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239章 —霜雪牡丹

莹火虫下的星光 第239章 —霜雪牡丹

作者:蝶舞轻薇薇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8:06

顾星晚蹲在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青砖甬道上,指尖刚触到牡丹枝干,就被卷着细雪的风刺得缩了缩。这是她种下这株“姚黄”的第三个冬日,艺术中心白墙黛瓦的飞檐上积着薄雪,像给青灰色的天际线镶了圈毛茸茸的边,而她面前这丛牡丹,枝桠光秃秃地戳在冷硬的泥土里,乍一看竟和周遭的枯枝没什么两样。

她裹紧了驼色大衣,从帆布包里掏出块擦得发亮的黄铜小铲子。这铲子是去年冬天在巷口旧货市场淘来的,把手处被人盘出了温润的包浆,此刻握在手里,倒比羽绒服的口袋更暖些。顾星晚顺着牡丹根部的土块轻轻敲着,雪粒子落在她的围巾上,簌簌地化在羊毛纤维里,留下一小片湿痕。艺术中心的管理员老张从月亮门里走出来,手里端着个搪瓷缸子,远远就喊:“顾小姐,这么冷的天还来瞧你的花?这牡丹哪经得住江南的冻,我看呐,开春未必能活。”

顾星晚抬头笑了笑,睫毛上沾着的雪星子亮闪闪的:“张叔,它去年不也挺过来了嘛。江南的冬天,冷的是潮气,不是北方那种干冻,只要根护住了,开春准能冒芽。”她说着,从包里又摸出袋发酵好的羊粪肥,小心翼翼地沿着根系周围的土沟撒进去。羊粪肥是她托乡下的朋友捎来的,带着点泥土的腥气,混着雪水的清冽,竟生出种格外鲜活的气息。老张走到她身边,搪瓷缸子放在青石板上,腾出手帮她扶着歪掉的枝桠:“你这姑娘,对这花比对自己还上心。去年冬天雪下得大,你硬是在这儿守了一下午,就怕枝桠被压断。”

顾星晚没说话,只是伸手拂掉牡丹枝干上的积雪。这株姚黄是她三年前从洛阳带来的,那时她刚接手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策展工作,第一次踏进这个藏在老巷深处的院子,就被墙角那片闲置的花池吸引了。艺术中心的建筑是典型的江南风格,前院是白墙黛瓦的苏式园林,后院却藏着栋玻璃幕墙的现代展厅,“双面江南”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她总觉得,这院子里该有株能镇得住场的花,不是娇弱的兰,也不是清雅的梅,得是牡丹——既有雍容的风骨,又能在江南的温润里生出别样的韵致。

刚种下的时候,这株姚黄还有半人高,枝叶舒展,像是带着洛阳城的暖意。可没过多久,江南的梅雨季就来了,连绵的雨水泡得土壤发黏,牡丹的叶子开始发黄,边缘卷出焦枯的痕迹。顾星晚急得天天来浇水、松土,甚至找来塑料布搭起小棚子挡雨,可那叶子还是一片片落下来,最后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那时老张就劝过她,说牡丹是北方的花,金贵得很,江南的水土养不住。可顾星晚偏不信,她查了无数古籍,知道早在唐代,江南就有种植牡丹的记载,只是后来渐渐少了。她觉得,不是牡丹养不住,是没人愿意花心思去等。

第一个冬日来得格外早,一场初雪过后,牡丹的枝桠上结了层薄薄的冰壳,像是裹了层透明的琉璃。顾星晚特意去花市买了草绳,一圈圈地缠在枝干上,又在根部堆了厚厚的松针。那天她蹲在花池边缠草绳,手指冻得发紫,却忽然发现枝桠的顶端,竟有个小小的芽苞,裹在干枯的鳞片里,像颗藏在雪地里的珍珠。那一刻,她忽然觉得,所有的等待都值了。

如今第三个冬天,这株牡丹已经比当初粗壮了不少,枝桠向四周舒展着,虽然没有叶子,却透着股倔强的劲儿。顾星晚用小铲子把松针和羊粪肥轻轻埋进土里,又浇了点温水——她听老花农说,冬天给牡丹浇点温水,能让根系保持活力,不至于被冻僵。雪还在下,细细的雪丝落在她的头发上,转眼就融成了水珠。艺术中心的玻璃展厅里透出暖黄的灯光,映在雪地上,形成一片朦胧的光晕,白墙上映着枝桠的影子,像一幅淡墨山水画。

“顾小姐,快进来喝杯热茶吧,不然该冻感冒了。”老张在月亮门边喊她。顾星晚点点头,最后看了眼牡丹,把黄铜铲子收进包里,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刚站起身,就听见身后传来轻微的“咔嚓”声,她回头一看,原来是一根较细的枝桠被雪压弯了,虽然没断,却微微下垂着。她赶紧走回去,小心翼翼地把枝桠上的雪拂掉,又找了根细竹棍,轻轻靠在枝桠旁边,帮它支撑住。

走进管理员的小屋,暖意瞬间裹住了她。老张给她倒了杯热茶,茶叶在水里舒展着,是本地的碧螺春,带着淡淡的兰花香。“你这花啊,就像你这个人,看着温柔,骨子里却犟得很。”老张喝着茶,忽然开口说,“去年冬天,有个老板想来艺术中心办画展,说愿意出高价,条件是把你这花池填了,改成接待区。你死活不同意,说这牡丹是艺术中心的一部分,填了花池,就少了点江南的魂。”

顾星晚捧着茶杯,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她笑了笑:“这院子本来就是老宅子改建的,花池里种过什么,没人知道。但我觉得,牡丹在这里,能和这白墙黛瓦、玻璃幕墙好好相处。你看,前院的古典,后院的现代,就像牡丹的雍容和江南的清雅,本来就该在一起。”她喝了口茶,目光透过窗户,落在院子里的牡丹上。雪下得大了些,花池里的牡丹枝桠上积了层薄雪,像是给黑色的枝桠镶了层银边,远远看去,竟有种别样的美感。

喝完茶,顾星晚谢过老张,又回到了院子里。雪已经停了,天空渐渐放晴,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白墙上,映出斑驳的光影。她蹲在花池边,仔细检查着每一根枝桠,忽然发现靠近根部的地方,有个小小的芽苞,比去年的那个更大些,鳞片微微张开,露出一点嫩绿色的尖儿。她的心跳忽然快了些,指尖轻轻碰了碰芽苞,那触感柔软而温暖,像是握着一颗跳动的心脏。

她忽然想起第一次来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那天,也是个冬日,不过没有雪,天阴沉沉的,院子里的青砖地有些潮湿。她走进院子,看到白墙上爬着枯萎的藤蔓,花池里长满了杂草,玻璃展厅的外墙蒙着一层灰,透着股冷清的劲儿。那时她刚辞掉北京的工作,拖着行李箱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心里满是迷茫。可当她看到这个院子,看到那片闲置的花池,忽然就有了方向——她想在这里,种下一株牡丹,看着它在江南的冬日里积蓄力量,在春天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这三年来,她陪着牡丹经历了梅雨季的潮湿、盛夏的酷暑,也熬过了一个个寒冷的冬天。艺术中心也渐渐有了起色,她策划的“双面江南”系列展览,把古典的江南元素和现代艺术结合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有人说她的展览像她种的牡丹,既有传统的底蕴,又有现代的活力。顾星晚听了,只是笑笑,她知道,这都是时间的功劳——就像牡丹需要时间扎根、生长,艺术也需要时间沉淀、绽放。

夕阳西下的时候,顾星晚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她最后看了眼牡丹,夕阳的余晖洒在枝桠上,把雪染成了淡淡的金色,那个小小的芽苞在余晖里,像是一颗镶嵌在黑夜里的星星。她忽然觉得,江南的冬日,或许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阴冷潮湿,至少在这里,在这株牡丹的身边,有等待,有希望,有藏在寒冷里的温暖。

走出门的时候,她回头望了一眼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白墙黛瓦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玻璃展厅反射着天空的颜色,而那株牡丹,就静静地站在院子里,像一个守护者,守着这片土地,守着她的梦想。她知道,等到明年春天,这株牡丹一定会绽放出最美的花朵,而她,也会在这里,继续策划更多的展览,让更多的人看到江南的双面之美,看到牡丹在江南的土地上,绽放出的独特韵致。

雪又开始下了,细细的雪丝落在她的肩上,她裹紧大衣,脚步轻快地走进了巷口。巷子里的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映在雪地上,形成一片温暖的光晕。她知道,只要她愿意等,只要她用心呵护,这株牡丹就会在江南的冬日里,一次次地积蓄力量,一次次地绽放——就像她自己,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一点点地扎根,一点点地成长,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霜雪牡丹记(续)

顾星晚走后没多久,江南的雪就下得密了。老张站在月亮门边,看着花池里那株牡丹被雪慢慢覆盖,忽然想起顾星晚刚才蹲在那里的模样——她总是那样,对着光秃秃的枝桠能看半天,眼里的光比展厅里的射灯还亮。他端起搪瓷缸子喝了口热茶,茶已经凉了些,却还是暖到了心里。

夜里的风更急了,卷着雪粒子打在艺术中心的白墙上,发出沙沙的声响。顾星晚躺在公寓的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惦记着院子里的牡丹。她索性爬起来,穿上厚厚的羽绒服,抓起车钥匙就出了门。冬夜的街道很静,只有路灯在雪地里投下长长的影子,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像是在跟这寂静的夜对话。

等她赶到艺术中心时,院子里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雪,牡丹的枝桠几乎被雪埋住了,只露出一点点黑色的顶端,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顾星晚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蹲在花池边,小心翼翼地用手拂去枝桠上的积雪。雪很冷,冻得她手指发麻,可她却不敢停——她怕雪压得太久,枝桠会被压断,更怕那个刚冒头的芽苞会被冻坏。

就在她专注地拂雪时,身后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她心里一紧,猛地回头,却看到老张拿着手电筒走了过来,身上还裹着件厚厚的军大衣。“我就知道你会来。”老张的声音带着点笑意,“这雪下得这么大,你肯定放心不下你的花。”他说着,把手里的铁锹递给顾星晚,“用这个吧,手拂太慢,还冻得慌。”

顾星晚接过铁锹,心里暖暖的。她和老张一起,轻轻地把牡丹周围的积雪铲开,又在花池边堆起一道小小的雪埂,防止雪水渗进根部。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把两个身影拉得很长,映在白墙上,像是一幅流动的剪影画。“张叔,你怎么也来了?”顾星晚一边铲雪,一边问。“我在值班室里听着风声不对,就想着来看看。”老张笑了笑,“再说了,这花也算是我看着长大的,我也舍不得它被冻着。”

顾星晚心里一动,是啊,这三年来,老张虽然嘴上总说牡丹养不活,却总是默默地帮她——春天帮她松土,夏天帮她浇水,秋天帮她剪枝,冬天则会在她来之前,先把花池周围的积雪扫干净。她忽然觉得,这株牡丹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牵挂,也是这个院子里所有人的牵挂。

铲完雪,顾星晚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牡丹的枝桠,确认没有被压断的地方,那个小小的芽苞也还好好的,她才松了口气。老张递过来一个热水袋,说:“捂捂手吧,看你冻的。”顾星晚接过热水袋,贴在脸上,暖意瞬间传遍全身。两人坐在花池边的青石板上,看着院子里的雪,一时竟没人说话。

“顾小姐,你知道吗,这院子以前的主人,也种过花。”老张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点怀念,“那时候我还是个学徒,跟着师傅来这里修房子。老主人是个爱花的人,院子里种满了月季和菊花,每到花开的时候,整个院子都香喷喷的。后来老主人走了,院子就荒了,那些花也渐渐枯死了。”他顿了顿,又说:“直到你来了,种下这株牡丹,这院子才算又有了生气。”

顾星晚静静地听着,心里泛起一阵涟漪。她以前只知道这院子是老宅子改建的,却不知道还有这样的故事。“原来这院子里,也有过这么多花啊。”她轻声说。“是啊,”老张点点头,“不过我觉得,还是你这株牡丹最好看。它不像月季那样娇弱,也不像菊花那样清冷,它有股子韧劲,像极了江南的人——看着温柔,骨子里却硬气。”

顾星晚笑了笑,没有说话。她知道老张说的是实话,江南的人,就像江南的水,看似柔软,却能在岁月的冲刷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而这株牡丹,也在江南的水土里,慢慢染上了江南的性子——既有北方牡丹的雍容,又有江南花草的清雅,刚柔并济,自成一派。

夜深了,雪渐渐小了。顾星晚和老张起身准备离开,走到月亮门的时候,顾星晚忽然回头,看了眼花池里的牡丹。月光下,牡丹的枝桠清晰可见,那个小小的芽苞,像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寒冷的冬夜里,默默积蓄着力量。她忽然想起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啊,只要熬过这个冬天,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这株牡丹一定会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从那以后,顾星晚来得更勤了。有时候是中午,趁着阳光正好,她会坐在花池边,给牡丹松松土,晒晒太阳;有时候是傍晚,她会带着一本书,坐在青石板上,一边看书,一边陪着牡丹。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都笑她,说她快把这里当成自己家了。顾星晚只是笑笑,她知道,这里早已是她的家——是她在江南的根,是她梦想开始的地方。

转眼就到了腊月,江南的年味越来越浓了。艺术中心里挂起了红灯笼,玻璃展厅里也布置起了春节特展,到处都透着喜庆的气息。顾星晚忙着筹备展览,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可就算再忙,她也会抽出时间去看看牡丹。

这天下午,她刚忙完手里的活,就匆匆赶到院子里。刚走到花池边,她就愣住了——那个小小的芽苞,竟然长大了不少,鳞片已经完全张开,露出了里面嫩绿色的叶片,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怯生生地探出头来,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顾星晚的心跳瞬间加快,她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轻轻碰了碰叶片,那触感柔软而光滑,带着生命的温度。

“顾小姐,你快看,你的花要开了!”老张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来,手里还拿着一串刚买的糖葫芦。“是啊,”顾星晚的声音有些哽咽,“它终于要开了。”三年的等待,三年的呵护,终于在这个冬日里,有了回报。她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就像那些在艺术中心里展出的作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而这株牡丹,就是她最用心创作的作品。

老张把糖葫芦递给顾星晚,说:“尝尝吧,刚买的,甜得很。”顾星晚接过糖葫芦,咬了一口,甜甜的糖衣裹着酸溜溜的山楂,味道刚刚好。她看着牡丹,又看了看院子里的红灯笼,忽然觉得,这个冬天,格外温暖。

春节很快就到了,艺术中心里人声鼎沸,很多人都是冲着“双面江南”春节特展来的。可顾星晚却发现,有不少人在看完展览后,都会特意走到院子里,来看她种的牡丹。“这是什么花啊?冬天还能长叶子?”“这是牡丹吧?没想到江南的冬天也能种牡丹。”“这花真好看,虽然还没开,却透着股精气神。”听着人们的议论,顾星晚的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这株牡丹,已经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骄傲,也是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骄傲。

元宵节那天,江南下了一场小雨。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院子里的青砖地湿漉漉的,透着股淡淡的泥土气息。顾星晚来到院子里,惊喜地发现,牡丹的枝桠上,又冒出了几个小小的芽苞,而之前那个最大的芽苞,已经长出了小小的花苞——淡绿色的花苞裹在层层叠叠的萼片里,像一颗小小的翡翠,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

她蹲在花池边,静静地看着花苞,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用不了多久,这株牡丹就会绽放出最美的花朵。而她,也会在这里,继续守护着这株牡丹,守护着双面江南艺术中心,守护着她在江南的梦想。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牡丹的花苞也越来越大,颜色从淡绿色渐渐变成了淡黄色,像一个个小小的元宝,挂在枝桠上。顾星晚每天都会来看看花苞的变化,有时候会给它浇点水,有时候会轻轻地抚摸一下花苞,像是在跟它说话。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顾星晚来到院子里时,看到了让她终生难忘的一幕——牡丹的花苞缓缓地张开了,淡黄色的花瓣层层叠叠,像一件精美的礼服,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花蕊是金黄色的,上面沾满了细细的花粉,吸引着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微风拂过,花瓣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香气,那香气不像玫瑰那样浓烈,也不像兰花那样清雅,却带着一股独特的雍容与温润,让人闻了心旷神怡。

老张也走了过来,看着盛开的牡丹,忍不住赞叹道:“真美啊,没想到北方的牡丹,在江南也能开得这么好看。”顾星晚笑着说:“是啊,只要用心呵护,再金贵的花,也能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绽放。”她看着牡丹,又看了看身边的老张,看了看双面江南艺术中心里来来往往的人们,忽然觉得,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有花,有梦,有温暖的人,有值得守护的一切。

从那以后,每年的春天,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院子里,都会绽放出一株美丽的牡丹。它不仅成为了艺术中心的标志,也成为了江南冬日里最温暖的期待——人们知道,只要熬过寒冷的冬天,等到春天来临,这株牡丹就会如期绽放,用它的美丽与坚韧,告诉人们:等待,终会有回报;坚守,终会有花开。而顾星晚,也会一直在这里,陪着牡丹,陪着双面江南艺术中心,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书写着属于她和牡丹,属于江南的温暖故事。

牡丹盛放的那几日,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院子里总是挤满了人。有特意来赏花的游客,举着手机围着花池拍照,快门声此起彼伏;有附近的居民,搬着小马扎坐在青石板上,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家常,话题总离不开这株在江南冬日里扎根、春日里绽放的牡丹;还有不少艺术家,带着画板和颜料,坐在院子的角落,试图将牡丹的雍容与白墙黛瓦的雅致定格在画布上。

顾星晚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心里既温暖又满足。她特意在花池边立了块小木牌,上面写着“姚黄·洛阳种,江南生”,旁边还附上了这株牡丹三年来的成长故事。有人蹲在木牌前轻声读着,读完后抬头看向牡丹,眼神里多了几分敬佩。“原来这花这么不容易啊,换作是我,早就放弃了。”一位阿姨感慨道。顾星晚笑着走过去,递上一杯刚泡好的碧螺春:“其实养花和做人一样,只要坚持下去,总会看到希望的。”

这天下午,一位穿着素雅旗袍的老太太拄着拐杖,慢慢走到花池边。她头发花白,却梳得一丝不苟,眼神里带着几分审视,盯着牡丹看了很久。顾星晚注意到她,主动走过去打招呼:“阿姨,您也来赏花啊?”老太太转过头,目光落在顾星晚身上,缓缓开口:“这株姚黄,是你种的?”顾星晚点点头:“是啊,三年前从洛阳带来的。”

“洛阳的姚黄,能在江南活下来,还开得这么好,不容易啊。”老太太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我年轻的时候,跟着父亲在洛阳待过几年,那时候王城公园的牡丹开得可热闹了,尤其是姚黄,金黄的花瓣,像极了阳光下的琉璃。后来回到江南,就再也没见过那么好看的姚黄了。”她顿了顿,又说:“那时候总有人说,江南的水土养不住牡丹,我偏不信,试着种过几株,可都没熬过第一个冬天。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竟然在这里看到了活着的姚黄。”

顾星晚听着老太太的话,心里泛起一阵共鸣。她给老太太搬来一把椅子,两人坐在花池边,聊起了牡丹,聊起了江南与洛阳的过往。老太太名叫苏婉,是本地有名的国画画家,年轻时以画牡丹闻名。“我以前画牡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才明白,是少了江南的灵秀。”苏婉看着眼前的姚黄,眼神里满是赞叹,“你这株牡丹,既有洛阳姚黄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花草的清雅灵动,是我见过最特别的姚黄。”

从那以后,苏婉几乎每天都会来艺术中心,有时候坐在花池边写生,有时候和顾星晚聊牡丹的养护技巧。她还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牡丹谱》送给了顾星晚,里面详细记载了各种牡丹的品种、习性和养护方法,扉页上还有她父亲当年写下的批注。顾星晚如获至宝,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翻看,从中学习养护牡丹的知识。

牡丹花期过后,顾星晚按照《牡丹谱》里的方法,给牡丹进行了修剪。她小心翼翼地剪掉枯萎的花萼和过密的枝桠,只留下粗壮的主枝。苏婉在一旁看着,时不时指点几句:“剪的时候要注意角度,斜着剪,这样不容易积水,也能促进新枝生长。”顾星晚认真地听着,手里的剪刀慢慢落下,每一刀都格外谨慎。

修剪完牡丹,顾星晚又在花池里撒了些腐熟的饼肥,给牡丹补充养分。苏婉看着她忙碌的身影,笑着说:“你对这株牡丹,比对待自己的孩子还上心。”顾星晚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回应:“它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陪着我在江南扎根、成长,我当然要好好呵护它。”

夏天很快就到了,江南的暑气格外浓重,阳光火辣辣地烤着大地,院子里的青砖地都透着热气。顾星晚担心牡丹会被晒伤,特意在花池上方搭了个遮阳棚,每天傍晚还会给牡丹浇些温水,降低土壤的温度。苏婉也经常来帮忙,她带来了自己调配的营养液,稀释后浇在牡丹根部,说是能帮助牡丹抵抗暑热。

在两人的精心呵护下,牡丹的枝叶长得格外茂盛,翠绿的叶子层层叠叠,像一把撑开的绿伞,为花池边的青石板带来一片阴凉。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和游客,都喜欢在傍晚时分坐在牡丹树下乘凉,聊聊天,看看院子里的风景。有时候,苏晚会在这里举办小型的国画分享会,教大家画牡丹,顾星晚则会给大家讲述这株姚黄的成长故事,院子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转眼就到了秋天,江南的秋天格外短暂,却也格外美丽。院子里的银杏树叶渐渐变黄,风吹过,金黄的叶子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落在牡丹的枝叶上,落在青石板上,为院子增添了几分诗意。顾星晚按照《牡丹谱》里的记载,开始给牡丹准备过冬的“养料”——她收集了院子里的落叶,和腐熟的羊粪肥混合在一起,堆在牡丹根部,既能保暖,又能为来年的生长提供养分。

苏婉也带来了自己晒干的菊花瓣,撒在花池里,她说:“菊花瓣性温,混在土里,能让牡丹的根系在冬天更有活力。”顾星晚照着做了,花池里的土壤很快就被落叶、羊粪肥和菊花瓣覆盖,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深秋的一个傍晚,顾星晚和苏婉坐在牡丹树下,看着夕阳慢慢落下。天空被染成了淡淡的橘红色,云朵像被点燃的,缓缓飘向远方。“今年冬天,应该会很冷。”苏婉看着牡丹的枝叶,轻声说,“不过有了这些准备,它应该能顺利过冬。”顾星晚点点头:“是啊,这三年来,它已经适应了江南的气候,我相信它一定能熬过去。”

就在这时,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小李匆匆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张邀请函:“顾姐,国际艺术展的邀请函来了,他们希望我们能带着‘双面江南’的作品去参展,还特意提到了院子里的牡丹,说想让牡丹成为我们展区的特色元素。”

顾星晚和苏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国际艺术展是全球知名的艺术展会,能在展会上展示“双面江南”的作品,对艺术中心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这株牡丹,真是我们的幸运星啊。”顾星晚笑着说,心里满是激动。

接下来的日子,顾星晚开始忙着筹备国际艺术展的参展作品。她和苏婉合作,以院子里的姚黄为原型,创作了一系列融合了国画与现代艺术的作品。苏婉负责用传统的国画技法描绘牡丹的雍容与灵动,顾星晚则用现代的装置艺术,将牡丹的生长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两人分工合作,默契十足,作品很快就完成了。

在准备参展作品的同时,顾星晚也没有忽略牡丹的养护。她每天都会去院子里看看牡丹,检查枝叶的生长情况,及时清理花池里的落叶。苏婉也会经常来帮忙,有时候会给牡丹浇些温水,有时候会和顾星晚一起讨论参展作品的细节。

冬天很快就来了,江南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早了些。雪纷纷扬扬地落下,很快就给院子里的白墙黛瓦、青石板和牡丹的枝叶都盖上了一层薄雪。顾星晚和苏婉一起,像往年一样,给牡丹的枝桠缠上草绳,在根部堆上厚厚的松针,还在花池边搭了个小小的挡风棚,防止寒风冻伤牡丹的根系。

“等我们从国际艺术展回来,这株牡丹应该就会冒出新芽了。”顾星晚看着被雪覆盖的牡丹,笑着说。苏婉点点头:“是啊,到时候我们一定要好好庆祝一下,为这株牡丹,也为我们的参展作品。”

出发去参展的前一天,顾星晚特意去院子里和牡丹告别。她蹲在花池边,轻轻抚摸着牡丹的枝桠,轻声说:“老朋友,我要去外地几天,你要好好的,等我回来。”雪粒子落在她的头发上,簌簌地化在羊毛纤维里,像极了三年前那个冬天的场景。

国际艺术展的展区里,顾星晚和苏婉的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传统的国画牡丹与现代的装置艺术相结合,既展现了牡丹的雍容华贵,又体现了江南的灵秀与现代艺术的创新,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很多人在看完作品后,都好奇地询问作品原型的牡丹在哪里,顾星晚便给他们讲述这株姚黄在江南的成长故事,讲述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故事。

展会结束后,顾星晚和苏婉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江南。刚下火车,她们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艺术中心。走进院子,两人都愣住了——牡丹的枝桠上,已经冒出了小小的芽苞,嫩绿色的芽尖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像是在欢迎她们回来。

“你看,它真的等我们回来了。”顾星晚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她蹲在花池边,小心翼翼地抚摸着芽苞,那触感柔软而温暖,让她想起了三年前第一次看到芽苞时的场景。苏婉也蹲了下来,看着芽苞,笑着说:“这株牡丹,不仅是艺术中心的标志,也是我们友谊的见证啊。”

从那以后,每年的冬天,顾星晚都会和苏婉一起,为牡丹做好过冬的准备;每年的春天,她们都会一起等待牡丹绽放。而双面江南艺术中心,也因为这株牡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有人来赏花,有人来听牡丹的故事,有人来寻找艺术的灵感。

这株从洛阳来到江南的姚黄,在顾星晚的呵护下,在江南的水土里,不仅扎下了根,绽放了花,还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北方与南方的纽带。它用自己的坚韧与美丽,告诉人们: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有坚持的勇气和用心的呵护,就能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而顾星晚,也在守护牡丹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在江南的归属感,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日子一天天过去,牡丹的枝叶越来越茂盛,每年春天绽放的花朵也越来越多。顾星晚和苏婉依旧会在每个冬天,为牡丹忙碌着,在每个春天,欣赏着牡丹的绽放。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院子里,那株姚黄,就像一个永恒的守护者,静静地站在那里,见证着江南的四季更迭,见证着顾星晚和苏婉的友谊,也见证着艺术与生活的美好交融。

霜雪牡丹记(补叙)

顾星晚指尖捏着剪刀,沿着牡丹枝桠斜斜剪下,断口处渗出一点透明的汁液,像极了倔强的泪。苏婉站在一旁,手里捧着个竹编小筐,里面铺着晒干的菊花瓣,目光落在那截断枝上,轻声道:“慢些,这枝桠去年冬天受过冻,木质偏软,剪太急容易劈裂。”

顾星晚立刻顿住动作,将剪刀放低些,刀刃贴着枝干纹理慢慢推进:“苏姨,您怎么一眼就看出来它受过冻?”苏婉弯腰捡起那截断枝,指尖抚过枝干上一道浅浅的褐色纹路:“你看这里,冻过的枝桠会留下这样的‘霜痕’,就像人冻过的手指,会留下淡淡的红印子。我年轻时在洛阳种牡丹,每到冬天都要逐枝检查,这些痕迹见得多了。”

她将断枝放进竹筐,又从怀里摸出个油纸包,层层打开,里面是些磨成细粉的干草灰:“这是去年霜降时收的艾草灰,混着菊花瓣撒在断口周围,既能防止病菌,又能暖着根系。”顾星晚赶紧找来小铲子,在牡丹根部轻轻挖开一层薄土,苏婉就着她的动作,将艾草灰与菊花瓣细细铺在土沟里,指尖沾染了泥土,却依旧透着股雅致的韧劲。

“以前在洛阳,我父亲教我种牡丹,总说‘三分种,七分养’。”苏婉忽然开口,声音里裹着江南的湿润,“那时候我总嫌麻烦,浇水要么多了,要么少了,结果好好的一株魏紫,愣是被我养得叶子发黄。父亲没骂我,只是蹲在花池边,一点点帮我松土,说‘花和人一样,你对它上心,它才肯对你敞开心扉’。”

顾星晚手里的铲子顿了顿,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梅雨季。那时牡丹刚种下没多久,叶子一片片往下掉,她急得蹲在花池边哭,老张递来的搪瓷缸子还温着,她却连喝一口的心思都没有。后来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松针铺满了花池,每天早晚都来查看土壤湿度,没想到过了半个月,牡丹竟然冒出了新的嫩芽。

“我第一次发现牡丹冒芽时,也是这样。”顾星晚指着牡丹根部一个小小的芽点,“当时雪刚化,泥土还冻着硬邦邦的,这芽点就裹在松针里,露着一点嫩黄,像个偷偷藏起来的小宝贝。”苏婉顺着她的手指看去,眼里泛起笑意:“可不是嘛,花的心思最细,你对它的好,它都记着呢。”

两人就这么蹲在花池边,一边给牡丹松土,一边聊着过去的事。阳光透过牡丹的枝叶,在她们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青石板上落着几片被风吹来的银杏叶,慢悠悠地打着转。苏婉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个巴掌大的青瓷小瓶:“这是我用去年的牡丹花瓣泡的花露,兑水浇在根部,能让枝叶长得更壮实。”

顾星晚接过小瓶,瓶身上画着一朵淡淡的姚黄,笔触细腻,一看就是苏婉的手笔。她轻轻拧开瓶盖,一股清甜的香气扑面而来,混着泥土的腥气,竟生出种格外鲜活的暖意。“苏姨,您特意为这株牡丹做的?”苏婉笑着点头:“上次看它叶子有点发蔫,就想着泡点花露试试。以前在洛阳,我母亲总用牡丹花瓣做花露,说能滋养花根,没想到在江南也管用。”

顾星晚小心翼翼地将花露倒进温水里,搅匀后沿着牡丹根部缓缓浇下。水流渗进泥土的瞬间,她仿佛看到牡丹的根系在土里轻轻舒展,像在贪婪地吮吸着养分。苏婉蹲在一旁,看着她专注的模样,忽然道:“星晚,你知道吗,我以前总觉得江南的水土养不出好牡丹,是因为江南的人太急了。他们总想着花赶紧开,却忘了花需要时间扎根、需要耐心等待。”

“可您不一样。”顾星晚抬头看她,眼里闪着光,“您愿意花时间琢磨牡丹的性子,愿意等它慢慢生长。”苏婉笑着摇头:“是你让我重新拾起了这份耐心。这株牡丹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你愿意为它付出多少,它就会回报你多少。”

那天下午,两人在花池边忙到夕阳西下。顾星晚将修剪下来的枝桠整理好,苏婉就坐在青石板上,用那些枝桠编了个小小的花环,上面缀着几朵干菊花。“给你,”苏婉将花环递过来,“挂在牡丹枝桠上,既能当个标记,又能驱避小虫。”顾星晚接过花环,轻轻挂在牡丹最粗壮的一根枝桠上,夕阳的余晖洒在花环上,给干菊花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

往后的日子里,顾星晚和苏婉的交集越来越多。苏婉会提着亲手做的桂花糕来艺术中心,两人坐在牡丹树下,就着一杯碧螺春,一边吃着糕点,一边讨论牡丹的养护技巧;顾星晚会把艺术中心的展览画册送给苏婉,苏婉则会在画册上题上几句关于牡丹的诗,笔触清雅,字字透着对牡丹的喜爱。

有一次,江南下了场罕见的暴雨,顾星晚冒着雨赶到艺术中心,刚冲进院子就看到苏婉撑着伞,蹲在花池边,用塑料布给牡丹搭着小棚子。雨水打湿了她的旗袍下摆,头发也沾了不少水珠,可她手里的动作却一点没停。“苏姨!”顾星晚赶紧跑过去,帮她扶住塑料布,“这么大的雨,您怎么来了?”

苏婉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笑着说:“我在家看电视,知道要下暴雨,就想着你肯定会来,我先过来搭个棚子,等你来了就能省点事。”顾星晚心里一暖,赶紧把自己的雨衣脱下来给苏婉披上:“您快披上,别感冒了。”两人一起,在暴雨中把塑料布牢牢固定在花池边,看着牡丹被稳稳护在棚子下,才松了口气。

暴雨过后,牡丹的枝叶依旧翠绿,一点没受影响。顾星晚和苏婉坐在管理员小屋的屋檐下,喝着热茶,看着院子里的牡丹,忽然觉得,这株牡丹早已不是简单的植物,它更像是一条纽带,将两个同样热爱牡丹、同样坚守初心的人紧紧连在一起。

苏婉拿出那本泛黄的《牡丹谱》,翻到其中一页,上面画着一株姚黄,旁边是她父亲的批注:“牡丹性烈,却也心柔,以耐心待之,方得花开满庭。”她指着那句批注,对顾星晚说:“以前我总不懂父亲这句话的意思,直到遇到你,遇到这株牡丹,我才明白,耐心不仅是对花,也是对生活。”

顾星晚接过《牡丹谱》,指尖抚过那些泛黄的纸页,仿佛能感受到苏婉父亲当年种牡丹时的专注与耐心。她抬头看向院子里的牡丹,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回应她们的对话。那一刻,她忽然觉得,自己不仅收获了一株绽放的牡丹,更收获了一份跨越时光的友谊,一份关于坚守与耐心的生活哲学。

从那以后,每年牡丹花开的时候,顾星晚和苏婉都会在花池边举办一场小小的“牡丹雅集”,邀请喜欢牡丹的人来赏花、画画、品茶。有人问她们,为什么对这株牡丹如此上心,顾星晚总会笑着说:“因为它教会我们,只要有耐心,只要肯坚守,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而苏婉则会补充一句:“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遇到了彼此,遇到了生活中最珍贵的温暖。”

院子里的牡丹依旧在四季更迭中静静生长,而顾星晚与苏婉的友谊,也像这株牡丹一样,在岁月的滋养下,愈发深厚、愈发珍贵,成为了双面江南艺术中心里,最温暖、最动人的风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