仅仅是一件纪念品,更是她和苏婉、和所有参加牡丹雅集的客人之间,最珍贵的回忆。

“明年,咱们还要在这里,举办更热闹的牡丹雅集。”顾星晚轻声说,声音里满是坚定。苏婉和老张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院子里的牡丹静静地站在花池里,像是在回应她们的约定,也像是在期待着明年的春暖花开。

从那以后,每年的牡丹雅集,剪纸和扇面绘制都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环节。越来越多的人带着自己剪的牡丹剪纸、画的牡丹扇面来参加雅集,有的还会把自己的作品送给顾星晚和苏婉,作为纪念。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展厅里,渐渐挂满了客人们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大家对牡丹的喜爱,对江南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

顾星晚和苏婉的友谊,也在一年又一年的剪纸、绘画、筹备雅集中愈发深厚。她们一起经历了牡丹的生长,一起见证了雅集的热闹,一起感受着生活的美好。老张依旧是雅集最忠实的支持者,每年都会提前准备好一切,看着院子里的欢声笑语,脸上总是露出满足的笑容。

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院子里,那株姚黄依旧在四季更迭中静静生长,每年春天都会绽放出最美的花朵。而牡丹雅集,也在一年又一年的传承中,成为了江南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感受牡丹的美丽,感受江南的温暖,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美好交融。

暮色渐沉时,一位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攥着半块牡丹馒头,怯生生地走到顾星晚身边,举起手里皱巴巴的剪纸:“顾姐姐,这是我剪的牡丹,能请苏奶奶帮我画在扇子上吗?”顾星晚低头一看,纸上的牡丹歪歪扭扭,花瓣边缘还留着参差不齐的剪痕,却透着股孩童特有的稚拙可爱。她笑着牵起小姑娘的手,走向石桌旁的苏婉。

苏婉正帮一位老人题字,见她们过来,放下笔温柔地问:“这是你的剪纸吗?真好看。”小姑娘红着脸点点头,把剪纸递过去。苏婉小心翼翼地接过,将剪纸铺在扇面上比对片刻,拿起小号狼毫笔,蘸着淡粉的颜料,顺着剪纸的轮廓轻轻勾勒。原本生硬的线条,在她笔下渐渐变得柔和,花瓣边缘晕开一层浅浅的水色,像是沾了晨露的模样。“你看,这样是不是更像院子里的姚黄?”苏婉把扇子递给小姑娘,眼里满是笑意。小姑娘捧着扇子,蹦蹦跳跳地跑到花池边,对着牡丹比对了半天,又跑回来大声说:“像!太像了!谢谢苏奶奶!”

院子里的客人们被这一幕感染,不少人拿着自己的剪纸和扇子互相赠送。刚才学剪纸的碎花裙姑娘,把剪好的蝴蝶剪纸贴在老先生的牡丹扇面上,笑着说:“爷爷,您的牡丹配上我的蝴蝶,就像真的有蝴蝶在花上飞一样。”老先生高兴地接过扇子,连声道谢,还从包里掏出自己写的书法作品,回赠给姑娘。顾星晚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转身走进展厅,抱出一摞空白的宣纸:“大家要是想把剪纸和画的扇面留作纪念,咱们可以把作品订成小册子,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祝福,明年雅集的时候再来看,肯定特别有意义。”

客人们纷纷响应,有的在小册子上写下对牡丹的喜爱,有的画上小小的牡丹图案,还有的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约定明年再聚。老张也凑过来,在册子上歪歪扭扭地写下“牡丹酒管够”几个字,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月光爬上花池的青砖,竹骨纱灯的光晕轻轻晃动,映着册子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和图案,像是把整个牡丹雅集的温暖与热闹,都定格在了这一页页纸上。

夜深时,最后一位客人带着订好的小册子离开,顾星晚、苏婉和老张坐在石桌旁,翻看着手头的册子。“你看这小姑娘写的,‘明年要剪一朵最大的牡丹送给苏奶奶’。”苏婉指着一行稚嫩的字迹,眼里满是温柔。顾星晚笑着点头,忽然发现册子最后一页,有人画了一幅小小的院子图景——白墙黛瓦下,一株姚黄开得正盛,廊下挂着竹骨纱灯,三个身影坐在青石板上,正是她们三人。“这是谁画的?真像。”老张凑过来看,语气里满是惊喜。顾星晚仔细看了看,画旁没有署名,只写着“年年岁岁,牡丹如故”。

三人相视一笑,不需要知道是谁画的,这份心意就像院子里的牡丹一样,温暖而真挚。顾星晚把册子轻轻放进木盒,摆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放着那把小姑娘的牡丹扇。她知道,这些带着温度的作品,会和那株姚黄一起,在双面江南艺术中心里,静静等待着明年的谷雨,等待着下一场如约而至的牡丹雅集。而她们三人,也会像往年一样,提前备好剪纸、颜料和牡丹酒,在晨光中迎接每一位带着期待而来的客人,让牡丹的香气与笑声,再次填满这个充满温暖与美好的院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